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采用MRI与CT诊断结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均接受MRI与CT诊断,对比MRI与CT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阳性率和影像学征像(硬膜囊受压、椎间盘变性、脊髓变形、钙化、积气)诊断结果。结果:MRI与CT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阳性率对比88.33%vs86.67%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χ2=0.1260,P>0.05);MRI诊断硬膜囊受压、椎间盘变性、脊髓变形检出率40.00%、60.00%、8.33%明显高于CT23.33%、1.67%、1.67%,钙化、积气检出率0.00%、1.67%明显低于CT33.33%、4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4212、79.7671、4.6690、39.9952、44.5370,P<0.05)。结论:MRI与C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各有利弊,因此临床中相关医师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检查手段。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症;MRI;CT
【中图分类号】R41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0)02-0107-02
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临床常见的骨科疾病,一般由腰椎间盘病变或外伤导致部分纤维或椎间盘髓核突出,压迫到神经根,最终发生椎间盘损伤和退行性病变。临床研究显示,家族性原因和长期反复的外力作用也会引发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临床表现为神经痛、腰椎疼痛、腰椎侧凸等,因患病时间的长短、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范围、患者的个体差异,不同患者临床表现不一,但均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1]。随着近些年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率逐年升高,且往往青年患者居多,因此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2]。及早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帮助患者及早接受治疗,可促进患者预后改善,目前临床主要采用MRI与C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但少于研究报道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差异,本研究就选取探讨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采用MRI与CT诊断结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均经临床检查确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神经压迫、腰痛、腿部酸麻,其中男46例,女14例;年龄25~60岁,平均(41.25±4.68)岁;病程4个月~5年,平均(3.54±0.53)年;纳入标准:(1)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者;(2)患者及家属均知情研究;(3)病情基本稳定者;排除标准:(1)存在幽闭恐惧症及急性炎症等禁忌症者;(2)妊娠及哺乳期妇女者;(3)合并重要器官严重疾病者;(4)存在精神类疾病或意识障碍不能正常沟通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所选病例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CT检查:选择东软NeuViz 128CT,帮助患者选择仰卧位,拍摄定位图像,设定合适的扫描线,再扫描1~2,2~3,3~4,4~5,腰5-骶1等部位的椎间盘,电压:120kV;电流:150mA;螺距:1mm;层厚:3mm。(2)MRI检查:选择1.5T HDI ECHOSPeeD8-CH,帮助患者选择仰卧位,将头部超向设备口,进行SAGT1WI、T2WI、FST2WI、TRAT2WI扫描,T1WI:恢复时间:16ms;重复时间:500ms;T2WI:恢复时间:90ms;重复时间:5100ms;于矢状位查看病例椎体实际形态与对应椎间盘以及信号特征间的关系,并于矢状位和横断位观察硬膜囊和脊髓的受压情况,椎管径线的宽度等。
1.3 观察指标
对比MRI与CT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阳性率和影像学征像(硬膜囊受压、椎间盘变性、脊髓变形、钙化、积气)诊断结果。
1.4 统计学处理
选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取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设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MRI与CT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结果对比
MRI与CT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阳性率对比88.33%vs86.67%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MRI与CT影像学征像诊断结果对比
MRI诊断硬膜囊受压、椎间盘变性、脊髓变形检出率40.00%、60.00%、8.33%明显高于CT23.33%、1.67%、1.67%,钙化、积气检出率0.00%、1.67%明显低于CT33.33%、4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是老年人群多发病,与其年龄增长和椎间盘周围生理结构复杂有关,因为人体个组织、和器官功能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发生退化,因此在肌肉好坏、运动频率、工作习惯、日常生活因素的影响下很容易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症[3]。而现代研究发现,近些年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等原因,青年多从事坐立工作,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逐渐有年轻化的趋势,严重影响其工作和生活。及早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科帮助患者及早接受治疗,对预后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主要采用MRI与CT进行诊断,其中MRI是利用核磁共振原理,根据所释放的能量物质内部不同结构环境中不同的衰减,利用外加梯度磁场发射的电磁波,获得物体原子核的种类和位置,以此绘制物体内部图形,而临床用过观察其内部图形再根据其提供的数据即可获得丰富的诊断信息[4]。CT是利用高灵敏度的探测器和超声波、γ射线、X线束对某一部位作断面扫描,具有图形清晰和扫描快的特点[5]。本研究结果显示,MRI与CT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阳性率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说明两种检查方法在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阳性率中没有明显差异,臨床均可以参考;MRI诊断硬膜囊受压、椎间盘变性、脊髓变形检出率明显高于CT,钙化、积气检出率明显低于CT,说明MRI与CT在以上影像学征像诊断中各具优势,因此临床中相关医师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检查手段。
参考文献:
[1]李大伟,苏彦艳,岳泉,王莉娜.MRI与C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应用价值比较[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06):168-169.
[2]漆薇.腰椎间盘突出MRI与CT诊断的应用价值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05):64-65.
[3]肖云敏,张丹瑜,冼少青.CT与MRI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2018,39(04):212-214.
[4]董光杰,肖凤美,周峰.腰椎间盘突出MRI与CT诊断的应用价值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24):42-43.
[5]何衍晴.CT及MRI检查在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J].系统医学,2018,3(23):108-109+112.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症;MRI;CT
【中图分类号】R41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0)02-0107-02
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临床常见的骨科疾病,一般由腰椎间盘病变或外伤导致部分纤维或椎间盘髓核突出,压迫到神经根,最终发生椎间盘损伤和退行性病变。临床研究显示,家族性原因和长期反复的外力作用也会引发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临床表现为神经痛、腰椎疼痛、腰椎侧凸等,因患病时间的长短、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范围、患者的个体差异,不同患者临床表现不一,但均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1]。随着近些年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率逐年升高,且往往青年患者居多,因此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2]。及早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帮助患者及早接受治疗,可促进患者预后改善,目前临床主要采用MRI与C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但少于研究报道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差异,本研究就选取探讨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采用MRI与CT诊断结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均经临床检查确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神经压迫、腰痛、腿部酸麻,其中男46例,女14例;年龄25~60岁,平均(41.25±4.68)岁;病程4个月~5年,平均(3.54±0.53)年;纳入标准:(1)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者;(2)患者及家属均知情研究;(3)病情基本稳定者;排除标准:(1)存在幽闭恐惧症及急性炎症等禁忌症者;(2)妊娠及哺乳期妇女者;(3)合并重要器官严重疾病者;(4)存在精神类疾病或意识障碍不能正常沟通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所选病例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CT检查:选择东软NeuViz 128CT,帮助患者选择仰卧位,拍摄定位图像,设定合适的扫描线,再扫描1~2,2~3,3~4,4~5,腰5-骶1等部位的椎间盘,电压:120kV;电流:150mA;螺距:1mm;层厚:3mm。(2)MRI检查:选择1.5T HDI ECHOSPeeD8-CH,帮助患者选择仰卧位,将头部超向设备口,进行SAGT1WI、T2WI、FST2WI、TRAT2WI扫描,T1WI:恢复时间:16ms;重复时间:500ms;T2WI:恢复时间:90ms;重复时间:5100ms;于矢状位查看病例椎体实际形态与对应椎间盘以及信号特征间的关系,并于矢状位和横断位观察硬膜囊和脊髓的受压情况,椎管径线的宽度等。
1.3 观察指标
对比MRI与CT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阳性率和影像学征像(硬膜囊受压、椎间盘变性、脊髓变形、钙化、积气)诊断结果。
1.4 统计学处理
选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取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设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MRI与CT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结果对比
MRI与CT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阳性率对比88.33%vs86.67%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MRI与CT影像学征像诊断结果对比
MRI诊断硬膜囊受压、椎间盘变性、脊髓变形检出率40.00%、60.00%、8.33%明显高于CT23.33%、1.67%、1.67%,钙化、积气检出率0.00%、1.67%明显低于CT33.33%、4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是老年人群多发病,与其年龄增长和椎间盘周围生理结构复杂有关,因为人体个组织、和器官功能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发生退化,因此在肌肉好坏、运动频率、工作习惯、日常生活因素的影响下很容易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症[3]。而现代研究发现,近些年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等原因,青年多从事坐立工作,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逐渐有年轻化的趋势,严重影响其工作和生活。及早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科帮助患者及早接受治疗,对预后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主要采用MRI与CT进行诊断,其中MRI是利用核磁共振原理,根据所释放的能量物质内部不同结构环境中不同的衰减,利用外加梯度磁场发射的电磁波,获得物体原子核的种类和位置,以此绘制物体内部图形,而临床用过观察其内部图形再根据其提供的数据即可获得丰富的诊断信息[4]。CT是利用高灵敏度的探测器和超声波、γ射线、X线束对某一部位作断面扫描,具有图形清晰和扫描快的特点[5]。本研究结果显示,MRI与CT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阳性率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说明两种检查方法在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阳性率中没有明显差异,臨床均可以参考;MRI诊断硬膜囊受压、椎间盘变性、脊髓变形检出率明显高于CT,钙化、积气检出率明显低于CT,说明MRI与CT在以上影像学征像诊断中各具优势,因此临床中相关医师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检查手段。
参考文献:
[1]李大伟,苏彦艳,岳泉,王莉娜.MRI与C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应用价值比较[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06):168-169.
[2]漆薇.腰椎间盘突出MRI与CT诊断的应用价值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05):64-65.
[3]肖云敏,张丹瑜,冼少青.CT与MRI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2018,39(04):212-214.
[4]董光杰,肖凤美,周峰.腰椎间盘突出MRI与CT诊断的应用价值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24):42-43.
[5]何衍晴.CT及MRI检查在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J].系统医学,2018,3(23):108-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