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在于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讲究一定的方法,通过某种力量、做法或因素,使其实现预期目的的结果。而“保障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保障作用的、具有重大作用和影响的决定教学成败的原因或条件。实际上,决定一节课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有许多。如:课前的备课、导语的设计、教师的语言、问题的设置、学生的合作、细节的调控、课堂的小结、作业的布置等等。在这些重要因素之中,我仅根据自己十五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和所了解到的相关理论知识,对以下三个重要因素作以肤浅的论述。
一、巧设导语,激发兴趣
导语是一节课的开端,是我们带领学生游览那丰富多彩文字世界的入口。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仅凭“上课”“同学们好”“请坐”等固定的套语是不能完全实现的。所以课堂开端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不能把新知的出示演绎得像古代新娘的出嫁,“披”上神秘的面纱,非要等到课堂教学时,才在教师的诱导下“掀起盖头”“登台亮相”。事实上,学生对教材都或多或少的“偷窥”过,所以一些在教师眼里的所谓“新知”,在一些学生眼里“新”的成分已经打了折扣。所以千万不能总是让学生按照教师设计的路线来行走,更不要把那些已经进入了缤纷世界、已经开始陶醉于美景之中的孩子叫回来,重走你的路线,这样会打断他们的遐思,打消他们的激情,挫伤他们的心灵。对此,老师不妨改变新知“露面”的时间,提前让学生“各显神通”,自己先去“听、说、读、写”,让学生自我“暴露”出已有的认知状况,并产生对新知的渴求。
导语设计应注意两点:
导语设计的背后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是缘于对教材、学生和环境的深刻理解与把握,缘于对各种资源的有效组合与利用。
(1)导语设计是一节课教学整体设计的一个环节,它不是孤立的,决不能脱离本节课教学内容,要起到引领作用。
(2)具体采用什么方法导入课堂教学,是根据本节课所传授的知识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量及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精神状态来决定的。
二、善用语言,提高效率
语言,是知识的载体,是师生交流思想感情的媒介,是一种致力于相互了解、相互合作、相互激发、共同创造的精神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因为阅读活动的主体是学生,阅读教学的目标是由学生与文本材料之间的直接对话来完成的。因此,教师的语言要使所教的知识,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具有较强的精确性、形象性、趣味性、启发性、灵活性、教育性、鼓动性、逻辑性、通俗性。
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有的老师为了增加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扩大学生多向思维的空间,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尽量让学生讲;或者一言堂。叶圣陶先生说:“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所以教师并不是不能讲,不要讲,而是要精要的讲:①讲在学生对话对而不明时;②讲在学生体验难以获得时;③讲在学生探究有困难时;④讲在多元解读出现误解时。
三、适时合作,拓展思维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在课堂上,看见同学们的合作活动。其中有许多老师只是把合作当成了一个环节,停留在活动的表面上,蜻蜓点水般地完成。同学们也只是简单地围坐在一起谈话,完成一场“合作秀”。看似热闹的讨论交流,激活了学生思维,其实是剥夺了一部分学生的独立思考机会。
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就学习内容而言,凡是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就能够理解的问题便无需形式主义地合作学习;就学生需要而言,只有当学生凭借个体的力量不足以解决问题,内心渴望得到他人的启发时,合作学习才能发挥其效应。
教师组织活动前,首先要把要求说清楚,不要过于简练,也不要过于复杂。其次合作讨论的话题需要精心策划。教师不仅要考虑讨论的主话题,还要列出子话题以及与主话题相关的启发性问题和相关信息等,给学生必要的提示,同时教师通过巡视,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进展情况,及时掌握可挖掘的教学资源,适时、必要、谨慎和有效的指导和介入。
但合作学习决不是为了顺从,而是为了成员间相互认同、相互接纳、激活思维,集思广益,将学习内容引申拓宽,实现组与组之间的合作、对接、融合,从而使合作学习走向高潮,取得高效。
总之,一节有效的语文课,可以把教学流程看作一条“线”,而我们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因素、每一次活动就可以看作是一个“点”。教学就是由这样许多“点”聚变而成。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点”的质量影响着教学的整体效果。导语、教师语言、合作,也只是有效教学这条“线”上的三个“点”。要想真正将一节课上得十分有效,我们教师必须在“点”上下功夫,才能使教学具有更多的“优点”或更多的“亮点”。
一、巧设导语,激发兴趣
导语是一节课的开端,是我们带领学生游览那丰富多彩文字世界的入口。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仅凭“上课”“同学们好”“请坐”等固定的套语是不能完全实现的。所以课堂开端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不能把新知的出示演绎得像古代新娘的出嫁,“披”上神秘的面纱,非要等到课堂教学时,才在教师的诱导下“掀起盖头”“登台亮相”。事实上,学生对教材都或多或少的“偷窥”过,所以一些在教师眼里的所谓“新知”,在一些学生眼里“新”的成分已经打了折扣。所以千万不能总是让学生按照教师设计的路线来行走,更不要把那些已经进入了缤纷世界、已经开始陶醉于美景之中的孩子叫回来,重走你的路线,这样会打断他们的遐思,打消他们的激情,挫伤他们的心灵。对此,老师不妨改变新知“露面”的时间,提前让学生“各显神通”,自己先去“听、说、读、写”,让学生自我“暴露”出已有的认知状况,并产生对新知的渴求。
导语设计应注意两点:
导语设计的背后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是缘于对教材、学生和环境的深刻理解与把握,缘于对各种资源的有效组合与利用。
(1)导语设计是一节课教学整体设计的一个环节,它不是孤立的,决不能脱离本节课教学内容,要起到引领作用。
(2)具体采用什么方法导入课堂教学,是根据本节课所传授的知识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量及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精神状态来决定的。
二、善用语言,提高效率
语言,是知识的载体,是师生交流思想感情的媒介,是一种致力于相互了解、相互合作、相互激发、共同创造的精神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因为阅读活动的主体是学生,阅读教学的目标是由学生与文本材料之间的直接对话来完成的。因此,教师的语言要使所教的知识,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具有较强的精确性、形象性、趣味性、启发性、灵活性、教育性、鼓动性、逻辑性、通俗性。
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有的老师为了增加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扩大学生多向思维的空间,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尽量让学生讲;或者一言堂。叶圣陶先生说:“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所以教师并不是不能讲,不要讲,而是要精要的讲:①讲在学生对话对而不明时;②讲在学生体验难以获得时;③讲在学生探究有困难时;④讲在多元解读出现误解时。
三、适时合作,拓展思维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在课堂上,看见同学们的合作活动。其中有许多老师只是把合作当成了一个环节,停留在活动的表面上,蜻蜓点水般地完成。同学们也只是简单地围坐在一起谈话,完成一场“合作秀”。看似热闹的讨论交流,激活了学生思维,其实是剥夺了一部分学生的独立思考机会。
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就学习内容而言,凡是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就能够理解的问题便无需形式主义地合作学习;就学生需要而言,只有当学生凭借个体的力量不足以解决问题,内心渴望得到他人的启发时,合作学习才能发挥其效应。
教师组织活动前,首先要把要求说清楚,不要过于简练,也不要过于复杂。其次合作讨论的话题需要精心策划。教师不仅要考虑讨论的主话题,还要列出子话题以及与主话题相关的启发性问题和相关信息等,给学生必要的提示,同时教师通过巡视,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进展情况,及时掌握可挖掘的教学资源,适时、必要、谨慎和有效的指导和介入。
但合作学习决不是为了顺从,而是为了成员间相互认同、相互接纳、激活思维,集思广益,将学习内容引申拓宽,实现组与组之间的合作、对接、融合,从而使合作学习走向高潮,取得高效。
总之,一节有效的语文课,可以把教学流程看作一条“线”,而我们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因素、每一次活动就可以看作是一个“点”。教学就是由这样许多“点”聚变而成。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点”的质量影响着教学的整体效果。导语、教师语言、合作,也只是有效教学这条“线”上的三个“点”。要想真正将一节课上得十分有效,我们教师必须在“点”上下功夫,才能使教学具有更多的“优点”或更多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