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北京将举办奥运会,可我国学生的体育健康状况却令人忧虑。媒体报道,郑州中招体育测试,多数考生不选“中长跑”。据郑州某中学体育老师反映,该校选考800米(女子)、1000米(男子)跑的考生共50多人,只占该校报名学生总数的10%。中长跑项目确实比较辛苦,体质较差、耐力不够是众多考生不愿、不敢报考的主要原因。郑州六中一位体育老师介绍,“学校跳高项目的校运会纪录,已经近20年没人打破”。去年,全国学生体育健康调研组对郑州市区的一些学校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一般健康”的学生比例在中学期间下降了25.79%,近视、远视学生的比例上升了27.51%,“营养不良”的学生比例上升了0.6%。
不仅仅郑州市是这样,全国中小学生体能下降、身体素质不够优良已成为严重的教育难题。据《南风窗》报道,李刚等人在《中日两国大学生体格及身体素质发展状况的对比研究》中得出结论:“1995年,从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数据与日本国1993年的数据的比较中发现,中国男大学生身体形态的平均发育水平低于日本国同年龄学生。比如,20岁中国男学生的平均身高为1.6990米,而日本国同龄学生为1.7183米。”伍绍祖在一次接受采访时曾引用了这一数据,他说,“过去我们把日本人叫倭寇,现在反过来,人家开始比我们高了”。
这让笔者想到了《中国正在步入奥运大国时代》的新闻专题:中国奥运选手在悉尼奥运会上,已经完成了亚洲国家从未达到过的高度——28枚金牌,名列世界第三。国家体育总局1999年完成的《中国2010年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中定义“总目”:“为参与下世纪中叶世界竞技体育‘第一集团’角逐奠定基础。”仅仅过去5年时间,当年课题组的组长、中国奥委会副主席肖寿章向记者描述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我们将会与第一集团决战。”毫无疑问,中国正在步入大国时代。一边是竞技体育的辉煌顶端,一边是国民身体素质的每况愈下。这不能不让我们反思体育精神和体育教学现状。
为体育注入竞技,是为了提升人们的重视意识,可现在的体育运动和教学却沦为“功名体育”,运动会就是为了获得金牌,“得不到金牌就是对不起人”。媒体和一些人们总是用“成王败寇”的观念衡量运动成绩,见到银牌铜牌都会不以为然甚至嗤之以鼻,没入围就更“无颜见江东父老”。总之,我们正陷入浓重的体育名利场。体育课就是让学生打打篮球跳跳绳而已,而没有从终身体育和“自觉体育”等精神层面提升孩子们“野蛮其体魄”的体育意识,没有让强身健体作为教学终极目标之一。况且,学校领导也是将某次运动会学生获奖等次及数量作为体育教师的教学业绩。学校体育成了争夺金牌的工具借口,而淡忘了给予学生以精神提升。
奥运精神倡导“健康、美丽”,体育运动更在向社会公众传达“赢得起输得下、胜不骄败不馁”的生活信念和终生健身的体育理念。套用爱因斯坦“当学生忘记了他在学校里接受的每一样东西,那么剩下来的就是教育”的名言,“当学生忘记了他在体育课上、运动会上接受的每一样荣誉、东西,那么剩下来的就是体育”。这个“剩下的”,不是什么金牌、荣誉、比赛成绩,而应是一种自觉养成、习惯熏陶和人格内化。换言之,就算学生在运动会上得了大奖,但如果将来走上社会不具备良好的锻炼意识,这仍是体育教育的失误。
可见,我们所倡导的体育强国、体育大国与国民素质的提升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依靠体育大国提升国民素质的体育精神受到了扭曲,或者说,在举国体育的轰动中,人们看到的只是虚幻的体育政绩泡沫而已。
如果能在体育竞技中多进行“快乐体育”和“精神体育”等体育精神的引导和宣传,而不是仅盯着金牌不放;如果能转变运动会的考评方式,注重快乐心态和健康心态评价,引导大家用平常心态看体育,那么,许多不良的体育行为是可以避免的。
(作者单位:河南开封市第一中学)
不仅仅郑州市是这样,全国中小学生体能下降、身体素质不够优良已成为严重的教育难题。据《南风窗》报道,李刚等人在《中日两国大学生体格及身体素质发展状况的对比研究》中得出结论:“1995年,从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数据与日本国1993年的数据的比较中发现,中国男大学生身体形态的平均发育水平低于日本国同年龄学生。比如,20岁中国男学生的平均身高为1.6990米,而日本国同龄学生为1.7183米。”伍绍祖在一次接受采访时曾引用了这一数据,他说,“过去我们把日本人叫倭寇,现在反过来,人家开始比我们高了”。
这让笔者想到了《中国正在步入奥运大国时代》的新闻专题:中国奥运选手在悉尼奥运会上,已经完成了亚洲国家从未达到过的高度——28枚金牌,名列世界第三。国家体育总局1999年完成的《中国2010年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中定义“总目”:“为参与下世纪中叶世界竞技体育‘第一集团’角逐奠定基础。”仅仅过去5年时间,当年课题组的组长、中国奥委会副主席肖寿章向记者描述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我们将会与第一集团决战。”毫无疑问,中国正在步入大国时代。一边是竞技体育的辉煌顶端,一边是国民身体素质的每况愈下。这不能不让我们反思体育精神和体育教学现状。
为体育注入竞技,是为了提升人们的重视意识,可现在的体育运动和教学却沦为“功名体育”,运动会就是为了获得金牌,“得不到金牌就是对不起人”。媒体和一些人们总是用“成王败寇”的观念衡量运动成绩,见到银牌铜牌都会不以为然甚至嗤之以鼻,没入围就更“无颜见江东父老”。总之,我们正陷入浓重的体育名利场。体育课就是让学生打打篮球跳跳绳而已,而没有从终身体育和“自觉体育”等精神层面提升孩子们“野蛮其体魄”的体育意识,没有让强身健体作为教学终极目标之一。况且,学校领导也是将某次运动会学生获奖等次及数量作为体育教师的教学业绩。学校体育成了争夺金牌的工具借口,而淡忘了给予学生以精神提升。
奥运精神倡导“健康、美丽”,体育运动更在向社会公众传达“赢得起输得下、胜不骄败不馁”的生活信念和终生健身的体育理念。套用爱因斯坦“当学生忘记了他在学校里接受的每一样东西,那么剩下来的就是教育”的名言,“当学生忘记了他在体育课上、运动会上接受的每一样荣誉、东西,那么剩下来的就是体育”。这个“剩下的”,不是什么金牌、荣誉、比赛成绩,而应是一种自觉养成、习惯熏陶和人格内化。换言之,就算学生在运动会上得了大奖,但如果将来走上社会不具备良好的锻炼意识,这仍是体育教育的失误。
可见,我们所倡导的体育强国、体育大国与国民素质的提升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依靠体育大国提升国民素质的体育精神受到了扭曲,或者说,在举国体育的轰动中,人们看到的只是虚幻的体育政绩泡沫而已。
如果能在体育竞技中多进行“快乐体育”和“精神体育”等体育精神的引导和宣传,而不是仅盯着金牌不放;如果能转变运动会的考评方式,注重快乐心态和健康心态评价,引导大家用平常心态看体育,那么,许多不良的体育行为是可以避免的。
(作者单位:河南开封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