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天花板”官员对应的另一群体
观察引言
2009年12月上期《人民论坛》杂志推出了特别策划《官员“天花板”困局》,引起各界热烈讨论,尤其是在党政官员群体中。不少官员向本刊反映,对许多基层干部而言,能够触碰到仕途“天花板”或许还是一种幸运,他们更多的人只能在“地板”上原地踏步,一辈子都是“科员”,可谓是名符其实的“地板干部”。“地板干部”大多默默无闻,但他们却是直接与公众打交道的主要群体,撑起了社会发展的基石,他们的生存状态和诉求更加值得关注。
在“天花板”干部被广泛关注的同时,与其相对应的另一群体——“地板干部”却被忽略甚至是被误读。有位基层官员向《人民论坛》诉苦道,“‘天花板’太高了,我们是‘地板干部’,长期在基层工作,难有晋升机会,权力不大,压力不小。”
近期,记者在河北某县级市调研时了解到,该市核定的乡科级领导职数为407人,仅占公务员总数的10.55%,与乡科级以下非领导干部比为1:8.1。像一个金字塔,处在塔尖的就是那么几个人,大部分工作人员很有可能在科员位置上退休。中央国家机关的 “衙门口大”,很多官员即使职务上不去,退休时还可以解决副局级待遇。可广大在基层工作的公务员的境遇就不可同日而语了——“僧多粥少”。领导的位置少,级别也上不去。
“地板干部”的烦恼:长期甚至终生都在“原地踏步”,权力不大,压力不小
长期甚至终生都在“原地踏步”。一位刚刚被提拔为副镇长的同志告诉人民论坛记者:“我从办事员干起,已经干了30多年了。”“晋升道路狭窄,现在想到县里工作,主要是靠公务员内部的考试。在基层,处理的是老百姓的家长里短、柴米油盐。光凭考试,那我们肯定不行。”一位40多岁的乡财政所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工作压力大常常被领导忽略或被公众“误读”,受着“夹板气”,也是基层干部们反映最多的一个方面。一位镇政府干事对记者说:“现在老百姓普遍存在着对基层干部的不信任,认为中央的政策没有问题。问题出在基层的执行上,是我们‘念歪了经’。”
记者联系采访了河北、山东、河南和海南四地的20位“地板干部”,他们说,责任大,权力小,是让他们最头疼的事。“现在我们这个地区发展的压力很大,一级压一级,我们在基层压力最大。可是现在的财政体制有些不合理,我们地方的财政资金不足,‘小马拉大车’。”河南的一位基层干部告诉记者,“招商引资的任务年年下达,市里给县里定指标,县里就给我们定指标。任务要完成,收的钱上交,可财政划拨给地方的太少。在县里我们镇经济发展水平算是最好的,收入过亿,可财政留在镇里的只有区区几百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每次都是等米下锅。”
“权力小、责任大,压力不小。”这是接受采访的“地板干部”讲的最多的一句话。权责不对称是当前乡镇工作压力大的最重要原因。村子里实行村民自治,镇上党政机关人员是县里任命,事业机关工作人员由县里的主管部门管理。乡镇几乎没有人事权。加之,一方面合乡并镇的推行,基层政权管辖的范围扩大了,事务增多了,另一方面是工作人员愈来越少,“现在基层矛盾不少,各种纠纷越来越多。我们感觉工作量很大,人手明显不够。”一位同志如是说。
尊重“地板”,把握基层
正因为身处“地板”,所以才能“接地气”。“地板”干部位卑权小,可地位却极端重要。一言一行老百姓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些人就是党和政府的“名片”。 一个地方的人气高不高、旺不旺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基层工作者的精神状态和工作状态上,一个政府能不能得民心、负责任、有效率就体现在每一个公职人员的日常琐碎的工作中。他们心里有牢骚,有怨气,难免会带到工作中去。要么消极怠惰,要么吹吹拍拍,更有甚者将怨气撒到群众头上,直接成为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被很多“地板干部”的事迹感动。一位在基层工作20几年的老同志说:“你问我对仕途有什么想法,我实话给你说,我就想着,工作能轻松点,有点时间陪女儿。我家在城里,来镇上工作二十几年了。每天还是来回跑。刚来时女儿还没上幼儿园,现在大学都快毕业了。其实我们这些人都是当地人,你工作干得不好,乡亲们也会指指点点。工作很累。过不了什么假期的。”
“你说我是‘地板’官员,我想说的是做个‘地板’官员没什么,我们缺乏的是‘成就感’。我就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官再大也就是到县里当个局长、副县长,我们还是想干点实际工作,主要是现在责任无限大,权力很有限。克服了这一点,我愿意做个快乐的‘地板干部’。”一位“地板干部”直抒胸臆。
专家指出,一些干部因为“天花板”、“地板”而烦恼,都是因为干部的眼界没有打开,天天盼着“往高处走”,向上看是“天花板”,向下看是“地板”。当然心生烦恼、满腹牢骚。说白了,还是“官本位”的思想在作怪。
要突破困局,首先要打破禁锢、走出牢笼。小平同志一生“三起三落”,他经受的挫折要是在一般干部看来,就不是什么“天花板”和“地板”了,而是万丈深渊了。同小平同志比,这些什么“困局”、“烦恼”不值一提。
破除官本位,从制度上为“地板干部”创造舞台
“地板干部”中不乏埋头苦干者,不乏淡泊名利者,不乏“老实人”,更不乏“想干事”、“能成事”的人,他们“惟事不惟官”的态度是正确的政绩观、科学的价值观、高尚的人生观的体现。正是因为有了千千万万这样的干部,我们党执政的根基才坚如磐石。
为此,从制度上给广大“地板干部”以希望,对锻造一支真心为民、能上能下的精干的干部队伍有重要意义。
基层本就是锻炼干部的大课堂,也是披沙拣金的大熔炉。八七会议后,当瞿秋白要毛泽东到上海党中央做机关工作时,毛泽东坦然相告:“我不愿跟你们住高楼大厦,我要‘上山交绿林朋友’”。从此有了井冈山的星星之火。
干部是比出来,练出来的,不是听出来的,看出来的。当前,一方面,全国大部分省份都出台了从基层选拔干部的规定,另一方面,乡镇改革的探索也在前进,不少省份进行了“扩权强镇”的试点,目标就在于按照权责统一、提高效能的要求,做实乡镇这一级国家政权。从制度上为“地板干部”创造舞台。
持续升温的“公务员热”,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研究生,怀着热切的希望进入公务员队伍,他们中绝大部分也要从“地板”干起。他们有想法,有闯劲,能不能经受“地板”的考验还不好说。给“地板干部”希望,就是给即将进入基层的和渴望进入公务员队伍的人希望,就是为他们安心扎根基层、艰苦创业鼓劲加油,就是为我们党永葆青春提供动力。
观察引言
2009年12月上期《人民论坛》杂志推出了特别策划《官员“天花板”困局》,引起各界热烈讨论,尤其是在党政官员群体中。不少官员向本刊反映,对许多基层干部而言,能够触碰到仕途“天花板”或许还是一种幸运,他们更多的人只能在“地板”上原地踏步,一辈子都是“科员”,可谓是名符其实的“地板干部”。“地板干部”大多默默无闻,但他们却是直接与公众打交道的主要群体,撑起了社会发展的基石,他们的生存状态和诉求更加值得关注。
在“天花板”干部被广泛关注的同时,与其相对应的另一群体——“地板干部”却被忽略甚至是被误读。有位基层官员向《人民论坛》诉苦道,“‘天花板’太高了,我们是‘地板干部’,长期在基层工作,难有晋升机会,权力不大,压力不小。”
近期,记者在河北某县级市调研时了解到,该市核定的乡科级领导职数为407人,仅占公务员总数的10.55%,与乡科级以下非领导干部比为1:8.1。像一个金字塔,处在塔尖的就是那么几个人,大部分工作人员很有可能在科员位置上退休。中央国家机关的 “衙门口大”,很多官员即使职务上不去,退休时还可以解决副局级待遇。可广大在基层工作的公务员的境遇就不可同日而语了——“僧多粥少”。领导的位置少,级别也上不去。
“地板干部”的烦恼:长期甚至终生都在“原地踏步”,权力不大,压力不小
长期甚至终生都在“原地踏步”。一位刚刚被提拔为副镇长的同志告诉人民论坛记者:“我从办事员干起,已经干了30多年了。”“晋升道路狭窄,现在想到县里工作,主要是靠公务员内部的考试。在基层,处理的是老百姓的家长里短、柴米油盐。光凭考试,那我们肯定不行。”一位40多岁的乡财政所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工作压力大常常被领导忽略或被公众“误读”,受着“夹板气”,也是基层干部们反映最多的一个方面。一位镇政府干事对记者说:“现在老百姓普遍存在着对基层干部的不信任,认为中央的政策没有问题。问题出在基层的执行上,是我们‘念歪了经’。”
记者联系采访了河北、山东、河南和海南四地的20位“地板干部”,他们说,责任大,权力小,是让他们最头疼的事。“现在我们这个地区发展的压力很大,一级压一级,我们在基层压力最大。可是现在的财政体制有些不合理,我们地方的财政资金不足,‘小马拉大车’。”河南的一位基层干部告诉记者,“招商引资的任务年年下达,市里给县里定指标,县里就给我们定指标。任务要完成,收的钱上交,可财政划拨给地方的太少。在县里我们镇经济发展水平算是最好的,收入过亿,可财政留在镇里的只有区区几百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每次都是等米下锅。”
“权力小、责任大,压力不小。”这是接受采访的“地板干部”讲的最多的一句话。权责不对称是当前乡镇工作压力大的最重要原因。村子里实行村民自治,镇上党政机关人员是县里任命,事业机关工作人员由县里的主管部门管理。乡镇几乎没有人事权。加之,一方面合乡并镇的推行,基层政权管辖的范围扩大了,事务增多了,另一方面是工作人员愈来越少,“现在基层矛盾不少,各种纠纷越来越多。我们感觉工作量很大,人手明显不够。”一位同志如是说。
尊重“地板”,把握基层
正因为身处“地板”,所以才能“接地气”。“地板”干部位卑权小,可地位却极端重要。一言一行老百姓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些人就是党和政府的“名片”。 一个地方的人气高不高、旺不旺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基层工作者的精神状态和工作状态上,一个政府能不能得民心、负责任、有效率就体现在每一个公职人员的日常琐碎的工作中。他们心里有牢骚,有怨气,难免会带到工作中去。要么消极怠惰,要么吹吹拍拍,更有甚者将怨气撒到群众头上,直接成为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被很多“地板干部”的事迹感动。一位在基层工作20几年的老同志说:“你问我对仕途有什么想法,我实话给你说,我就想着,工作能轻松点,有点时间陪女儿。我家在城里,来镇上工作二十几年了。每天还是来回跑。刚来时女儿还没上幼儿园,现在大学都快毕业了。其实我们这些人都是当地人,你工作干得不好,乡亲们也会指指点点。工作很累。过不了什么假期的。”
“你说我是‘地板’官员,我想说的是做个‘地板’官员没什么,我们缺乏的是‘成就感’。我就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官再大也就是到县里当个局长、副县长,我们还是想干点实际工作,主要是现在责任无限大,权力很有限。克服了这一点,我愿意做个快乐的‘地板干部’。”一位“地板干部”直抒胸臆。
专家指出,一些干部因为“天花板”、“地板”而烦恼,都是因为干部的眼界没有打开,天天盼着“往高处走”,向上看是“天花板”,向下看是“地板”。当然心生烦恼、满腹牢骚。说白了,还是“官本位”的思想在作怪。
要突破困局,首先要打破禁锢、走出牢笼。小平同志一生“三起三落”,他经受的挫折要是在一般干部看来,就不是什么“天花板”和“地板”了,而是万丈深渊了。同小平同志比,这些什么“困局”、“烦恼”不值一提。
破除官本位,从制度上为“地板干部”创造舞台
“地板干部”中不乏埋头苦干者,不乏淡泊名利者,不乏“老实人”,更不乏“想干事”、“能成事”的人,他们“惟事不惟官”的态度是正确的政绩观、科学的价值观、高尚的人生观的体现。正是因为有了千千万万这样的干部,我们党执政的根基才坚如磐石。
为此,从制度上给广大“地板干部”以希望,对锻造一支真心为民、能上能下的精干的干部队伍有重要意义。
基层本就是锻炼干部的大课堂,也是披沙拣金的大熔炉。八七会议后,当瞿秋白要毛泽东到上海党中央做机关工作时,毛泽东坦然相告:“我不愿跟你们住高楼大厦,我要‘上山交绿林朋友’”。从此有了井冈山的星星之火。
干部是比出来,练出来的,不是听出来的,看出来的。当前,一方面,全国大部分省份都出台了从基层选拔干部的规定,另一方面,乡镇改革的探索也在前进,不少省份进行了“扩权强镇”的试点,目标就在于按照权责统一、提高效能的要求,做实乡镇这一级国家政权。从制度上为“地板干部”创造舞台。
持续升温的“公务员热”,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研究生,怀着热切的希望进入公务员队伍,他们中绝大部分也要从“地板”干起。他们有想法,有闯劲,能不能经受“地板”的考验还不好说。给“地板干部”希望,就是给即将进入基层的和渴望进入公务员队伍的人希望,就是为他们安心扎根基层、艰苦创业鼓劲加油,就是为我们党永葆青春提供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