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幼儿对区域活动的选择还与教师的有意引导有关。教师事先的引导有利于幼儿选择意向的建立,事后的引导则有利于选择意向的巩固,在幼儿参加有关的区域活动之前,教师要对有关活动的规则、材料、情节以及有关的注意事项进行介绍和引导。
【关键词】区域活动 幼儿 选择 互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8.194
区域活动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要使区域活动不断焕发其生命的活力,成为另一个“高效课堂”,区域活动过程是关键,因此,把握好进区关、观察关和讲评关这“三关”定律尤为重要。
一、材料隐喻把好进区关
区域活动是幼儿喜爱的游戏活动,在选择区域活动时,我们常会碰到这样一些现象:有些区域幼儿特别感兴趣,踊跃参加,而有些区域却无人问津,为解决这一矛盾,许多教师往往采用“活动区分配指定法”,即教师强行指定幼儿的活动区域,这样做违背我们设置区域活动的目的本意,也影响区域活动的深入开展。事实上幼儿对区域活动的选择和活动区内容的“新陈代谢”有关。例如在科学区,未提供玩水材料时,参加的幼儿往往达不到规定人数,但是增加了玩水材料以后,材料的沉浮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望,使活动的情景大变。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拥向科学区,大大超过了规定人数。因此,我们应注意科学地投放材料,使每一个活动区都能成为吸引幼儿的强有力的磁场。
幼儿对区域活动的选择还与教师的有意引导有关。教师事先的引导有利于幼儿选择意向的建立,事后的引导则有利于选择意向的巩固,在幼儿参加有关的区域活动之前,教师要对有关活动的规则、材料、情节以及有关的注意事项进行介绍。这种介绍实际上是一种主观上的引导。
幼儿持卡入区是教师把好进区关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就是教师事先在每个活动区的显要墙面上,根据空间的大小为幼儿设置数量不同的插卡处。活动一开始,幼儿每人拿着自己的小钥匙(小树叶或小鱼……)入区卡,任意选择区,然后将小钥匙插在相应区域的插卡处,当插卡处插满时,则表示该区已满员,幼儿必须另选其它区域进行活动,有空档时,幼儿可随时持卡换区。这样,既能满足幼儿的兴趣和意愿,实现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又能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进一步的发展。
二、顺势利导把好观察关
观察是教育的先导,善于观察是一个成功教育者的基本要求。教师的观察指导是教师把握区域活动过程的重点。《纲要》中指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的师生互动。在活动中,教师要给孩子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幼儿在自我尝试、探索和同伴交流、讨论中学习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促进自主学习。
在幼儿区域活动时,教师不是袖手旁观,而是要时刻关注:幼儿在活动中是否能积极主动地探索?是否能坚持完成某一活动?是否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否能创造性地使用材料、尝试新的玩法?怎么在玩?遇到了哪些困难?解决了没有等等,通过观察揣摩他们的心理,分析他们的行为,从而发现问题,掌握动态,顺势利导,在幼儿最需要的时候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给予最及时、最准确的支持和帮助,助推幼儿发展。
在不断的实践反思中,我们领悟到:要学会观察,真诚地向幼儿学习,真正读懂幼儿的心。观察必须细致、深入,活动开始、结束时采用整体观察为宜,活动中要有目的地重点观察,并在此基础上根据需要,选择时机,适时介入,适时参与,适时引导,与幼儿一起协商,提出建议或进行启发性提问;与幼儿共同探索,激发幼儿想象、思考,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师要“变成孩子”,与幼儿共享“欢乐”。
三、多元互动把好讲评关
区域活动后的讲评是促进幼儿个体与群体共同发展的良好途径,是对区域活动的进一步完善,其目的是为了将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的一些有价值的内容在集体中进行讨论和推广,它有助于平衡个别指导和集体教学,充分地激发同伴之间的学习,以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讲评时不能“蜻蜓点水”,应兼顾到过程和结果,其方法一般有两种。
(一)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的原则是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孩子,处处有教育,人人有发展,要善于捕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以肯定鼓励为主,如对幼儿的良好行为、富有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做法,能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等进行适当的正面讲评,让孩子感到老师对他们是很关注和很重视的。只有在这种成就感的不断刺激下,幼儿参加区域活动的兴趣才能长盛不衰。
(二)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就是引导幼儿交流、讨论、展示,积极表达情感、共享快乐、共解难题、提升经验,同时激发再次活动的欲望。它能有效地带动、激发其他幼儿积极参与活动,达到提高整体素质的目的。其方式主要有交流和记录。
1.交流。
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孩子相互讲述自己高兴的事情。如:“你是怎么玩的?”“为什么玩得这么开心?”也可要求幼儿向同伴介绍自己创新的玩法,如:“使用了哪些新的材料?”“和以前的玩法有什么不同?”说说自己是如何与同伴一起学习的碰到困难双方是如何解决的。让幼儿在交流中知道哪些是快乐的事?哪些是不快乐的事?找到解决的方法。这一环节,一方面让幼儿与同伴感受心灵交流的快乐,一起分享成功的果实;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孩子喜欢表达、愿意表达的愿望,根据幼儿的兴奋点产生新的主题项目。
2.记录。
每个孩子在活动后都有自己的劳动成果,如果教师提供条件让孩子记录、展示作品,这种“无声胜有声”的评价能激发孩子们的成就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最棒、最能干的。如建构区中孩子设计建造的高楼大厦、公园,美工区中孩子的绘画、手工作品,科学区中的小发明等等,这些充满童真、童趣的作品,我们教师应创造条件给予展示。
综上所述,要奏响这首区域活动“进行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教师不断地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点亮”区域活动,使区域活动推陈出新、其乐无穷,真正成为幼儿成长的摇篮。
【关键词】区域活动 幼儿 选择 互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8.194
区域活动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要使区域活动不断焕发其生命的活力,成为另一个“高效课堂”,区域活动过程是关键,因此,把握好进区关、观察关和讲评关这“三关”定律尤为重要。
一、材料隐喻把好进区关
区域活动是幼儿喜爱的游戏活动,在选择区域活动时,我们常会碰到这样一些现象:有些区域幼儿特别感兴趣,踊跃参加,而有些区域却无人问津,为解决这一矛盾,许多教师往往采用“活动区分配指定法”,即教师强行指定幼儿的活动区域,这样做违背我们设置区域活动的目的本意,也影响区域活动的深入开展。事实上幼儿对区域活动的选择和活动区内容的“新陈代谢”有关。例如在科学区,未提供玩水材料时,参加的幼儿往往达不到规定人数,但是增加了玩水材料以后,材料的沉浮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望,使活动的情景大变。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拥向科学区,大大超过了规定人数。因此,我们应注意科学地投放材料,使每一个活动区都能成为吸引幼儿的强有力的磁场。
幼儿对区域活动的选择还与教师的有意引导有关。教师事先的引导有利于幼儿选择意向的建立,事后的引导则有利于选择意向的巩固,在幼儿参加有关的区域活动之前,教师要对有关活动的规则、材料、情节以及有关的注意事项进行介绍。这种介绍实际上是一种主观上的引导。
幼儿持卡入区是教师把好进区关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就是教师事先在每个活动区的显要墙面上,根据空间的大小为幼儿设置数量不同的插卡处。活动一开始,幼儿每人拿着自己的小钥匙(小树叶或小鱼……)入区卡,任意选择区,然后将小钥匙插在相应区域的插卡处,当插卡处插满时,则表示该区已满员,幼儿必须另选其它区域进行活动,有空档时,幼儿可随时持卡换区。这样,既能满足幼儿的兴趣和意愿,实现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又能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进一步的发展。
二、顺势利导把好观察关
观察是教育的先导,善于观察是一个成功教育者的基本要求。教师的观察指导是教师把握区域活动过程的重点。《纲要》中指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的师生互动。在活动中,教师要给孩子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幼儿在自我尝试、探索和同伴交流、讨论中学习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促进自主学习。
在幼儿区域活动时,教师不是袖手旁观,而是要时刻关注:幼儿在活动中是否能积极主动地探索?是否能坚持完成某一活动?是否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否能创造性地使用材料、尝试新的玩法?怎么在玩?遇到了哪些困难?解决了没有等等,通过观察揣摩他们的心理,分析他们的行为,从而发现问题,掌握动态,顺势利导,在幼儿最需要的时候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给予最及时、最准确的支持和帮助,助推幼儿发展。
在不断的实践反思中,我们领悟到:要学会观察,真诚地向幼儿学习,真正读懂幼儿的心。观察必须细致、深入,活动开始、结束时采用整体观察为宜,活动中要有目的地重点观察,并在此基础上根据需要,选择时机,适时介入,适时参与,适时引导,与幼儿一起协商,提出建议或进行启发性提问;与幼儿共同探索,激发幼儿想象、思考,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师要“变成孩子”,与幼儿共享“欢乐”。
三、多元互动把好讲评关
区域活动后的讲评是促进幼儿个体与群体共同发展的良好途径,是对区域活动的进一步完善,其目的是为了将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的一些有价值的内容在集体中进行讨论和推广,它有助于平衡个别指导和集体教学,充分地激发同伴之间的学习,以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讲评时不能“蜻蜓点水”,应兼顾到过程和结果,其方法一般有两种。
(一)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的原则是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孩子,处处有教育,人人有发展,要善于捕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以肯定鼓励为主,如对幼儿的良好行为、富有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做法,能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等进行适当的正面讲评,让孩子感到老师对他们是很关注和很重视的。只有在这种成就感的不断刺激下,幼儿参加区域活动的兴趣才能长盛不衰。
(二)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就是引导幼儿交流、讨论、展示,积极表达情感、共享快乐、共解难题、提升经验,同时激发再次活动的欲望。它能有效地带动、激发其他幼儿积极参与活动,达到提高整体素质的目的。其方式主要有交流和记录。
1.交流。
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孩子相互讲述自己高兴的事情。如:“你是怎么玩的?”“为什么玩得这么开心?”也可要求幼儿向同伴介绍自己创新的玩法,如:“使用了哪些新的材料?”“和以前的玩法有什么不同?”说说自己是如何与同伴一起学习的碰到困难双方是如何解决的。让幼儿在交流中知道哪些是快乐的事?哪些是不快乐的事?找到解决的方法。这一环节,一方面让幼儿与同伴感受心灵交流的快乐,一起分享成功的果实;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孩子喜欢表达、愿意表达的愿望,根据幼儿的兴奋点产生新的主题项目。
2.记录。
每个孩子在活动后都有自己的劳动成果,如果教师提供条件让孩子记录、展示作品,这种“无声胜有声”的评价能激发孩子们的成就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最棒、最能干的。如建构区中孩子设计建造的高楼大厦、公园,美工区中孩子的绘画、手工作品,科学区中的小发明等等,这些充满童真、童趣的作品,我们教师应创造条件给予展示。
综上所述,要奏响这首区域活动“进行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教师不断地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点亮”区域活动,使区域活动推陈出新、其乐无穷,真正成为幼儿成长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