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有效教学是课堂中师生教与学的精髓。如何在提升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通过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整合有效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训练巩固教学,提升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策略,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有效教学的精髓就是教学的效益。其中的“有效”,侧重学生方面的进步和发展;其中的“教学”,侧重教师方面的行为和策略。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因此,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从教学情境、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训练四个方面,谈谈如何提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以达到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整个课堂的主要承担者和参与者正是在老师指导下学习的学生。学生求知欲望的高低、参与程度的深浅、探究意识的强弱,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直接影响。因此要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增强学生的求知热情、探究意识,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心理,适时地创设情境,不断地把学生推入探索、思维状态。师生要以饱满的情绪进行情感交流,并在此基础上学习知识、形成能力。多年的教学实践可以证明,课堂教学情境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优劣。教学开始阶段,教师如果能创造情境交融的最佳情境,就能激起学生积极、愉悦的情感反应,从而为整个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对矛盾问题的探讨争辩,维持并增强这种良好的教学氛围,启发学生勇于探究,鼓励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处理好课堂教学的动与静关系,学生的学习情绪就会始终处于主动积极、集中专注的状态之中。为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找出学生最敏感的知识兴趣点,并以此作为开讲的激发点。
例如,“伴性遗传”一节教学,教师首先讲述人类红绿色盲……,即道尔顿症的发现,适当介绍这种遗传病的检查,能把学生带到一个全新的问题情境中。比开门见山地提出伴性遗传的概念效果要好,因为它是从事实入手而不是强调概念本身,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通过观察遗传图解、探讨病因,不仅能激发思维的积极性,而且易从具体的感性材料中把握住概念的内涵。
二、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都希望学生乐于接受自己所讲的知识,希望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创造佳绩。但学生能否主动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和技巧。要在课堂上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备课时,教师就要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需求,从学生实际出发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因此,在高中生物课堂上,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注重教法的示范性和可操作性,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例如,教师在阐明伴性遗传的概念后,紧接着通过遗传图解探讨其遗传的特点,能够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其思维活动持续、深入。这样就能将概念、遗传图解、遗传特点三个知识点联为一体,不仅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而且能培养他们思维的逻辑性。对于学生迷惑不解的问题,教师最好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争辩,从中启迪思维、开阔思路,以促进问题的解决。
三、整合有效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能使学生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有效性。
1. 选用适宜的直观教学方式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生物教师在课堂上合理地选择和使用各种直观手段,如图片、实物、标本、模型、多媒体课件、录像等,将教材知识通过声音、图象等形式直观的表现出来,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便于学生理解更多的新知识点。这不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降低了学习难度,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效率。
2. 活跃课堂气氛
小诗歌、小故事可活跃生物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美的享受中使学生思维得到启发。例如:在讲授“光合作用”这节课时,教师可运用学生学过的小诗《天天做早操》:“小学生,起得早,排起队来做早操,天天锻炼身体好。”提出疑问:“早上空气真的多么好吗?”学生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其实,经过生态学家近年的研究知道,早上的空气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好,空气最好的时刻应是每天下午15~17时。”所以选择这个时间段锻炼身体最佳。
3. 贴近生活,学以致用
生物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征之一是能现学现用,学以致用。每一堂课,每一个知识点,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也就是只要给学生一个有趣的问题,每一节课都能触动学生的兴奋点,都能激起学生好奇、探究其本质。例如:讲“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时,联系生活中盐拌黄瓜不久就会出现细胞失水的情况,种花一次性施肥过多会出现“烧苗”现象,使学生加深对渗透失水和吸水原理的理解;讲“细胞呼吸”时,联系早晨的鱼儿有“翻塘”现象,使学生理解鱼儿翻塘的目的是使水中含氧量增多,有利于鱼儿有氧呼吸。
4. 适当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所以我们经常带领学生到一些实践基地参加社会实践。例如:带领学生到福建省三青公司——无患子生物科技研究所。探究无患子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及激素的浓度。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四、优化训练巩固教学,提升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上,但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为此,课堂上布置适当试题让学生解答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是提升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策略。训练作为适应学生智能发展和课堂教学规律的一种活动,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还是学生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
1. 训练内容要有目标性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依据和方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能否实现,完全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作为教师在让学生进行训练时,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训练题,使学生训练带有目的性、方向性。
2. 训练应穿插于课堂教学的环节之中进行
对于课堂训练,一般不采用集中训练的方法。要把训练穿插于新授知识的过程之中,做到讲授完一个知识点,便设计一组相应的练习。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所学知识形成一个链条。
3. 训练应富有方法性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逐渐摸索了课堂训练的一些方法:(1)学生自己进行阅读,先读问题,带着问题去看题目。(2)要求学生学会在题目上做“记号”、找关键词。养成动笔的习惯,在正确答案下划单线,重点词语加着重号,难点划双线,疑点打“?”等等。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探索新知的能力。
总之,在每一节课中,无论采取哪种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实质都是在尽量减少“师生教与学的投入”,获得学生学习的最大收益。其实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还在于教师。因此要求教师加强自身学习,不断地向有经验教师学习,不断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不断地更新和拓展生物课程基础知识和前沿知识,掌握现代教学方法和技术,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有效教学的精髓就是教学的效益。其中的“有效”,侧重学生方面的进步和发展;其中的“教学”,侧重教师方面的行为和策略。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因此,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从教学情境、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训练四个方面,谈谈如何提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以达到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整个课堂的主要承担者和参与者正是在老师指导下学习的学生。学生求知欲望的高低、参与程度的深浅、探究意识的强弱,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直接影响。因此要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增强学生的求知热情、探究意识,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心理,适时地创设情境,不断地把学生推入探索、思维状态。师生要以饱满的情绪进行情感交流,并在此基础上学习知识、形成能力。多年的教学实践可以证明,课堂教学情境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优劣。教学开始阶段,教师如果能创造情境交融的最佳情境,就能激起学生积极、愉悦的情感反应,从而为整个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对矛盾问题的探讨争辩,维持并增强这种良好的教学氛围,启发学生勇于探究,鼓励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处理好课堂教学的动与静关系,学生的学习情绪就会始终处于主动积极、集中专注的状态之中。为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找出学生最敏感的知识兴趣点,并以此作为开讲的激发点。
例如,“伴性遗传”一节教学,教师首先讲述人类红绿色盲……,即道尔顿症的发现,适当介绍这种遗传病的检查,能把学生带到一个全新的问题情境中。比开门见山地提出伴性遗传的概念效果要好,因为它是从事实入手而不是强调概念本身,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通过观察遗传图解、探讨病因,不仅能激发思维的积极性,而且易从具体的感性材料中把握住概念的内涵。
二、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都希望学生乐于接受自己所讲的知识,希望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创造佳绩。但学生能否主动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和技巧。要在课堂上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备课时,教师就要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需求,从学生实际出发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因此,在高中生物课堂上,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注重教法的示范性和可操作性,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例如,教师在阐明伴性遗传的概念后,紧接着通过遗传图解探讨其遗传的特点,能够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其思维活动持续、深入。这样就能将概念、遗传图解、遗传特点三个知识点联为一体,不仅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而且能培养他们思维的逻辑性。对于学生迷惑不解的问题,教师最好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争辩,从中启迪思维、开阔思路,以促进问题的解决。
三、整合有效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能使学生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有效性。
1. 选用适宜的直观教学方式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生物教师在课堂上合理地选择和使用各种直观手段,如图片、实物、标本、模型、多媒体课件、录像等,将教材知识通过声音、图象等形式直观的表现出来,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便于学生理解更多的新知识点。这不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降低了学习难度,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效率。
2. 活跃课堂气氛
小诗歌、小故事可活跃生物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美的享受中使学生思维得到启发。例如:在讲授“光合作用”这节课时,教师可运用学生学过的小诗《天天做早操》:“小学生,起得早,排起队来做早操,天天锻炼身体好。”提出疑问:“早上空气真的多么好吗?”学生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其实,经过生态学家近年的研究知道,早上的空气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好,空气最好的时刻应是每天下午15~17时。”所以选择这个时间段锻炼身体最佳。
3. 贴近生活,学以致用
生物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征之一是能现学现用,学以致用。每一堂课,每一个知识点,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也就是只要给学生一个有趣的问题,每一节课都能触动学生的兴奋点,都能激起学生好奇、探究其本质。例如:讲“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时,联系生活中盐拌黄瓜不久就会出现细胞失水的情况,种花一次性施肥过多会出现“烧苗”现象,使学生加深对渗透失水和吸水原理的理解;讲“细胞呼吸”时,联系早晨的鱼儿有“翻塘”现象,使学生理解鱼儿翻塘的目的是使水中含氧量增多,有利于鱼儿有氧呼吸。
4. 适当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所以我们经常带领学生到一些实践基地参加社会实践。例如:带领学生到福建省三青公司——无患子生物科技研究所。探究无患子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及激素的浓度。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四、优化训练巩固教学,提升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上,但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为此,课堂上布置适当试题让学生解答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是提升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策略。训练作为适应学生智能发展和课堂教学规律的一种活动,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还是学生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
1. 训练内容要有目标性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依据和方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能否实现,完全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作为教师在让学生进行训练时,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训练题,使学生训练带有目的性、方向性。
2. 训练应穿插于课堂教学的环节之中进行
对于课堂训练,一般不采用集中训练的方法。要把训练穿插于新授知识的过程之中,做到讲授完一个知识点,便设计一组相应的练习。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所学知识形成一个链条。
3. 训练应富有方法性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逐渐摸索了课堂训练的一些方法:(1)学生自己进行阅读,先读问题,带着问题去看题目。(2)要求学生学会在题目上做“记号”、找关键词。养成动笔的习惯,在正确答案下划单线,重点词语加着重号,难点划双线,疑点打“?”等等。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探索新知的能力。
总之,在每一节课中,无论采取哪种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实质都是在尽量减少“师生教与学的投入”,获得学生学习的最大收益。其实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还在于教师。因此要求教师加强自身学习,不断地向有经验教师学习,不断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不断地更新和拓展生物课程基础知识和前沿知识,掌握现代教学方法和技术,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