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幻境 美丽的理想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yf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当时社会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人民四处逃亡,流离失所。《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晚年的作品,是作者从当时家乡江州一带人民为生活所迫而“逃亡去就,不避幽深”(《晋书·刘毅传》)的事实,加以想象,虚构而成。它描绘了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平等自由的社会生活图景,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理想,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否定,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文章第一部分首先点明故事发生在“晋太元中”,太元是晋武帝的年号,这是实写。但是又为什么不确指何年呢?显然这是虚指。“武陵人捕鱼为业”,点明地点、人物,地点是实,人物无姓名,这又是虚。这样虚实相间,似真又假,为全文定下了扑朔迷离的基调。接着写渔人沿着溪流捕鱼。“忘路之远近”的“忘”字写出了渔人已进入不辨之境,正在渔人迷离不定的情况下,诗人忽然宕开一笔,不写捕鱼,而描写绮丽迷人的景色,为下文增添了浓重的神奇色彩。夹岸相对宽约百步的桃花林,色彩缤纷,没有杂树,粉色的花瓣重叠错杂地洒落满地,满树盛开的桃花仿佛使人闻到了那醉人的芳香。此情此景使渔人欲罢不能,因为甚异之,当然要探一究竟,“复前行,欲穷其林”,也就自然为下文发现桃花源做了铺垫。
  文章第二部分着重一个“奇”字,以浪漫主义形象创造出一个幽美逼真的世外桃源,这是全篇精髓所在。先承上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树林尽头竟出现一山,山有口又有光,这不是奇吗?渔人为了探明个中奇景,“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愈显桃源之隐蔽,难以发现。“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写出历尽曲折之后,“柳暗花明又一村”,竟然在这僻静之处别有洞天。接着诗人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奇异的图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好一派和融熙乐,怡淡宁静的原始农村生活的风光,在这里人人参加劳动,劳动所得全归自己所有,这里没有封建剥削,没有尔虞我诈,这一切就是陶渊明所追求的理想社会。
  下面写桃源人的问询、款待及嘱咐,从而说明了桃花源里风俗淳朴,人情真挚。“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咸来问讯”,身处这与人世隔绝的桃源人,见到渔人,当然“大惊”,之后的盛情款待则充分表现了桃源人的热情好客。因为“问询”,故能引出桃源人自叙“来此绝境”的缘由:“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番让人惊奇的回答,揭示了一个“与外人间隔”的“绝境”,是桃花源中人们的先世为逃避嬴政暴政而开辟起来的一个新世界。他们不知有汉,更无论魏晋,这实际表明是一个与秦汉、魏晋等封建主义社会相对立的理想世界。在这样一个世界中,没有封建的统治和压迫,没有改朝换代的动乱,没有战争的灾难,它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希望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和平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它虽然仍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幻想,却启发人们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鼓舞人们大胆地为反抗不合理的现实而斗争。“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借桃源人的叹惋,表达了作者对民不聊生的现实生活的强烈不满,也是对不合理的封建社会表示的抗议和批判。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再次渲染桃花源的淳朴风俗、热情好客。临别的嘱告,说明桃源人宁可永远与世隔绝,也不愿再去受剥削和压迫,再去过战乱频繁、动荡不安的生活,同时为下文再寻桃花源而不见埋下伏笔。
  第三部分先写渔人归去,“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得其船”照应前面“便舍船”。沿着来时的路返回,渔人极有心计,边走边留下标记,按理不难再度寻访。可是“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竟然再也找不到路,这奇怪吗?一种神秘的色彩又一次笼上了桃花源。真乎,假乎?正在沉思遐想之际,忽又奇峰突起:“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作者抬出了一个历史上确有的刘子骥,他得此消息,高高兴兴地计划去桃花源,可见桃源之确凿,可惜他不久就去世了,没有实现探访桃源的计划。究竟桃花源是虚,是实?一切尽在不言中了。
  《桃花源记》全文不过三百多字,却通过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地反复渲染,为我们生动地展现了一幅令人悠然神往的生活图景。桃源图景固然令人心驰神往,但归根结蒂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只是作者的美好幻想而已。“神仙有无何渺茫, 桃源之说诚荒唐”(韩愈《桃源图》),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就再也不存在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世外桃源,因此我们在肯定桃花源的理想在历史上的积极意义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其消极的影响。尽管如此,《桃花源记》仍不失为一部传世佳作,作者善于巧用匠心,别开奇笔,信笔所至,恍惚不定,的确是“人奇、景奇、文更奇”!
其他文献
一、以爱动其心    爱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是师生之间最有力、最自然的连接点,是学生敞开心扉的金钥匙。要消除初中生逆反心理,教师要对学生关怀、理解、支持,要把满腔爱心倾注到学生身上。加里宁曾说:“对教师最主要的要求是热爱孩子。”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爱也是教育技巧,全部奥秘在于如何爱护儿童。”爱是教育的基础,爱还是教育好学生的先决条件。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和愉
期刊
摘要:本文以自己中途接班的经历,特别是小乐的转化来谈接班工作的感受及如何做好中途接班工作:即中途接班要有智慧、要有耐心、要有爱心,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心。  关键词:中途接班 智慧 耐心 爱心    新的学期又到了,这学期我将中途接班,而且是初三年级的班,其中一个班的英语成绩是年级的倒数第一,与倒数第二还相差10多分。想想这些初三的男学生,站在我面前比我还要高,我心中不免又增加了几分忐忑,且不说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启迪学生求知的钥匙。兴趣的产生,除了学生的主观因素外,还需要外因条件的反复刺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这是政治课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  初中学生性格活泼,不善于思考问题。部分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他们认为“政治课没啥学头”,“老师不讲,我也能看明白”。针对学生这种模糊认识,在教学中,我常在一些被学生认为浅显,甚至不屑一顾的问题上下功夫。例如,在讲到“没有压迫
期刊
摘要:大学英语教师应深刻认识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二十一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教学是外语教学发展的重要部分,将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以及能力培养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大学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对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开发出一些将文化教学与英语语言知识相结合的新方法。  关键词:文化渗透教学 大学英语教育 教学改革    在英语教学中,教学和文化是分不开的。文化是指所学语言
期刊
中学思想政治课思想性、时代性较强,同时是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普遍存在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学质量不高的现象。要想使学生达到知识、能力、觉悟的全面提高,教师应端正教学思想,从实际出发,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尝试。  首先,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着思维的积极性和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中要富有创新意识,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使
期刊
“那一瞬间,阳光透过落地窗叮叮当当地撒了一地。回头的那一刻,我看到十八年中留下的脚印歪歪斜斜地向前延伸,我知道我的终点在远方,太阳落下去的方向,会有我的梦想。老师,请相信我!”这是我的学生小迪发给我的一则富有诗意的短信。收到这条短信,我心里涌起一股股喜悦,一丝丝安慰。  爱是什么?无法用三言两语说清。但是我对我们班的每一个学生都充满了关爱与欣赏。  正是因为欣赏关爱学生,在我们班涌动着和谐、温暖、
期刊
摘要:本篇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证了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是多媒体技术能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导入。二是通过运用多媒体,能够发挥交互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三是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增加课堂容量。  关键词:多媒体 英语教学 课堂容量    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计算机在进入寻常百姓家的同时,也涌入了肩负授业解惑重任的中小学校。把多媒体技术
期刊
摘要:随着人类的进步、科技的发达,越来越多的电子文件需要进行科学管理。本文就电子文件的特性及电子文件实行档案化管理做些探讨。  关键词:电子文件 特性 档案 管理    近几年,电子信息技术取得飞速发展。办公自动化、标准化、网络化渐趋完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许多日常工作可以直接在计算机和网络上办理,各种文件从产生到处理归档几乎可以不使用纸和笔,先进技术的发展和管理方式的变化产生了大量的电子文件
期刊
说到数学,我们想到最多的是概念、归纳、逻辑、判断、推理,都认为它的教学应具有科学性,很少想到要让数学教学也具有艺术性,让孩子从中感受美、享受美。数学活动课“苹果园”,让笔者有了这样的感悟:简约、自然与美应是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的追求。    一、活动剪影    小班数学教学活动“苹果园”,是笔者在碟片中欣赏到的教学探讨活动,观后,笔者被活动的简约、自然打动。让我们再一起简要回味下活动过程。  师:“
期刊
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在国际交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各种大型会议的工作语言都是英语,这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在学校从小学到大学英语的地位也一直备受关注。但另一方面由于中国人才的培养依旧是通过考试即高考这种途径来实现,所以英语的学习在很大范围内都是以做题为主,学生在课堂上机械、被动地接收教师所传授的语法、句型、词汇等等,一堂课下来,学生满脑子都充斥着单词、句型,开口的机会却是少之又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