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是人们在生活、劳动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学生具有数学学习的好习惯是学好数学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数学习惯;学习;习惯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新课程实施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然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前提是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呢?
一、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是学生在上课前初步理解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及复习学习新知识所要运用的相关知识的过程;它是学生自我探索、思考、质疑的学习过程,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措施,不但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新课的内容,了解重点,增强听课的针对性;而且在预习过程中,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作为问题提出来,这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发现学习中的重点、难点,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培养预习习惯,要注意激发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具有求知欲望,每个学生都有提高能力的渴求,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要注意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不断强化学习需要。如学完了“2的乘法口诀”后,教师适时引导,“同学们想知道‘3的乘法口诀’吗?‘3的乘法口诀’又是怎样得来的呢?要回答这些问题,请同学们预习‘3的乘法口诀’。老师看谁预习的最好。”简单的一句话,往往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有些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提出一些非常浅显的问题,这时教师更要注意,切不可以“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或“这么简单的问题别问我”等带有贬义的言语回答学生,而应耐心地启发他认真思考问题的答案。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动机会越来越强,学习兴趣也会越来越浓,而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
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①合理分配教学时间,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形象化的直观教学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抓住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深入浅出,使学生都能听得懂。③注意调动和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讲刺激学生的语言,教态和蔼可亲。
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可以从三方面入手:①对教师讲的主要部分关键问题一定要提醒学生,引起他们的注意力,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养成注意听课的习惯。②要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边听边想的习惯,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时举手,向老师提出来,强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把疑难问题放在课堂中解决。③边听边记。听课必须有手的活动,随时听到的重点随手记到本上或书上,养成这种听写同步进行的习惯对今后的学习是大有益处的。此外,教师讲课时要善于察看学生听课的表情,如果学生对所讲内容反应淡漠,就应及时调整讲课内容方法;如有个别学生思想“开小差”,要及时提醒。
专心听讲是学生在数学课上接受信息、获取知识的基本保证。一方面教师在讲课时要注意突出重点,善于捕捉学生的注意,善于巧妙提问,启发思维,引起兴趣。另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教育和进行常规训练,注意提出明确的专心听讲的具体要求,逐条落实。
上课专心听讲,包括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认真听教师讲课并注意观察教师的教具演示过程,板书内容,讲课的动作及表情等,理解教师讲课的内容。二是注意听同学的发言,同学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要注意听,边听边想,同学回答得对或不对,如果不对,错在什么地方,如果让自己回答,该怎样说好。此外,还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这是学生“听懂”数学课的关键。
三、培养学生勤思考的习惯
教师应创造条件,充分利用一切机会,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精力集中、专心听讲、勇于钻研、肯于动脑、大胆发言并逐步养成习惯。其做法是:①激疑启思法。教师要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善于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其产生探索求知,解决问题的积极要求。②情境激励法。从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根据新授知识的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信心,提高他们进一步探索问题的能力,培养其良好的钻研动脑习惯。③操作悟理法。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教师一方面应利用形象的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另一方面应充分让学生有操作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领悟算理,同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在教学学习活动中,要教育学生上课时要边听边看边想,阅读数学课本时边读边思,作业时要边做边想;要引导学生全面地、细致地、一丝不苟地观察题、式、图,从大量的感性材料中自觉地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对照,抽象概括,逐步形成独立的观察与思考能力;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科学知识间的内部联系,在复杂的问题情境中抓住关键,揭示规律;特别要注意培养求异思维,强调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觉从书本中、演示中或反省错例中寻找问题的正确答案;要注意纠正个别学生的思维惰性,改变他们一味依赖老师、家长、同学或单纯靠死记硬背,照搬照抄等不良习惯。
要逐步训练学生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加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不但要认真听取、分析别人的意见;而且要多动脑筋,多方面去思考问题;让他们把看到的听到的用数学语言讲出来,然后再想一想,把弄明白的道理讲给教师和同学们听。
四、培养学生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作业,从其作业中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当然,在独立完成作业的同时,教师应对学困生加以指点,防止有抄袭的现象发生。让每一位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过程和思维,培养自己的认知体系,及其懂得分享自己有所进步、获得成功一面的成就感、喜悦感。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判断正误,自我检验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数学习惯;学习;习惯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新课程实施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然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前提是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呢?
一、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是学生在上课前初步理解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及复习学习新知识所要运用的相关知识的过程;它是学生自我探索、思考、质疑的学习过程,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措施,不但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新课的内容,了解重点,增强听课的针对性;而且在预习过程中,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作为问题提出来,这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发现学习中的重点、难点,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培养预习习惯,要注意激发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具有求知欲望,每个学生都有提高能力的渴求,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要注意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不断强化学习需要。如学完了“2的乘法口诀”后,教师适时引导,“同学们想知道‘3的乘法口诀’吗?‘3的乘法口诀’又是怎样得来的呢?要回答这些问题,请同学们预习‘3的乘法口诀’。老师看谁预习的最好。”简单的一句话,往往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有些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提出一些非常浅显的问题,这时教师更要注意,切不可以“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或“这么简单的问题别问我”等带有贬义的言语回答学生,而应耐心地启发他认真思考问题的答案。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动机会越来越强,学习兴趣也会越来越浓,而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
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①合理分配教学时间,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形象化的直观教学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抓住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深入浅出,使学生都能听得懂。③注意调动和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讲刺激学生的语言,教态和蔼可亲。
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可以从三方面入手:①对教师讲的主要部分关键问题一定要提醒学生,引起他们的注意力,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养成注意听课的习惯。②要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边听边想的习惯,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时举手,向老师提出来,强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把疑难问题放在课堂中解决。③边听边记。听课必须有手的活动,随时听到的重点随手记到本上或书上,养成这种听写同步进行的习惯对今后的学习是大有益处的。此外,教师讲课时要善于察看学生听课的表情,如果学生对所讲内容反应淡漠,就应及时调整讲课内容方法;如有个别学生思想“开小差”,要及时提醒。
专心听讲是学生在数学课上接受信息、获取知识的基本保证。一方面教师在讲课时要注意突出重点,善于捕捉学生的注意,善于巧妙提问,启发思维,引起兴趣。另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教育和进行常规训练,注意提出明确的专心听讲的具体要求,逐条落实。
上课专心听讲,包括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认真听教师讲课并注意观察教师的教具演示过程,板书内容,讲课的动作及表情等,理解教师讲课的内容。二是注意听同学的发言,同学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要注意听,边听边想,同学回答得对或不对,如果不对,错在什么地方,如果让自己回答,该怎样说好。此外,还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这是学生“听懂”数学课的关键。
三、培养学生勤思考的习惯
教师应创造条件,充分利用一切机会,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精力集中、专心听讲、勇于钻研、肯于动脑、大胆发言并逐步养成习惯。其做法是:①激疑启思法。教师要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善于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其产生探索求知,解决问题的积极要求。②情境激励法。从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根据新授知识的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信心,提高他们进一步探索问题的能力,培养其良好的钻研动脑习惯。③操作悟理法。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教师一方面应利用形象的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另一方面应充分让学生有操作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领悟算理,同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在教学学习活动中,要教育学生上课时要边听边看边想,阅读数学课本时边读边思,作业时要边做边想;要引导学生全面地、细致地、一丝不苟地观察题、式、图,从大量的感性材料中自觉地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对照,抽象概括,逐步形成独立的观察与思考能力;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科学知识间的内部联系,在复杂的问题情境中抓住关键,揭示规律;特别要注意培养求异思维,强调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觉从书本中、演示中或反省错例中寻找问题的正确答案;要注意纠正个别学生的思维惰性,改变他们一味依赖老师、家长、同学或单纯靠死记硬背,照搬照抄等不良习惯。
要逐步训练学生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加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不但要认真听取、分析别人的意见;而且要多动脑筋,多方面去思考问题;让他们把看到的听到的用数学语言讲出来,然后再想一想,把弄明白的道理讲给教师和同学们听。
四、培养学生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作业,从其作业中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当然,在独立完成作业的同时,教师应对学困生加以指点,防止有抄袭的现象发生。让每一位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过程和思维,培养自己的认知体系,及其懂得分享自己有所进步、获得成功一面的成就感、喜悦感。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判断正误,自我检验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