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的实施给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不断对信息技术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开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对信息技术新课程的认识和实践能力仍有待提高。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
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后,新课标提出了全新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建议。理解和贯彻信息技术课程新课标,是摆在一线教师面前的难题。 教师在接受、知道或理解新课标后,真正将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还需要一个过程。信息技术教师除了繁重的教务外,还要担任学校中其他琐碎事务,身兼数职,教学时间、精力不足;多数学校缺乏必要的分配制度、奖励制度,许多信息技术教师教学之外的工作量不予计算;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时基于学生为非零起点,认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但目前,各地区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发展不平衡,高中学生起点不齐,同时信息技术课程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适应性,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调查发现,在必修模块的教学中,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太多,教师感觉无法系统教授;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内容都是熟悉的,学习起来积极性不大。在选修模块的教学中,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思维水平、必修模块的学习储备等方面表现出很大差异,教学中出现不少困难。
一、转变观念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及其他社会成员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勇于摆脱高考指挥棒的束缚, 更新观念,提高认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关注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发展,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学生为了更有效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为了今后的发展,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投入到信息技术学习活动中。
二、完善规章制度
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有效的制度保证和政策支持,学校应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如信息技术教师的考核制度、工资制度、科研制度、奖励制度、培训制度、督导制度等。通过规章制度可以让信息技术教师从中明确自己的责任,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新课程的教学和研究;保证信息技术教师完成教学外的工作时得到相应的荣誉或报酬,激励教师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工作;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重视信息技术教师,引导信息技 术教师爱岗敬业,吸引优秀人才从事信息技术教育。
三、提高信息技术教师能力素质水平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能力素质水平。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信息技术教师的文化素养、信息素养、教育观念、课程设 计能力、教学组织管理能力、研究创新素养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自身水平有待提高,特别是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半路出家,专业素养更需要进一步 提高。通过多样的培训如校本培训有针对性地切实地根据教师所需对教师进行培训;或通过定期地组织集体教研、集体备课等活动,讨论交流,加强信息技术教师相 互间的协作和资源信息共享,互相取长补短;也可以通过自主研修,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学习现代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及时补充新理念、新知 识、新技能,关注新课程实施的动态,努力实践,提高自身教学技能。
四、创造性开展教学
对于教学,新课标给出了概括的活动建议,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受学生水平影响较大。信息技术教师需要从学生出发,参照新课标对教学进行设计,选择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内容,合理运用并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形成有特色的教学。教学中针对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差异较大,一方面结合实际开设 相应的信息技术课程选修科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能力和特点选修;另一方面在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以学生为本,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可实行走班教学、分层次教学等。教学时,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应关注信息技术工具的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的提高,新课程课堂不排斥基本操作层面的教学,但不能仅有操作步骤而没 有技术内涵;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把技术的内容穿插到教学内容中,让学生应用了技术,又学会了方法,也感受到了信息文化。
五、加强对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的研究
新课程下,教师不应再是一个教书匠,应是教育专家,一个教学的研究者。信息技术教师要积极加强课程教材、资源、教学、评价研究,努力探索适合 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不断开拓创新、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学习需求,记载教学心得, 及时总结提高。开展校内听课、校外观摩课的分析对比教学,学习优秀的经验,指导自己的教学。进行教学研究和实验,在反思中成长,在研究和实验中提高。教师 要加强自己科研素养的培养,学习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善于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并将研究成果教学体会归纳表达出来,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
总之,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等人员重视信息技术新课程建设和发展,真正落实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不断发现新课程开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育水平,以更好地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
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后,新课标提出了全新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建议。理解和贯彻信息技术课程新课标,是摆在一线教师面前的难题。 教师在接受、知道或理解新课标后,真正将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还需要一个过程。信息技术教师除了繁重的教务外,还要担任学校中其他琐碎事务,身兼数职,教学时间、精力不足;多数学校缺乏必要的分配制度、奖励制度,许多信息技术教师教学之外的工作量不予计算;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时基于学生为非零起点,认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但目前,各地区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发展不平衡,高中学生起点不齐,同时信息技术课程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适应性,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调查发现,在必修模块的教学中,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太多,教师感觉无法系统教授;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内容都是熟悉的,学习起来积极性不大。在选修模块的教学中,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思维水平、必修模块的学习储备等方面表现出很大差异,教学中出现不少困难。
一、转变观念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及其他社会成员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勇于摆脱高考指挥棒的束缚, 更新观念,提高认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关注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发展,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学生为了更有效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为了今后的发展,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投入到信息技术学习活动中。
二、完善规章制度
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有效的制度保证和政策支持,学校应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如信息技术教师的考核制度、工资制度、科研制度、奖励制度、培训制度、督导制度等。通过规章制度可以让信息技术教师从中明确自己的责任,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新课程的教学和研究;保证信息技术教师完成教学外的工作时得到相应的荣誉或报酬,激励教师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工作;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重视信息技术教师,引导信息技 术教师爱岗敬业,吸引优秀人才从事信息技术教育。
三、提高信息技术教师能力素质水平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能力素质水平。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信息技术教师的文化素养、信息素养、教育观念、课程设 计能力、教学组织管理能力、研究创新素养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自身水平有待提高,特别是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半路出家,专业素养更需要进一步 提高。通过多样的培训如校本培训有针对性地切实地根据教师所需对教师进行培训;或通过定期地组织集体教研、集体备课等活动,讨论交流,加强信息技术教师相 互间的协作和资源信息共享,互相取长补短;也可以通过自主研修,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学习现代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及时补充新理念、新知 识、新技能,关注新课程实施的动态,努力实践,提高自身教学技能。
四、创造性开展教学
对于教学,新课标给出了概括的活动建议,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受学生水平影响较大。信息技术教师需要从学生出发,参照新课标对教学进行设计,选择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内容,合理运用并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形成有特色的教学。教学中针对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差异较大,一方面结合实际开设 相应的信息技术课程选修科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能力和特点选修;另一方面在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以学生为本,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可实行走班教学、分层次教学等。教学时,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应关注信息技术工具的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的提高,新课程课堂不排斥基本操作层面的教学,但不能仅有操作步骤而没 有技术内涵;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把技术的内容穿插到教学内容中,让学生应用了技术,又学会了方法,也感受到了信息文化。
五、加强对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的研究
新课程下,教师不应再是一个教书匠,应是教育专家,一个教学的研究者。信息技术教师要积极加强课程教材、资源、教学、评价研究,努力探索适合 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不断开拓创新、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学习需求,记载教学心得, 及时总结提高。开展校内听课、校外观摩课的分析对比教学,学习优秀的经验,指导自己的教学。进行教学研究和实验,在反思中成长,在研究和实验中提高。教师 要加强自己科研素养的培养,学习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善于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并将研究成果教学体会归纳表达出来,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
总之,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等人员重视信息技术新课程建设和发展,真正落实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不断发现新课程开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育水平,以更好地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