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改后,很多高一新生入学后都碰到了相当多的学习难题,在化学学习上也不例外。如何帮助高一新生做好初高中化学学科学习的衔接是课改中一个有意义的工作。作为一名化学老师,我经历了课改,从事过初中和高中化学教学。通过对学生的调查,认真思考及与其他初高中一线教师进行研讨,我结合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及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问题谈谈心得。
一、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成因
初高中化学衔接问题由来已久,只是在基础教育进入实验性实施后,由于新旧课程的差异、考试改革的冲击等原因,衔接问题显得更为突出、更为复杂。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成因如下。
1.初中课程改革后的化学学习要求、中考化学考试要求过低,指挥有偏差。
2.初中化学教学过分强调探究学习和过程方法教育,忽视接受学习和描述性、结论性、规律性知识的理解记忆,双基知识学得不扎实。
3.部分地区中考化学用等级制评价作为中考录取的参考,语、数、外却用实际分数计入总分作为录取依据,造成学生、家长、学校领导只重视三个工具学科而忽视理化学习的不良倾向。
4.也有人认为高中化学教师不理解初中课程改革理念,以老眼光、旧学习要求看待、评价课改后的初中学生,对初中学生的化学基础要求过高,学生不适应高中教师习惯运用的单一的教学方式。
二、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纵观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首先是化学启蒙教育向化学科学基础教育平稳过渡的问题。初中化学教育是粗浅的化学常识与化学基本观念的教育。初中化学新课程表明初中化学教育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化学启蒙教育。它没有以高中或大学化学专业教育的预备教育为目标来选取教学内容。教学的知识内容大都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实际,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教材语言比较通俗,直观性、趣味性强。高中化学是学习化学科学核心内容的基础教育,为化学专业学习提供基础,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化学知识。
其次,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教材与高中课程标准、教材的学习要求和内容选编的衔接处理不尽合理。具体表现为课程改革后的初高中化学学习要求过分悬殊和内容衔接不够平稳。初中化学教育是启蒙化学与化学基本观念的教育,初中化学新课程提出的5个学习主题(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表明初中化学教育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化学启蒙教育。它没有以高中或大学化学专业教育的预备教育为目标来选取教学内容。教学的知识内容大都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实际,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学生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而高中必修化学,是学习化学科学核心内容的基础教育,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提出的6个学习主题(认识化学科学、化学实验基础、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突出了化学学科知识的教学;多数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以化学学科体系为线索,为化学专业学习提供基础,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化学知识。由于学习课时紧,学习容量相对较大,高中必修化学的教学内容起点高、内容多,叙述简明扼要,导致学生对知识理解接受的难度加大。这里存在着化学启蒙教育向化学科学基础教育过渡的问题。
三、初高中化学衔接的教学策略
1.研究初高中教材,寻找合理衔接点。
尽可能组织初高中联合教研活动,哪怕只是学校与学校或者教研组对口交流。适当地让初高中教师相互流动,即使一个备课组甚至一个教研组仅有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也有效。要求或组织教师学习相应的知识内容,例如举行各科“把握学科能力”的竞赛,通俗地说,就是请教师进行本学科的解题比赛,而且要求规定年龄范围内的教师人人参加。高中教师解初中题目,初中教师解高中题目,这样就迫使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教材和知识,初中教师要熟悉高中教材和知识,我认为这应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2.联系生活,培养兴趣。
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利用生活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认识到掌握化学知识对他们现在和将来的学习、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这对高中化学入门是很有利的。教师要充分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从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经济联系来进行教学。
3.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初中教师可以实施因材施教,如分层教学或开设化学兴趣小组活动。对于基础好、兴趣高、希望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适当地拓展和加深,同时在教学方法上特别是到了初三的第二学期有意识地与高中逐渐接轨。高中教师需要在内容上查漏补缺,在难度上逐渐增加及把握必修和选修的难度要求,在教与学的方法上应逐渐引导学生由“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受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转变,从而促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高中化学中必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可采用措施包括:(1)帮助学生从“去预习”转化为“会预习”,带着问题去预习,增强预习的效果,从而为提高听课效率打好基础。(2)引导学生参与,改变部分学生“收机”“抄写员”的角色,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想去思考,做笔记,创建高效课堂。(3)利用形象的比喻,加深学生的理解,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着眼长远,关心学生的未来发展。
对于考试的体制和内容,主要由专家和有关职能部门研究决定,学校、教师和学生只能提建议,更主要的是服从和适应,期待并相信会越来越科学合理。希望教师不要视学生的考试成绩为唯一的目标和动力,不要仅关注他们这三年的学习,更要为他们的终身发展负责。当在教初中化学时,应该意识到死记硬背可以满足中考,但对学生的高中学习是不够的,更不用说终身发展;当在教高中化学特别是高一化学时,不要言必称高考,除了顾及学生已有的基础和习惯外,还应该关注培养他们的化学兴趣和素养,因为将来有一部分学生将选择文科,而在理科的考生中也只有少部分人报考化学专业,将来从事化学工作。退一步讲,即便是从化学高考的角度来讲,刚进入高中时培养好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学习习惯也尤为重要。
一、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成因
初高中化学衔接问题由来已久,只是在基础教育进入实验性实施后,由于新旧课程的差异、考试改革的冲击等原因,衔接问题显得更为突出、更为复杂。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成因如下。
1.初中课程改革后的化学学习要求、中考化学考试要求过低,指挥有偏差。
2.初中化学教学过分强调探究学习和过程方法教育,忽视接受学习和描述性、结论性、规律性知识的理解记忆,双基知识学得不扎实。
3.部分地区中考化学用等级制评价作为中考录取的参考,语、数、外却用实际分数计入总分作为录取依据,造成学生、家长、学校领导只重视三个工具学科而忽视理化学习的不良倾向。
4.也有人认为高中化学教师不理解初中课程改革理念,以老眼光、旧学习要求看待、评价课改后的初中学生,对初中学生的化学基础要求过高,学生不适应高中教师习惯运用的单一的教学方式。
二、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纵观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首先是化学启蒙教育向化学科学基础教育平稳过渡的问题。初中化学教育是粗浅的化学常识与化学基本观念的教育。初中化学新课程表明初中化学教育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化学启蒙教育。它没有以高中或大学化学专业教育的预备教育为目标来选取教学内容。教学的知识内容大都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实际,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教材语言比较通俗,直观性、趣味性强。高中化学是学习化学科学核心内容的基础教育,为化学专业学习提供基础,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化学知识。
其次,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教材与高中课程标准、教材的学习要求和内容选编的衔接处理不尽合理。具体表现为课程改革后的初高中化学学习要求过分悬殊和内容衔接不够平稳。初中化学教育是启蒙化学与化学基本观念的教育,初中化学新课程提出的5个学习主题(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表明初中化学教育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化学启蒙教育。它没有以高中或大学化学专业教育的预备教育为目标来选取教学内容。教学的知识内容大都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实际,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学生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而高中必修化学,是学习化学科学核心内容的基础教育,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提出的6个学习主题(认识化学科学、化学实验基础、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突出了化学学科知识的教学;多数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以化学学科体系为线索,为化学专业学习提供基础,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化学知识。由于学习课时紧,学习容量相对较大,高中必修化学的教学内容起点高、内容多,叙述简明扼要,导致学生对知识理解接受的难度加大。这里存在着化学启蒙教育向化学科学基础教育过渡的问题。
三、初高中化学衔接的教学策略
1.研究初高中教材,寻找合理衔接点。
尽可能组织初高中联合教研活动,哪怕只是学校与学校或者教研组对口交流。适当地让初高中教师相互流动,即使一个备课组甚至一个教研组仅有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也有效。要求或组织教师学习相应的知识内容,例如举行各科“把握学科能力”的竞赛,通俗地说,就是请教师进行本学科的解题比赛,而且要求规定年龄范围内的教师人人参加。高中教师解初中题目,初中教师解高中题目,这样就迫使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教材和知识,初中教师要熟悉高中教材和知识,我认为这应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2.联系生活,培养兴趣。
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利用生活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认识到掌握化学知识对他们现在和将来的学习、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这对高中化学入门是很有利的。教师要充分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从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经济联系来进行教学。
3.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初中教师可以实施因材施教,如分层教学或开设化学兴趣小组活动。对于基础好、兴趣高、希望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适当地拓展和加深,同时在教学方法上特别是到了初三的第二学期有意识地与高中逐渐接轨。高中教师需要在内容上查漏补缺,在难度上逐渐增加及把握必修和选修的难度要求,在教与学的方法上应逐渐引导学生由“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受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转变,从而促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高中化学中必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可采用措施包括:(1)帮助学生从“去预习”转化为“会预习”,带着问题去预习,增强预习的效果,从而为提高听课效率打好基础。(2)引导学生参与,改变部分学生“收机”“抄写员”的角色,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想去思考,做笔记,创建高效课堂。(3)利用形象的比喻,加深学生的理解,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着眼长远,关心学生的未来发展。
对于考试的体制和内容,主要由专家和有关职能部门研究决定,学校、教师和学生只能提建议,更主要的是服从和适应,期待并相信会越来越科学合理。希望教师不要视学生的考试成绩为唯一的目标和动力,不要仅关注他们这三年的学习,更要为他们的终身发展负责。当在教初中化学时,应该意识到死记硬背可以满足中考,但对学生的高中学习是不够的,更不用说终身发展;当在教高中化学特别是高一化学时,不要言必称高考,除了顾及学生已有的基础和习惯外,还应该关注培养他们的化学兴趣和素养,因为将来有一部分学生将选择文科,而在理科的考生中也只有少部分人报考化学专业,将来从事化学工作。退一步讲,即便是从化学高考的角度来讲,刚进入高中时培养好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学习习惯也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