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时间顺序为主,结合重要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流派——马歇尔产业聚集外部经济理论、工业区位理论、增长极理论与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新经济地理学关于产业集群的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对产业集群理论进行介绍。
一、马歇尔产业聚集外部经济理论
最早对产业集群现象进行评述的是英国经济学家阿弗里德•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他被公认为是产业集群研究的先驱。他在该书中提出了以外部经济与规模经济为聚集动因的企业集聚理论。他将相关部门的企业在特定地区形成的集群成为“产业区”,并把这种“因许多性质相似的小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而获得”的经济称为“外部经济”。企业因聚集外部经济并通过这种组织大量节约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任何一种企业在足够大的产业集聚体中都可得到许多利益。
二、工业区位理论
工业区位论的代表人物有阿尔弗雷德•韦伯、胡佛和巴顿等。韦伯是工业区位论的创立者。韦伯理论的核心是在选择工业区位时,要尽量降低生产成本,尤其要把运输费用降到最低程度,以实现产品的最终销售。他从微观企业的区位选择角度,阐明了企业是否集中的决定性因素,即收益与成本的对比。他在《工业区位论》一书中把影响区位经济的因素分为区域性因素和集聚因素。他认为,集聚因素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各个企业自身的简单规模扩张,从而引起产业集中化,这是产业集聚的低级阶段;第二阶段是企业间以完善的相互联系的组织方式而聚集在某一地方,这就是所谓的高级集聚阶段。胡佛在《区域经济学导论》中指出:集群的基础是某种产业各竞争区位单位间的相互吸引。他认为外部经济和专业化是产业集聚的重要原因。巴顿在《城市经济理论与政策》中也讨论了产业集群现象。巴顿的贡献在于探讨了产业集群与创新的关系。
三、增长极理论与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佩鲁在分析“经济空间”时提出了增长极理论。他认为经济增长是不均衡的,一些地方会首先出现起支配性作用的能诱导其他经济增长的经济单位,它可以是一个企业,一群企业,也可以是一个行业。这种经济增长的带动单位就是增长极。增长极理论重视技术进步和创新的力量,强调推动型单位带动经济发展的乘数效应和加速效应。根据增长极理论,一个地区要想取得经济的快速增长与发展,只需建立起一个或者一系列具有带动性的经济单位,通过产业的集聚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但是这种带动性的经济单位的建立需要优越的区位条件,如区域内产业设施比较完备、产业连接初具雏形、区域内城镇体系的建立等等。而这些条件的建立要么在比较发达的经济地区,要么需要国家或政府资金和技术上的大力支持。这些限制条件同时也制约了增长极理论在不发达地区的实用性。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是前苏联学者提出来的,它跟增长极理论共同的要求就是有足够的经济发展基础,通过一个增长极或地区经济的强劲发展产生的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它是各个经济单位或者行业因为共同的外部经济利益而聚集在一起形成的一种产业集群。前苏联学者科索沃夫斯基把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解为:“在一个工业点或一个完整的地区内,根据地区的自然条件、运输和经济地理位置,恰当地安置各企业,从而获得特定的经济效果,这样的一种企业间的经济结合就称为生产综合体”。
四、新经济地理学关于产业集群的理论
保罗•克鲁格曼是继马歇尔之后首位研究产业集群的主流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是最重视地理对经济发展作用的学者,他将地理区位作为市场和竞争分析的一个重要问题。他对经济聚集和产业集群的一系列研究和成果,奠定了新经济地理学、新国际贸易理论和聚集经济学说代表人物的地位。他对产业集群的研究打破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假设前提,而是以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假设为基础,构造了能解释产业集群产生的空间演化模型。正因为假设为现实的市场结构中,不存在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的理想环境,所以他认为市场规模导致的外部经济与技术溢出效应是同时存在的。而且,克鲁格曼将经济活动地理集中的益处归于劳动力市场和中间产品的获利这两方面的利益。
五、竞争优势理论
美国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从产业和国家竞争优势的角度对产业集群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对产业集群进行了定义,并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波特在规定产业集群的范围时,提出了两个基本前提:一是现代产业集群的特征必须是这个国家能在国际竞争中表现出优势的产业;二是产业的定义是非广义的产业部门,其边界不能突破SITC统计分类的子目录。波特认为,产业集群的成长需要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四个要素的最优组合。机会和政府两个要素对上述四个要素有影响,但是不起决定性作用。波特强调创新在企业竞争优势中起着关键作用,所以国家和区域的竞争优势主要是建立在其高等要素基础之上的,因为它决定着创新的能力。波特指出,产业集群通过三种形式影响竞争:通过提高产业集群内企业的生产率;通过提高集群内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进而成为创新中心;产业集群能够降低企业进入的风险,促进企业的产生与发展。
(作者单位:兰州商学院)
【参考文献】
1、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商务印书馆,1997.
2、周起业等.区域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3、周维颖.新产业区演进的经济分析[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
一、马歇尔产业聚集外部经济理论
最早对产业集群现象进行评述的是英国经济学家阿弗里德•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他被公认为是产业集群研究的先驱。他在该书中提出了以外部经济与规模经济为聚集动因的企业集聚理论。他将相关部门的企业在特定地区形成的集群成为“产业区”,并把这种“因许多性质相似的小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而获得”的经济称为“外部经济”。企业因聚集外部经济并通过这种组织大量节约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任何一种企业在足够大的产业集聚体中都可得到许多利益。
二、工业区位理论
工业区位论的代表人物有阿尔弗雷德•韦伯、胡佛和巴顿等。韦伯是工业区位论的创立者。韦伯理论的核心是在选择工业区位时,要尽量降低生产成本,尤其要把运输费用降到最低程度,以实现产品的最终销售。他从微观企业的区位选择角度,阐明了企业是否集中的决定性因素,即收益与成本的对比。他在《工业区位论》一书中把影响区位经济的因素分为区域性因素和集聚因素。他认为,集聚因素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各个企业自身的简单规模扩张,从而引起产业集中化,这是产业集聚的低级阶段;第二阶段是企业间以完善的相互联系的组织方式而聚集在某一地方,这就是所谓的高级集聚阶段。胡佛在《区域经济学导论》中指出:集群的基础是某种产业各竞争区位单位间的相互吸引。他认为外部经济和专业化是产业集聚的重要原因。巴顿在《城市经济理论与政策》中也讨论了产业集群现象。巴顿的贡献在于探讨了产业集群与创新的关系。
三、增长极理论与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佩鲁在分析“经济空间”时提出了增长极理论。他认为经济增长是不均衡的,一些地方会首先出现起支配性作用的能诱导其他经济增长的经济单位,它可以是一个企业,一群企业,也可以是一个行业。这种经济增长的带动单位就是增长极。增长极理论重视技术进步和创新的力量,强调推动型单位带动经济发展的乘数效应和加速效应。根据增长极理论,一个地区要想取得经济的快速增长与发展,只需建立起一个或者一系列具有带动性的经济单位,通过产业的集聚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但是这种带动性的经济单位的建立需要优越的区位条件,如区域内产业设施比较完备、产业连接初具雏形、区域内城镇体系的建立等等。而这些条件的建立要么在比较发达的经济地区,要么需要国家或政府资金和技术上的大力支持。这些限制条件同时也制约了增长极理论在不发达地区的实用性。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是前苏联学者提出来的,它跟增长极理论共同的要求就是有足够的经济发展基础,通过一个增长极或地区经济的强劲发展产生的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它是各个经济单位或者行业因为共同的外部经济利益而聚集在一起形成的一种产业集群。前苏联学者科索沃夫斯基把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解为:“在一个工业点或一个完整的地区内,根据地区的自然条件、运输和经济地理位置,恰当地安置各企业,从而获得特定的经济效果,这样的一种企业间的经济结合就称为生产综合体”。
四、新经济地理学关于产业集群的理论
保罗•克鲁格曼是继马歇尔之后首位研究产业集群的主流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是最重视地理对经济发展作用的学者,他将地理区位作为市场和竞争分析的一个重要问题。他对经济聚集和产业集群的一系列研究和成果,奠定了新经济地理学、新国际贸易理论和聚集经济学说代表人物的地位。他对产业集群的研究打破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假设前提,而是以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假设为基础,构造了能解释产业集群产生的空间演化模型。正因为假设为现实的市场结构中,不存在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的理想环境,所以他认为市场规模导致的外部经济与技术溢出效应是同时存在的。而且,克鲁格曼将经济活动地理集中的益处归于劳动力市场和中间产品的获利这两方面的利益。
五、竞争优势理论
美国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从产业和国家竞争优势的角度对产业集群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对产业集群进行了定义,并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波特在规定产业集群的范围时,提出了两个基本前提:一是现代产业集群的特征必须是这个国家能在国际竞争中表现出优势的产业;二是产业的定义是非广义的产业部门,其边界不能突破SITC统计分类的子目录。波特认为,产业集群的成长需要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四个要素的最优组合。机会和政府两个要素对上述四个要素有影响,但是不起决定性作用。波特强调创新在企业竞争优势中起着关键作用,所以国家和区域的竞争优势主要是建立在其高等要素基础之上的,因为它决定着创新的能力。波特指出,产业集群通过三种形式影响竞争:通过提高产业集群内企业的生产率;通过提高集群内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进而成为创新中心;产业集群能够降低企业进入的风险,促进企业的产生与发展。
(作者单位:兰州商学院)
【参考文献】
1、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商务印书馆,1997.
2、周起业等.区域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3、周维颖.新产业区演进的经济分析[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