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既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语文味”体现出语文教师的个性,有“语文味”的课堂洋溢着一种语言文字独有的迷人氛围,体现着教师特有的人格魅力,语文课堂若能充满语文味,便能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而强烈的兴趣,使师生双方在课堂上得以默契,得到共同的发展。
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呢?现以教学中的片段实录为例加以阐述。
[案例]
……
生:中国相对来说比较人性化,国外相对来比较理性化,所以外国人很多想法,都和中国不一样。他是写在战国时期,现代的中国人对传统的思想都是很敏感的,不是有句叫“孝字当先”吗?他会有子子孙孙这样一种想法,子子孙孙也会努力地帮他开垦……也不是开垦……
师:完成他的事业。
生:完成他的想法。或者说,他死了,子孙完成他的遗愿,也都是感觉很符合常理的。
师:很符合中国人的常理,请坐。
其实从文章写作的角度,特别有趣的,这篇文章其他都写得非常简洁,唯独在某个地方,它反复强调,其实那段话,缩减成一句话就够了,怎么说?
(众沉默)
师:“而山不加增”,前面怎么说?一句话就够了。
生:子孙无穷匮。
师:“子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一句话就够了,但是它要绕、绕、绕,它在强调,强调什么习惯?我们都喜欢儿孙满堂。中国人注重血缘,这个很重要。谁来补充?
生:我来补充,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要团结。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大家一起才能完成伟大的事业。愚公的成功始于团结,中国人十分推崇团结。
师:非常好,我们一直到现在还在强调集体主义,对吧?团队精神。还有没有同学要发表意见?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里,愚公是个老人,是最重要的。
师:这怎么样?为什么说他是老人,就最重要?
生:因为他“年且九十”,比较老呀,中国有道德的人,都是老人。老子、孔子……
(众笑)
师:胡子一大把。
生:所以他的语言,说出来的话,比较有权威性。
师:他一说话,下面子孙有没有人表示反对意见的,都同意了?
生:刚才提到,中国是“老人崇拜”的,连武侠小说的顶尖高手,都是老年人。老人都去移这两座山,更有教育意义,因为人家都知道,人老了,力气也没有了,连小孩都不如的。所以他用老人,在人一生中最弱的时期去移山的话,可以显出他志向的远大。
师:就像鲁迅在《希望》里面曾有这么一段话,他说,“在我老的时候,回忆起以前的往事,那苍白的颜色,就像内心里把生活孤立起来……”,那个时候,大家也都知道,鲁迅的主张并不是得到很多人的赞同。
这更让我想到,三毛在她丈夫刚刚去世的时候,她心里是非常孤寂的,但她始终有一个美好的愿望,相信有一天,在天空里会看到她丈夫的影子。所以说,她始终选择活下去。所以,请不要忘记鲁迅说的那句话,──“希望之为虚妄,正与绝望相同”。(众鼓掌)
愚公这个话题,还可以继续引发我们的思考和讨论,大家课后,再花点时间去想一想,好吗?下课!
[反思]
这个教学案例让我们感受到师生浸润其中的浓浓的语文味。咀嚼玩味,你会发现这感觉源自教师的教学语言……
一、评价性语言:鼓励学生正确的认知
在这个课堂教学片段中,教师有三处正面的评价性语言,“很符合中国人的常理,请坐。”“非常好”等,还有多次评价,“根据这位同学的说法,愚公移山下面可以加个破折号,一个副标题,愚公移山——一个老人是梦想”, “胡子一大把”等不是泛泛而评,指向性非常明确。这分明是教师在利用评价性的语言指导学生品味语言!
更何况,“愚公移山——一个老人是梦想”这样有针对性的评价语言形式本身就是对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示范。
语文味由此而来!
二、补白性语言:激发学生情感的体验
教师引用鲁迅在《希望》里面的一段话,三毛选择活下去的语言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补白。此处的补白拓展了学生的思路,丰满了教学内容,激活、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课堂更有文学味,更趋厚实感。
语文和情感有着天然的联系。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性永远是语文最撩动人心的地方。然而,相较于现代文而言,文言文教学中的情感性可能是隐性的。本案例中,这些立足于文本的情感的原点就在教师巧妙适时的补白性语言中被捕捉、放大、呈现,直抵学生心灵最深处的!
案例启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有针对性的发掘语言的生长点、情感的附着点、思维的发散点,更充分地预设,就一定能实现“语文味”充盈的课堂。
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呢?现以教学中的片段实录为例加以阐述。
[案例]
……
生:中国相对来说比较人性化,国外相对来比较理性化,所以外国人很多想法,都和中国不一样。他是写在战国时期,现代的中国人对传统的思想都是很敏感的,不是有句叫“孝字当先”吗?他会有子子孙孙这样一种想法,子子孙孙也会努力地帮他开垦……也不是开垦……
师:完成他的事业。
生:完成他的想法。或者说,他死了,子孙完成他的遗愿,也都是感觉很符合常理的。
师:很符合中国人的常理,请坐。
其实从文章写作的角度,特别有趣的,这篇文章其他都写得非常简洁,唯独在某个地方,它反复强调,其实那段话,缩减成一句话就够了,怎么说?
(众沉默)
师:“而山不加增”,前面怎么说?一句话就够了。
生:子孙无穷匮。
师:“子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一句话就够了,但是它要绕、绕、绕,它在强调,强调什么习惯?我们都喜欢儿孙满堂。中国人注重血缘,这个很重要。谁来补充?
生:我来补充,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要团结。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大家一起才能完成伟大的事业。愚公的成功始于团结,中国人十分推崇团结。
师:非常好,我们一直到现在还在强调集体主义,对吧?团队精神。还有没有同学要发表意见?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里,愚公是个老人,是最重要的。
师:这怎么样?为什么说他是老人,就最重要?
生:因为他“年且九十”,比较老呀,中国有道德的人,都是老人。老子、孔子……
(众笑)
师:胡子一大把。
生:所以他的语言,说出来的话,比较有权威性。
师:他一说话,下面子孙有没有人表示反对意见的,都同意了?
生:刚才提到,中国是“老人崇拜”的,连武侠小说的顶尖高手,都是老年人。老人都去移这两座山,更有教育意义,因为人家都知道,人老了,力气也没有了,连小孩都不如的。所以他用老人,在人一生中最弱的时期去移山的话,可以显出他志向的远大。
师:就像鲁迅在《希望》里面曾有这么一段话,他说,“在我老的时候,回忆起以前的往事,那苍白的颜色,就像内心里把生活孤立起来……”,那个时候,大家也都知道,鲁迅的主张并不是得到很多人的赞同。
这更让我想到,三毛在她丈夫刚刚去世的时候,她心里是非常孤寂的,但她始终有一个美好的愿望,相信有一天,在天空里会看到她丈夫的影子。所以说,她始终选择活下去。所以,请不要忘记鲁迅说的那句话,──“希望之为虚妄,正与绝望相同”。(众鼓掌)
愚公这个话题,还可以继续引发我们的思考和讨论,大家课后,再花点时间去想一想,好吗?下课!
[反思]
这个教学案例让我们感受到师生浸润其中的浓浓的语文味。咀嚼玩味,你会发现这感觉源自教师的教学语言……
一、评价性语言:鼓励学生正确的认知
在这个课堂教学片段中,教师有三处正面的评价性语言,“很符合中国人的常理,请坐。”“非常好”等,还有多次评价,“根据这位同学的说法,愚公移山下面可以加个破折号,一个副标题,愚公移山——一个老人是梦想”, “胡子一大把”等不是泛泛而评,指向性非常明确。这分明是教师在利用评价性的语言指导学生品味语言!
更何况,“愚公移山——一个老人是梦想”这样有针对性的评价语言形式本身就是对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示范。
语文味由此而来!
二、补白性语言:激发学生情感的体验
教师引用鲁迅在《希望》里面的一段话,三毛选择活下去的语言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补白。此处的补白拓展了学生的思路,丰满了教学内容,激活、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课堂更有文学味,更趋厚实感。
语文和情感有着天然的联系。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性永远是语文最撩动人心的地方。然而,相较于现代文而言,文言文教学中的情感性可能是隐性的。本案例中,这些立足于文本的情感的原点就在教师巧妙适时的补白性语言中被捕捉、放大、呈现,直抵学生心灵最深处的!
案例启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有针对性的发掘语言的生长点、情感的附着点、思维的发散点,更充分地预设,就一定能实现“语文味”充盈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