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自主锻炼能力,是指学生在课外(或课内)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并能够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一种练习行为。
提升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是学校体育教学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切入点,更是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同时,提升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不但能够升华课堂教学成果,而且能够将新课程倡导的教育理念在我们教育教学实践中得以贯彻、落实。
根据我个人的教学实践,结合我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主锻炼计划”、对学生自主锻炼能力的培养,在体育大课间活动通过“小团体对抗赛”,在课外活动中通过“方案引领”,在校外活动中通过“社区互助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比赛,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在课外得以更好地延伸。
一、对“提升学生自主锻炼能力”的再认识
1.提升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具体体现。学校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对我们学校体育的要求是:体育教学不仅要为学生在校期间发展体质、健康地学习与生活而进行的体育锻炼提供理论和方法的指导,更要为学生走上社会后,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的身体健康提供科学锻炼身体的理论和方法。
提升学生自主锻炼能力,就是通过我们的体育教学,使每一个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养成良好的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他们才有可能在走出校门以后仍然保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2.提升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是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途径。我们都明白:仅仅通过每周的两、三节体育课,远远达不到“培养学生健康体魄、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不仅仅要抓好体育课堂教学,更要注重引领学生养成“利用业余时间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才能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成功地贯彻学校教育“健康第一”的思想。
我校通过“课堂教学自主锻炼计划”、“体育大课间的小团体对抗赛”和“校外社区互助组”活动,做好学生自主锻炼能力的引领,对于增强学生体质具有较好的效果。
3.提升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要做到课内监督指导和课外的活动引领相结合。“使学生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的前提条件是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学会锻炼身体的技能和方法以及部分体育项目的基本技术。以上知识及技术的掌握,是通过我们的课堂教学来实现的。
二、提升学生自主锻炼能力的具体做法
1.充分利用体育与健康理论课,做好自主锻炼的意识引领。在体育与健康理论课的教学中,重点突出锻炼的原理与方法、体质健康测试的方法和评价、锻炼计划的制订、合理安排运动负荷、评价自身机能状态和锻炼效果的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为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打下基础。
2.在课堂教学中实施选项练习,培养学生自主锻炼能力。在每一节课中,都给学生留有适当的“自由”时间,给学生创造自主锻炼的机会。具体做法:在每一节体育课中给学生留出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教师给学生提出3—4项练习项目(如篮球、足球、乒乓球、健美操等,也可以根据学校情况确定或学校的传统体育项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到其中的一个项目进行练习。这样,就形成了各个练习项目的“小团体”。
3.体育大课间和课外活动采用方案引导,扩大学生自主锻炼的空间。由于我校运动场地相对不是很充足,室外乒乓球台数量较多,体育大课间的组织就在各教学楼之间的硬化空地上开展。各班级设立乒乓球、跳绳、踢毽子等活动小组,每天的活动都是由小组长带领,班主任现场督导,给学生提供了自主锻炼的时间和空间。
另外,根据学校和班级的课外活动计划,每次课外活动组织前,由学生设计自主锻炼活动方案,请体育教师进行指导。
4.校外活动采用“社区活动互助组”,拓展学生自主锻炼能力。在周末和节假日,以邻近小区同学组成“社区活动互助组”。由组长带领开展多种形式的比赛活动,如乒乓球、跳绳、羽毛球、踢毽子等,落实我校的“校外每天锻炼一小时”计划。
三、培养学生自我锻炼意识和能力的注意事项
适时引导,逐步提升。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是一个较长时间的过程,学生养成自主锻炼习惯的也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不仅需要教师有持之以恒的态度,更需要学生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实施。同时,教师要长期当好学生的督促员,使其养成自我锻炼的良好习惯。
立足课堂,激发兴趣。学生进行自我锻炼的前提,是对某一项技术或某一种练习方法感兴趣。也就是说,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必须立足我们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使学生在教学中掌握好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的技术。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锻炼的主动性。
(责任编辑 谭有进)
提升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是学校体育教学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切入点,更是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同时,提升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不但能够升华课堂教学成果,而且能够将新课程倡导的教育理念在我们教育教学实践中得以贯彻、落实。
根据我个人的教学实践,结合我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主锻炼计划”、对学生自主锻炼能力的培养,在体育大课间活动通过“小团体对抗赛”,在课外活动中通过“方案引领”,在校外活动中通过“社区互助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比赛,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在课外得以更好地延伸。
一、对“提升学生自主锻炼能力”的再认识
1.提升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具体体现。学校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对我们学校体育的要求是:体育教学不仅要为学生在校期间发展体质、健康地学习与生活而进行的体育锻炼提供理论和方法的指导,更要为学生走上社会后,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的身体健康提供科学锻炼身体的理论和方法。
提升学生自主锻炼能力,就是通过我们的体育教学,使每一个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养成良好的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他们才有可能在走出校门以后仍然保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2.提升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是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途径。我们都明白:仅仅通过每周的两、三节体育课,远远达不到“培养学生健康体魄、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不仅仅要抓好体育课堂教学,更要注重引领学生养成“利用业余时间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才能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成功地贯彻学校教育“健康第一”的思想。
我校通过“课堂教学自主锻炼计划”、“体育大课间的小团体对抗赛”和“校外社区互助组”活动,做好学生自主锻炼能力的引领,对于增强学生体质具有较好的效果。
3.提升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要做到课内监督指导和课外的活动引领相结合。“使学生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的前提条件是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学会锻炼身体的技能和方法以及部分体育项目的基本技术。以上知识及技术的掌握,是通过我们的课堂教学来实现的。
二、提升学生自主锻炼能力的具体做法
1.充分利用体育与健康理论课,做好自主锻炼的意识引领。在体育与健康理论课的教学中,重点突出锻炼的原理与方法、体质健康测试的方法和评价、锻炼计划的制订、合理安排运动负荷、评价自身机能状态和锻炼效果的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为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打下基础。
2.在课堂教学中实施选项练习,培养学生自主锻炼能力。在每一节课中,都给学生留有适当的“自由”时间,给学生创造自主锻炼的机会。具体做法:在每一节体育课中给学生留出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教师给学生提出3—4项练习项目(如篮球、足球、乒乓球、健美操等,也可以根据学校情况确定或学校的传统体育项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到其中的一个项目进行练习。这样,就形成了各个练习项目的“小团体”。
3.体育大课间和课外活动采用方案引导,扩大学生自主锻炼的空间。由于我校运动场地相对不是很充足,室外乒乓球台数量较多,体育大课间的组织就在各教学楼之间的硬化空地上开展。各班级设立乒乓球、跳绳、踢毽子等活动小组,每天的活动都是由小组长带领,班主任现场督导,给学生提供了自主锻炼的时间和空间。
另外,根据学校和班级的课外活动计划,每次课外活动组织前,由学生设计自主锻炼活动方案,请体育教师进行指导。
4.校外活动采用“社区活动互助组”,拓展学生自主锻炼能力。在周末和节假日,以邻近小区同学组成“社区活动互助组”。由组长带领开展多种形式的比赛活动,如乒乓球、跳绳、羽毛球、踢毽子等,落实我校的“校外每天锻炼一小时”计划。
三、培养学生自我锻炼意识和能力的注意事项
适时引导,逐步提升。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是一个较长时间的过程,学生养成自主锻炼习惯的也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不仅需要教师有持之以恒的态度,更需要学生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实施。同时,教师要长期当好学生的督促员,使其养成自我锻炼的良好习惯。
立足课堂,激发兴趣。学生进行自我锻炼的前提,是对某一项技术或某一种练习方法感兴趣。也就是说,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必须立足我们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使学生在教学中掌握好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的技术。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锻炼的主动性。
(责任编辑 谭有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