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就业教育的一点思考和建议

来源 :学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deonki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就业是当前社会密切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客观分析了大学人才培养中的一些弊端,包括课程设置滞后、重知识轻能力和对学生实践环节重视不够,尤其忽视对学生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同时,本文也对企业人才标准进行了分析与阐述。最后从当前社会实际出发,本文给出改进大学就业教育的一些建议,并为高校就业改革提出一些新的思路。
  【关键词】高校;就业;教育
  
  企业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而大学毕业生也是企业人才的重要来源,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推动。而当前毕业生就业的突出问题表现为,一方面大量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现状,而另一方面企业却难觅适合的人才。如何弥合二者之间的鸿沟是高校乃至各级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下面就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
  
  1.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的弊端
  
  自从我国实施高校扩招以来,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逐步得以实现,高校在校人数不断增长,人均受教育程度大幅提高,充分反映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取得的重大成就[1]。然而,在高校大幅扩张的同时,一些问题也伴随而生,主要表现为大量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但企业人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却异常突出[2]。这种现状促使高校工作人员对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进行了深入思考。
  1.1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滞后
  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滞后的现象已经引起很多教育专家的关注。这种滞后重点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知识滞后,其次是需求滞后[3]。在课程设置上,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与时代脱节,导致学生学完学校规定的课程后进入就业市场才发现,一些在校期间所学知识与企业要求存在一定差距。这种知识滞后突出表现在IT等前沿科学专业;另一种滞后表现为大学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有较大盲目性,学校不能及时根据学生就业情况对专业和课程设置进行调整,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对用人单位也造成很大的困惑。
  1.2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仍然存在
  当前众多高校纷纷实行学分制,即学生修完规定学分即可顺利毕业,因此,不少高校学生仍然延续高中的学习模式,即以通过考试为主要目的,课程考试合格就意味这该课程的结束。这种现象的弊端诸多,其一是多数高校在上课、出题、考试、评分等环节均由授课教师一人完成,若提高考试难度并严格要求学生,可能导致不及格人数增加,不仅影响该课程的教学评估,也会引发后续工作量的增加(如补考等),因此,高校教师倾向于让学生较易过关,或对考试分数进行后处理,如做成“正态分布”等将不及格人数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
  1.3对学生实践环节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高校受限于师资力量或与企业的接触渠道,往往减少实践环节的课程,或者将实践环节与课外打工、勤工俭学混为一谈,忽视了实践环节对深化课堂知识和提高个人素质的重要意义。而大量企业从降低成本出发,削减甚至取消新进员工的各项培训,而希望毕业生到岗后即可顺利上手[4]。因此,学校与企业对学生实践培养的不同立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
  1.4忽视对学生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很多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从单一的人际关系变成复杂的社会关系,一时不能适应,以致产生“逃回”校园的念头,有些学生甚至缺乏基本的生存能力。一些学生刚到企业时因为与同事之间无法友好共处,结果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心理压抑乃至自我孤立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些学生非但没有意识到自己缺乏与他人进行有效的理解与沟通,反而认为外界对其自身缺乏理解,将责任推给他人或外部环境。而高校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上更多侧重于入学阶段的心理适应上,在学生毕业时也将主要精力放在帮助其就业上,因此对就业前的心理指导关注不够,使学生缺少必要的心理指导。
  
  2.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企业的用人需求也更加市场化,企业不同也各有各的用人原则,但总体而言都是根据各自企业的需求选择合适的人才。
  2.1企业需要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一是能客观认识和评价自我,正确认识、评价自身优缺点,坦率接受自身不足并对生活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强,内心平衡且有完整的生活哲学,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三是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及抗压、抗挫折能力,有应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四是具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建立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5]。就企业而言,目前尤其看重团队合作精神,不提倡个人英雄主义,重视团队协作。
  2.2企业需要有一定的职业精神、敬业奉献的人
  我国人才职业化程度偏低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除了宏观上我国各类职业尚未形成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职业标准之外,更重要的是从业人员尤其是年轻人的职业意识、职业精神不强,主要表现为不讲规则、不讲诚信、自律意识差、对工作缺乏激情等[6]。
  2.3企业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和较为全面的知识结构的人
  具体表现为:具备一定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能较快接受和吸收新知识,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有比较全面的知识结构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7]。
  2.4有较好的专业知识。
  之所以将专业知识能力放在最后,是因为企业经过长期的实践表明,员工的专业知识可以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但人格不健全、缺乏敬业精神的员工却是企业发展的大碍。毕业生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可以在进入工作岗位后更快的崭露头角[8],但企业从选人的角度却越来越淡化专业倾向。很多一流外企招聘员工时甚至不限学校、不限专业,完全通过对求职人员简历的询问、对其综合素质的考察和对其性格特征的观察等等来决定录用与否。
  
  3.对高校就业教育的建议
  
  可以预见,在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内,毕业生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不会得以改变。因此,相对于企业而言,应届毕业生将始终处于劣势地位。因此,与其期望企业增加招聘数量或者提高培训水平,不如切实做好高校就业教育工作,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急需的人才。
  3.1对企业需求进行认真研究,及时调整课程设置
  从我国目前高校专业设置的现状看,对专业进行直接调整的难度较大,其中还涉及大量教学评估等工作,因此,更为可行的方式是对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定期进行调整。高校应拿出魄力,大胆删去过时、陈旧的知识内容和课程,同时,要组织专家到企业进行调研,根据企业需求和当前知识发展设置新的课程,加大对授课教师的培训力度。高校应要求各系、各专业每年汇报一次专业知识进展与社会需求动态,并作为院系考核的重要内容。只有高校真正认识到自身是为企业培养人才,才能从根本上重视就业教育。这种改革的动力必须来自高校领导的重视,因为国内大多数高校尚处在不愁生源的阶段,并不因为学生就业状况不佳而担忧入学率问题[9]。
  3.2与企业建立良性沟通渠道
  主要手段包括:通过走访用人单位,了解企业对本校毕业生工作情况的评价;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鼓励学生尽早进入企业实习,加快适应社会和企业的步伐;与企业加大横向课题的开展力度,“以技术换就业”,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攻关、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换取企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认可,为毕业生就业打开一个更为便捷的通道;为企业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培训,与企业实现双赢;积极邀请用人单位到校召开校内招聘会,做到热烈、隆重、规范、有效,要给用人单位提供宾至如归的全程服务。总之,高校应放下架子,抛弃“皇帝女儿不愁嫁”的观念,重视企业,尊重企业,真正认识到企业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企业也是解决社会就业的主要力量[10]。
  3.3 建立和完善校友网和校友信息资料库
  高校应安排专人协助成立校友会,充分利用学校校友优势资源,拓展就业市场,以及利用校庆、毕业典礼等机会邀请校友回校座谈等等。高校要做好相关服务工作,让校友能通过校友网扩展人脉、建立联系,反过来,校友也必然会在就业渠道、捐赠等方面予以回报。这个一项长期而有意义的工程,不应将其视作功利化的短期行为[11]。
  综上,笔者认为,高校如果要彻底改变就业现状,就必须首先改变自身理念。纵观世界各国大学,都不能无识企业需求而对高校教育孤芳自赏。中国目前已经进入一个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阶段,高校不再是培养少数社会精英和尖端人才的地方,而是提高国民素质和教育程度的场所。因此,高校教育必须坚持平民化的理念,抓住社会尤其是企业需求,努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心态健康、素质全面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谢薇薇,试论高校就业率考核的利弊及对策,《教育探索》2007年第03期
  [2] 宋智灵,试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中国成人教育》2006年第08期
  [3] 屈冉佳,龚正华,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 第02期
  [4] 李鸿雁,侯济民,对大学生“就业率”的理性思考《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 第02期
  [5] 李静,李成超,试析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7年第08期
  [6] 胡爱民,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6年第03期
  [7] 李庆本,试论大学生就业问题及高校的对策,《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04期
  [8] 王尹芬,高校扩招与大学生就业率相关性探讨,《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第08期
  [9] 周法军,浅议专科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其对策,《石家庄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02期
  作者简介:李倩(1981--),女,安徽合肥人,安徽新华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高校就业、秘书写作等
  李倩(1981--),女,安徽合肥人,安徽新华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高校就业、秘书写作等研究
  责任编辑:王利强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就石堡川水库灌区项目改造前后效益对比,浅谈灌区节水改造项目施工质量管理采取的各项措施及建议。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措施及建议    灌区工程概况  石堡川水库工程于1969年冬开工,建设期正处于"文革"时期,属典型的"三边"工程。工程设计偏低,施工主体主要由以民工承担,工程质量较差。1973年大坝建成畜水,1975年开始灌溉运行,1982年主体工程竣工验收。  石堡川水
期刊
【摘要】一起没有证人、缺少线索的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依靠现场物证的综合运用和分析,科学判断了案件侦查方向,指明了破案的路径,并最终确证了犯罪嫌疑人和肇事车辆,痕迹技术的综合运用在案件侦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交通肇事;痕迹;侦查    一、案件简况及其难点    2008年5月30日22时许,某县省道77KM+230M处发生交通事故,该县公安交通警察大队接到群众报案后及时赶赴现场。事故现场
期刊
【摘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加强学法指导。如课标"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习方法相对灵活,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设计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素质和心灵力量……"。把学
期刊
【摘要】多媒体作为可操作的探索工具,不仅能有力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而且能够帮助学生从传统教学的高耗低效中解脱出来,学生的学习方式则从被动 "接受式"转变成了自主"探索式""研究式",使数学课堂真正得到了优化。  【关键词】数学课堂;多媒体;优化    我国教育长期普遍采用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将学习过程解释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而教师的任务只是提供外部刺激,即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的任务则
期刊
【摘要】本文研究影响语篇连贯程度与标准的诸多因素,如文化语境、话语缺项及语域结构等。这些因素与连贯都有一定的相关性,但都不能起决定的作用。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能人为地设一个量化标准来衡量连贯的程度,只能从多纬度出发,如从语篇的形式、语义、语用和听/读者的认知操作等角度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以获得对语篇连贯的程度与标准有统一的认识和把握。  【关键词】连贯;文化语境;话语缺项;语域    一、引言    
期刊
【摘要】软岩巷道支护历来是巷道工程的难题,通过对软岩巷道的特征分析,及支护原理和方法的论述,对到清矿回采巷道支护方式进行了设计,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松软岩;锚杆;巷道    1 软岩巷道的特征  软岩巷道最明显的特征是地压显现比较剧烈,巷道维护困难,主要表现在围岩的自稳时间短、来压快、围岩变形量大、速度快、持续时间长、四周来压、底鼓明显、遇水膨胀、变形加剧,可
期刊
【摘要】我国风险投资业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但在金融危机后,风险投资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现阶段,我国的风险投资应该积极采取应对措施,规避风险,寻找有益于自身的契机。   【关键词】金融危机;风险投资业;应对措施     一、风险投资内涵及现状    (一)风险投资的内涵  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简称是VC,在我国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其实把它翻译成创业投
期刊
【摘要】我国行政补偿制度的状况并不乐观,长期以来由于指导思想上重视不够,相关的理论研究长期停滞不前,使得我国行政补偿制度的相关立法分散、零碎,缺乏内在的整序性,不仅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也不如其他行政法制度发展迅速。这种状况与行政补偿制度担负的制约政府的征收权、保障公民财产权,以及协调公益与私益矛盾的角色是极不相称的,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行政补偿;征收补偿;制度现状;立法建
期刊
【摘要】本文研讨了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职业教育特点改进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自学和技术应用能力。  【关键词】VB程序设计课程;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改革    职业教育的核心是以职业为中心,而职业由一定的行动领域构成,如何将教学中的课程体系同职业中的行动联系起来,并能够有效地让学习者掌握和实施是职业教育面临的迫切问
期刊
【摘要】学习动机的激发意味着使已有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成为推动学习的动力。所以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必须激发学习动机。本文探讨的是激发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动机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职业学校;学习动机      一、问题的提出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学习动机则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对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