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学校教育对本土社区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严重滞后,再加上社区不良因素的剧增,从而造成了教育阵地的丢失和教育内涵的缺失加重。如何在新的形势和条件下,以生本化的方式更好地开发利用社区德育资源,以适应少年儿童德育教育的需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工作。
社区德育资源是实施小学德育课程的支撑,因此,构建一个合理的社区德育资源运行模式是保障小学德育工作卓有成效的重要一环。要构建一个有效的社区德育资源运行模式,关键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特色化。要地方特色浓,有一定的专业性。有特色才会吸引人,才会引起小学生的兴趣,才会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达到教育的目的。第二,基建化、系列化。建立具有不同教育功能的固定的教育基地,让学生定期开展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慰问、劳动实践等),接受教育。如建立态度情感价值观系列德育基地、知识的技能训练基地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基地等。第三,灵活性。随着自然界季节变换,气候的变化或重大的节日安排活动。这样更适时,更具针对性,教育效果更佳。第四,制度化。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作系统的安排使之形成系列,形成制度,使社区德育资源的利用得以强化,以增强德育效能。
具体而言,社区德育资源开发的生本化策略主要可归纳为如下方面:
首先,是生本化的学校变革策略。真正的德育必须从学校教育的变革入手。德育问题其实也与目前教育现实中的学习问题密切相关,学生美好而幸福的学习生活才是德育真正的基础与前提。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包括德育的教育变革的基础。这样,德育就与教学联系起来了。课堂生活是学生们最主要的生活内容,也是进行德育的最有本土特色的阵地。教师自身的榜样也是最常见的德育本土资源。还有,学生丰富的业余生活也是进行学校社区德育的重要方式。可见,坚持生本教育的改革思想,无疑是德育成功的重要前提。
其次,是重视德育资源的生本化思维转变策略。本土社区的德育资源其实是非常适合于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教育的。本土社区的德育资源具有如下这几个特点,使得其重要性非常突出:本土社区德育资源的影响具有恒久性。自然环境及人文景观、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不断发展变革,都不断地变化着,永远处于一种动态,历史人物如匆匆过客,历史事件大多如过眼云烟。但这一切都会以不同的形式留下历史的印记。本土社区德育资源也具有实践性。社区是少年儿童生活的地方,是少年儿童生活的物质环境和人际环境,直接通过他们的感官影响其成长。他们只有通过实践才会从中得到切身的体验,深刻的认识,才会学到真正的知识与技能,才能形成良好的品德。社区德育资源具有形象性直观性,感化力极强。本土社区德育资源为具体的、物化的。而非抽象虚无的。学生可亲历其境,亲闻其声,亲嗅其味,亲视其貌,亲触其“肌体”。如果要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能组织学生作一次春游,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大自然,其感受自然真切。如果要让学生珍惜粮食则可组织学生参观或让学生亲身参与劳作,学生了解生产的过程,体验劳动的艰苦,很自然会养成珍视劳动成果的好习惯。本土社区德育资源具有多功能、“全营养”的特性,能负担起少年儿童完整人格的培养任务。本土社区德育资蕴含着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少年儿童的教育是永久性的艰巨的任务,其投入也是长期的,其效益是潜性的无形的。
再次,就是家—校联动的生本化策略。许多研究证明,学校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家庭教育的影响力大。所以,利用本土社区资源应争取家长的参与,充分发挥“第一任老师”的作用。家庭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实现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奠基工程,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支持,必须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来配合学校的德育教育,比如,开展家庭教育环境建设“达标评估”活动,提出一些具体要求,要求家长们在各方面自觉做子女的表率,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接着,是全盘统筹的生本化策略。本土社区德育资源开发的主体应是各级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应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加强调控,防止重复建设造成浪费。也要争取社区(社会)组织的支持与配合。比如,社区的团组织、妇联组织等可以把离退休教育工作者发动组织起来参加社区教育工作,这些人是社区德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成立由政府、社会、学校、家长等多方面人员组成的机构,负责协调社区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这样可以挖掘各方面的潜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让少年儿童共享更多的社区德育资源。还应制定有关条例、规定,以保障社区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本土社区德育资源开发机制的日常化与功能的最大化。
最后,要坚持因地制宜的生本化策略。在社区德育资源的开发上力求做到分类开发和多元化,防止教育缺失。分类开发指的是:根据《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及目标,立足本社区,结合学生的实际,从自然环境(乡土资源);社会组织机构,政府团体;公众设施;人文景观;人力资源等不同的方面合理开发,科学配置。多元化是指从思想品质及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考虑。多元化的社区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本课程实施的条件,是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的支撑,是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也是小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必由之路。就我们吴川而言,虽然地处粤西,经济与文化都比较落后,但其德育资源却具多元化特性。如著名抗日将领张炎将军纪念馆,中国第一任驻美大使陈兰彬故居,清代状元林召棠故居;地处南海之滨,有绵长的海岸线,红树林与桉树密集,海产丰富,大海无边;广阔无边的田野,绿浪翻滚的蕉林;湛江市菜蓝子工程——博铺坡生产基地;省市级文明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敬老院、盲人院等。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开发这些社区德育资源,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民族精神,教育学生勿忘国耻,立志报国,还可让学生亲吻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可让学生走近社会,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关爱他人。
(作者单位:吴川市梅菉小学)
社区德育资源是实施小学德育课程的支撑,因此,构建一个合理的社区德育资源运行模式是保障小学德育工作卓有成效的重要一环。要构建一个有效的社区德育资源运行模式,关键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特色化。要地方特色浓,有一定的专业性。有特色才会吸引人,才会引起小学生的兴趣,才会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达到教育的目的。第二,基建化、系列化。建立具有不同教育功能的固定的教育基地,让学生定期开展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慰问、劳动实践等),接受教育。如建立态度情感价值观系列德育基地、知识的技能训练基地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基地等。第三,灵活性。随着自然界季节变换,气候的变化或重大的节日安排活动。这样更适时,更具针对性,教育效果更佳。第四,制度化。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作系统的安排使之形成系列,形成制度,使社区德育资源的利用得以强化,以增强德育效能。
具体而言,社区德育资源开发的生本化策略主要可归纳为如下方面:
首先,是生本化的学校变革策略。真正的德育必须从学校教育的变革入手。德育问题其实也与目前教育现实中的学习问题密切相关,学生美好而幸福的学习生活才是德育真正的基础与前提。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包括德育的教育变革的基础。这样,德育就与教学联系起来了。课堂生活是学生们最主要的生活内容,也是进行德育的最有本土特色的阵地。教师自身的榜样也是最常见的德育本土资源。还有,学生丰富的业余生活也是进行学校社区德育的重要方式。可见,坚持生本教育的改革思想,无疑是德育成功的重要前提。
其次,是重视德育资源的生本化思维转变策略。本土社区的德育资源其实是非常适合于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教育的。本土社区的德育资源具有如下这几个特点,使得其重要性非常突出:本土社区德育资源的影响具有恒久性。自然环境及人文景观、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不断发展变革,都不断地变化着,永远处于一种动态,历史人物如匆匆过客,历史事件大多如过眼云烟。但这一切都会以不同的形式留下历史的印记。本土社区德育资源也具有实践性。社区是少年儿童生活的地方,是少年儿童生活的物质环境和人际环境,直接通过他们的感官影响其成长。他们只有通过实践才会从中得到切身的体验,深刻的认识,才会学到真正的知识与技能,才能形成良好的品德。社区德育资源具有形象性直观性,感化力极强。本土社区德育资源为具体的、物化的。而非抽象虚无的。学生可亲历其境,亲闻其声,亲嗅其味,亲视其貌,亲触其“肌体”。如果要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能组织学生作一次春游,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大自然,其感受自然真切。如果要让学生珍惜粮食则可组织学生参观或让学生亲身参与劳作,学生了解生产的过程,体验劳动的艰苦,很自然会养成珍视劳动成果的好习惯。本土社区德育资源具有多功能、“全营养”的特性,能负担起少年儿童完整人格的培养任务。本土社区德育资蕴含着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少年儿童的教育是永久性的艰巨的任务,其投入也是长期的,其效益是潜性的无形的。
再次,就是家—校联动的生本化策略。许多研究证明,学校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家庭教育的影响力大。所以,利用本土社区资源应争取家长的参与,充分发挥“第一任老师”的作用。家庭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实现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奠基工程,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支持,必须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来配合学校的德育教育,比如,开展家庭教育环境建设“达标评估”活动,提出一些具体要求,要求家长们在各方面自觉做子女的表率,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接着,是全盘统筹的生本化策略。本土社区德育资源开发的主体应是各级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应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加强调控,防止重复建设造成浪费。也要争取社区(社会)组织的支持与配合。比如,社区的团组织、妇联组织等可以把离退休教育工作者发动组织起来参加社区教育工作,这些人是社区德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成立由政府、社会、学校、家长等多方面人员组成的机构,负责协调社区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这样可以挖掘各方面的潜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让少年儿童共享更多的社区德育资源。还应制定有关条例、规定,以保障社区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本土社区德育资源开发机制的日常化与功能的最大化。
最后,要坚持因地制宜的生本化策略。在社区德育资源的开发上力求做到分类开发和多元化,防止教育缺失。分类开发指的是:根据《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及目标,立足本社区,结合学生的实际,从自然环境(乡土资源);社会组织机构,政府团体;公众设施;人文景观;人力资源等不同的方面合理开发,科学配置。多元化是指从思想品质及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考虑。多元化的社区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本课程实施的条件,是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的支撑,是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也是小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必由之路。就我们吴川而言,虽然地处粤西,经济与文化都比较落后,但其德育资源却具多元化特性。如著名抗日将领张炎将军纪念馆,中国第一任驻美大使陈兰彬故居,清代状元林召棠故居;地处南海之滨,有绵长的海岸线,红树林与桉树密集,海产丰富,大海无边;广阔无边的田野,绿浪翻滚的蕉林;湛江市菜蓝子工程——博铺坡生产基地;省市级文明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敬老院、盲人院等。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开发这些社区德育资源,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民族精神,教育学生勿忘国耻,立志报国,还可让学生亲吻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可让学生走近社会,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关爱他人。
(作者单位:吴川市梅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