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中国的教育正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传统的教育向当代的教育转变。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互联网+”教育的本质内涵,客观地认识到“互联网+”给教育理念带来的冲击和重构。只有清楚地抓住教育问题,才能够为教育问题的解决寻找新思路。“互联网+教育”的融合,将对学习、评价、教师发展、学校组织等教育系统产生系统性变革影响。
关键词:“互联网+”的认识;“互联网+”的冲击和重构;教育改革
一、对“互联网+”和“互联网+教育”的认识
我们最早接触到“互联网+”这个理念是在2012年。于扬在2012年11月14日在“易关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做了一篇“所有传统和服务都应该被互联网改变”的演讲。他认为当今世界上所有的传统和服务都应该被互联网改变。确实,在现代社会,互联网渗透到每一个角落,它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互联网+”的官方解释是在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运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打造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新型社会。然而,我们并没有看到过国家政府出台的“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相关解释和政策。针对“互联网+教育”的本质内涵,陈丽学者认为,它特指为全体学习者个体提供一种优质、灵活、个性化教育的新型服务模式。该模式主要运用新的技术如云计算、学习分析、物联网、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使学习者的空间不再局限于学校和班级。它的理念和组织方式与传统学校教育不同,它是在线教育发展达到的一个新高度,具有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的特征。
二、“互联网+”对教育理念的冲击和重构
互联网的普遍应用特别是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互联网+”带来的不仅是教育技术的革新,更是从多方面深深地影响着学习、教学、教育资源等。
(一)教育资源——由封闭转向开放
传统的教育,教育资源仅仅存在于学校,资源利用者也仅仅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现代的教育,由于互联网的存储性和交互性,可以吸纳大量的信息资源,建立信息库。教育资源不再仅限于学校,它可以延伸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不管是受教育者还是非受教育者,均可随时随地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二)学习——从被动到自主
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习者需要按照学校的课程表按部就班地上下课,需要循序渐进地接受书本中的新知识;而在互联网环境下,只要连接网络就可以随时随地地学习,所接受的知识不局限于书本;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最近风靡的慕课课程,充分地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学习者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接受自己所需的知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同时,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也可以给其他学习者提供建议。这些都是传统教育无法给予的。但是教育也受到来自自主学习的模式变革的挑战:一方面构建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以“以学习者为中心”。这类教育理念和模式要求教育要有效捕捉和满足他们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自主学习在某种程度上也会给学习者带来不良的影响。如对于低龄学习者,他们的社会阅历尚浅,无法甄别信息的好坏;有的学习者自控能力弱,会依赖网络玩游戏。这些问题都需要教育以新的理念和形式来介入和解决。
(三)教学——从灌输到互动
传统的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一种“填鸭式”的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而互联网改变着这种模式,它让教师的作用从教学的主导者变成学生学习的辅助者、服务者,教学从单向灌输知识的“满堂灌”向更加注重互动对话的“翻转课堂”转变。
三、“互联网+”改革教育的路径
(一)加强学习方式改革
生于信息时代的儿童,他们能够很熟练地使用互联网,掌握技术及其規则。在这种适应过程中,他们获得了“人机结合”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会导致学生学习方式的革新。加强学习方式改革的方式有:
(1)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正在互补与融合。
(2)基于互联网将会出现一批创新的学习方式使学习不仅发生在学校里、教室里,还发生在网络上、智能移动终端里。
(3)学习将越来越具有选择性,信息获得越来越容易,但知识的获得将更具有挑战性。因此培养学生对海量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处理、表达等方面的信息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二)加强评价模式改革
互联网的新兴正影响并改变着教育评价,它使教育评价在评价依据、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发挥的作用等多个角度实现了转变。加强评价模式改革的方式有:
(1)评价依据用大数据为基础评价,反映真实的学生,探求真实的教育问题,提供更为科学的指针和方向。
(2)评价方式从总结性评价发展为过程性评价,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每个学生的特点,促进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
(3)评价主体发生着变化。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学生、师生、学生的家长,也可以是学校的领导,这样使评价更客观、更全面,学生的积极性更高。
(4)评价内容建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育测量与评价体系,更加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
(5)评价手段由人工到智能化,节约人力资本。
(6)评价工具和形式多种多样。
(三)加强教师发展改革
互联网改变着教师的整个工作形态,使教师专业发展出现了新特点、新动向:一是对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二是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各种通讯技术与多媒体手段为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可能。教师专业发展的改革的关键要点有:
(1)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结构的构成因素如信息技术知识教学迁移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力、数字化交往能力、数字化教学评价能力、促进学生数字化发展的能力等多样化。 (2)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外在环境与信息技术紧密相结合。
(3)学科的知识、教学法的知识与技术的知识正在走向融合,能否很好地运用融合着的新知识新技能将成为教师的核心技能。
(4)教师专业发展越来越强调体验、参与,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从个人工作到集体合作,从知识接受到主动学习。教师要能够适应新的教学理念。
(四)加强学校组织改革
互联网的普及将使学校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发生了变化,它通过降低信息获取成本、减少信息处理时间和加快信息流动等各种方式强化学校的管理和组织效率,又影响着学校组织的结构。我们只有充分认识互联网对学校组织结构的变化,才能合理进行资源分配和调节内部结构。加强学校组织改革的关键要点有:
(1)學校教育与互联网教育是相互支持、优势互补的关系。互联网无法替代学校给学生集中授课,无法代替学校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培养,但可以改变学校的基本的操作流程。因此,在互联网时代下,学校和互联网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2)互联网将推动出现一些从根本上进行重新设计的学校,这些学校会打破传统的固定的教学组织形式,它会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出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根据学生的个性需球灵活安排他们的课程。
(3)构建“互联网+”模式下的虚拟校园文化,并有效地融合现实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精神世界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扬.所有传统和服务应该被互联网改变.[DB/OL].[2012-11-14].[2016-06-02]. http://tech.qq.com/a/20121114/000080.htm.
[2]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DB/OL].[2015-07-01].[2016-06-02].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5/con-tent_2897187.htm.
[3]陈丽.“互联网+教育”的创新本质与变革趋势[J].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2016(4):3-8.
[4]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2001,(8):46-49,(9):18-22.
[6]杨现民,余胜泉.论我国数字化教育的转型升级[J].教育研究,2014,(5):113-120.
作者简介:马文燕,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互联网+”的认识;“互联网+”的冲击和重构;教育改革
一、对“互联网+”和“互联网+教育”的认识
我们最早接触到“互联网+”这个理念是在2012年。于扬在2012年11月14日在“易关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做了一篇“所有传统和服务都应该被互联网改变”的演讲。他认为当今世界上所有的传统和服务都应该被互联网改变。确实,在现代社会,互联网渗透到每一个角落,它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互联网+”的官方解释是在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运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打造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新型社会。然而,我们并没有看到过国家政府出台的“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相关解释和政策。针对“互联网+教育”的本质内涵,陈丽学者认为,它特指为全体学习者个体提供一种优质、灵活、个性化教育的新型服务模式。该模式主要运用新的技术如云计算、学习分析、物联网、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使学习者的空间不再局限于学校和班级。它的理念和组织方式与传统学校教育不同,它是在线教育发展达到的一个新高度,具有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的特征。
二、“互联网+”对教育理念的冲击和重构
互联网的普遍应用特别是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互联网+”带来的不仅是教育技术的革新,更是从多方面深深地影响着学习、教学、教育资源等。
(一)教育资源——由封闭转向开放
传统的教育,教育资源仅仅存在于学校,资源利用者也仅仅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现代的教育,由于互联网的存储性和交互性,可以吸纳大量的信息资源,建立信息库。教育资源不再仅限于学校,它可以延伸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不管是受教育者还是非受教育者,均可随时随地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二)学习——从被动到自主
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习者需要按照学校的课程表按部就班地上下课,需要循序渐进地接受书本中的新知识;而在互联网环境下,只要连接网络就可以随时随地地学习,所接受的知识不局限于书本;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最近风靡的慕课课程,充分地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学习者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接受自己所需的知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同时,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也可以给其他学习者提供建议。这些都是传统教育无法给予的。但是教育也受到来自自主学习的模式变革的挑战:一方面构建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以“以学习者为中心”。这类教育理念和模式要求教育要有效捕捉和满足他们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自主学习在某种程度上也会给学习者带来不良的影响。如对于低龄学习者,他们的社会阅历尚浅,无法甄别信息的好坏;有的学习者自控能力弱,会依赖网络玩游戏。这些问题都需要教育以新的理念和形式来介入和解决。
(三)教学——从灌输到互动
传统的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一种“填鸭式”的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而互联网改变着这种模式,它让教师的作用从教学的主导者变成学生学习的辅助者、服务者,教学从单向灌输知识的“满堂灌”向更加注重互动对话的“翻转课堂”转变。
三、“互联网+”改革教育的路径
(一)加强学习方式改革
生于信息时代的儿童,他们能够很熟练地使用互联网,掌握技术及其規则。在这种适应过程中,他们获得了“人机结合”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会导致学生学习方式的革新。加强学习方式改革的方式有:
(1)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正在互补与融合。
(2)基于互联网将会出现一批创新的学习方式使学习不仅发生在学校里、教室里,还发生在网络上、智能移动终端里。
(3)学习将越来越具有选择性,信息获得越来越容易,但知识的获得将更具有挑战性。因此培养学生对海量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处理、表达等方面的信息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二)加强评价模式改革
互联网的新兴正影响并改变着教育评价,它使教育评价在评价依据、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发挥的作用等多个角度实现了转变。加强评价模式改革的方式有:
(1)评价依据用大数据为基础评价,反映真实的学生,探求真实的教育问题,提供更为科学的指针和方向。
(2)评价方式从总结性评价发展为过程性评价,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每个学生的特点,促进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
(3)评价主体发生着变化。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学生、师生、学生的家长,也可以是学校的领导,这样使评价更客观、更全面,学生的积极性更高。
(4)评价内容建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育测量与评价体系,更加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
(5)评价手段由人工到智能化,节约人力资本。
(6)评价工具和形式多种多样。
(三)加强教师发展改革
互联网改变着教师的整个工作形态,使教师专业发展出现了新特点、新动向:一是对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二是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各种通讯技术与多媒体手段为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可能。教师专业发展的改革的关键要点有:
(1)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结构的构成因素如信息技术知识教学迁移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力、数字化交往能力、数字化教学评价能力、促进学生数字化发展的能力等多样化。 (2)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外在环境与信息技术紧密相结合。
(3)学科的知识、教学法的知识与技术的知识正在走向融合,能否很好地运用融合着的新知识新技能将成为教师的核心技能。
(4)教师专业发展越来越强调体验、参与,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从个人工作到集体合作,从知识接受到主动学习。教师要能够适应新的教学理念。
(四)加强学校组织改革
互联网的普及将使学校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发生了变化,它通过降低信息获取成本、减少信息处理时间和加快信息流动等各种方式强化学校的管理和组织效率,又影响着学校组织的结构。我们只有充分认识互联网对学校组织结构的变化,才能合理进行资源分配和调节内部结构。加强学校组织改革的关键要点有:
(1)學校教育与互联网教育是相互支持、优势互补的关系。互联网无法替代学校给学生集中授课,无法代替学校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培养,但可以改变学校的基本的操作流程。因此,在互联网时代下,学校和互联网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2)互联网将推动出现一些从根本上进行重新设计的学校,这些学校会打破传统的固定的教学组织形式,它会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出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根据学生的个性需球灵活安排他们的课程。
(3)构建“互联网+”模式下的虚拟校园文化,并有效地融合现实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精神世界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扬.所有传统和服务应该被互联网改变.[DB/OL].[2012-11-14].[2016-06-02]. http://tech.qq.com/a/20121114/000080.htm.
[2]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DB/OL].[2015-07-01].[2016-06-02].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5/con-tent_2897187.htm.
[3]陈丽.“互联网+教育”的创新本质与变革趋势[J].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2016(4):3-8.
[4]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2001,(8):46-49,(9):18-22.
[6]杨现民,余胜泉.论我国数字化教育的转型升级[J].教育研究,2014,(5):113-120.
作者简介:马文燕,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