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海港泊位、货物吞吐量、外贸吞吐量、管理水平等角度回顾与总结了我国港口建设发展的历史,并结合当今市场经济形势分析了我国港口的港口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对我国未来的港口建设发展做一展望。
【关键词】港口建设;发展;问题;前景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中蕴藏有丰富的资源。但是,如果没有港口,再多的海洋资源也不可能被充分利用。港口,作为连接陆地与海洋的交通枢纽,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港口建设作为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产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以来,特别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之后,中国港口的建设基本上与中国经济的发展同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扩大中国的对外贸易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可以说,港口建设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中国港口建设的三个阶段
回顾我国港口建设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为恢复和重新建设阶段,第二阶段为"三年大建港"阶段,第三阶段为改革开放阶段。其中以改革开放阶段取得的成就尤为突出。
(一)恢复和重新建设阶段
这一阶段从建国初期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中国是一个开放港口历史悠久的国家,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长期的战乱导致经济的落后,港口事业不可能有大的发展。至1949年底,全国仅有大中型泊位400多个,其中海港泊位300多个,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仅有60个,且集中在上海、大连、天津、广州等几个主要港口【2】,布局杂乱,设施简陋,几乎没有装卸设施。在寥寥可数的几百个靠船泊位中,不但许多泊位的码头结构年久失修,破损严重,而且一些港口的港池航道因无力维护,产生了严重的淤积,亟待清淤和修复。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政府的领导下,在医治战争创伤的同时,开始对港口进行恢复和重建,并对港口的布局进行了规划和调整。在修复天津港之后,重点兴建了湛江商港和裕溪口煤码头,迈出了依靠自己力量建设大型港口的第一步。此后,在上海、天津、秦皇岛、黄埔和湛江等港口兴建了一批万吨级泊位,在武汉、南京、芜湖和马鞍山等港口建设了一批机械化的煤炭和矿杂码头。1949年到1972年,全国主要港口从仅有泊位161个增加到617个,其中沿海港口深水泊位数增加到92个;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从1949年的1100万吨增加到1972年的1.5亿吨,其中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亿吨,沿海港口货物中的外贸货物吞吐量达到2547万吨【3】。第一次港口建设为以后中国港口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三年大建港"阶段
我国港口的发展主要是依靠基础设施的建设、生产能力的提高。当时,随着我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对外贸易迅速扩大,外贸海运量猛增,沿海港口货物通过能力严重不足,港口的船舶压港、压货、压车情况日趋严重。在这样的形势下,周恩来总理于1973年初发出了"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号召。沿海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纷纷成立建港指挥部,国家增拨专款,优先供应物资,特批进口设备,扩充建设队伍,掀起了全国性的第二次港口建设高潮。期间相继在大连鲶鱼湾、秦皇岛东区、青岛黄岛、江苏仪征兴建了大型原油外运码头;在上海、南京、安庆、金山、浙江和广州等石油化工厂建成了万吨级以上的卸油码头泊位,满足了大庆、盘锦和胜利等油田原油运输的需要。在秦皇岛港甲码头、天津港一号港地、烟台港、连云港、上海港军工路和华栈、宁波港白沙和镇海、福州港马尾、黄埔港墩头基、湛江港三区以及防城港建成了新港区,缓解了散杂货物运输的燃眉之急。到1978年底,全国主要港口泊位数增加到735个,其中沿海港口深水泊位达到133个。6年间全国新增港口吞吐能力1亿多吨,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2.8亿吨,其中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1.9亿吨,外贸货物吞吐量0.595亿吨。
(三) 改革开放阶段
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我国港口的基础设施规模明显扩大,生产能力显著增强,港口布局日趋合理,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功能逐步拓展壮大,港口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改革开放阶段我国港口的发展主要有三个时期:全面建设时期,系统发展时期,全面提升时期。
1.全面建设时期
这一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我国港口随着"六五"和"七五"计划经济发展进程,兴起了第三次建设热潮。交通主管部门明确了全国枢纽港布局,加快了沿海港口的建设步伐,同时也继续推进长江内河港口的建设。1981年12月,我国第一个集装箱专业化码头在天津建成,揭开了我国专业化集装箱港口发展的序幕。1983年,张家港成为我国第一个从事国际集装箱装卸业务的内河港口。【4】
2.系統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在交通主管部门制定的以建设公路主骨架、水运主通道、港站主枢纽和支持保障系统为主要内容的"三主一支持"交通基础设施长远发展规划的指导下,港口开始注重深水化、专业化建设。经过"八五"和"九五"计划,重点建设了我国海上主通道的枢纽港及煤炭、集装箱、客货滚装等3大运输系统的码头设施,基本形成了以大连、秦皇岛、天津、青岛、上海、深圳等20个主枢纽港为骨干,以地区性重要港口为补充,中小港适当发展的分层次的系统布局框架。
3.全面提升时期
这一时期从21世纪初至今,我国港口发展不再简单地追求泊位数量的增加,而是更注重大型化、专业化泊位建设,注重拓展现代物流功能,全面提升港口服务水平。"十五"期间,国内外经济的快速增长,为港口行业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我国港口加快了专业化、大型化、现代化深水泊位的建设,加速了老港区的功能调整和技术改造,"十五"期间,共计完成港口建设投资1246亿元,是"九五"期间的3倍,新建生产性泊位超过650个,其中深水泊位250个,新增通过能力8亿吨。
经过60年的建设,我国港口已初步形成码头种类齐全、布局日趋合理的总体格局。我国部分海港的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总体上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河港达到发达国家80年代水平。港口功能已由以装卸、集散货物为主的运输功能逐步扩展到仓储、加工和商贸等多个领域。港口发展为振兴港口城市乃至整个地区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 我国已成为港口大国,但离港口强国仍有很大差距,至今还没有形成世界级国际集装箱枢纽港,这与我国的综合国力和航运大国地位极不相称。目前我国港口集装箱化率仅60%,与世界级国际集装箱枢纽港90%以上的集装箱化率相比差距还很大,内河港口的落后面貌还未得到根本改变。这一切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港口建设及管理过程中存在许多的问题,港口的某些硬件和软件不能满足我国日益发展的港口运输水平。【5】
二 中国港口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结构不平衡、不合理
港口吞吐能力与吞吐量之间的比值在近些年一直小于一【6】,港口吞吐能力已不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主要港口的公用码头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全国主要港口综合能力利用率都在110%以上。
(二)港口航道设施不能适应运输发展的需要
1.中国多数港口功能单一,对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的整合能力不强,临港产业集群发展较为落后,对区域经济的纵向带动和辐射作用较弱。
2.中国港口集疏运不够畅通。虽然这些年港口的集疏运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但有的港口还不尽人意,特别是一些新港区更是如此。另一方面随着船舶的大型化,部分港口的进出航道已经不能适应航运需要,主要河口的出海航道也成为制约港口发展的"瓶颈"。
3.与港口相关的高端服务还比较落后,在制定行业标准,咨询服务等引领行业走向方面的能力还较弱。如何利用跨国公司全球物流运作转移的机遇,扩大中国港口在全球物流链中的影响力,加强全球物流对中国港口的依赖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实施。
(三)港口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发展,我国港口管理水平有很大提高,但从总体上来讲,比发达国家港口的管理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7],装卸效率还不能充分发挥,成本较高,消耗较大,管理手段相对来说落后,整体人员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
(四) 港口建设未完全融入市场需求
港口项目发展定位的重合加剧了区域内港口结构的雷同,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同时,地方贸易壁垒将统一作横向分割,加剧了港口区域垄断。在部分地区,港口能力的扩张仍属于行政主导型,各参与者思维模式趋同,理性的商业考量仍未成为主流,造成港口建设与市场需求的脱节。【8】
(五) 港口建设资金不足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百业待举,国民经济的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很大。尽管中国政府在投资方面对以交通、农业、能源为代表的重要基础产业实行倾斜政策,不断加大投资强度,但是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任然是制约中国港口建设的主要因素【9】。这个问题的解决,除了国家继续在投资政策上对港口实行倾斜,加大国内建设资金的投入外,还要拓宽投资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利用国外资金。
三我国港口建设的发展前景
国内外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促进了我国港口建设行业的高速发展,对特定港口而言,其腹地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当地港口的建设。《港口法》的实施,鼓励了国内外经济组织或个人对港口的依法投资、经营,拓宽了我国港口投资建设的渠道,为我国港口建设投资、经营主体多元化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法律的保障。
港口基本设施的建设将继续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建设164个深水泊位,新增吞吐能力80%以上,其中集装箱泊位69个,新增能力1940万TEU。2010年全国港口年货物吞吐量将增长到7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将达到1.6亿TEU,今后集装箱专用码头建设将是港口建设的重点。同时,港口安全情况力争达到或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沿海港口建设布局:围绕上海为中心,江浙为两翼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上海、宁波两港为主体的长三角与东南沿海港口群;围绕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发展香港、广州、深圳三港为主体的华南区域港口群;围绕建设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大连、青岛、天津三港各自形成特色发展为主体的环渤海区域港口群。2006年9月出台的《中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确定,中国沿海将形成五大区域港口群,自北向南依次是环渤海、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和西南沿海。
我国港口发展战略上应立足于大力提高竞争能力,特别要提高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口的竞争能力;港口建设的方针应从港口码头泊位的数量转向质量;港口发展的重点应从以建设为主转向现代化管理;港口发展的核心应从传统技术转向信息技术和人才开发。今后30年内,我国将再建设500多个万吨级泊位,使深水泊位总数达到1000个【10】,沿海和长江干线枢纽港口和重要港口的设施和工艺水平将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届时中国定能列居世界港口强国之邦。
【参考文献】
[1]陈云. 中国的港口建设. 港口工程. 1995年第5期
[2]茅伯科. 中国港口建设的历史性飞跃. 中国港口. 1998年第6期
[3]蔡长泗. 中国港口建设的现状和未来. 中国港湾建设. 2008年第4期
[4]徐萍.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港口建设发展回顾. 综合运输. 2008年5月
[5]王慶云. 《中国港口建设发展报告》序. 综合运输. 2008年9月
[6]李南. 中国港口建设发展评述与趋势展望. 综合运输. 2008年2月
[7]李悟洲. 我国沿海港口建设的发展与展望. 中国港湾建设. 1999年第5期
[8]张安福. 中国港口建设的多元化趋势. 港口建设. 1994年3月
[9]舒洪峰. 中国港口建设中的融资安排. 中国港口. 2006年12月
[10]朱殿卿. 中国港口建设走向国际化. 港口科技动态. 1995年5月
【关键词】港口建设;发展;问题;前景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中蕴藏有丰富的资源。但是,如果没有港口,再多的海洋资源也不可能被充分利用。港口,作为连接陆地与海洋的交通枢纽,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港口建设作为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产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以来,特别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之后,中国港口的建设基本上与中国经济的发展同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扩大中国的对外贸易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可以说,港口建设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中国港口建设的三个阶段
回顾我国港口建设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为恢复和重新建设阶段,第二阶段为"三年大建港"阶段,第三阶段为改革开放阶段。其中以改革开放阶段取得的成就尤为突出。
(一)恢复和重新建设阶段
这一阶段从建国初期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中国是一个开放港口历史悠久的国家,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长期的战乱导致经济的落后,港口事业不可能有大的发展。至1949年底,全国仅有大中型泊位400多个,其中海港泊位300多个,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仅有60个,且集中在上海、大连、天津、广州等几个主要港口【2】,布局杂乱,设施简陋,几乎没有装卸设施。在寥寥可数的几百个靠船泊位中,不但许多泊位的码头结构年久失修,破损严重,而且一些港口的港池航道因无力维护,产生了严重的淤积,亟待清淤和修复。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政府的领导下,在医治战争创伤的同时,开始对港口进行恢复和重建,并对港口的布局进行了规划和调整。在修复天津港之后,重点兴建了湛江商港和裕溪口煤码头,迈出了依靠自己力量建设大型港口的第一步。此后,在上海、天津、秦皇岛、黄埔和湛江等港口兴建了一批万吨级泊位,在武汉、南京、芜湖和马鞍山等港口建设了一批机械化的煤炭和矿杂码头。1949年到1972年,全国主要港口从仅有泊位161个增加到617个,其中沿海港口深水泊位数增加到92个;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从1949年的1100万吨增加到1972年的1.5亿吨,其中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亿吨,沿海港口货物中的外贸货物吞吐量达到2547万吨【3】。第一次港口建设为以后中国港口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三年大建港"阶段
我国港口的发展主要是依靠基础设施的建设、生产能力的提高。当时,随着我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对外贸易迅速扩大,外贸海运量猛增,沿海港口货物通过能力严重不足,港口的船舶压港、压货、压车情况日趋严重。在这样的形势下,周恩来总理于1973年初发出了"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号召。沿海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纷纷成立建港指挥部,国家增拨专款,优先供应物资,特批进口设备,扩充建设队伍,掀起了全国性的第二次港口建设高潮。期间相继在大连鲶鱼湾、秦皇岛东区、青岛黄岛、江苏仪征兴建了大型原油外运码头;在上海、南京、安庆、金山、浙江和广州等石油化工厂建成了万吨级以上的卸油码头泊位,满足了大庆、盘锦和胜利等油田原油运输的需要。在秦皇岛港甲码头、天津港一号港地、烟台港、连云港、上海港军工路和华栈、宁波港白沙和镇海、福州港马尾、黄埔港墩头基、湛江港三区以及防城港建成了新港区,缓解了散杂货物运输的燃眉之急。到1978年底,全国主要港口泊位数增加到735个,其中沿海港口深水泊位达到133个。6年间全国新增港口吞吐能力1亿多吨,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2.8亿吨,其中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1.9亿吨,外贸货物吞吐量0.595亿吨。
(三) 改革开放阶段
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我国港口的基础设施规模明显扩大,生产能力显著增强,港口布局日趋合理,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功能逐步拓展壮大,港口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改革开放阶段我国港口的发展主要有三个时期:全面建设时期,系统发展时期,全面提升时期。
1.全面建设时期
这一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我国港口随着"六五"和"七五"计划经济发展进程,兴起了第三次建设热潮。交通主管部门明确了全国枢纽港布局,加快了沿海港口的建设步伐,同时也继续推进长江内河港口的建设。1981年12月,我国第一个集装箱专业化码头在天津建成,揭开了我国专业化集装箱港口发展的序幕。1983年,张家港成为我国第一个从事国际集装箱装卸业务的内河港口。【4】
2.系統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在交通主管部门制定的以建设公路主骨架、水运主通道、港站主枢纽和支持保障系统为主要内容的"三主一支持"交通基础设施长远发展规划的指导下,港口开始注重深水化、专业化建设。经过"八五"和"九五"计划,重点建设了我国海上主通道的枢纽港及煤炭、集装箱、客货滚装等3大运输系统的码头设施,基本形成了以大连、秦皇岛、天津、青岛、上海、深圳等20个主枢纽港为骨干,以地区性重要港口为补充,中小港适当发展的分层次的系统布局框架。
3.全面提升时期
这一时期从21世纪初至今,我国港口发展不再简单地追求泊位数量的增加,而是更注重大型化、专业化泊位建设,注重拓展现代物流功能,全面提升港口服务水平。"十五"期间,国内外经济的快速增长,为港口行业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我国港口加快了专业化、大型化、现代化深水泊位的建设,加速了老港区的功能调整和技术改造,"十五"期间,共计完成港口建设投资1246亿元,是"九五"期间的3倍,新建生产性泊位超过650个,其中深水泊位250个,新增通过能力8亿吨。
经过60年的建设,我国港口已初步形成码头种类齐全、布局日趋合理的总体格局。我国部分海港的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总体上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河港达到发达国家80年代水平。港口功能已由以装卸、集散货物为主的运输功能逐步扩展到仓储、加工和商贸等多个领域。港口发展为振兴港口城市乃至整个地区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 我国已成为港口大国,但离港口强国仍有很大差距,至今还没有形成世界级国际集装箱枢纽港,这与我国的综合国力和航运大国地位极不相称。目前我国港口集装箱化率仅60%,与世界级国际集装箱枢纽港90%以上的集装箱化率相比差距还很大,内河港口的落后面貌还未得到根本改变。这一切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港口建设及管理过程中存在许多的问题,港口的某些硬件和软件不能满足我国日益发展的港口运输水平。【5】
二 中国港口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结构不平衡、不合理
港口吞吐能力与吞吐量之间的比值在近些年一直小于一【6】,港口吞吐能力已不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主要港口的公用码头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全国主要港口综合能力利用率都在110%以上。
(二)港口航道设施不能适应运输发展的需要
1.中国多数港口功能单一,对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的整合能力不强,临港产业集群发展较为落后,对区域经济的纵向带动和辐射作用较弱。
2.中国港口集疏运不够畅通。虽然这些年港口的集疏运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但有的港口还不尽人意,特别是一些新港区更是如此。另一方面随着船舶的大型化,部分港口的进出航道已经不能适应航运需要,主要河口的出海航道也成为制约港口发展的"瓶颈"。
3.与港口相关的高端服务还比较落后,在制定行业标准,咨询服务等引领行业走向方面的能力还较弱。如何利用跨国公司全球物流运作转移的机遇,扩大中国港口在全球物流链中的影响力,加强全球物流对中国港口的依赖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实施。
(三)港口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发展,我国港口管理水平有很大提高,但从总体上来讲,比发达国家港口的管理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7],装卸效率还不能充分发挥,成本较高,消耗较大,管理手段相对来说落后,整体人员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
(四) 港口建设未完全融入市场需求
港口项目发展定位的重合加剧了区域内港口结构的雷同,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同时,地方贸易壁垒将统一作横向分割,加剧了港口区域垄断。在部分地区,港口能力的扩张仍属于行政主导型,各参与者思维模式趋同,理性的商业考量仍未成为主流,造成港口建设与市场需求的脱节。【8】
(五) 港口建设资金不足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百业待举,国民经济的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很大。尽管中国政府在投资方面对以交通、农业、能源为代表的重要基础产业实行倾斜政策,不断加大投资强度,但是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任然是制约中国港口建设的主要因素【9】。这个问题的解决,除了国家继续在投资政策上对港口实行倾斜,加大国内建设资金的投入外,还要拓宽投资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利用国外资金。
三我国港口建设的发展前景
国内外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促进了我国港口建设行业的高速发展,对特定港口而言,其腹地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当地港口的建设。《港口法》的实施,鼓励了国内外经济组织或个人对港口的依法投资、经营,拓宽了我国港口投资建设的渠道,为我国港口建设投资、经营主体多元化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法律的保障。
港口基本设施的建设将继续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建设164个深水泊位,新增吞吐能力80%以上,其中集装箱泊位69个,新增能力1940万TEU。2010年全国港口年货物吞吐量将增长到7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将达到1.6亿TEU,今后集装箱专用码头建设将是港口建设的重点。同时,港口安全情况力争达到或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沿海港口建设布局:围绕上海为中心,江浙为两翼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上海、宁波两港为主体的长三角与东南沿海港口群;围绕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发展香港、广州、深圳三港为主体的华南区域港口群;围绕建设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大连、青岛、天津三港各自形成特色发展为主体的环渤海区域港口群。2006年9月出台的《中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确定,中国沿海将形成五大区域港口群,自北向南依次是环渤海、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和西南沿海。
我国港口发展战略上应立足于大力提高竞争能力,特别要提高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口的竞争能力;港口建设的方针应从港口码头泊位的数量转向质量;港口发展的重点应从以建设为主转向现代化管理;港口发展的核心应从传统技术转向信息技术和人才开发。今后30年内,我国将再建设500多个万吨级泊位,使深水泊位总数达到1000个【10】,沿海和长江干线枢纽港口和重要港口的设施和工艺水平将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届时中国定能列居世界港口强国之邦。
【参考文献】
[1]陈云. 中国的港口建设. 港口工程. 1995年第5期
[2]茅伯科. 中国港口建设的历史性飞跃. 中国港口. 1998年第6期
[3]蔡长泗. 中国港口建设的现状和未来. 中国港湾建设. 2008年第4期
[4]徐萍.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港口建设发展回顾. 综合运输. 2008年5月
[5]王慶云. 《中国港口建设发展报告》序. 综合运输. 2008年9月
[6]李南. 中国港口建设发展评述与趋势展望. 综合运输. 2008年2月
[7]李悟洲. 我国沿海港口建设的发展与展望. 中国港湾建设. 1999年第5期
[8]张安福. 中国港口建设的多元化趋势. 港口建设. 1994年3月
[9]舒洪峰. 中国港口建设中的融资安排. 中国港口. 2006年12月
[10]朱殿卿. 中国港口建设走向国际化. 港口科技动态. 199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