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访当天,崔煜萌齐腰的长发被她利落地盘起来。她安静地坐在窗前,纤长地手指夹着一支烟,面对电脑若有所思。《谋圣鬼谷子》已经到了后期剪辑的阶段,她还在反复揣摩一些细节桥段是否顺畅。
崔煜萌是一个喜欢跟自己较劲的人。她所构建的世界,是丰满而细腻的。每一个人物的命脉发展必须要讲得通,立得住,禁得起琢磨。否则她过不去自己那一关。从最初设定故事大纲、为每个角色设计人格模板,根据演员的情绪和状态不断完善人物和台词,直到临时调整后期——身为编剧,崔煜萌的工作战线几乎延续到了一部戏的始末。
在剧组,崔煜萌有三个最常用的称呼——崔萌,崔老师和老崔。
崔萌是崔煜萌的昵称,身边熟悉的人都吞去了中间那个字,直呼其“崔萌”。这名字干净利落,恰如其人。“崔老师”是剧组工作人员对她的称呼,戏拍到一半,常有“入戏过深”的工作人员憋不住跑来向崔老师打探剧情大结局。“老崔”是崔煜萌的丈夫、导演刘涓对她的昵称。每次讨论剧本,老崔都会和刘涓经历一番脸红脖子粗的厮杀推演。伉俪二人,一编一导,成就了影视圈里“编导合一”的佳话;也让《谋圣鬼谷子》颠覆了传统的闭门造车的编剧模式。
70后眼中的世界观
刘涓和崔煜萌在创作上的缘分可以追溯到20年前。作为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93班的同班同学,这对“班对”曾在大学里联手创作了话剧《四季爱情》和《窒息》。其中被称为中国第一部商业类型话剧的《窒息》,至今依然是国内很多高校话剧社的经典剧目。走出象牙塔之后,刘涓转行做了导演,崔煜萌也成为一名职业制片人。人到中年,同学里有人兢兢业业搞创作,写出了家喻户晓的剧本,也有人成功下海,坐收名利,放弃了曾经的艺术理想。而崔煜萌在制片人道路上摸爬滚打多年,又回到了最初的编剧原点。
崔煜萌和刘涓有着共同的理想和好恶。当周围的人开始关注房子和车子,他们依旧在坚持毕业时的梦想——创作有意义和价值的好作品,作为70后生人对这个世界的表达。鬼谷子所处的战国时代激发了两人的创作诉求。以史为镜,崔煜萌和刘涓从五彩斑斓、百家争鸣的战国历史,看到了当下一代人的热血青春。
BQ:为什么要关注鬼谷子这个人和他所处的时代?
C:除了野史传闻,史料上关于鬼谷子的记载相当有限。不过这也恰恰为编剧的创作带来了很大的发挥空间。一般人们对圣人的印象都是超凡成圣之后,但我们更好奇的是他究竟经历过什么样的沧桑人生才会到鬼谷隐居,成为一代谋圣。战国时期是一个青春激荡、自由奔放的年代。诸子百家,思想纵横。就像今天刚刚走出校门、经历懵懂青春的年轻人,都面临着向左走、向右走的诱惑和抉择。在那个时代的路口,有人在追求平等和自由的呼声,也有人坚持法治天下。这种百家争鸣的声音和我们的当下所处的时代很有共鸣。
BQ:这种共鸣怎么表现,怎样把观众的诉求结合到创作中来?
C:今天的历史题材有两个极端:要么是以戏说,魔幻,穿越为主料,这就面临文化方面的缺失,要么是传统的古装正剧,这又面临收视率方面的缺失。我们缺乏兼顾传统文化和收视率的电视剧,将资本、创作者和观众的诉求结合在一起。
一部严谨的商业类型剧是最考量编剧和导演团队的综合素质的。我们看重收视率,但接地气并不意味着一味的媚俗。其实HBO从来不考虑观众有多少,而是考虑观众在想什么。我们并不回避“高大上”。十年前的《雍正王朝》里没有家长里短和穿越玄幻,谁说这种“高大上”老百姓就不喜闻乐见了呢。
BQ:以往的战国题材的确多为历史正剧,你心中的战国是什么样的?
C:战国时代生产力低下,故事又离不开战争,所以战国戏往往色调灰暗,服装和发型也没有变化,仁义礼智信的历史题材又枯燥得就像教科书,很容易和当下的现实生活脱节。这是战国戏容易不好看的原因。我和同为这部戏编剧的刘涓要呈现的是一个70后眼中励志的、热血青春的战国。当下和战国,时代是相通的。剧中人所遭遇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坎坷,感情上的颠沛流离都和当下是息息相关的。
BQ:作为一部谋略情节剧,剧中的主线是如何确立的?
C:那是一个大时代,也是一个极端的时代,每一个角色身上的伟大和卑微并存,观众会看到战国时期的人文色彩,也会看到赤裸裸的丛林法则。在光明和黑暗的较量中,一人陷入泥潭又有所反转,另一人居高临下又身临险恶,两人斗得正酣的时候,第三个人又在暗地里冷笑,这里充满了波谲云诡的政治阴谋的较量。
好的编剧是要和观众斗智商的。我们之前看了大量的《权力的游戏》之类的优秀美剧,他们的叙事方式,经常是三翻四抖的抖包袱,悬念环环相扣。这需要很强大的逻辑思维来构建缜密的埋伏。故事写完,我们请来一些朋友作实验观众。有朋友刚看了一小段就说,“你这么写观众肯定能想到。”我说,“这就是我要的效果:先给观众点儿甜头,观众会感觉自己赢了,最终在翻盘的那一刻,观众会发现自己还是没想过编剧,而且输的心悦诚服。”
好的编剧是心理分析师
与大多数女性编剧不同,崔煜萌关注的是大时代。她的笔下有人性的百转千回,也有波云诡异的明争暗斗。总导演郭宝昌看了崔煜萌笔下的女主人公今淑,只说了四个字:空前绝后。
这个评价是崔煜萌和刘涓在不断争执中推演而生的结果。一次,崔煜萌由于过度劳累,犯了腰椎间盘突出,当时她正和几位主创探讨今淑的人物设定。为了缓解疼痛,她只能在隔壁办公室的地板上平躺下来,继续阐述着自己的意图,终于把外屋的几位主创彻底说服。
身边人说,从崔煜萌笔下的女性角色读出了她性格里的极致。在这个过程中,她需要扮演各种角色,感同身受,思其所想,就像一位心理分析师,敢于窥探自我,又洞悉观众。
BQ:听说你在设定角色时,特别请了心理分析师?
C:成功的编剧需要周密的逻辑思维和理性的分析,刘涓邀请了心理分析师和我们一起共同建立剧中人物的人格模板,从他们的童年经历写起,挖掘每个角色的性格、细节习惯和个人喜恶,分析他的愉悦和悲伤来自何处。编剧还要成为能够揣摩观众心理的心理分析师。这也是《鬼谷子十三篇》里的玄妙之处。当观众心悦诚服地进入节奏,编剧要善于控制情绪,有张有弛。很多编剧的笔触重在构建矛盾和冲突,但我们更着重发掘人物内心和灵魂的力量。
BQ:你怎么理解编剧的功能?
C:编剧首先要构建一个世界观,然后把其中的人物和故事逐渐具象化,我认为编剧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帮助演员理解角色。在这部戏里刘涓作为导演营造了一个特别好的创作氛围,我们剧组有一个很良性的互动机制。在拍摄过程中我和刘涓经常和演员在微信上聊戏聊到凌晨三四点。我一定要坚持把编剧本人对人物的理解讲给他们听。在创作中我们和演员有时会发生争执,在这种争执中,不一定他对,也不一定我对,但我们一起把角色推到了一个新的位置。没有走进去的时候,演员可能不能理解。这句台词为什么多一个字不行,少一个字不行,就要一气呵成下来。但是当演员已经进入角色内心,他们又很脆弱,很需要保护,我会根据他们的临场感受在拍摄现场再对某些台词做微调。这样整场戏的剧本才会做扎实。总导演郭宝昌曾经说,这部戏不靠大场面,而是赢在丝丝入扣的剧情和演员的精湛表演,这里不仅有段奕宏,祖峰,房子斌等这一代的70后演员的倾力付出,更有演技炉火纯青的倪大红老师这样级别的演员全情投入,有了他们的诠释,这部戏才算完美。
BQ:创作过程中,有没有遇到瓶颈的时候?
C:主人公是最难写的。到了拍摄阶段,我们对王蝉的内心依然有些不满足。去象山的前夜,段奕宏请我和刘涓吃了一顿饭,三个人心里谁都知道要说什么。但这顿饭一开始谁都没有聊戏,他讲他的身世,我也讲我们的身世。最后的交流到了推心置腹。就像剧中的台词,“利相近、志相同、道相合、义相投”,那天晚上我们像三个孩子一样,终于找到了最率真的东西,找到了本我,就像佛学所说明心见性。我们也见到了王蝉身上本真的东西,接下来的创作也就通了。
崔煜萌是一个喜欢跟自己较劲的人。她所构建的世界,是丰满而细腻的。每一个人物的命脉发展必须要讲得通,立得住,禁得起琢磨。否则她过不去自己那一关。从最初设定故事大纲、为每个角色设计人格模板,根据演员的情绪和状态不断完善人物和台词,直到临时调整后期——身为编剧,崔煜萌的工作战线几乎延续到了一部戏的始末。
在剧组,崔煜萌有三个最常用的称呼——崔萌,崔老师和老崔。
崔萌是崔煜萌的昵称,身边熟悉的人都吞去了中间那个字,直呼其“崔萌”。这名字干净利落,恰如其人。“崔老师”是剧组工作人员对她的称呼,戏拍到一半,常有“入戏过深”的工作人员憋不住跑来向崔老师打探剧情大结局。“老崔”是崔煜萌的丈夫、导演刘涓对她的昵称。每次讨论剧本,老崔都会和刘涓经历一番脸红脖子粗的厮杀推演。伉俪二人,一编一导,成就了影视圈里“编导合一”的佳话;也让《谋圣鬼谷子》颠覆了传统的闭门造车的编剧模式。
70后眼中的世界观
刘涓和崔煜萌在创作上的缘分可以追溯到20年前。作为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93班的同班同学,这对“班对”曾在大学里联手创作了话剧《四季爱情》和《窒息》。其中被称为中国第一部商业类型话剧的《窒息》,至今依然是国内很多高校话剧社的经典剧目。走出象牙塔之后,刘涓转行做了导演,崔煜萌也成为一名职业制片人。人到中年,同学里有人兢兢业业搞创作,写出了家喻户晓的剧本,也有人成功下海,坐收名利,放弃了曾经的艺术理想。而崔煜萌在制片人道路上摸爬滚打多年,又回到了最初的编剧原点。
崔煜萌和刘涓有着共同的理想和好恶。当周围的人开始关注房子和车子,他们依旧在坚持毕业时的梦想——创作有意义和价值的好作品,作为70后生人对这个世界的表达。鬼谷子所处的战国时代激发了两人的创作诉求。以史为镜,崔煜萌和刘涓从五彩斑斓、百家争鸣的战国历史,看到了当下一代人的热血青春。
BQ:为什么要关注鬼谷子这个人和他所处的时代?
C:除了野史传闻,史料上关于鬼谷子的记载相当有限。不过这也恰恰为编剧的创作带来了很大的发挥空间。一般人们对圣人的印象都是超凡成圣之后,但我们更好奇的是他究竟经历过什么样的沧桑人生才会到鬼谷隐居,成为一代谋圣。战国时期是一个青春激荡、自由奔放的年代。诸子百家,思想纵横。就像今天刚刚走出校门、经历懵懂青春的年轻人,都面临着向左走、向右走的诱惑和抉择。在那个时代的路口,有人在追求平等和自由的呼声,也有人坚持法治天下。这种百家争鸣的声音和我们的当下所处的时代很有共鸣。
BQ:这种共鸣怎么表现,怎样把观众的诉求结合到创作中来?
C:今天的历史题材有两个极端:要么是以戏说,魔幻,穿越为主料,这就面临文化方面的缺失,要么是传统的古装正剧,这又面临收视率方面的缺失。我们缺乏兼顾传统文化和收视率的电视剧,将资本、创作者和观众的诉求结合在一起。
一部严谨的商业类型剧是最考量编剧和导演团队的综合素质的。我们看重收视率,但接地气并不意味着一味的媚俗。其实HBO从来不考虑观众有多少,而是考虑观众在想什么。我们并不回避“高大上”。十年前的《雍正王朝》里没有家长里短和穿越玄幻,谁说这种“高大上”老百姓就不喜闻乐见了呢。
BQ:以往的战国题材的确多为历史正剧,你心中的战国是什么样的?
C:战国时代生产力低下,故事又离不开战争,所以战国戏往往色调灰暗,服装和发型也没有变化,仁义礼智信的历史题材又枯燥得就像教科书,很容易和当下的现实生活脱节。这是战国戏容易不好看的原因。我和同为这部戏编剧的刘涓要呈现的是一个70后眼中励志的、热血青春的战国。当下和战国,时代是相通的。剧中人所遭遇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坎坷,感情上的颠沛流离都和当下是息息相关的。
BQ:作为一部谋略情节剧,剧中的主线是如何确立的?
C:那是一个大时代,也是一个极端的时代,每一个角色身上的伟大和卑微并存,观众会看到战国时期的人文色彩,也会看到赤裸裸的丛林法则。在光明和黑暗的较量中,一人陷入泥潭又有所反转,另一人居高临下又身临险恶,两人斗得正酣的时候,第三个人又在暗地里冷笑,这里充满了波谲云诡的政治阴谋的较量。
好的编剧是要和观众斗智商的。我们之前看了大量的《权力的游戏》之类的优秀美剧,他们的叙事方式,经常是三翻四抖的抖包袱,悬念环环相扣。这需要很强大的逻辑思维来构建缜密的埋伏。故事写完,我们请来一些朋友作实验观众。有朋友刚看了一小段就说,“你这么写观众肯定能想到。”我说,“这就是我要的效果:先给观众点儿甜头,观众会感觉自己赢了,最终在翻盘的那一刻,观众会发现自己还是没想过编剧,而且输的心悦诚服。”
好的编剧是心理分析师
与大多数女性编剧不同,崔煜萌关注的是大时代。她的笔下有人性的百转千回,也有波云诡异的明争暗斗。总导演郭宝昌看了崔煜萌笔下的女主人公今淑,只说了四个字:空前绝后。
这个评价是崔煜萌和刘涓在不断争执中推演而生的结果。一次,崔煜萌由于过度劳累,犯了腰椎间盘突出,当时她正和几位主创探讨今淑的人物设定。为了缓解疼痛,她只能在隔壁办公室的地板上平躺下来,继续阐述着自己的意图,终于把外屋的几位主创彻底说服。
身边人说,从崔煜萌笔下的女性角色读出了她性格里的极致。在这个过程中,她需要扮演各种角色,感同身受,思其所想,就像一位心理分析师,敢于窥探自我,又洞悉观众。
BQ:听说你在设定角色时,特别请了心理分析师?
C:成功的编剧需要周密的逻辑思维和理性的分析,刘涓邀请了心理分析师和我们一起共同建立剧中人物的人格模板,从他们的童年经历写起,挖掘每个角色的性格、细节习惯和个人喜恶,分析他的愉悦和悲伤来自何处。编剧还要成为能够揣摩观众心理的心理分析师。这也是《鬼谷子十三篇》里的玄妙之处。当观众心悦诚服地进入节奏,编剧要善于控制情绪,有张有弛。很多编剧的笔触重在构建矛盾和冲突,但我们更着重发掘人物内心和灵魂的力量。
BQ:你怎么理解编剧的功能?
C:编剧首先要构建一个世界观,然后把其中的人物和故事逐渐具象化,我认为编剧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帮助演员理解角色。在这部戏里刘涓作为导演营造了一个特别好的创作氛围,我们剧组有一个很良性的互动机制。在拍摄过程中我和刘涓经常和演员在微信上聊戏聊到凌晨三四点。我一定要坚持把编剧本人对人物的理解讲给他们听。在创作中我们和演员有时会发生争执,在这种争执中,不一定他对,也不一定我对,但我们一起把角色推到了一个新的位置。没有走进去的时候,演员可能不能理解。这句台词为什么多一个字不行,少一个字不行,就要一气呵成下来。但是当演员已经进入角色内心,他们又很脆弱,很需要保护,我会根据他们的临场感受在拍摄现场再对某些台词做微调。这样整场戏的剧本才会做扎实。总导演郭宝昌曾经说,这部戏不靠大场面,而是赢在丝丝入扣的剧情和演员的精湛表演,这里不仅有段奕宏,祖峰,房子斌等这一代的70后演员的倾力付出,更有演技炉火纯青的倪大红老师这样级别的演员全情投入,有了他们的诠释,这部戏才算完美。
BQ:创作过程中,有没有遇到瓶颈的时候?
C:主人公是最难写的。到了拍摄阶段,我们对王蝉的内心依然有些不满足。去象山的前夜,段奕宏请我和刘涓吃了一顿饭,三个人心里谁都知道要说什么。但这顿饭一开始谁都没有聊戏,他讲他的身世,我也讲我们的身世。最后的交流到了推心置腹。就像剧中的台词,“利相近、志相同、道相合、义相投”,那天晚上我们像三个孩子一样,终于找到了最率真的东西,找到了本我,就像佛学所说明心见性。我们也见到了王蝉身上本真的东西,接下来的创作也就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