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B1000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2002年文化部启动“中国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认证、抢救、保护、开发和利用工程”以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情持续高涨,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缺乏可持续性。本文尝试以苏州御窑金砖为例,对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做一些思考,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对进一步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有所借鉴。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苏州御窑金砖
  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损坏、消失和破坏的严重威胁”,同时强调:“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1]通过立法创新,借以科学手段寻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的环境下传承与传播的方式,从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与发展的可持续良性循环。
  苏州御窑金砖历史源远流长,自明清以来,就受到历代帝王的器重,为皇家御用。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对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有所描述:“又细料方砖以砌正殿者,则由苏州造解。”这里所指即御窑金砖。御窑金砖生产周期长达一年,用料讲究,烧造技艺精细独到,历经二十八道工序才能制作而成。成品方砖颗粒细密、质地坚实、硬度极高,“敲之有声、断之无孔”,[2]有金属之特性,故名“金砖”。从明代永乐年间起,就成为紫禁城等皇家建筑宫殿室内铺地的唯一用砖。2006年5月,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1 苏州御窑金砖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目前,御窑金砖的生产厂家仅剩苏州相城区御窑砖瓦厂一家,但是御窑金砖经过多年的传承和发展,产品光润耐磨、愈擦愈亮、品质极佳,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各地的寺庙、园林、陵祠等古建筑修缮时都会慕名前来订购,此外御窑金砖还远销国外。例如,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明轩和惜春园方亭、加拿大温哥华逸园芙蓉榭和水廊、新加坡蕴秀园、日本池田市六角亭等都选用了御窑金砖,御窑砖瓦厂的年均产值达到约600万元。因此,可以说苏州御窑金砖的行业态势良好,销售市场也不错。但是如果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苏州御窑金砖却面临着三大挑战:
  (1)技艺传承所面临的断层。现在御窑金砖制作技艺依然沿袭传统的手工制作,二十八道工序,环环相扣,一道不达,则前功尽弃。因此,无论是练泥、制坯,还是烧窑,都需要从业人员具备多年的实战经验。目前,该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金梅泉年事已高,金砖技艺传承面临青黄不接的危机;而具体的操作工作都是较重的体力活,工作脏、累、苦,目前社会上愿意从事该行业的年轻力壮操作人员很少,从业人员也后继乏人。
  (2)原材料所面临的危机。特需原材料的供应是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赖以生存的基础。苏州御窑金砖用料就极其讲究,一定要取苏州相城区陆慕御窑村附近湖畔土质细腻、黏性强的优质老黄泥,泥土干黄作金银色,方能制作出上品金砖。近年来,随着苏州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陆慕御窑村也渐渐被高楼大厦所淹没,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御窑金砖制作所必需的老黄泥将面临资源短缺的危机,该项技艺的传承也将陷入“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况。
  (3)技艺相关資料的缺失。苏州御窑金砖自1413年始,至今已有600余年,因为与其发展的鼎盛时期相隔久远,历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有很大欠缺,特别是技艺相关的资料记载如明工部侍郎张问之著有的《造砖图说》等早已绝迹,珍贵实物和文字资料的缺失阻碍了该项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此外,近代以来,苏州御窑金砖相关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也很有限,这也会对该项技艺的传承和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如上所述,这些问题都是苏州御窑金砖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挑战,类似问题也是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尤其是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正是推进苏州御窑金砖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所在,更是进一步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点。
  2 以技艺传承为基础,推进苏州御窑金砖的保护与发展
  (1)苏州御窑金砖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重要的是“人”的传承,通过“人”的传承使之在群体、区域或社会中得以延续和发展。因此,推进苏州御窑金砖的传承,首先,应加强传承人的培养和资助。据了解,近年来,文化部、江苏省文化厅对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项目下达保护专项资金累计达60万元,苏州市也从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中对该项目进行了相应配套资金扶持,这些专项资金的扶持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但是如何组织、协调,抓好资金的落实工作,确保专款专用,这就需要当地文化主管部门与项目保护单位御窑砖瓦厂共同探讨建立相应的工作责任制。其次,要注重苏州御窑金砖技艺人才队伍的建设,吸收更多年轻人加入御窑金砖制作技艺队伍,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并且通过专业技术培训,将他们培养成精通御窑金砖制作全套工艺(包括选泥、练泥、制坯、烧窑、窨水等)的专业人才。再次,通过一定的宣传和展示,鼓励群众、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据了解,早在2011年,当地政府已在元和街道御窑社区建立“御窑工坊”展示区。“御窑工坊”除了图片和实物展示外,还有按比例缩小的半剖面古窑和8道御窑金砖制作技艺工序的雕塑群,全面展示了御窑金砖制作技艺的历史文化、生产技艺、传承情况等。此外,2013年,御窑砖瓦厂在其厂内建立了约100多平方米的御窑金砖陈列室,分为室内和室外,室内陈列室将该厂收集的明清古金砖和近年来生产的产品进行展示,室外陈列室以活态的形式展示,呈现的是一个缩小版的苏式小花园。接下来,笔者认为应以御窑工坊和御窑砖瓦厂为载体,将文化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定期开展“御窑文化进校园、进家庭”等相关活动,让普通群众和在校学生能有机会认识和了解苏州御窑金砖文化。
  (2)苏州御窑金砖的创新与发展。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既要鼓励文化的多样性,也要坚持民间手工艺的传统内涵。苏州御窑金砖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将其核心技艺可持续地传承下去,才能长久生存。一方面,要继续把大量国内外中国传统古建筑的修缮以及高档仿古建筑的兴建,所需要的细料方砖作为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核心技艺保护和传承的主要活态载体。但另一方面,也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在产品研发中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做一些创新。例如,根据御窑金砖厚度大、吸水性强的特点,可以开发一些画好田字格的练字金砖,学童可用毛笔蘸了清水在金砖上临帖,写完等水迹干后再写,反复利用,既环保又实用。也可以鼓励风韵儒雅的文人将简约古朴的金砖置于居所,架作方几下棋、饮茶,或列坐数人,展玩书画等,将古朴典雅的御窑金砖融入生活意趣中等等。   3 以政策保护为基础,确保苏州御窑金砖的原材料供应
  2014年1月1日,《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实施,针对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特需原材料缺乏问题,该条例明确指出“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密切相关的珍稀矿产、动物、植物等天然原材料的保护。”[3]此前,苏州御窑砖瓦厂在搬迁至新址后租赁了一个14.28亩的鱼塘,清塘后用来储存御窑村盖建高楼大厦时挖掘出来的老黄泥。但是,此举还不能完全解决将来原材料短缺的危机。因此,接下来,如何落实《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精神,采取有效措施,建立苏州御窑金砖所需特用泥资源保护与使用机制成为关键。
  4 以资料挖掘为基础,构建苏州御窑金砖的文化体系
  苏州御窑金砖缘起于明永乐帝的南都北迁,御窑金砖的烧造历史,与明清北京皇家建筑的兴建和修缮几乎完全同步。因此,一部御窑古金砖的烧造史,几乎就是一部明清王朝的兴亡史。苏州御窑金砖蕴含的不仅仅是江南的温土润水和精工细作,更是明清王朝和中国历史六百年的荣辱和兴衰的印记。因此,挖掘和整理苏州御窑金砖的相关资料,不仅是该项技艺传承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研究中国明清文化历史的需要。
  构建苏州御窑金砖的文化体系,笔者认为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建立苏州御窑金砖技艺数据库,全面收集、整理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工艺流程、代表作品、传承人、传承基地等档案资料数据(包括录音、录像、图片、文字记录等)。二是通过多种渠道收购明清古金砖,因为古金砖的铭文同样承载着重要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研究明清社会制度、生产关系的珍贵资料。三是聘请专门研究明清历史文化学者、工艺专家和御窑金砖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对金砖文化和古代制作金砖的技艺进行研究和探讨,并通过普查、收集、考证,理清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的历史发展脉络。
  苏州御窑金砖应严格按照《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确处理好发展和传承的关系。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坚持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保护传承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原则,在保持传统工艺流程的整体性和核心技艺的真实性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进一步完善苏州御窑金砖的文化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保护机制,通过科学保护、有效传承和合理利用,实现苏州御窑金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S]. 2005.
  [2] 明实录[M].
  [3]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S]. 2014.
  [4] 刘魁立.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理论反思[J].民间文化论坛,2004(4).
  [5] 乔晓光.活态文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初探[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6] 谷继建.经济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反向关系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7.
  [7] 王文章.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8] 鄒启山.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张岚,女,硕士,中级,2007年6月毕业于苏州大学,2007年7月考入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至今,现担任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主任助理兼综合科科长,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非遗保护。
  朱勇健,男,本科,中级,现就职于苏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研究方向:计算机,非遗保护。
其他文献
摘 要:韩国作为中国的邻国,其文化艺术历来深受中国的影响,同时也发展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本文以中国明、清时期北京四合院①和朝鲜时代上流住宅为中心,对中韩传统居住空间特征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分析来了解中韩两国的传统居住文化。  关键词:中韩传统;四合院;居住空间;上流住宅②  本论文结构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中韩传统思想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第二部分将传统居住形式进行比较分析。第三部分从传统居住
期刊
摘 要:通过对社会学、营销学中关于生活方式的解读与发展的梳理,探讨了目前设计学中对于生活方式研究的不足,并以手机App为例对如何展开产品对生活方式的影响这一话题做了相应的分析。同时,从产品设计开发的角度阐述了生活方式对于设计中从前期用户研究转入设计实践环节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生活方式;手机App;产品设计  在智能手机日益普及的今天,手机App已逐渐成为人们接入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入口。其应用范围
期刊
摘 要:超现实主义运动自1920年发源自法国以来,影响着文学、绘画、电影等诸多艺术表现形式。在超现实主义者看来,真正的世界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当每个人对自身偏执妄想的念头进行系统的探索时,真实的事物就会很生动的表现出来,这是对于人类内心潜意识的探索,也是人类最真实的反映。超现实主义绘画与超现实主义电影都追求对于具体的物象和情节的写实性、都具有物象象征性、还都具有的一个共同特性即逻辑的无序性。超现实
期刊
关于城市公共空间,希尔德勃兰特认为“总体空间,我们指的是经由所有三个维度或向各个方向延展的空间,其基本因素是延续性。”他指出城市空间中的各种建筑、道路和景观元素在城市中的不同布置会产生丰富的视觉体验,“如此安排这些物体,以致我们因它们引起的动觉观念将不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协调并由此及彼、连续不断地伸向各个方面的。这种安排的意义在于,我们给自己的动觉观念构建并提供了一个由不同物体建成的框架,这些物体
期刊
摘 要:纪录片是电影的一个门类,它是对生命状态的真实写照和严肃思考。纪录片有两个基本要素:第一是真实性。像新闻报道一样,纪录片的创作素材直接来源于现实生活,忠实地表现生活的真相。第二是故事性。纪录片是一种电影类型,具有电影的某些特性。纪录片的创作者不但要提炼、剪裁生活影像,还要运用戏剧、音乐、美术、蒙太奇等电影语言,把粗糙的生活影像进行艺术化的加工,以影片的艺术感染力使观众能够真切地触摸到生活的质
期刊
县级电视台新闻节目由于受办台规模和资源配置的制约,难于向中央、省、市级电视台新闻那样实现早、中、晚各时段滚动播出,也难于实现分门别类式各档新闻百花齐放的局面。县级电视台新闻一般都集中在晚上黄金时段一档节目播出。应该说能把方方面面的大事小情囊括到一档新闻中,又能让老百姓爱看,需要采、编、播等各个环节的共同努力。只要前期采访准确生动,条目编排有序合理、后期制作手法精良,就会使其成为一桌丰盛适口、回味悠
期刊
摘 要:本文针对钟山职业技术学院目前校企合作的方式、成效和不足,不断地探索更新更有效的教学模式,通过和企业合作,和兄弟院校合作等多种方式来启发教学思路拓展教学模式,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关键词: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校企合作;探索;尝试  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是坚持“面向就业、面向市场、面向学生”,培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服务于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1
期刊
摘 要:世界各国的城市雕塑不仅向人们传递着人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还包涵着这个国家或城市的历史和相关文化,雕塑可以完美体现这座城市的精神!雕塑早在古罗马时期人们就开始制作,它历史悠久,在欧洲的很多城市都建有美丽的雕塑,大家比较熟知的自由女神像、于连雕塑等等。现在许多的中国城市也开始重视雕塑的建设,打造属于自己的靓丽名片,不断提升其城市文化韵味,使其变成城市的标志。例如,广州的五羊雕塑、深圳的垦荒牛等
期刊
自从西方工业革命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类近百年的科学发明与技术进步是以往文明总和的几倍。尤其是人类社会进入网络时代后,我们所面临的新技术进步几乎应接不暇,而且新兴技术发展的形式与程度已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因为技术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它以自己的方式与速度向前递进,这种前进的速度是超社会的,如果我们惯常的社会思维方式在超技术发展面前没有得到及时调整就会遇到许多问题,我们必须以灵活的思维与超前的目光感知
期刊
摘 要:武侠电影是中国电影独特的一种电影类型,在中国的电影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而在21世纪,也就是中国电影走向产业化,形成“大华语圈”电影观念的今天,武侠电影又该如何定位?本文试图从大陆主流商业片、合拍背景下的香港电影、央视的电视电影以及带有作者电影色彩的武侠电影出发,勾画出新世纪武侠电影的格局。  关键词:武侠电影;香港电影;电视电影;电影现象  李安的《卧虎藏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中国武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