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发展循环经济,走一条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发展之路,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2009年12月24日,国务院批准了《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并把甘肃省整体列为全国唯一一个循环经济示范区。这是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一个重大的机遇,充分体现了国家对甘肃省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的肯定,体现了国务院对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力支持和殷切期望。认真落实国务院的批复精神,把甘肃打造成名副其实的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不但对于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而且对于为全国同类地区转变发展方式积累经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发展循环经济是事关全局和长远的大事
循环经济是指再生产、流通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循环经济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核心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基本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本质上就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不仅是一个新的理念,也是全人类面临的紧迫任务;不仅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当前发展中存在各种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一项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大事。
第一,发展循环经济是更好发挥甘肃省资源优势、缓解环境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甘肃省是一个资源相对富集的省份。发挥好资源优势,把资源利用这篇文章做好做足,是加快甘肃发展的关键。新中国成立以来,依托矿产资源,甘肃省形成了以石化、有色、冶金等为主的一批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对增强甘肃经济实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但目前甘肃省在资源利用和资源保障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方面,经过几十年的开发,甘肃省矿产资源保障率明显下降,作为甘肃支柱产业的石化、有色、钢铁等产业所需的矿产资源供求矛盾突出,这要求我们必须做到“开源”与“节流”并举,不但要广开资源保障渠道,更要在“节流”上下功夫,实现减量化,用有限的资源支持更长时期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对资源的利用还很粗放,没有做到吃干榨尽。这不但造成很大浪费,严重影响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和企业效益的提高,也易形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它开辟了资源综合利用、反复使用的新途径,使得物尽其用、变废为宝,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可以从资源消耗的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使得废弃物得以回收利用、化害为利。就企业来看,推进资源节约和循环使用,能够减少能源资源消耗,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因此,无论是更充分地发挥甘肃省资源优势、提高资源保障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还是缓解环境压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都要求我们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个典型的资源型省份和老工业基地,我们理所当然地应该在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方面探索出一条成功的路子,在《规划》的指导下闯出具有甘肃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第二,发展循环经济是优化甘肃省经济结构的重要途径。甘肃省工业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结构单一;不少企业历史包袱重,技术工艺水平落后;中小企业和民营工业发展慢、数量少,工业配套能力差;产业链条短,辐射带动能力差,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发展循环经济,不但有利于企业技术水平和资源利用率的提升,也有利于延伸产业链、拓展增值空间,促进相关产业的成长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形成合理的企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还有助于上下游產业的集约发展,形成产业聚集区,推动集群发展,优化工业布局,实现规模效益;对于进一步增强工业和农业之间的产业关联度,加强城乡之间的产业联系,提高城市对农村的带动力和辐射力,改善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良性互动的局面,也会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循环经济的发展,也将对物流业、金融业和信息产业提出更高的要求,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推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循环经济的发展会引起能源结构的深刻变化,有力推动新能源等清洁能源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第三,发展循环经济是改善甘肃省生态环境、确保国家生态安全的需要,对于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生态环境脆弱是甘肃省省情的突出特征,是制约甘肃省发展的最大障碍。只有通过发展循环经济,统筹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把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形成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良性循环的发展格局,才能实现甘肃长期持续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西北生态屏障作用,对整个黄河流域、长江上游和内陆河流域的生态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于确保国家生态安全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发展循环经济,改善甘肃生态,也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这对保持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长治久安,意义深远。
发展循环经济要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把全省建设成循环经济示范区,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必须把发展循环经济与实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结合起来,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结合起来,与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和制定实施“十二五”规划结合起来。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
第一,要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主攻方向。传统产业在全省经济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资源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的大户,是节能减排的重点。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不但是发挥甘肃省资源优势、保持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着力点,也是甘肃省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要把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作为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的龙头,进一步抓紧抓好。一是要加快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要着眼于节能减排,瞄准国际前沿不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开展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目标的清洁生产,对新上技改项目一开始就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和“三同时”的原则,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资源能源消耗,从源头上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二是要把推动支柱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实践证明,规模化和集约化不但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也是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的重要条件。要用循环经济模式改造提升支柱产业,力争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使甘肃省石化、有色、冶金等行业的骨干企业生产能力、销售收入实现大幅度跃升,推动技术装备水平和资源综合利用率全面提高,使企业竞争能力在同行业具有明显优势,跻身国内行业前列。三是要积极延伸产业链。全面贯彻“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促进对废弃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的过程就是拉长产业链条的过程,这样既可以实现加工增值,也能提高资源利用水平。要依托石化、有色、冶金等骨干企业,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发展中下游精深加工产品,不断延伸产业链条。要按照产业的关联度建设循环经济园区,推动上下游产业聚集。要打破地域和所有制界限,鼓励各类企业主体加入到产业链条中来,通过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上下游互动,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废弃物就地转化。
第二,要把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抓手。新能源产业是甘肃省最具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不但能够成长为甘肃省经济的支柱,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的深刻变革,也可以同甘肃省有色、冶金等高耗能产业实现对接,形成“新能源—高载能产业—下游产品”的区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模式。风能、太阳能是可再生可反复使用的能源,完全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是发展循环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和要求,加快新能源和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发展。
第三,要把培育新兴产业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培育新兴特色优势产业,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是甘肃省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一是要着眼于促进产业良性循环和农业资源充分利用,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生物医药产业。根据因地制宜和区域化布局的原则,加快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逐步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片和产业带,促进特色农业形成规模优势和品牌优势。草食畜牧业等特色产业是发展循环农业的现实途径,要把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技术、退耕还林还草与发展草食畜牧业结合起来,促进农业生产的良性发展,这是最典型的農业循环经济范例。要以节水、节地、节肥、节药、节种和节能为目标,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特别要加大节水农业技术推广力度。加快农业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大力推广沼气,推进农业剩余物的资源化。抓好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促进农产品加工向精深转变,形成种植、养殖、加工系统化。生物医药产业关系人民健康、成长性很强,也是国家大力支持的重点新兴产业。甘肃省是中药材大省,精细化工、生物制药、中医药产业基础良好,具有发展生物医药的潜在优势。要采取有力措施,支持生物制药与新药的产业化、规模化生产,形成品牌优势和产业优势。要依托定西、陇南等地特色中药材资源,建设规范化中药材基地。二是要着眼于开辟优势资源深度利用的新领域,积极发展新材料产业。甘肃省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电池产业以及高纯材料、超细材料、粉体材料、功能材料等产业,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和生产技术基础,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广阔,对于甘肃省资源深度开发利用,是一个重要方向,可以极大地提高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要尽早着手,加大科技研发攻关力度,将其培育成甘肃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要着眼于提升经济循环质量和效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不但本身具备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吸纳就业人口多和发展空间大的特点,还具有服务其他产业发展、减少经济循环过程中库存和物质消耗的重要作用。要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着力提升发展层次和水平。现代物流业和金融服务业对于一二产业发展和资源高效配置作用显著,旅游业被誉为无烟工业,发展潜力大,是文化、娱乐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能够有效促进经济结构和收入结构的优化和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要及早筹划,高起点规划,加大支持力度,促其快速发展。
第四,要把构建循环型社会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保证。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推进消费方式转变。要树立可持续的消费观,构建有利于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消费体系,推动全社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鼓励使用绿色产品,抵制过度包装等浪费资源的行为。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以及垃圾分类回收和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逐步变成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要以城镇建筑和交通为重点,加大高效节能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力度,发展绿色建筑和绿色交通。要完善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在全省建立以城镇社区和乡镇为基础的可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形成回收、分类、储运、交易、再生利用的良性联动产业链。要加快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和垃圾的处理率。
发展循环经济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事关全局,涉及方方面面。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
第一要加强组织领导,提供有力保障。省里要成立循环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做好组织协调和指导推动工作。要研究部署循环经济发展的重大事项,加强同国家有关部委的沟通协调,及时解决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地、各部门要依据总体规划,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落实。
第二要认真研究政策,抓好项目建设。要认真研究中央有关政策,吃透规划内容,找准结合点,细化规划,积极和国家有关部委衔接,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多上大项目和好项目。
第三要完善政策措施,强化技术支撑。要加快建立和完善涉及能源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制度和地方法规,保障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要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围绕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技术和瓶颈开展攻关。要积极引进国内外成熟的先进技术,建立技术信息和咨询服务体系。要推进金融创新,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支持循环经济发展。
第四要加强舆论宣传,营造浓厚氛围。要通过专题讲座、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印发宣传品等形式,对相关管理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要运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手段进行广泛宣传,介绍政策法规,报道工作进展,宣传典型,弘扬先进,营造发展循环经济的浓厚氛围。
第五要加强协作配合,增强整体合力。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多种手段,打破部门、地区、企业界限,整合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类资源,建立部门之间、地区之间、企业之间、行业之间、产业之间协作配合的长效机制,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形成整体合力。
第六要改进考核体系,落实工作责任。要探索建立“绿色”经济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把资源产出、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废弃物排放等作为重要内容。要改进考核评价机制,把循环经济发展情况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内容,对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和量化,定期进行考核和通报。
发展循环经济是事关全局和长远的大事
循环经济是指再生产、流通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循环经济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核心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基本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本质上就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不仅是一个新的理念,也是全人类面临的紧迫任务;不仅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当前发展中存在各种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一项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大事。
第一,发展循环经济是更好发挥甘肃省资源优势、缓解环境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甘肃省是一个资源相对富集的省份。发挥好资源优势,把资源利用这篇文章做好做足,是加快甘肃发展的关键。新中国成立以来,依托矿产资源,甘肃省形成了以石化、有色、冶金等为主的一批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对增强甘肃经济实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但目前甘肃省在资源利用和资源保障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方面,经过几十年的开发,甘肃省矿产资源保障率明显下降,作为甘肃支柱产业的石化、有色、钢铁等产业所需的矿产资源供求矛盾突出,这要求我们必须做到“开源”与“节流”并举,不但要广开资源保障渠道,更要在“节流”上下功夫,实现减量化,用有限的资源支持更长时期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对资源的利用还很粗放,没有做到吃干榨尽。这不但造成很大浪费,严重影响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和企业效益的提高,也易形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它开辟了资源综合利用、反复使用的新途径,使得物尽其用、变废为宝,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可以从资源消耗的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使得废弃物得以回收利用、化害为利。就企业来看,推进资源节约和循环使用,能够减少能源资源消耗,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因此,无论是更充分地发挥甘肃省资源优势、提高资源保障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还是缓解环境压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都要求我们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个典型的资源型省份和老工业基地,我们理所当然地应该在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方面探索出一条成功的路子,在《规划》的指导下闯出具有甘肃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第二,发展循环经济是优化甘肃省经济结构的重要途径。甘肃省工业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结构单一;不少企业历史包袱重,技术工艺水平落后;中小企业和民营工业发展慢、数量少,工业配套能力差;产业链条短,辐射带动能力差,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发展循环经济,不但有利于企业技术水平和资源利用率的提升,也有利于延伸产业链、拓展增值空间,促进相关产业的成长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形成合理的企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还有助于上下游產业的集约发展,形成产业聚集区,推动集群发展,优化工业布局,实现规模效益;对于进一步增强工业和农业之间的产业关联度,加强城乡之间的产业联系,提高城市对农村的带动力和辐射力,改善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良性互动的局面,也会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循环经济的发展,也将对物流业、金融业和信息产业提出更高的要求,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推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循环经济的发展会引起能源结构的深刻变化,有力推动新能源等清洁能源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第三,发展循环经济是改善甘肃省生态环境、确保国家生态安全的需要,对于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生态环境脆弱是甘肃省省情的突出特征,是制约甘肃省发展的最大障碍。只有通过发展循环经济,统筹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把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形成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良性循环的发展格局,才能实现甘肃长期持续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西北生态屏障作用,对整个黄河流域、长江上游和内陆河流域的生态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于确保国家生态安全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发展循环经济,改善甘肃生态,也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这对保持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长治久安,意义深远。
发展循环经济要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把全省建设成循环经济示范区,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必须把发展循环经济与实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结合起来,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结合起来,与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和制定实施“十二五”规划结合起来。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
第一,要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主攻方向。传统产业在全省经济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资源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的大户,是节能减排的重点。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不但是发挥甘肃省资源优势、保持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着力点,也是甘肃省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要把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作为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的龙头,进一步抓紧抓好。一是要加快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要着眼于节能减排,瞄准国际前沿不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开展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目标的清洁生产,对新上技改项目一开始就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和“三同时”的原则,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资源能源消耗,从源头上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二是要把推动支柱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实践证明,规模化和集约化不但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也是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的重要条件。要用循环经济模式改造提升支柱产业,力争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使甘肃省石化、有色、冶金等行业的骨干企业生产能力、销售收入实现大幅度跃升,推动技术装备水平和资源综合利用率全面提高,使企业竞争能力在同行业具有明显优势,跻身国内行业前列。三是要积极延伸产业链。全面贯彻“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促进对废弃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的过程就是拉长产业链条的过程,这样既可以实现加工增值,也能提高资源利用水平。要依托石化、有色、冶金等骨干企业,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发展中下游精深加工产品,不断延伸产业链条。要按照产业的关联度建设循环经济园区,推动上下游产业聚集。要打破地域和所有制界限,鼓励各类企业主体加入到产业链条中来,通过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上下游互动,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废弃物就地转化。
第二,要把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抓手。新能源产业是甘肃省最具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不但能够成长为甘肃省经济的支柱,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的深刻变革,也可以同甘肃省有色、冶金等高耗能产业实现对接,形成“新能源—高载能产业—下游产品”的区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模式。风能、太阳能是可再生可反复使用的能源,完全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是发展循环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和要求,加快新能源和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发展。
第三,要把培育新兴产业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培育新兴特色优势产业,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是甘肃省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一是要着眼于促进产业良性循环和农业资源充分利用,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生物医药产业。根据因地制宜和区域化布局的原则,加快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逐步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片和产业带,促进特色农业形成规模优势和品牌优势。草食畜牧业等特色产业是发展循环农业的现实途径,要把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技术、退耕还林还草与发展草食畜牧业结合起来,促进农业生产的良性发展,这是最典型的農业循环经济范例。要以节水、节地、节肥、节药、节种和节能为目标,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特别要加大节水农业技术推广力度。加快农业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大力推广沼气,推进农业剩余物的资源化。抓好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促进农产品加工向精深转变,形成种植、养殖、加工系统化。生物医药产业关系人民健康、成长性很强,也是国家大力支持的重点新兴产业。甘肃省是中药材大省,精细化工、生物制药、中医药产业基础良好,具有发展生物医药的潜在优势。要采取有力措施,支持生物制药与新药的产业化、规模化生产,形成品牌优势和产业优势。要依托定西、陇南等地特色中药材资源,建设规范化中药材基地。二是要着眼于开辟优势资源深度利用的新领域,积极发展新材料产业。甘肃省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电池产业以及高纯材料、超细材料、粉体材料、功能材料等产业,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和生产技术基础,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广阔,对于甘肃省资源深度开发利用,是一个重要方向,可以极大地提高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要尽早着手,加大科技研发攻关力度,将其培育成甘肃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要着眼于提升经济循环质量和效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不但本身具备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吸纳就业人口多和发展空间大的特点,还具有服务其他产业发展、减少经济循环过程中库存和物质消耗的重要作用。要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着力提升发展层次和水平。现代物流业和金融服务业对于一二产业发展和资源高效配置作用显著,旅游业被誉为无烟工业,发展潜力大,是文化、娱乐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能够有效促进经济结构和收入结构的优化和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要及早筹划,高起点规划,加大支持力度,促其快速发展。
第四,要把构建循环型社会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保证。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推进消费方式转变。要树立可持续的消费观,构建有利于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消费体系,推动全社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鼓励使用绿色产品,抵制过度包装等浪费资源的行为。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以及垃圾分类回收和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逐步变成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要以城镇建筑和交通为重点,加大高效节能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力度,发展绿色建筑和绿色交通。要完善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在全省建立以城镇社区和乡镇为基础的可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形成回收、分类、储运、交易、再生利用的良性联动产业链。要加快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和垃圾的处理率。
发展循环经济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事关全局,涉及方方面面。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
第一要加强组织领导,提供有力保障。省里要成立循环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做好组织协调和指导推动工作。要研究部署循环经济发展的重大事项,加强同国家有关部委的沟通协调,及时解决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地、各部门要依据总体规划,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落实。
第二要认真研究政策,抓好项目建设。要认真研究中央有关政策,吃透规划内容,找准结合点,细化规划,积极和国家有关部委衔接,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多上大项目和好项目。
第三要完善政策措施,强化技术支撑。要加快建立和完善涉及能源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制度和地方法规,保障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要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围绕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技术和瓶颈开展攻关。要积极引进国内外成熟的先进技术,建立技术信息和咨询服务体系。要推进金融创新,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支持循环经济发展。
第四要加强舆论宣传,营造浓厚氛围。要通过专题讲座、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印发宣传品等形式,对相关管理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要运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手段进行广泛宣传,介绍政策法规,报道工作进展,宣传典型,弘扬先进,营造发展循环经济的浓厚氛围。
第五要加强协作配合,增强整体合力。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多种手段,打破部门、地区、企业界限,整合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类资源,建立部门之间、地区之间、企业之间、行业之间、产业之间协作配合的长效机制,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形成整体合力。
第六要改进考核体系,落实工作责任。要探索建立“绿色”经济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把资源产出、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废弃物排放等作为重要内容。要改进考核评价机制,把循环经济发展情况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内容,对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和量化,定期进行考核和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