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真观察一下我们的学生,会发现他们喜欢看百家讲坛却不喜欢上历史课;他们谈论《亮剑》中李云龙、楚云飞兴致勃勃,但说到国共的两次合作、两次分道扬镳却稀里糊涂,混淆不清;他们看《大国崛起》、《鹿鼎记》可以津津有味但上历史课时却只能昏昏欲睡,此情此景,作为历史老师的我们不得不反思:应当如何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认识。
一、趣味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就好比拉二胡,定弦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二胡拉得好坏。这一环节处理得巧妙,可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的转入活跃的状态。这对学生学习新课,掌握所学新知识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明朝,打屁股是十分流行的运动,所谓:“廷杖”,就是皇上打臣子的屁股,风气所及,不管你是庄重严肃的国家栋梁还是学富五车的大学士,皇帝一火,就必须剥掉衣履,老老实实的趴在午门外的砖地上亮出屁股乖乖的挨打。常常有坚强的官员,痛苦的在地上摆动头部,即使把自己的胡子都擦掉了,都拒绝喊叫。这个廷杖制度沿袭了整个明朝,是皇帝惩办朝臣的重要手段。讲这段故事的时候,我细心留意着同学的表情。从一开始的笑不停口到后来流露出的不可思议的表情,看得出来,他们已经被故事深深的吸引了。我马上趁热打铁进行提问“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君臣关系如何?”学生说:“臣卑君贵”由此导入。
二、渗透时政,新颖增趣
历史是事物发展的反映,将历史课堂与当今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关注人类、关注生命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认识到人类各个时期的历史其内在联系的紧密性、一致性和连贯性,提高他们对当前社会的认识。如讲述原始社会的“氏族”时,可联系“家庭”这一概念,尤其是农村中的孩子大多能在“氏族”中找出中国传统的“家”的许多特征。
善于结合现实生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联系现实是为了说明现代事实的历史根源,培养学生“以古鉴今”的认识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如:针对近年来中日关系非常紧张,学生知之不多又非常希望了解的情况下,补充讲述:靖国神社的由来及现状、教科书事件、钓鱼岛争端、东海石油争端等问题。再如:面对日益紧张的伊朗核问题和朝核问题,我讲了核武器的战略威慑作用、防止核武器扩散的思考和设想、两国核问题的由来与前景等。使学生觉得运用历史知识对解决现实生活中重大问题竟有如此大的作用,学生怎能会不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呢?
三、创设情景,盎然生趣
现在已经进入网络时代,再靠一些陈旧的教学手段进行历史教学,就显得有些落后了和不合时宜。时代在前进,历史教学的手段也必然跟着发生变化。而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多媒体步入课堂使历史教学的效果与质量都大为改观,很多以前无法模拟的历史真实随着科技的进步而真实的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历史通过漫画、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质,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和智能性启发诱导功能,使枯燥的历史概念、历史材料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状态,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已过去的历史现象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压缩了空间感和距离感,能够主动地学习。再如《鸦片战争》时,播放电影《林则徐》中的几个镜头:官吏贪污成风,军队营务废驰。林则徐无力处治贪官污吏,他的一席话,“总不能把广东的官吏都杀头,就留下一个关天培。”让人久久回味。学生明显感觉到大清王朝的落后已不仅仅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整个制度出了问题。从而得出结论。鸦片战争的中国的战败是腐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其终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吸取相关知识,方能在教学中应付自如。知识源于生活,从生活中获取新鲜的素材,使教学应用于实践又发展于实践。只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掌握了知识,又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四、精心设疑,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
简单地问个为什么、怎么样,仍然很难紧紧抓住学生。如果合理设置相关的历史情境以渲染烘托气氛,然后推出有悬念、有曲折、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学生的兴趣会更浓厚,思维会更主动、更积极。
五、注重语言艺术
我们常说要把历史讲“活”,就是要把历史现象讲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让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因而,历史教师要用多样化的语言表达千差万别的历史环境,描述历史事实,讲清历史规律,使历史教学语言富于情趣和文采。让丰富的语汇时而轻言细语,时而慷慨激昂,有时如滔滔激流,有时如霎霎春雨,从而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如:幽默语言有利于营造温馨、愉悦的教学氛围;适当穿插典故,可以以发挥形象思维的力量。例如,讲德意志宗教改革时,为了揭露天主教会出卖“免罪符”的欺骗性和僧侣阶层的愚蠢,可补充罗马教皇特使和一个强盗相遇的故事:“一天教皇的特使铁哲尔在路上和一个强盗相遇,强盗虔诚地问他:‘如果抢了僧侣,是否可以得到原谅。’铁哲尔答应他‘可以得到原谅’。于是他也买了一张免罪符,而把铁哲尔本人抢得精光”。
六、表扬鼓励,激发学习热情
人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学生都是朝着教师鼓励的方向发展的,生活在赞赏声中的学生学会了自信,生活在批评声中的学生学会了职责。激励能使人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使他人创造奇迹的催化剂和导火线。因此,我在课堂上经常用赞美和鼓励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有的学生回答问题的见解和说法离答案甚远,甚至有些偏激,我都没有简单地给予否定,而是找到可以给予肯定的地方,用“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等给予激励性的评价。然后再对不妥的地方加以说明,告诉他们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要勇于去标新立异,要敢于班门弄斧,敢于异想天开。这样,既在师生之间营造出一种宽松、民主、活跃的气氛,又让学生大胆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爱因斯坦说过:“最好的老师,莫过于对知识本身的兴趣。”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使学生对学习历史有兴趣,学生有了兴趣以后就愿意去学,去探索,去求知,去配合老师的课堂教学,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牢固掌握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趣味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就好比拉二胡,定弦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二胡拉得好坏。这一环节处理得巧妙,可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的转入活跃的状态。这对学生学习新课,掌握所学新知识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明朝,打屁股是十分流行的运动,所谓:“廷杖”,就是皇上打臣子的屁股,风气所及,不管你是庄重严肃的国家栋梁还是学富五车的大学士,皇帝一火,就必须剥掉衣履,老老实实的趴在午门外的砖地上亮出屁股乖乖的挨打。常常有坚强的官员,痛苦的在地上摆动头部,即使把自己的胡子都擦掉了,都拒绝喊叫。这个廷杖制度沿袭了整个明朝,是皇帝惩办朝臣的重要手段。讲这段故事的时候,我细心留意着同学的表情。从一开始的笑不停口到后来流露出的不可思议的表情,看得出来,他们已经被故事深深的吸引了。我马上趁热打铁进行提问“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君臣关系如何?”学生说:“臣卑君贵”由此导入。
二、渗透时政,新颖增趣
历史是事物发展的反映,将历史课堂与当今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关注人类、关注生命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认识到人类各个时期的历史其内在联系的紧密性、一致性和连贯性,提高他们对当前社会的认识。如讲述原始社会的“氏族”时,可联系“家庭”这一概念,尤其是农村中的孩子大多能在“氏族”中找出中国传统的“家”的许多特征。
善于结合现实生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联系现实是为了说明现代事实的历史根源,培养学生“以古鉴今”的认识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如:针对近年来中日关系非常紧张,学生知之不多又非常希望了解的情况下,补充讲述:靖国神社的由来及现状、教科书事件、钓鱼岛争端、东海石油争端等问题。再如:面对日益紧张的伊朗核问题和朝核问题,我讲了核武器的战略威慑作用、防止核武器扩散的思考和设想、两国核问题的由来与前景等。使学生觉得运用历史知识对解决现实生活中重大问题竟有如此大的作用,学生怎能会不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呢?
三、创设情景,盎然生趣
现在已经进入网络时代,再靠一些陈旧的教学手段进行历史教学,就显得有些落后了和不合时宜。时代在前进,历史教学的手段也必然跟着发生变化。而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多媒体步入课堂使历史教学的效果与质量都大为改观,很多以前无法模拟的历史真实随着科技的进步而真实的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历史通过漫画、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质,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和智能性启发诱导功能,使枯燥的历史概念、历史材料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状态,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已过去的历史现象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压缩了空间感和距离感,能够主动地学习。再如《鸦片战争》时,播放电影《林则徐》中的几个镜头:官吏贪污成风,军队营务废驰。林则徐无力处治贪官污吏,他的一席话,“总不能把广东的官吏都杀头,就留下一个关天培。”让人久久回味。学生明显感觉到大清王朝的落后已不仅仅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整个制度出了问题。从而得出结论。鸦片战争的中国的战败是腐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其终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吸取相关知识,方能在教学中应付自如。知识源于生活,从生活中获取新鲜的素材,使教学应用于实践又发展于实践。只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掌握了知识,又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四、精心设疑,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
简单地问个为什么、怎么样,仍然很难紧紧抓住学生。如果合理设置相关的历史情境以渲染烘托气氛,然后推出有悬念、有曲折、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学生的兴趣会更浓厚,思维会更主动、更积极。
五、注重语言艺术
我们常说要把历史讲“活”,就是要把历史现象讲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让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因而,历史教师要用多样化的语言表达千差万别的历史环境,描述历史事实,讲清历史规律,使历史教学语言富于情趣和文采。让丰富的语汇时而轻言细语,时而慷慨激昂,有时如滔滔激流,有时如霎霎春雨,从而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如:幽默语言有利于营造温馨、愉悦的教学氛围;适当穿插典故,可以以发挥形象思维的力量。例如,讲德意志宗教改革时,为了揭露天主教会出卖“免罪符”的欺骗性和僧侣阶层的愚蠢,可补充罗马教皇特使和一个强盗相遇的故事:“一天教皇的特使铁哲尔在路上和一个强盗相遇,强盗虔诚地问他:‘如果抢了僧侣,是否可以得到原谅。’铁哲尔答应他‘可以得到原谅’。于是他也买了一张免罪符,而把铁哲尔本人抢得精光”。
六、表扬鼓励,激发学习热情
人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学生都是朝着教师鼓励的方向发展的,生活在赞赏声中的学生学会了自信,生活在批评声中的学生学会了职责。激励能使人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使他人创造奇迹的催化剂和导火线。因此,我在课堂上经常用赞美和鼓励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有的学生回答问题的见解和说法离答案甚远,甚至有些偏激,我都没有简单地给予否定,而是找到可以给予肯定的地方,用“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等给予激励性的评价。然后再对不妥的地方加以说明,告诉他们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要勇于去标新立异,要敢于班门弄斧,敢于异想天开。这样,既在师生之间营造出一种宽松、民主、活跃的气氛,又让学生大胆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爱因斯坦说过:“最好的老师,莫过于对知识本身的兴趣。”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使学生对学习历史有兴趣,学生有了兴趣以后就愿意去学,去探索,去求知,去配合老师的课堂教学,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牢固掌握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