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态危机的实质是文化和价值认同的危机,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生态文化的构建和发展,常州在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必须以打造生态文化为基础,开展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生态知识和法规的建设和完善;树立生态消费观和生活方式以及优秀生态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才能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特色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城市
一、生态文化的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根本
生态文明建设的开展和自觉实施,离不开生态文化的构建和发展,只有从文化层面上对人的观念进行调整,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支撑系统,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和保证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自觉性。生态文化作为人类文化新的转型,是应对全球生态危机挑战和人类面向未来的新机遇提出来的。科学与人文的分裂所导致的严重后果直接表现为技术的异化和人类价值观的扭曲,间接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极度恶化和日益严重的全球生态危机。生态危机暴露了人类生存的文化危机,因此,生态危机的实质是文化和价值问题,是目标和意义的选择问题,而非技术和经济问题。它提醒人们,如果人类文化仍然以人与自然的分离对抗为主题,那么这种文化将很难再继续发展下去,必须对传统文化的模式进行变革和创新,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和灵魂,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生态文化的引领和支撑。
生态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区别。广义的生态文化是一种生态文明观,它反映了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即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具体包含物质层、精神层和制度(政治)层三个层次。狭义的生态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精神文明领域的生态文化即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式。在当今人类面对生态危机而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时候,也使文化的转型成为必然。生态文化的本质是尊重自然、效法自然,肯定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性,以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为核心和信念,反对以人类或人的需求为中心,主张在人类的价值实现过程中惠及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价值,在两者的互益活动中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文化建设通常包括生态体制、生态社会及社会风气两大方面。生态体制建设是基础,生态社会及生态社会风气建设是主要任务。
常州作为苏南重要的一个城市,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同时实现生态、资源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早日建成“空气清新、河湖清澈、生态宜人、环境宜居”的美丽常州。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其核心的生态文化的打造,实践证明目前在常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开展中,物质和技术硬件方面的改进和提高只是一方面,文化和观念层面的生态和谐和保护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远保障。企业和市民自身生态观念与生态建设生态保护意识的薄弱是导致目前常州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中最大的难题和阻碍。
二、常州生态文化构建的原则
生态城市建设离不开文化建设,而且总是在其影响和指导下进行的。城市生态文化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刚出现的一项新生事物,在生态文化建设过程中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要遵循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尤其是遵循以下三条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和普及参与原则
生态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为百姓提供一个健康、宜居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因此生态文化建设必须要以人为本,吸引公众参与,要使人民意识到生态环境的建设是着眼于现在和未来,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唤起他们的生态意识,提高他们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生态文化建设的一些具体工作是要通过企业、社区和个人进行的,如选择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植树造林,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提高废弃物的回收利用、节水、节能等,群众性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实践是生态文化赖以产生、发展的坚实基础和丰富营养;其次,公众参与生态保护和生态文化建设,可以将民意真实及时地反馈给政府也有助于政府的正确决策。
(二)科学发展原则
生态文化是一种带有强烈的自然科学和经济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色彩的文化,其内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生态学、环境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内容,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规则。
(三)因地制宜原则
城市生态文化建设的方式和途径来说,既存在共性的一面,也存在差异的一面。在生态文化建设总体目标、性质一致的前提下,在建设基础和实现途径方面又是有区别的。针对具体的人文环境、人群结构、自然条件、经济水平,制定自己的生态文化发展策略,形成地区发展生态特色。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将传统人文与现代景观交融,历史文化名城和江南水乡古城的城市特质彰显。
三、常州生态文化构建的途径
建设生态文化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呼唤和要求。它要求从物质形态上彻底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制度形态上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达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一)开展生态文明宣传和普及教育
开展生态文明宣传和普及教育,倡导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观念,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形成具有生态价值观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体系,倡导和树立节约意识和绿色、科学、健康的消费和生活方式。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理论研究,形成系统的生态哲学、生态美学和生态经济等生态知识和理论,树立广泛的理论基础。同时充分利用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开展宣传和教育,建立相应的企业生态文化、社区生态文化和校园生态文化,让生态文明和意识深入人心,形成公众自觉的责任和义务。
(二)生态知识和法规的建设和完善
推进生态文化建设需要党和政府提供相应的物质条件和政策、人才、科技, 以及舆论、法制等良好的环境。其中政策是调整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杠杆。生态知识法律法规等的健全是生态文化建设的根本保障。要对现行的不利于生态保护、生态产业发展的有关内容和不够完善的法规进行修改,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制定有关资源有偿使用、生态环境补偿和公共环保工程设施有偿服务的法律法规。与此同时加强对资源浪费、生态破坏行为的法律约束和经济惩罚,规范企业和个人生产和生活,建立良性的生态运行机制。
(三)树立生态消费观和生活方式
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更是一种道德意义上的社会行为。对资源的浪费意味着对他人和后代生存权利的剥夺。一方面,要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推进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同时,要大力倡导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和科学消费。不负责任的生产消费和生活方式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促使人们改变传统的生活与消费方式,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消费方式。同时鼓励企业和个人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绿色产品标准体系,使用能效标志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绿色标志食品。
(四)优秀生态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在我国五千年优秀的文化传统里, 孕育着源远流长的自然生态文化。虽然对某些自然物的崇拜和保护含有一定的迷信成分,但总体上形成了一种敬畏生命,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通过代际交流世代传承和乡规民约的形式有的已经深深形成和积淀于居民的思维模式和日常生活中。在生态文化的建设中, 一定要注重传统生态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挖掘传统生态文化的精华,结合当代社会和地区的现实状况,因地制宜地开展生态文化学习和再教育, 让扎根于老百姓中的生态文化传统发扬光大。同时, 民间的这种生态文化传统,也是乡村生态旅游的重要资源。作为常州来说,就是保护城市文化特质,加强对历史建筑和具有历史文化价值遗址的维护,彰显“古、水、文、秀、活”的城市文化个性,形成“好山好水好风光,龙城龙园龙文化,古寺古塔古运河,名人名馆名建筑”的城市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1]北京教育学院生态文化建设研究课题组.生态文化 建设研究[J].生态文化,2004,(1).
[2]王玉德.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辨析[J].生态文化, 2003,(1).
[3]姜德琪.關于城市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思考[J].科学 决策,2008,(1).
[4]刘志礼.生态文明的理论体系构建与实践路径选择[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
[5]刘玉林.城市生态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的研究[D].南 京农业大学.
[责任编辑:褚永慧]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城市
一、生态文化的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根本
生态文明建设的开展和自觉实施,离不开生态文化的构建和发展,只有从文化层面上对人的观念进行调整,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支撑系统,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和保证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自觉性。生态文化作为人类文化新的转型,是应对全球生态危机挑战和人类面向未来的新机遇提出来的。科学与人文的分裂所导致的严重后果直接表现为技术的异化和人类价值观的扭曲,间接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极度恶化和日益严重的全球生态危机。生态危机暴露了人类生存的文化危机,因此,生态危机的实质是文化和价值问题,是目标和意义的选择问题,而非技术和经济问题。它提醒人们,如果人类文化仍然以人与自然的分离对抗为主题,那么这种文化将很难再继续发展下去,必须对传统文化的模式进行变革和创新,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和灵魂,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生态文化的引领和支撑。
生态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区别。广义的生态文化是一种生态文明观,它反映了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即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具体包含物质层、精神层和制度(政治)层三个层次。狭义的生态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精神文明领域的生态文化即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式。在当今人类面对生态危机而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时候,也使文化的转型成为必然。生态文化的本质是尊重自然、效法自然,肯定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性,以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为核心和信念,反对以人类或人的需求为中心,主张在人类的价值实现过程中惠及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价值,在两者的互益活动中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文化建设通常包括生态体制、生态社会及社会风气两大方面。生态体制建设是基础,生态社会及生态社会风气建设是主要任务。
常州作为苏南重要的一个城市,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同时实现生态、资源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早日建成“空气清新、河湖清澈、生态宜人、环境宜居”的美丽常州。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其核心的生态文化的打造,实践证明目前在常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开展中,物质和技术硬件方面的改进和提高只是一方面,文化和观念层面的生态和谐和保护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远保障。企业和市民自身生态观念与生态建设生态保护意识的薄弱是导致目前常州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中最大的难题和阻碍。
二、常州生态文化构建的原则
生态城市建设离不开文化建设,而且总是在其影响和指导下进行的。城市生态文化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刚出现的一项新生事物,在生态文化建设过程中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要遵循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尤其是遵循以下三条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和普及参与原则
生态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为百姓提供一个健康、宜居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因此生态文化建设必须要以人为本,吸引公众参与,要使人民意识到生态环境的建设是着眼于现在和未来,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唤起他们的生态意识,提高他们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生态文化建设的一些具体工作是要通过企业、社区和个人进行的,如选择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植树造林,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提高废弃物的回收利用、节水、节能等,群众性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实践是生态文化赖以产生、发展的坚实基础和丰富营养;其次,公众参与生态保护和生态文化建设,可以将民意真实及时地反馈给政府也有助于政府的正确决策。
(二)科学发展原则
生态文化是一种带有强烈的自然科学和经济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色彩的文化,其内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生态学、环境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内容,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规则。
(三)因地制宜原则
城市生态文化建设的方式和途径来说,既存在共性的一面,也存在差异的一面。在生态文化建设总体目标、性质一致的前提下,在建设基础和实现途径方面又是有区别的。针对具体的人文环境、人群结构、自然条件、经济水平,制定自己的生态文化发展策略,形成地区发展生态特色。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将传统人文与现代景观交融,历史文化名城和江南水乡古城的城市特质彰显。
三、常州生态文化构建的途径
建设生态文化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呼唤和要求。它要求从物质形态上彻底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制度形态上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达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一)开展生态文明宣传和普及教育
开展生态文明宣传和普及教育,倡导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观念,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形成具有生态价值观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体系,倡导和树立节约意识和绿色、科学、健康的消费和生活方式。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理论研究,形成系统的生态哲学、生态美学和生态经济等生态知识和理论,树立广泛的理论基础。同时充分利用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开展宣传和教育,建立相应的企业生态文化、社区生态文化和校园生态文化,让生态文明和意识深入人心,形成公众自觉的责任和义务。
(二)生态知识和法规的建设和完善
推进生态文化建设需要党和政府提供相应的物质条件和政策、人才、科技, 以及舆论、法制等良好的环境。其中政策是调整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杠杆。生态知识法律法规等的健全是生态文化建设的根本保障。要对现行的不利于生态保护、生态产业发展的有关内容和不够完善的法规进行修改,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制定有关资源有偿使用、生态环境补偿和公共环保工程设施有偿服务的法律法规。与此同时加强对资源浪费、生态破坏行为的法律约束和经济惩罚,规范企业和个人生产和生活,建立良性的生态运行机制。
(三)树立生态消费观和生活方式
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更是一种道德意义上的社会行为。对资源的浪费意味着对他人和后代生存权利的剥夺。一方面,要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推进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同时,要大力倡导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和科学消费。不负责任的生产消费和生活方式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促使人们改变传统的生活与消费方式,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消费方式。同时鼓励企业和个人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绿色产品标准体系,使用能效标志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绿色标志食品。
(四)优秀生态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在我国五千年优秀的文化传统里, 孕育着源远流长的自然生态文化。虽然对某些自然物的崇拜和保护含有一定的迷信成分,但总体上形成了一种敬畏生命,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通过代际交流世代传承和乡规民约的形式有的已经深深形成和积淀于居民的思维模式和日常生活中。在生态文化的建设中, 一定要注重传统生态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挖掘传统生态文化的精华,结合当代社会和地区的现实状况,因地制宜地开展生态文化学习和再教育, 让扎根于老百姓中的生态文化传统发扬光大。同时, 民间的这种生态文化传统,也是乡村生态旅游的重要资源。作为常州来说,就是保护城市文化特质,加强对历史建筑和具有历史文化价值遗址的维护,彰显“古、水、文、秀、活”的城市文化个性,形成“好山好水好风光,龙城龙园龙文化,古寺古塔古运河,名人名馆名建筑”的城市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1]北京教育学院生态文化建设研究课题组.生态文化 建设研究[J].生态文化,2004,(1).
[2]王玉德.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辨析[J].生态文化, 2003,(1).
[3]姜德琪.關于城市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思考[J].科学 决策,2008,(1).
[4]刘志礼.生态文明的理论体系构建与实践路径选择[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
[5]刘玉林.城市生态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的研究[D].南 京农业大学.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