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的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son1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书育人”是对教育工作的通常的称谓,其实,在“教书”与“育人”的关系上,“教书”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
   一、当前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低效的特征
   德育目标不清晰,目标达成度低。陶行知说:“好教育应当给学生一种技能,便他可以贡献社会。”由此看来,教孩子培养好的习惯,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是我们小学教育的主要任务。当下许多学校也在进行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但由于学校育人目标过于宏大或笼统,或者又偏狭于某项特色,导致德育目标设置空泛或者不准确,德育工作仍然停留在纸上。
   “品德”课普遍没有“教好”。原因一是不重视,二是教学方式也没有回归社会,没有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校本化的改造。
   德育都是以“搞活动”的形式呈现,教育体验短暂。校内德育实践活动程碎片式的活动,缺乏应用课程的技术固定下来,呈现出不稳定、不完整、不系统等特征。
   二、结合晓庄师院附小案例进行研究德育校本课程开发
   1. 校本课程开发覆盖三级课程
   案例一:《陶娃发展计划》校本课程开发
   本课程以陶娃素质发展目标为根本,直接指向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培养诚信、责任、友善的人。陶娃的核心素养是健康的身体、良好的道德品质、创新的思维方式、高雅的艺术品位、丰富的科学知识。以此为目标,一方面进行国家课程品质化、校本化改造,同时结合学校实际,开发若干校本课程。本课程是行知思想引领的生活教育课程,是面向未来的自主学习课程。
   确定的德育校本课程目标来自于教育实际的需要,并且目标设置清晰,师生容易认识。校本课程既然是反映学校的育人特色,就要关注到整个课程设置。做到了全面落实培养目标的校本德育课程覆盖三个基本层面,在国家的课程框架体系内,教育主体从落实道德教育出发,对各类课程所进行的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学校、教师作为教育主体从取得德育实效出发,对于各类课程进行的校本化规划、选择与落实;学校、教师作为课程开发主体在国家预留的课程空间内,从地区、学校实际出发所进行的完全自主意义上的德育课程开发特征。
   2. 德育校本课程生活中的教材
   案例2:“诚信教育”校本课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多数学校停留在口号教育上,基本以灌输教育为主;或者开展几次活动,学生有一些短暂的碎片化体验,不成系统,不够长效。但师院附小校园里很少有宣传口号,所有的课程都是扎根于生活教育当中。关于诚信教育课程的开发做法是首先是建立学校诚信超市。学校后勤部把商品采购回来,无人售货,学生自动投币购买。在超市周边,有学生每天的关于诚信书签,有每天学校诚信分数公布,有语音教育设备,有爱心捐款公布栏。学校都会对诚信成绩进行评价和分析。学生每次在购买过程中,实际上都是在进行诚信的自我教育和训练。学校在及时评价的时候,也是在激发孩子的反思和教育的反复。诚信校本课程开发方法的启示:
   第一,德育活动不适宜只停留在说教上,德育更需要“教学做合一”的方法。 “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活的教育”思想拓宽了我们课程开发的思维,这样的课程才有生命力。
   第二,校本课程开发是开放的动态生成的。师生作为道德主体在文本阅读过程中,通过与文本对话而生成意义与价值;学生在教师指引下,通过围绕生活问题进行道德学习活动,从而获得价值体认、情感体验,乃至产生态度、行为或观念上的改变或升华;在教育环境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教育性的活动与交往而生成意义与价值。
   3. 解决教育中问题作为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起点
   案例3:环境教育课程
   本课程的开发始于学校厕纸供应问题。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淘气,又积极好学。起初,学校供应的厕纸被孩子拿来玩耍,浪费很大。学校德育处从发动孩子捐纸到发动学生在校卖废品购纸,到最后开展家庭开展垃圾分类活动。于是学校设计了一套环境教育的游戏,“逗”着孩子们玩,于是,环境教育的校本课程就出现了。
   校本课程开发内容可以来自于教育实践中的久攻不下的难题。校本课程开发到最后,成效就在于细节的功克和完善。德育最后落脚在行为的自觉上。校本德育课程开发作为一种学校精神文化创建活动,旨在促进学校德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在学校文化形成与建设中能够起到价值引领、活动调控、行为规范等作用,因而必须始终有目的、有意识地加以展开。在这个意义上,自觉性就成为校本德育课程开发这种专门化的学校精神文化创建活动的基本特征。
   三、结论
   1. 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持续稳定、动态发展,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最佳方法之一,也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原动力。
   2. 由于生活实践是道德认识的基础,生活实践对于教育、学习、知识的决定性作用,品德教育除了让学生认知之外,最重要的是体验,社会生活的现场就是教育的最佳场所,由此,德育校本课程设计来自于生活,为生活服务。
   3. 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特别强调自下而上的原则,从生活教育着手,从解决教育细节中突破,这样,师生置身其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活动当中更主动,更有实践意义。
   四、策略
   1. 用课程技术开展德育活动,有效落实德育目标
   校本德育课程开发是以道德价值为核心,基于社会生活和学校学习实际为出发点,发生在校内组织成员之间的交往与互动的一种动态生成过程。它以一定的课程开发思想为指引,遵循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其一般过程为:背景分析—目标—过程—评价。
   2. 建立以生活世界、时代发展为导向,面向生活的德育课程
   课程内容的选择最终落脚点在现实生活,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主张从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问题,其内容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与科学世界,而不把学科知识、学科结构强化为核心内容。
   3. 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以学生学习需要为主、以教师教学需要为主
   以学生成长需要为主,以教师教育难点为主。以这两个主要需求,结合实际,搭建校本德育活动平台。搭建的道德实践平台是增进学生道德情感、道德体验的主要途径。陶行知主张教育应该是以学生生活为生长点,生活关系个体成长、个体尊严、个体幸福、个体价值等。
   责任编辑 邱 丽
其他文献
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崇尚自然、保护自然、回归自然的绿色文明时代。我国政府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已将环保产业确定为优先项目并将之逐步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
写字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项基础工程,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抓好学生的书写,教师责无旁贷。小学阶段,如何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
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有效运用信息技术,促成人机交互和资源共享,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数学课趣味化、社会化、真实化、个性化、合作化,真正达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和减负增效的目标。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摸着石头过河,尝试着让信息技术和数学学科教学有机结合,“互惠互利”,获得了一些效果。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探求真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目标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由此可见,新一轮课改特别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参与知识的生长形成过程,倡导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一、自主探索的起点——问数学  数学思维的过程可以看成是一个提
中年级是小学英语作文训练过程中的过渡阶段,它以一二年级说话写话为基础,又要为高年级命题作文搭桥铺路。因此,“以读促写”是英语教学的传统经验,是提高学生英语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通过读写训练,可以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与表达能力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以读促写的兴趣和良好的以读促写习惯,让他们能自由地表达,探索阅读教学中设计读写结合训练点的方法。  一、积极借鉴国内外模式,努力打造
为更好了解中国各类医生的真实收入情况,丁香园就此展开了深入调查.本次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20834份,涉及32个临床主要科室初级职称及以上医生.以下所有数据均来自丁香园调查
7月,甘肃省玉门市发现一例鼠疫病例。这一突发事件让沉寂许久的鼠疫病毒再次引发关注。鼠疫是由鼠疫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急烈性甲类传染病,它具有发病急、传播快、病死率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用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重新界定,将语文学习定位于“运用”上,从而让语文的有效性教学变得清晰可见。  结合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而诞生的语用教学,具备了两者共同的“基因”,这“基因”决定了语用教学产生的机制,而科学合理的语用教学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层级。  一、语用立意:源于课文,造就习作  语用训练的主体是学生,只有主体在充分了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