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历史课教学,首先要坚持从创新教学手段开始。江泽民同志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所肩负的责任无比重大。因此,培养创新人才无疑是教育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创造力和创造潜力,提高其创新能力,是现行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我积极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培养。
1. 改变过去落后的教育教学观念,营造开放的教学课堂
过去的历史教育,只是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满脑子的教条,而忽略了“历史是一面镜子”、“学历史可以通古今之便”的功能,而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我们不能单纯地盲从过去,我们要面向今天和未来。学习历史,首先要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基本知识,因为没有基本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只是无源之水。其次,鼓励学生勤于思考,不断深入学习,只有反复地学习思考,才能提高阅读、归纳概括能力、创新能力,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课堂上,老师应抛弃“师道尊严”等传统教育观念,要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发现、解决问题,以主动学习过程中享受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激发起更高的学习兴趣,变师本教育模式为生本教育模式,把探索精神,创造意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作为历史教育创新改革的奋斗目标。
2. 在教学实践中激励学生,拓展创造性思维
辐射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分和核心,是提高学生创造思维的关键,我们要激励和引导学生打破墨守成规的思维方式,对一个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去观察、思考、想象,提出具有多向性和跨越性的新见解,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大胆革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点拨式、讨论式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会学、学会、找出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其次,要给学生留出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想,自己动手操作,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保护和激励学生创造欲望,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
(1)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獨立思辨能力,在教学中,老师可把一些有重大影响的事件让学生思考、讨论,求得答案,这样,可以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如明清以前,我国科学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但明朝中后期以后,近代科学则暗淡无光,为什么?学生根据“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得出相应答案,明清以前,我国的政治、经济领先与世界,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能为对外开放政策导致文化领先,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君主制空前加强,八股取士,闭关锁国导致近代科学暗淡无光,学生如此回答应该说比较满意,但老师应让其总结一下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看还有没有其它原因,学生翻阅课本讨论,继续组织答案,这同中国古代文化本身具有的内存缺陷也有关系,中国人“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导致了其重理论、重人文,而轻科技、轻自然。对中国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艺术家、民族英雄不可胜数,但科学家、发明家却少之又少,中国传统科技有很强的实用性,但忽视理论的探讨,且很少有在实验室经过实验才应用于生产的。在唐代以后,我国的农业生产工具再没有多大的改进,便是一个证明,由此题,学生在为我国古代光辉灿烂的文化感到自豪的同时,进一步理解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深切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
(2)要结合社会热点、焦点,注意和现实问题相联系,旨在引导学生关心国家,横看世界,放眼未来,增强责任感,并且把历史知识的传授与能力培养转让为综合知识的能力与培养,把知识传授课变为素质培养课,如讲授台湾问题,历史教师应先掌握台湾的地理位置、地理坐标、气候类型、地形特点,我国对台湾问题的基本国策,“两国论”等,然后结合相应的材料,组成专题,对学生讲解,使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理解台湾的过去和现在,通过政史地综合,开发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可“假设学生作为我们国家外交部发言人,想对李登辉、吕秀莲等台独分子说些什么”,通过这个“假设”,增强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讲述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时,可联想到我国西部大开发及美国的西进运动,并联系到今天人们日益关注的环保问题、人口问题等,让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更好的进行西部大开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学习历史的同时,树立“我是国家小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
知识经济的发展,中高考模式的改革,给我们提出挑战,我们历史教师要把素质教育贯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为新世纪培养出集独立性、全面性、开放性、敏锐性为一体的具有全新意识和能力的和谐发展的人才。
收稿日期:2013-01-12
1. 改变过去落后的教育教学观念,营造开放的教学课堂
过去的历史教育,只是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满脑子的教条,而忽略了“历史是一面镜子”、“学历史可以通古今之便”的功能,而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我们不能单纯地盲从过去,我们要面向今天和未来。学习历史,首先要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基本知识,因为没有基本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只是无源之水。其次,鼓励学生勤于思考,不断深入学习,只有反复地学习思考,才能提高阅读、归纳概括能力、创新能力,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课堂上,老师应抛弃“师道尊严”等传统教育观念,要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发现、解决问题,以主动学习过程中享受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激发起更高的学习兴趣,变师本教育模式为生本教育模式,把探索精神,创造意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作为历史教育创新改革的奋斗目标。
2. 在教学实践中激励学生,拓展创造性思维
辐射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分和核心,是提高学生创造思维的关键,我们要激励和引导学生打破墨守成规的思维方式,对一个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去观察、思考、想象,提出具有多向性和跨越性的新见解,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大胆革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点拨式、讨论式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会学、学会、找出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其次,要给学生留出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想,自己动手操作,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保护和激励学生创造欲望,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
(1)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獨立思辨能力,在教学中,老师可把一些有重大影响的事件让学生思考、讨论,求得答案,这样,可以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如明清以前,我国科学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但明朝中后期以后,近代科学则暗淡无光,为什么?学生根据“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得出相应答案,明清以前,我国的政治、经济领先与世界,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能为对外开放政策导致文化领先,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君主制空前加强,八股取士,闭关锁国导致近代科学暗淡无光,学生如此回答应该说比较满意,但老师应让其总结一下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看还有没有其它原因,学生翻阅课本讨论,继续组织答案,这同中国古代文化本身具有的内存缺陷也有关系,中国人“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导致了其重理论、重人文,而轻科技、轻自然。对中国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艺术家、民族英雄不可胜数,但科学家、发明家却少之又少,中国传统科技有很强的实用性,但忽视理论的探讨,且很少有在实验室经过实验才应用于生产的。在唐代以后,我国的农业生产工具再没有多大的改进,便是一个证明,由此题,学生在为我国古代光辉灿烂的文化感到自豪的同时,进一步理解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深切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
(2)要结合社会热点、焦点,注意和现实问题相联系,旨在引导学生关心国家,横看世界,放眼未来,增强责任感,并且把历史知识的传授与能力培养转让为综合知识的能力与培养,把知识传授课变为素质培养课,如讲授台湾问题,历史教师应先掌握台湾的地理位置、地理坐标、气候类型、地形特点,我国对台湾问题的基本国策,“两国论”等,然后结合相应的材料,组成专题,对学生讲解,使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理解台湾的过去和现在,通过政史地综合,开发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可“假设学生作为我们国家外交部发言人,想对李登辉、吕秀莲等台独分子说些什么”,通过这个“假设”,增强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讲述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时,可联想到我国西部大开发及美国的西进运动,并联系到今天人们日益关注的环保问题、人口问题等,让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更好的进行西部大开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学习历史的同时,树立“我是国家小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
知识经济的发展,中高考模式的改革,给我们提出挑战,我们历史教师要把素质教育贯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为新世纪培养出集独立性、全面性、开放性、敏锐性为一体的具有全新意识和能力的和谐发展的人才。
收稿日期:2013-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