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过分相信数据中心的设备监控

来源 :中国计算机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eper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监控做得再到位,也逃不过设备状态的错误显示带来的致命一击。
  ——保罗
其他文献
云是一种使用松散耦合结构的Web服务。  提供云服务的主机放置在互联网上,用户直接从互联网服务器集群上获取应用和服务。这样的部署方式使得开发人员不必过多地关心操作系统和硬件这样的底层架构,只要专注于应用创新和业务逻辑即可。同时,开发人员还必须注意云服务带来的新挑战。  通过使用API,开发人员可以为云应用编写程序,并直接向云提供商要求更多的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开发人员需要进行冗余设计。“如果你不为
2009年3月,合肥市被批准为安徽省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一年多来,合肥市认真贯彻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及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推进两化融合的工作要求,不断创新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合肥市推进两化融合的做法可以概括为“四轮驱动”,即:规划引领、政策叠加、企业示范和项目带动。    规划引导,促进科学发展    2009年7月,合肥市政府出台了《合肥市2009~2012年信息化发展规划》,提出
“让世界杯一刻不离你的左右!”  这是中国移动推广TD-CMMB的口号。世界杯期间,相关的电视广告、路牌广告全线铺开,每个中国移动营业厅中也都贴出了大幅海报,还推出了购机返话费、减免收视费等一系列促销活动。  然而,中国移动的热情并未激起用户相应的回应。虽然在中国移动的推动下,支持TD-CMMB的手机终端数量与日俱增,覆盖了几百元到四五千元的不同档次,但即使用户购买了这些终端,他们也不是冲着手机电
App Store成就了苹果,也开启了手机软件商店时代。一时间,运营商、终端厂商和互联网厂商相继投身这片蓝海。很明显,软件商店模式的诞生,对手机产业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过去,产业链上各类市场主体相对分散甚至相互竞争,软件商店则打通了各个环节,催生出由软件开发者、手机厂商、移动运营商等组成的产业联盟,共享由此带来的丰厚利益。  对于软件开发者来说,他们的获利空间更大了。长期以来,在手机中预装软件
“我的MSN上有100多名员工,不知道谁什么时候就会蹦出来和我说话,话题可能是工作,也可能是感情上的问题。对于很多员工来说,可能不需要什么实际的帮助。如果我认真地倾听他们的想法,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和鼓励,他们就会非常快乐。”  也许你很难想象,说这话的是一位管理着200多家店面、企业员工1000多人、年销售额过5亿元的IT零售连锁企业掌门人。  在腾创科技CEO张晖看来,随着企业的扩大,管理者不
IDC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2010年全球数据量将达到1.2ZB(1ZB=100万PB)。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将面临海量数据存储的严峻挑战。数据量的迅猛增长促使企业用户寻求性能更高、灵活性更强、效率更高和更易管理的海量存储解决方案。    高性能 低功耗    从2009年开始,浪潮将存储产品研发的重点放在海量存储解决方案上,先后推出海量存储系统业务连续性保护软件以及海量存储产品AS1000N和A
10月15日,IBM 2010年大中华区研发中心开放日在北京举行。这是IBM研发团队一年一度面向政府、客户及合作伙伴全面展示IBM创新成果的科技盛会,主题依然与智慧地球相关,细化为物联网、云计算、業务分析与优化等多个方面,有40余项技术及方案的展示。  在过去的一年中,IBM中国开发中心仍然在继续加大研发力度,相继建立了涵盖金融、电信、医疗、能源与公共设施等方面的十大行业解决方案中心,为各行业的客
“一些公司在召开董事会时,董事们争论最多的并不是企业业务该如何做,而是对作为决策依据的业务报告的数据有歧义。”Informatica公司首席信息官、资深副总裁Tony Young指出,“由此可见,数据和信息的可靠性、可信性和及时性成了驱动企业业务发展的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应用驱动到数据驱动    平时,人们听到最多的是业务驱动型企业或应用驱动型企业,数据驱动型企业又有何不同之处呢?一个企业
今年9月,对于刚刚毕业的本科生李喜荣来说,是个值得纪念的月份。因为就在这个月,他的作品——《手机电筒》在中国移动Mobile Market应用商场(简称“中国移动MM”)上的累计下载量突破100万次。  《手机电筒》是一款通过控制手机背景灯亮暗和手机屏幕显示色彩,达到照明或者彩灯效果的应用。而正是这个看似简单的应用,让没有多少开发和工作经历的李喜荣在软件开发界火了一把。  说起李喜荣,这个发烧级的
大千世界包罗万象又千差万别,万变不离其宗的唯有材料,而人们的衣食住行用与材料密不可分。人类有史以来就没有停止过对材料的改良,通过筛选、嫁接甚至不惜采用转基因技术来改善农副产品;而非食用材料的进步则经历了天然材料、烧结材料、合成材料、复合材料等阶段,将要迎来的是智能材料时代。  “基于提升产品性能水平的开发将是21世纪竞争的关键所在,而智能材料将在开发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这是2003年材料展望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