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绩效工资制度的操纵性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wei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国家启动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全国性的工资制度改革。事业单位建立了旨在“鼓励努力工作”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实行工资分类管理。作为特殊事业单位的高校也相应地执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高校教师的工资由此分为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四个部分。
  其中,岗位工资坚持“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原则;薪级工资根据职务、任职年限和工龄等因素来确定;绩效工资则由高校自主分配,一般能够充分反映各高校的“实力”;津贴补贴参考国家统一制定的政策,除国家统一规定之外,部分由学校支付。其中关于绩效工资的相关规定就是本文所要讨论的绩效工资制度。
  绩效工资制度的基本原则是按劳付酬。高校绩效工资制度的实行一般首先需要出台与教师工资收入相关的岗位聘任、工资分配和业绩考核等实施方案,构成相对完整的教师业绩工资制度;然后以学院和教学科研工作部门为单位,对每一位教师进行岗位业绩考核;最后由人事部门和科研管理部门进行审核并发放绩效工资。[1]
  当前,对工资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资制度的发展、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效果和弊端等方面。人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到制度本身的建设和完善之上,而忽略随着制度的完善,它对其适用对象——高校教师的约束和管制也越来越强。不可否认,绩效工资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但同时也应看到,绩效工资制度鼓励教师朝向某一特定方向发展,甚至把这一特定方向作为唯一发展方向,这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教师的发展,规范了教师的学校生活价值取向。随着绩效工资制度的评价功能的逐渐发展,其鼓励劳动积极性的功能逐渐演变为组织教师劳动的功能。制度功能的逐渐演变,使得绩效工资制度逐渐演变为了一种具有操纵性的制度。
  伊利奇在《非学校化社会》中将现代社会的各种制度分为两大基本类型:操纵性制度和互惠性制度。他认为,各种社会制度存在于自左端的互惠性制度至右端的操纵性制度之间制度光谱的某一个位置。随着制度自身功能从促进活动转向组织生产,转变了其在制度光谱中的颜色,它就逐渐成为操纵性制度。
  绩效工资制度的逐渐完善,不仅实现了其鼓励努力工作的最初目标,同时影响了高校各人群相互之间的关系,并进而约束、规范了高校劳动者——高校教师的教学方式、科研内容等劳动生产活动。这就是本文试图阐述的绩效工资制度的操纵性。具体而言,它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教师的从属地位
  
  由学校发放的绩效工资强化了高校教师身为学校雇佣人员的身份意识,强化了教师的从属地位,同时强化了高校行政部门的管理角色。
  过去,当高校教师的工资大部分甚至全部是由国家统一发放时,教师和国家之间还有一段遥远的距离来隔离这层雇佣关系。现在,当教师工资的大部分是来自学校决定的绩效工资时[2],不仅大大损伤了以学术自由和事业自主为标志的高校教师的“知识分子”意味,而且把高校教师转为了知识工人角色。与此构成对比的则是,行政人员大大强化了其“管理”教师的观念。
  以Y校为例(为避免对当事单位或当事人造成不必要的困扰,本文以Y校指代笔者所调研的学校),由校长办公室牵头,以评估处、人事处、科研处为主体展开对教师的绩效评估。评估处等部门均为行政部门,这些行政部门的相关人员不论之前有没有过一线教学工作经验,均可参与到绩效政策的制定以及绩效评估过程之中,从而使得绩效评估成为行政部门对教学教师的评估。
  如此一来,最能够体现高校教师教学价值和工作能力的绩效工资,就由学校的相关管理部门制定并执行,而高校教师则被排除在规则制定过程之外,只能作为评估对象而不是作为主体存在。这样做的结果就是,高校教师客观上受制于学校管理部门,其雇员身份被强化,而其从属地位被加强。
  
  二、造成教师等级分化
  
  伴随教师从属地位的强化,绩效评估的结果也造成了教师队伍的等级分化,形成高校的隐性组织结构。
  绩效工资制度的基本原则是按劳付酬,自然就需要将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为若干档次、若干水平,然后根据不同的水平发放不同的绩效奖金。这必然在客观上造成以劳动成果为衡量指标,将教师评定为各个级别。劳动成果的多寡已构成了教师的绩效差别,同时这些绩效差别在换算为报酬时又参照等级不同的计算标准,使差别与等级进一步强化了教师队伍的分化。
  最明显的是岗位等级在实际工资中的计算比重。以Y校为例,所有教师分为五个岗位级别。岗位级别的划分参照教师的职务和职称。以A教师和B教师为例:A教师是一位教授,同时兼任系主任,依据职称和处级职务评为二级岗,按规定(参考Y校院字[2004]第51、52、53、54号文件等),教学工作量为每周4课时;B教师是一名讲师,没有行政职务,评为五级岗,每周工作量为8课时。可见,岗位等级决定了工作量标准的不同。同时,岗位等级又决定了报酬的“价格”不同:五级岗教师讲授一节课标价40元,四级岗标价45元,三级岗为50元……这种以等级为依据的计算标准伴随学校的绩效工资制度,渗透到教师的全部薪金报酬的各个环节之中。
  当教师的各种收益报酬均紧紧围绕其职称、岗位级别展开的时候,这些岗位级别的作用就不仅仅是一项指标,而成为教师自身在学校中的等级位置。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学校教师的等级分化。根据吴康宁的研究,教师在学校组
  织中的实际地位被分为了三个层次:受优遇的教师、受礼遇的教师和受冷遇的教师。
  
  三、损伤学校公益性
  
  绩效工资制度的重要基础是全面的绩效评估,为此就需要将教师所完成的每一项工作都进行规范的量化,而量化最大的弊端就是突出效率甚至强调效益优先。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学校管理行为和教师教学与科研活动的“短视”和功利,进而损伤了学校的公益性。
  教师的工作量主要分为教学工作量和科研工作量两部分。教学工作量计算的主要是教师的讲课节数,而不会计算教师花了多少时间批改学生的作业、教师在课间以及课余会有多少时间与学生交流沟通等“不可计量”工作。科研工作量的计算强调发表文章的数量、申请课题的数量,而较少关注文章和课题的质量。重视数量而不是质量,量化数字而不是量化“心血”,必然会将教师的精力导向那些可以在短期就能见到收益的工作之中,而不是那些“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工作。这就产生了一个悖论:一方面将教师定义为“教书育人者”,一方面却在教师的岗位职责和考核中忽视教师对学生个性品质发展的责任。而忽视教师的教书育人的职责,必然损伤学校的公益性。
  同时,绩效评估制度的量化无法体现学科差别、工作性质等方面的差别等,并且有相当多的临时性工作(比如参加学生组织的活动等)无法纳入计量和考核范围。而这些工作往往是学校公共性、公益性的重要指标。由于此类工作不能进入评估体系而逐渐失去吸引力,从长远来看,也将损伤学校的公共性和公益性。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与工资收入紧密联系的量化绩效评估必然导向短视的、功利的价值选择,这与学校教育的
  公益性目标背道而驰。
  
  四、约束教师个体发展
  
  绩效评估的基本标准是由学校制定的,学校可以自行决定某项工作在整个绩效评估制度中的比重,从而产生一定的导向作用。一项制度化的绩效评估指标能够明确地表达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学校的集体目标就通过管制教师的报酬收入的方式,达到规范教师个体发展方向的目的。
  评估了教师方方面面工作之后形成的绩效工资,促使人们将绩效评估罗列的“成绩”认定为真正的发展目标,进而理解为唯一的发展方向。这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教师个人的发展方向。高校教师的学术活动可能就在这样的导向中偏离了个人的兴趣,脱离了学科发展的自身秩序,而更多偏向于热门研究和重点扶植课题。简单地说,绩效工资需要论文数量,各期刊倾向于刊发热门话题,于是,人们必然会更多关注热门研究。在短期内得不到课题支持、编辑青睐的前瞻性研究恐怕就只能束之高阁了,从长远来看,这必将损害我国学术研究的未来发展前景。
  以Y校为例,学校将“青年研究”作为其重要的建设方向。在绩效工资制度的评估标准上,将《青年研究》等一系列关注“青年研究”的学术期刊升位至B类期刊,实际上就是加倍计算“青年研究”的科研工作量。学校通过一系列相应的评估标准设计,明确而清晰地向全校教师表达了其发展“青年研究”的目标。这一系列规定也确实取得了收效:2008年发表的“青年研究”类论文比2007年增加了22%。但是,将学校的集体目标凌驾于教师个体的发展之上,引起了不少教师的强烈抗议。有一位教师在国内的普通期刊发表了一篇《中国大学生眼中的美国》的调查报告,当年(2006年)计做科研小时25小时(即1000元绩效奖金)。但2007年该调查报告的部分数据被美国哈佛大学选编《世界中的美国》教材时引用,这篇文章立时身价倍增。随后的绩效评估将该篇文章评定为特等奖,绩效工资为1.5万元。对于个别研究话题的大力支持,在短期内可以促成相关研究的繁荣,提高学校相关领域的竞争力,但是却损伤了学科的平衡发展,损伤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绩效工资的存在还会使人们将教师收入低理解为教师能力不足。也许绩效工资的原意是鼓励、奖励付出额外努力、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但在客观上却造成了教师收入的等级差别。这就容易造成一个假象:部分教师收入低是因为他们没有获得足够的绩效工资,而没有获得绩效工资是因为不够优秀、能力不足。而实际上极有可能是绩效评估的当年,教师将时间和精力用在个人的积累和个人兴趣之上,没有以制度要求的论文发表或上课时数表现出自己的能力而已。而为了表现出个人的能力,教师就不知不觉逐渐陷入绩效工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制度约束之中。绩效工资制度成为约束教师行为、评定教师能力的操纵工具。
  还要看到,部分教师为了获得足够的绩效工资和高额的绩效奖金,付出了额外努力超额完成工作量,而使自己成为绩效工资制度进一步实现操纵的工具和“帮凶”。这样至少这会造成两个危害。其一,容易使人们忽视教师工资低的现象,只看到部分教师的高收入,并将之理解为一种常态。其实,教师为了取得高收入,通过个人的超负荷努力获得奖励性报酬的工资补贴不应算入基本工资范围内。其二,逐渐抬高教师的工作量指标。当部分教师通过个人努力获得高收入时,容易使人们产生一种错觉:教师能够并且应该完成这样的工作量。这样,教师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只能将有限的精力进一步集中在短期收效的工作上,进而造成前述的种种后果。
  综上所述,由于绩效工资制度的评价作用,使其客观上影响了学校群体组织结构,约束并规范了教师个人的教学行为选择、科研活动选择。而这些影响就是本文所指的绩效工资制度的操纵性。
  
  参考文献:
  [1]郎慧国,韦菲.论高校薪酬体系及发展趋势[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8,(3).
  [2]刘慧珍.高校绩效工资制度实施效果探讨[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2).
  (作者单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
  (责任编辑:王啸)
其他文献
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想取得好的成效就要增强学生的认知欲望,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方法以及教材的处理上下功夫,从备课到上课、从开头到结尾、从提问到举例等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为学生的兴趣着想。笔者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多种参与方式,尤其十分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通过独立学习、课堂讨论、启发等多种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
自打儿子懂事起,我就引导并鼓励他讲出一天中快乐与不快乐的事情,与他分享喜乐,排解哀愁。日子一天天过去,小小少年变成半大小伙子,我们的谈话范围越来越广,谈话内容也越来越深刻了。   “妈妈,数学老师脾气太暴躁!她提出问题就让同学回答,要是谁回答不出来,就等着她冷嘲热讽吧!同学们都害怕她提问,老师怎么能那样子,真是!”一日饭间,儿子谈起了他对老师的感受,颇有愤然之色。   “儿子,不论从哪个角度说,老
培养创新思维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如同电脑的CPU,它越进步能力越强大。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而提出来的,是促进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并以创新实践为重点。素质教育的中心内容就是培养新世纪劳动者、人才所必需的基本素质,而人才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创造素质。  李政道博士说:“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培养创造能力。”要创新,就需要有创造力,创造思维是构成创造力的核心内容之一。所
课堂教学激励,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采取一定的教育方式和教学行为,从外部给学生以适度的正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学生把教学的目标要求内化为个体的自觉行动,并朝着外界和自身所期望的目标奋斗的过程。  “课堂教学激励是一门艺术”的教育观念由来已久,在古今中外教学思想发展史中可谓源远流长。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著名论题,以及古希腊
乌云遮日送母安,  慈母秋冬北山眠。  冬去春来复思念,  梦中常与母相见。  昨夜宠溺抚儿脸,  问寒问暖问健康。  叮嘱疾病紧医治,  三餐规律勤锻炼。  转身下厨做美餐,  复又为尔烙烫饼,  含笑不语忙操作,  瞬间美食一餐桌。  大聲唤母一同食,  惊醒方知思母梦。  慈爱之情犹回味,  深夜枕上泪涟涟。  儿时音甜声清脆,  母喻尔是百灵鸟。  忽闻母想百灵声,  愿化百灵枝头鸣。  
栏目主持人 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    土豆在法国曾经被称为“鬼苹果”,没有人愿意种植它。尽管请了一位法国著名的农学家百般劝说,但是,无论怎么引导,农民们就是不愿意引种土豆。最后,他想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他受国王的特准,在一块贫瘠的土地上种植土豆,并由一支身着军礼服、全副武装的国王卫队看守。一夜晚,看守卫队故意撤走。结果,人们受到“禁果”的引诱,每到晚上就来挖土豆,引种到自己的田地里。 
所谓“80后”青春写作,是指一批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青年文学爱好者的写作现象。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出生的年轻一代,他们往往才华横溢,行为出格,思想反叛,精神早熟,这是个性化历史进程的折射和多元化时代潮流的观照。“80后”写手作为一个群体,拥有众多的“粉丝”,以偶像的姿态活跃在当代独特的文化领域中。  近几年来,“80后”写作越来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现象。社会的关注,读者的追捧,媒体的报道,“80后
那天,母亲说:“我们去养老医院。”  有没有听错?  94岁的母亲,为自己,也为92岁的父亲,提出此愿望。  我们一起面对现实:父亲的帕金森病让他行走艰难,生物钟日夜颠倒,一不小心还会在家跌倒,有时跌出血,好在没伤到骨头。母亲脑健,但心脏偶感不适。他们要将自己完全交付给一个陌生的环境,摒弃家人的全天候照顾。母亲坚信,养老医院必有负责任的医生和专业看护,更有利于他们米寿之后的“安身立命”。更重要的是
三、 “实质与趣味兼美”    1935年秋,叶圣陶在苏州滚绣坊青石弄造了几间平屋,搬回苏州居住。苏州离上海很近,交通又极为便捷。迁居苏州之后,他仍担任《中学生》杂志的主编,每月总有一段时间在上海开明书店,处理编务工作。青石弄在葑门附近,僻静得很。叶圣陶经常到苏州金城书店,“看看青年人买书踊跃的状况”,关心青年的进步成长。有一次,苏州文艺青年邀请叶圣陶在怡园举行一个座谈会。叶圣陶在会上说,近年来时
弹指一挥间,十年转瞬即逝,常叹人生之蹉跎,时光之短暂,虽说岁数不是很大,年龄不是太老,刚至而立之年,但心中时常念叨着“三十而立”,朦胧中在琢磨着此话的含义,诚惶诚恐地等待着三十五岁那所谓“事业有成”之时。  回首过去,往事历历在目,几多酸楚几许欢乐,有成功也有失败。1994年分配到一所镇完中,时任校长直接指令我任教高三,压力之大,负担之重,担心总怕误人子弟,立在讲台前,一眼望去,不禁慎然,再听班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