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观察呼吸补泻点穴法治疗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把呃逆分为5种证型,选取颈3-5夹脊穴.膈俞.內关为主穴,根据呼吸补泻原理,运用点穴疗法进行治疗,每日一次,每5次一个疗程。结果:本组6 2例患者,治愈49例,占79.0%;好转12例,占19.4%;无效1例,占1.6%,总有效率98.4%。结论:临床实践证明呼吸补泻点穴法治疗呃逆,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的特点,在临床上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呃逆;呼吸补泻法;点穴法;呼吸补泻点穴法
【中图分类号】R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764—01
呃逆,俗称“打嗝”, 以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轻者可自愈,重者迁延数日至数月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009年7月—2013年5月笔者采用呼吸补泻点穴法治疗呃逆患者62例,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2例患者中,男38例,女24例;年龄36~71岁,平均年龄49岁;呃逆持续时间2小时~31天,平均21小时;脑卒中32例,胃神经官能症21例,胃肠术后8例,胃癌1例。
1.2 辩证分型[1]
1.2.1 实证 (1) 胃中寒冷型。主症:呃声沉缓有力,得热则减,遇寒更甚;兼症:胸膈及胃脘不适,进食减少,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迟缓。(2) 胃火上逆型。主症:呃声洪亮有力,口臭烦渴,多喜冷饮;兼症:脘腹满闷,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3) 气机郁滞型。主症: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兼症:胸胁胀满,嗳气纳减,肠鸣矢气,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1.2.2 虚证 (1) 脾胃阳虚型。主症:呃声低长无力,泛吐清水,喜温喜按,手足不温;兼症:脘腹不舒,面色苍白,食少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2) 胃阴不足型。主症:呃声短促而不得续,口干咽燥,不思饮食;兼症:烦躁不安,食后饱胀,大便干结,舌质红,苔少而干,脉细弱。
2 治疗方法
2.1 取穴 主穴:颈3~5夹脊穴,膈俞,内关。配穴:(1)胃中寒冷型:足三里,关元;(2)胃火上逆型:合谷,内庭;(3)肝郁气滞型:期门,太冲;(4)脾胃阳虚型:中脘,气海;(5)胃阴不足型:三阴交,太溪。
2.2 操作方法
2.2.1 (1)泻法:令患者做一次深呼吸,深吸气时开始点按,点穴后令患者自然呼吸,以患者有明显酸麻胀痛感为度,约2分钟,令患者再做一次深呼吸,深呼气时停止点按。(2)补法:令患者做一次深呼吸,深呼气时开始点按,点穴后令患者自然呼吸,以患者稍有酸胀感为度,约2分钟,令患者再做一次深呼吸,深吸气时停止点按。
2.2.2 胃中寒冷型主穴用泻法,配穴用补法。胃火上逆型和肝郁气滞型主配穴均用泻法。脾胃阳虚型和胃阴不足型主配穴均用补法。上述治疗每日一次,每次选用一侧穴位,两侧交替选用,5次为一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2] 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1周内未再复发。好转:呃逆没有完全消失,但呃逆发作频率降低,呃逆间隔时间延长,或呃逆当时停止,但由于进食或其他因素1周内又复发。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本组6 2例患者,经过5次治疗治愈49例,占79.0%;好转12例,占19.4%;无效1例占1.6,总有效率98.4%。
4 典型病例
赵某,男,42岁,干部,2012年9月16日就诊。主诉:频繁呃逆12天,加重2天。现病史:患者于12天前因生气突然发生呃逆,每间隔5~10分钟发作一次,每次发作持续2小时左右,曾口服中西药及针灸治疗未见好转,2天前又因生气症状加重,遂来我科就诊。查体:患者形体壮实,表情痛苦,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伴有胸闷胁胀,舌红苔薄白,脉弦。诊断:呃逆(气机郁滞型)。运用呼吸补泻点穴法治疗4次,患者呃逆症状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
5 讨论
中医认为呃逆多因饮食不当,情志不遂,正气亏虚等引起胃气上逆动膈所致。现代医学认为呃逆多因膈神经受到不良刺激引起,而膈神经由颈3-5神经前支构成,点按颈3-5夹脊穴,可以对膈神经产生一定的良性刺激,抑制异常兴奋的膈神经,缓解或消除膈肌痉挛,达到止呃的目的;膈俞是治疗呃逆的经验效穴;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主胃的病证,能和胃降逆;故选颈3-5夹脊穴.膈俞.内关共为主穴,以达理气调中,利膈止呃之功。胃中寒冷型:足三里是胃经合穴,又是胃经下合穴,主胃的病证,能和胃降逆止呃;关元属任脉,乃三阴经与任脉之会,又为小肠经募穴,取之能温阳行气,降逆止呃,两穴合用共奏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之功。胃火上逆型:内庭是足阳明胃经腧穴,又为胃经五俞穴之荥穴,根据《难经.六十八难》“荥主身热”,主胃经热证,能清胃泻热;合谷属手阳明大肠经,是大肠经原穴,有清热泻火的作用,两穴合用共奏清热和胃,降逆止呃之功。气机郁滞型:期门是足厥阴肝经募穴,主肝的病证,能理气降逆;太冲是足厥阴肝经俞穴.原穴,主肝的病证,能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两穴合用共奏顺气解郁,降逆止呃之功。脾胃阳虚型:中脘在胃的体表投影区,又为胃的募穴,主胃的病证,能温中和胃降逆;气海属任脉,具有益气补阳的作用,两穴合用共奏温补脾胃,和中降逆之功。胃阴不足型:太溪是足少阴肾经俞穴.原穴,主肾的病证,而肾为一身阴液之本,补之能益肾阴而养胃阴;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为肝脾肾三阴经交会穴,有益胃养阴的作用,两穴合用共奏生津养胃,和中止呃之功。
呼吸补泻法是一种手法操作时配合患者呼吸进行补泻的方法。《素问·离合真邪论》:“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合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笔者以指代针,患者呼气时点按,吸气时停止点按,使气存留为补;患者吸气时点按,呼气时停止点按,使气外出为泻。临床观察运用呼吸补泻点穴法治疗呃逆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永炎.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6.
[2] 罗本华.针刺太渊穴为主治疗呃逆42例[J].中国针灸,2006,11:828
【关键词】呃逆;呼吸补泻法;点穴法;呼吸补泻点穴法
【中图分类号】R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764—01
呃逆,俗称“打嗝”, 以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轻者可自愈,重者迁延数日至数月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009年7月—2013年5月笔者采用呼吸补泻点穴法治疗呃逆患者62例,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2例患者中,男38例,女24例;年龄36~71岁,平均年龄49岁;呃逆持续时间2小时~31天,平均21小时;脑卒中32例,胃神经官能症21例,胃肠术后8例,胃癌1例。
1.2 辩证分型[1]
1.2.1 实证 (1) 胃中寒冷型。主症:呃声沉缓有力,得热则减,遇寒更甚;兼症:胸膈及胃脘不适,进食减少,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迟缓。(2) 胃火上逆型。主症:呃声洪亮有力,口臭烦渴,多喜冷饮;兼症:脘腹满闷,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3) 气机郁滞型。主症: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兼症:胸胁胀满,嗳气纳减,肠鸣矢气,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1.2.2 虚证 (1) 脾胃阳虚型。主症:呃声低长无力,泛吐清水,喜温喜按,手足不温;兼症:脘腹不舒,面色苍白,食少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2) 胃阴不足型。主症:呃声短促而不得续,口干咽燥,不思饮食;兼症:烦躁不安,食后饱胀,大便干结,舌质红,苔少而干,脉细弱。
2 治疗方法
2.1 取穴 主穴:颈3~5夹脊穴,膈俞,内关。配穴:(1)胃中寒冷型:足三里,关元;(2)胃火上逆型:合谷,内庭;(3)肝郁气滞型:期门,太冲;(4)脾胃阳虚型:中脘,气海;(5)胃阴不足型:三阴交,太溪。
2.2 操作方法
2.2.1 (1)泻法:令患者做一次深呼吸,深吸气时开始点按,点穴后令患者自然呼吸,以患者有明显酸麻胀痛感为度,约2分钟,令患者再做一次深呼吸,深呼气时停止点按。(2)补法:令患者做一次深呼吸,深呼气时开始点按,点穴后令患者自然呼吸,以患者稍有酸胀感为度,约2分钟,令患者再做一次深呼吸,深吸气时停止点按。
2.2.2 胃中寒冷型主穴用泻法,配穴用补法。胃火上逆型和肝郁气滞型主配穴均用泻法。脾胃阳虚型和胃阴不足型主配穴均用补法。上述治疗每日一次,每次选用一侧穴位,两侧交替选用,5次为一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2] 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1周内未再复发。好转:呃逆没有完全消失,但呃逆发作频率降低,呃逆间隔时间延长,或呃逆当时停止,但由于进食或其他因素1周内又复发。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本组6 2例患者,经过5次治疗治愈49例,占79.0%;好转12例,占19.4%;无效1例占1.6,总有效率98.4%。
4 典型病例
赵某,男,42岁,干部,2012年9月16日就诊。主诉:频繁呃逆12天,加重2天。现病史:患者于12天前因生气突然发生呃逆,每间隔5~10分钟发作一次,每次发作持续2小时左右,曾口服中西药及针灸治疗未见好转,2天前又因生气症状加重,遂来我科就诊。查体:患者形体壮实,表情痛苦,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伴有胸闷胁胀,舌红苔薄白,脉弦。诊断:呃逆(气机郁滞型)。运用呼吸补泻点穴法治疗4次,患者呃逆症状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
5 讨论
中医认为呃逆多因饮食不当,情志不遂,正气亏虚等引起胃气上逆动膈所致。现代医学认为呃逆多因膈神经受到不良刺激引起,而膈神经由颈3-5神经前支构成,点按颈3-5夹脊穴,可以对膈神经产生一定的良性刺激,抑制异常兴奋的膈神经,缓解或消除膈肌痉挛,达到止呃的目的;膈俞是治疗呃逆的经验效穴;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主胃的病证,能和胃降逆;故选颈3-5夹脊穴.膈俞.内关共为主穴,以达理气调中,利膈止呃之功。胃中寒冷型:足三里是胃经合穴,又是胃经下合穴,主胃的病证,能和胃降逆止呃;关元属任脉,乃三阴经与任脉之会,又为小肠经募穴,取之能温阳行气,降逆止呃,两穴合用共奏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之功。胃火上逆型:内庭是足阳明胃经腧穴,又为胃经五俞穴之荥穴,根据《难经.六十八难》“荥主身热”,主胃经热证,能清胃泻热;合谷属手阳明大肠经,是大肠经原穴,有清热泻火的作用,两穴合用共奏清热和胃,降逆止呃之功。气机郁滞型:期门是足厥阴肝经募穴,主肝的病证,能理气降逆;太冲是足厥阴肝经俞穴.原穴,主肝的病证,能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两穴合用共奏顺气解郁,降逆止呃之功。脾胃阳虚型:中脘在胃的体表投影区,又为胃的募穴,主胃的病证,能温中和胃降逆;气海属任脉,具有益气补阳的作用,两穴合用共奏温补脾胃,和中降逆之功。胃阴不足型:太溪是足少阴肾经俞穴.原穴,主肾的病证,而肾为一身阴液之本,补之能益肾阴而养胃阴;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为肝脾肾三阴经交会穴,有益胃养阴的作用,两穴合用共奏生津养胃,和中止呃之功。
呼吸补泻法是一种手法操作时配合患者呼吸进行补泻的方法。《素问·离合真邪论》:“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合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笔者以指代针,患者呼气时点按,吸气时停止点按,使气存留为补;患者吸气时点按,呼气时停止点按,使气外出为泻。临床观察运用呼吸补泻点穴法治疗呃逆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永炎.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6.
[2] 罗本华.针刺太渊穴为主治疗呃逆42例[J].中国针灸,2006,11: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