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感恩作为一种积极心理特质已受到广泛关注,国外早已展开对于感恩的相关研究。随着积极心理学在国内的发展,国内学者也开始了感恩的相关研究。本文将归纳国内近10年有关感恩的研究,包括综述类,实证研究类以及相关的元分析。为未来的研究者更好的梳理文献提供有用的参考。
关键词:国内;感恩
自古以来,感恩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引入,感恩作为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广泛关注。近年来,国内有关感恩的研究数不胜数,整体来说,感恩能够提升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促进个体身心健康的发展,并且能够促使个体表现出亲社会行为,例如:合作、捐赠等。由于感恩的积极作用,对于感恩的研究涉及的人群、领域都较为广泛。本文旨在梳理国内有关感恩的近5年研究,为今后学者的研究提供清晰的思路。
1.感恩的概念
国内有学者将感恩也译为感戴,关于感恩的概念界定,尚存在一定程度的分歧。感恩本质上是一种道德情感体验,总体来说,感恩有两种表现形式,即特质感恩与状态感恩,他们统称为感恩。McCullough等人分别对这两种形式进行了定义,其中特质感恩是指个体用感激认知、情感和行为了解或回应因他人的恩惠或帮助而使自己获得积极经验或结果的心理倾向。与此对应的状态感恩是指个体经他人帮助后产生的一种感激的内部心理状态,是一种外显、冲动的即时性情感体验,存在情境差异性[1]。我国学者对感恩的含义也有各自的界定,刘晓认为感恩不止是一种道德强化剂,而更是具有维护社会功能的美德[2]。陈秀兰等人认为感恩是指在面临恩惠时,人们表达感激施惠者的行为和心理[3]。目前,国内在进行相关研究时所使用的操作性定义仍偏向于McCullough的概念。
2.感恩的测量
目前,关于感恩的测量多采用通过自评量表进行自我报告的方式。
国外关于感恩的测量量表主要有三种,包括McCullough 编制的CQ-6和GAC、Watkins 编制的GRAT。根据上述关于感恩的概念可知,感恩分为特质感恩和状态感恩。其中CQ-6测量个体的特质感恩,GAC测量的是测查的是个体即时的感恩情绪体验,即状态感恩,而GRAT从个体的感恩特征出发,包括简单感激、感激他人、剥夺感 3 个维度。
国内对国外上述三种量表进行了修订,并针对不同研究人群编制了具有本土化的测量量表。赵国祥编制了中学生感恩量表,包括人物取向、事物取向和道义取向三个维度[4]。马云献编制了大学生感恩量表[5]。何安明编制了青少年感恩量表,主要是测量青少年外显的感恩特质[6]。
3.感恩的理论
Fredrickson提出的关于积极情绪的拓展建构理论得到了普遍的认可[7-9]。而感恩作为积极情绪的一种,感恩的拓展建构效应也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支持。感恩的应对理论正是展现了其拓展建构效应。该理论认为,感恩的个体在遇到问题时非常善于利用自己周围的人际资源和社会支持,即使问题一时得不到解决,一般不会采用否认、逃避等消极的方法来应对,他们会换个角度认知重评,更加善于发现事情背后的积极意义并重新规划自己的行为。
4感恩的相关实证研究
有关感恩的研究涉及各个领域,本文将按其作为自变量与中介变量进行分类阐述。
4.1感恩作为自变量
国内关于感恩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数不胜数,众多研究表明感恩可以有效预测主观幸福感。近年,国内学者丁凤琴等人整合了近几年有关感恩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对其进行了元分析,发现感恩与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均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呈显著负相关,感恩的个体主观幸福感更强,二者之间的关系受感恩测量工具类型、被试群体、文化背景的影响[10]。而周芳蕊等人将感恩分为内隐感恩和外显感恩来研究其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发现,外显感恩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外显感恩能显著预测主观幸福感;内隐感恩与主观幸福感相关不显著,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不显著[11]。
4.2感恩作为中介变量
感恩不仅经常作为自变量进行研究,而且还经常作为中介变量。王晶等人研究了医学新生感恩、应对方式与攻击性之间的关系,发现感恩在应对方式和攻击性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感恩倾向越强,在压力情境下对压力的消极认知评价就越少,也越少采用自我批评、惩罚等消极行为处理问题[12]。徐长江等人研究了初中生的自我效能感和攻击性行为,发现初中生的自我效能感越高,则越少出现攻击性行为,这种影响的一部分是通过感恩倾向来实现的[13]。
综合上述研究可以看出,感恩作为一种积极情绪验证了积极情绪的拓展机构理论。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以该理论作为支撑进一步拓宽研究领域,丰富感恩的研究文献。
参考文献
[1] Mccullough M E,Emmons R A,Tsang J A.The grateful disposition: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topography.[J].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2002,82(1):112.
[2] 刘晓,黄希庭.社会支持及其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J].心理研究,2010,03(1):3-8.
[3] 陈秀兰.感恩的缺失与感恩教育的策略[D].华东师范大学,2007.
[4] 赵国祥,陈欣.初中生感戴维度研究[J].心理科学,2006,29(6):1300-1302.
[5] 马云献,扈岩.大学生感戴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5):387-389.
[6] 何安明,刘华山,惠秋平.基于特质感恩的青少年感恩量表的编制——以自陈式量表初步验证感恩三维结构理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30(2):62-69.
[7] Fredrickson B L,Joiner T.Positive emotions trigger upward spirals toward emotional well-being[J].Psychological Science,2010,13(2):172-175.
[8] Folkman S,Moskowitz J T.Positive affect and the other side of coping.[J].Am Psychol,2000,55(6):647-654.
[9]Fredrickson B L.Gratitude,Like Other Positive Emotions,Broadens and Builds.[M]// The Psychology of Gratitude.2012:145-166.
[10] 丁鳳琴 赵虎英.感恩的个体主观幸福感更强? —— 一项元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2018,26(10):1149-1167.
[11] 周芳蕊,李兆良.大学生内隐感恩与外显感恩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8,26(4):811-820.
[12] 王晶,胡勇娟,薛朝霞.感恩在医学新生应对方式与攻击性之间的中介效应[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8,26(11):1738-1740.
[13]徐长江,陈实,邢婷.初中生自我效能感与攻击性行为:感恩与性别的影响[J].心理研究,2018(3).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关键词:国内;感恩
自古以来,感恩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引入,感恩作为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广泛关注。近年来,国内有关感恩的研究数不胜数,整体来说,感恩能够提升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促进个体身心健康的发展,并且能够促使个体表现出亲社会行为,例如:合作、捐赠等。由于感恩的积极作用,对于感恩的研究涉及的人群、领域都较为广泛。本文旨在梳理国内有关感恩的近5年研究,为今后学者的研究提供清晰的思路。
1.感恩的概念
国内有学者将感恩也译为感戴,关于感恩的概念界定,尚存在一定程度的分歧。感恩本质上是一种道德情感体验,总体来说,感恩有两种表现形式,即特质感恩与状态感恩,他们统称为感恩。McCullough等人分别对这两种形式进行了定义,其中特质感恩是指个体用感激认知、情感和行为了解或回应因他人的恩惠或帮助而使自己获得积极经验或结果的心理倾向。与此对应的状态感恩是指个体经他人帮助后产生的一种感激的内部心理状态,是一种外显、冲动的即时性情感体验,存在情境差异性[1]。我国学者对感恩的含义也有各自的界定,刘晓认为感恩不止是一种道德强化剂,而更是具有维护社会功能的美德[2]。陈秀兰等人认为感恩是指在面临恩惠时,人们表达感激施惠者的行为和心理[3]。目前,国内在进行相关研究时所使用的操作性定义仍偏向于McCullough的概念。
2.感恩的测量
目前,关于感恩的测量多采用通过自评量表进行自我报告的方式。
国外关于感恩的测量量表主要有三种,包括McCullough 编制的CQ-6和GAC、Watkins 编制的GRAT。根据上述关于感恩的概念可知,感恩分为特质感恩和状态感恩。其中CQ-6测量个体的特质感恩,GAC测量的是测查的是个体即时的感恩情绪体验,即状态感恩,而GRAT从个体的感恩特征出发,包括简单感激、感激他人、剥夺感 3 个维度。
国内对国外上述三种量表进行了修订,并针对不同研究人群编制了具有本土化的测量量表。赵国祥编制了中学生感恩量表,包括人物取向、事物取向和道义取向三个维度[4]。马云献编制了大学生感恩量表[5]。何安明编制了青少年感恩量表,主要是测量青少年外显的感恩特质[6]。
3.感恩的理论
Fredrickson提出的关于积极情绪的拓展建构理论得到了普遍的认可[7-9]。而感恩作为积极情绪的一种,感恩的拓展建构效应也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支持。感恩的应对理论正是展现了其拓展建构效应。该理论认为,感恩的个体在遇到问题时非常善于利用自己周围的人际资源和社会支持,即使问题一时得不到解决,一般不会采用否认、逃避等消极的方法来应对,他们会换个角度认知重评,更加善于发现事情背后的积极意义并重新规划自己的行为。
4感恩的相关实证研究
有关感恩的研究涉及各个领域,本文将按其作为自变量与中介变量进行分类阐述。
4.1感恩作为自变量
国内关于感恩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数不胜数,众多研究表明感恩可以有效预测主观幸福感。近年,国内学者丁凤琴等人整合了近几年有关感恩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对其进行了元分析,发现感恩与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均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呈显著负相关,感恩的个体主观幸福感更强,二者之间的关系受感恩测量工具类型、被试群体、文化背景的影响[10]。而周芳蕊等人将感恩分为内隐感恩和外显感恩来研究其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发现,外显感恩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外显感恩能显著预测主观幸福感;内隐感恩与主观幸福感相关不显著,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不显著[11]。
4.2感恩作为中介变量
感恩不仅经常作为自变量进行研究,而且还经常作为中介变量。王晶等人研究了医学新生感恩、应对方式与攻击性之间的关系,发现感恩在应对方式和攻击性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感恩倾向越强,在压力情境下对压力的消极认知评价就越少,也越少采用自我批评、惩罚等消极行为处理问题[12]。徐长江等人研究了初中生的自我效能感和攻击性行为,发现初中生的自我效能感越高,则越少出现攻击性行为,这种影响的一部分是通过感恩倾向来实现的[13]。
综合上述研究可以看出,感恩作为一种积极情绪验证了积极情绪的拓展机构理论。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以该理论作为支撑进一步拓宽研究领域,丰富感恩的研究文献。
参考文献
[1] Mccullough M E,Emmons R A,Tsang J A.The grateful disposition: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topography.[J].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2002,82(1):112.
[2] 刘晓,黄希庭.社会支持及其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J].心理研究,2010,03(1):3-8.
[3] 陈秀兰.感恩的缺失与感恩教育的策略[D].华东师范大学,2007.
[4] 赵国祥,陈欣.初中生感戴维度研究[J].心理科学,2006,29(6):1300-1302.
[5] 马云献,扈岩.大学生感戴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5):387-389.
[6] 何安明,刘华山,惠秋平.基于特质感恩的青少年感恩量表的编制——以自陈式量表初步验证感恩三维结构理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30(2):62-69.
[7] Fredrickson B L,Joiner T.Positive emotions trigger upward spirals toward emotional well-being[J].Psychological Science,2010,13(2):172-175.
[8] Folkman S,Moskowitz J T.Positive affect and the other side of coping.[J].Am Psychol,2000,55(6):647-654.
[9]Fredrickson B L.Gratitude,Like Other Positive Emotions,Broadens and Builds.[M]// The Psychology of Gratitude.2012:145-166.
[10] 丁鳳琴 赵虎英.感恩的个体主观幸福感更强? —— 一项元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2018,26(10):1149-1167.
[11] 周芳蕊,李兆良.大学生内隐感恩与外显感恩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8,26(4):811-820.
[12] 王晶,胡勇娟,薛朝霞.感恩在医学新生应对方式与攻击性之间的中介效应[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8,26(11):1738-1740.
[13]徐长江,陈实,邢婷.初中生自我效能感与攻击性行为:感恩与性别的影响[J].心理研究,2018(3).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