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重新发现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1990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那么被誉为“西部歌王”的王洛宾,就是一位令人钦佩的流动建筑大师。
  1913年12月在北京出生的王洛宾,一生中创作了近千首歌曲,其中有50多首广为流传,真正实现了有华人的地方就能听到他创作的歌曲。特别是《在那遥远的地方》风靡全球,被多个国家作为经典收藏,法国、德国还把这首歌作为音乐教材。
  王洛宾是一个执著的音乐朝圣者。他曾经当过国民党军官,被任命为部队的高级音乐教官,授上校军衔,后来被“解放”,经王震批准,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新疆军区文工团从事音乐专业创作工作。他一生中屡遭打击,受尽磨难,生活一度穷困潦倒,几近绝境。是音乐让他坚强乐观,他是音乐的布道者、信奉者,他为音乐而活着。
  王洛宾是一位音乐的游牧人,从他在甘肃六盘山下马客店听了老板娘“三朵梅”的花儿之后,他就放弃了去法国巴黎留学的念头,留在青海,留在新疆,至死也没有离开西部这片神奇的土地。他过着游牧式的生活,足迹遍布西部的每个角落,就像一只辛勤的蜜蜂,从五光十色的花儿中采集、酿造香甜的蜜糖。他的歌曲散发着西部诱人的生活气息和情调,给人以淳朴优美轻松快乐的享受。他创作的歌曲就是他的灵魂,将畅游整个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音乐艺术的生命为五百年”正是这位音乐游牧人的理想和愿望。
  《达坂城的姑娘》诞生记
  达坂城,坐落在新疆乌鲁木齐市东南部,是一个极其普通的村镇,却因一曲《达坂城的姑娘》而驰名中外。
  1938年4月,为了抗战事业,王洛宾同作家萧军、戏曲家塞克等五位进步人士,从北京辗转来到兰州。
  王洛宾住在当时的碳市街(现在的中山路)49号,作为“西部抗战剧团”的一员,从事唤起民众的抗日宣传活动。
  王洛宾生性好动,开朗,脾气也随和,经常深入民众下层,与劳动者广交益友,注意从群众中吸取音乐创作的灵感和养分。他结交的朋友中有几位“葡萄客”,即从新疆来兰州经营葡萄干、哈密瓜的维吾尔族小商贩。这些“葡萄客”维族语说得地道,汉话说得也不错,还能唱不少的新疆民歌。王洛宾在同他们交往过程中耳闻目睹,对新疆民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还学会了一些维族语,这为他后来从事新疆民歌的搜集整理和再创作奠定了基础。
  《达坂城的姑娘》的诞生过程,说来也很有趣。1939年的一天,新疆一支车队运送苏联援助我国抗战的物资路过兰州,王洛宾所在的“西北抗战剧团”,举办了两次慰劳车队工友的联谊会,一次为欢迎,一次为欢送。在欢迎会上,车队一位维吾尔族司机为表达感谢,即兴唱了几句新疆民歌。因为他是用维语唱的,歌词也不是那么连贯,没有引起人们多大的注意,但是那特殊的曲调和旋律一下子把王洛宾给镇住了。
  他如获珍宝,专门向那位司机求教,还请“葡萄客”帮忙翻译;匆忙地记下了乐谱和唱词。那天晚上,他兴奋得不能入睡,连夜加工整理,一遍又一遍地填词、改曲,几易其稿。一夜功夫,他收集整理改编的第一首汉语译配的维吾尔族民歌《达坂城的姑娘》,在一间斗室里诞生了。
  他先让恋人洛珊试唱,感觉不错。于是,第二天,在欢送新疆车队的联欢会上,王洛宾登台演唱了自己再创作的这首歌曲,并配以刚刚学会的维吾尔族舞蹈。观众被清新悦耳的曲调和生动幽默的歌词打动,报以热烈的欢呼声、鼓掌声和口哨声,歌曲立即不胫而走,传遍了兰州的大街小巷。时不时听到年轻人哼唱几句:“达坂城的石头硬又平呀,西瓜大又甜……”
  王洛宾的北师大同学赵启海,在王洛宾那里获得词曲后,从兰州带到重庆,一唱就轰动山城。随后又有人传到昆明,甚至缅甸、马来西亚和南洋各国。至今这首歌曲依然广为传唱,经久不衰。
  用音乐为西北争得荣誉
  1937年秋,王洛宾随“西北抗战剧团”来到青海,为这里的民众进行义务演出,宣传抗日。他们不仅在西宁、互助、大通等地表演各种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还利用演出间隙为学校教唱具有时代气息的进步歌曲,以鼓舞民众的抗日斗志,激励人们的抗日热情。这次短暂的青海之行,不仅使他对青海的文化和教育状况有所了解,也被这里的民歌深深地感染和陶醉。
  对于西北民间音乐,王洛宾有着一往情深的迷恋。他的“西北情缘”,也正源于这年一次似乎偶然的机缘。在一次巡回演出途经六盘山时,他从一位村妇口中听到了当地的“花儿”。那是他第一次听到西北民歌。“花儿”那高亢嘹亮、婉转独特的韵味,使他久久不能释怀。从那时起,他就被大西北的民族音乐深深吸引了。也正因如此,他将一生的心血和生命都毫不吝惜地交给了大西北。
  由于哈萨克族是他最早结交的少数民族之一,哈萨克民间音乐就成了王洛宾最先接受和喜爱的少数民族音乐。伴随同哈萨克人的交往增多,他和哈萨克人的感情也与日俱增。哈萨克民族民歌的优美音调,极具特色的音乐风格,以及音乐和语言的巧妙结合,更使他的民族音乐创作插上了腾飞的双翼。所有这些,都是其音乐作品中哈萨克族民歌居多的具体原因。
  随着与西部少数民族接触的增多,也使他的外形有了很大的改变。蓄着山羊胡,头戴礼帽,身背吉他,俨然一个流浪的少数民族艺人,让人很难相信他竟是一个道地的北京汉子。他喜欢这种打扮,因为这种外形与他的音乐达到了高度的协调与统一。这样的外形,也是他与西部少数民族之间浓厚情感的真实体现。
  对民族音乐的钟爱确立了王洛宾的人生坐标,找到了发挥才能的用武之地。通过他的不懈努力,西部少数民族和他们的音乐为世界上更多的人钟爱。
  《流浪的哈萨克》具有欢快热烈的特点,16分音符的大量使用,使得旋律具有载歌载舞、活泼跳跃的舞曲风格。歌曲看似长达四个乐句十八小节,而旋律只有两句,歌曲前后两个部分均为严格的乐句重复。乐句重复的创作手法,既加强和巩固了音乐主题的地位,又使得音乐形象朴实无华,对刻画剧中人物诚实朴素的性格特征和民族个性具有突出的作用。
  《欢迎曲》是一首典型的五声宫调式民歌,具有明显的中国民族调式的特点,让人听后倍感亲切,仿佛剧中人物就在我们身边翩翩起舞,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它的旋律自然平稳而情真意切,体现了哈族人民朴实的民族性格和对尊贵客人由衷的敬意。   歌剧《沙漠之歌》可以说是哈萨克民歌的大集粹。在这部剧中,王洛宾运用了13支歌曲,其中就有如今脍炙人口的《草原情歌》和《青春舞曲》。哈萨克民歌的语言朴实生动,朗朗上口,易学易记;音乐简洁优美,明快流畅,使人回味无穷,是西部民歌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朵奇葩。
  《青春舞曲》原始曲调为新疆达瓦孜艺人表演的伴奏曲。1939年秋天,王洛宾从一个卖葡萄干的维族商人处寻得此调。但是王洛宾正经历着与前妻分手的痛苦,于是这位25岁的青年在极欢快的原曲下面信手用歌词抹上了夕阳的色彩:“美丽小鸟一去无影踪,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而副歌部分,则在流传中变成了奇怪的衬词——“别的那呦呦”。这让《青春舞曲》有了一种狂欢的迷人气质,赢得了不错的人缘,罗大佑、蔡琴都将其改编或翻唱,且各有各的精彩。
  《一江水》是人气很高的一首作品,改编自苏联歌曲《咫尺天涯》。王洛宾的编创最初成于上世纪50年代,不久“反右运动”开始,这首情歌无法发表。上世纪80年代,王洛宾对其进行了整理加工。1993年,歌词和乐谱发表于歌本《纯情的梦——王洛宾自选作品集》。如果不是因为许巍,这首歌为人所知恐怕还要更长的时间。1998年,在北京举行的一场演唱会上,许巍一把吉他唱了这歌。那时候许巍的声音还很年轻,唱得犟,“我的生活和希望,总是相违背。我和你是河两岸,永隔一江水……”许巍的声音特质,在这首歌里发挥到极致。其后,韩红、纪如璟、潘晓峰、周云蓬都相继翻唱了这首歌。
  《草原情歌》的歌词创作非常成功,无论是读还是唱,都会感到它那浓浓的诗意、轻快的韵律感,以及那如梦如幻的朦胧意境,令人回味无穷。其中,“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不断轻轻的打在我的身上”一句,单从歌词看,就只能理解为出于对牧羊女的爱恋而愿意跟在她身旁,甚至愿意做一只小羊,忍受她轻轻的鞭打。其实歌词有着真实的生活背景。哈萨克人的体育、娱乐活动“姑娘追”,是哈萨克年轻人反抗宗法封建礼教、摆脱父母包办婚姻、自由恋爱的·种方式。许多人就是通过这种传统的游戏活动互相认识、互相了解,最终结成伴侣。由此可见,当时的王洛宾可能已经对哈族人的生活和文化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王洛宾的一生,是为整个大西北争得荣誉的一生。透过他的音乐作品,我们仿佛看到了他内心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无尽的音乐梦想,以及对自身坎坷命运的些许无奈和感叹。
  又好听又好唱又好学的“秘密”
  王洛宾的歌曲作品中,不太习惯用复杂的结构方式,大多是两段式和单三段式,还有相当一部分只是一个单一段式。如《掀起了你的盖头来》由两个乐旬的单一段,形成一个单二段。又如《在那遥远的地方》全曲仅仅是两个不对称的上下旬,但所表现的内容非常充分。
  结构精炼、短小是民歌广泛流传的一个重要条件,王洛宾准确地把握了这一点。王洛宾的歌之所以又好听又好唱又好学,就是因为他是按照汉字本身的旋律来谱曲的,按曲子相适应的汉字来填词的。他在译词配歌上敢于下功夫,深入地研究汉语的音律学,这是一般作曲家做不到的。
  王洛宾的创作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品的歌词是自己编写的。他的歌词通俗易懂,面向大众,很少用华丽的词藻,朴实自然,艺术形象准确,给人印象深刻。他的再创作目的就是把绚丽多彩的西部民歌传唱给内地的广大民众。在这一过程中,王洛宾起到了桥梁、纽带的作用,通过这座音乐桥梁,西部民歌源源不断地流向中国的四面八方。王洛宾的歌词写作原则是,既不以原民歌曲调来损害汉语词义的表达,也不以汉语的声音、节奏来破坏原曲的风韵。他让少数民族民歌曲调与汉语词语巧妙结合,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同时,在谱曲配词上,王洛宾精益求精,他抓住民歌的本质、色彩和特点,精心地进行润色和加工。经过他修改加工过的民歌和山歌,既保留了原有的音乐气质,又升华到一种专业的高度,达到新的艺术境界。他的歌曲主题鲜明。既突出了少数民族音乐基调底蕴,又强化了西部民歌的可接受性。
  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期间,王洛宾受到德国及俄国教师的影响,少年时还参加过基督教唱诗班,所以他的歌曲旋律有一定的欧洲音乐色彩,曲子流畅顺口,与歌词的结合贴切。王洛宾歌曲的旋律,都是直接记录少数民族民歌或以少数民族民歌的曲调素材进行创作,节奏直接套用,所以他的歌曲带着浓郁的各少数民族风格特点。
  在王洛宾先生的歌曲作品中,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各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遗产,他所创作的各类歌曲也都比较准确地展现了少数民族的特点,充分地揭示了少数民族音乐的旋律及节奏的美。他的创作,是对民歌的升华,是新的层次上美的发现。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王洛宾的歌曲艺术,正是从人民中来,从生活中来,又反哺给了人民和生活。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其他文献
读书人往往会想尽办法搜求自己感兴趣或治学所需的各种书籍,因为购书藏书对他们来说实在是人生的一大乐事与益事。费尽千辛万苦得来的藏书,非出于万不得已或不可抗力等因素,他们一般是不会轻易割爱的。  近代学者之中,陈寅恪爱读书、购书、藏书众所周知。陈氏早已明言,其所以“欲纵观所未见之书”,是要“释幽忧之思”,而竭力搜购最前沿书籍,正是要做到治学“不甘逐队随人,而为牛后”。为购书,陈寅恪往往不惜一掷万金,只
一  1937年11月27日,坐在因战争从上海避往香港的轮船上,31岁的著名导演蔡楚生从黄浦江中四望,视野里的上海南市仍然火光烛天,浦东也在日军的轰炸下熊熊燃烧。为了记录这种“不安定的日子”和“说不出的痛苦”,蔡楚生开始写起了日记。  1967年6月7日,61岁的蔡楚生写下了日记的最后一则:“上午一直在躺着,至下午勉起身。天阴雨,甚冷,和我的心情一样。”在此前后,蔡楚生不仅常年头痛、咳嗽、吐血、气
一    书生,不论古今,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责任、有担当,承载着时代的理想。《大学》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书生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技能,谋求饭碗,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为了担当天下大任。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读书人都有参与治国平天下的机会。读书人身处草野时,他们没有施展的舞台,只能修身齐家,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而已;但是在野的读书人也并不是两
卡尔马克思说犹太民族是一个“早慧的民族”,使得犹太民族“早慧”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育;以色列第一任总理本-古里安说:“如果要让我用最简单的语言描述犹太历史的基本内容,我就用这么几个字:质量胜过数量。”而实现质量胜过数量的手段也是教育。从1901年到2008年间共有75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163位是犹太人或具有犹太血统。犹太民族以占全球人口0.25%的比例,占据了诺贝尔奖获得者中22%的比例,
在梁启超一生庞大的著述计划中,撰写一部规制宏大的《中国通史》是其最为在意之事。他在致女儿令娴的信中,谈到了未能完成《中国通史》的遗憾:“思永说我的《中国史》诚然是我对于国人该下的一笔大账,我若不把他做成,真是对国民不住,对自己不住了。也许是最近期间内,因为我在北京不能安居,逼着埋头三两年,专做这种事业,亦未可知,我是无可无不可,随便环境怎么样,都有我的事情做,都可以助长我的兴会和努力的。”(丁文江
金秋时节,我告别学习生活了8年的日本回到祖国,在北京开始了新的追求。回首漫漫求学路,除却我的母校神户大学,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的“森班”和“石川班”可以说是我学习生活的另一个值得怀念的阵地了。  “森班”和“石川班”是大家对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中国近代史方面两个共同研究班的亲切称呼,因分别由森时彦和石川祯浩两位老师主持而得名。正式的名称为各自共同研究的主题,比如说,现在的森班为“长江流域社会的
《信仰书简——与当代大学生谈理想信念》,刘建军等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年版。  这个冬天好像分外寒冷,但是当我拿到《信仰书简——与当代大学生谈理想信念》(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年版)时,阳光透过玻璃窗倾洒进来,与封面上明朗的蓝天白云相映成趣,心头顿觉温暖……  早就期待这本书的问世了,不仅仅是因为这本书的策划人是我钦佩的学者——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专家,也不仅仅是因为这本
我没有见过梁漱溟先生。最早见到这个名字,大概在初中二三年级。有一期《读者文摘》上登了许多人生隽语,其中有几条下面的作者写着“梁漱溟”三个字。后来我考入哲学系,可以专门有时间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努力思考人的生命和天地宇宙的事情,也接触到了更多思想家的名字,对某些著作也仔细读过。大三大四的时候,我在长春一个小店里看到梁漱溟先生的《人心与人生》一书,也许因为算是曾经谋过面吧,就买了一本。但其实主要是为了“纪
邓小平发动和领导真理标准大讨论  2008年,我主编的《引发真理标准讨论文章问世纪实》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2010年,我和张义德等同志合作编著的《邓小平实践真理观研究》由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出版。  这两本书有什么联系呢?我以为,它们的内在联系就是都谈到了1978年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讨论。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两本书可以称为上下篇。上篇即《引发真理标准讨论文章问世纪实》,虽然
古代丝绸之路东起中国古都长安(也有学者认为古代丝绸之路东起洛阳),西至意大利罗马,全程7000余公里,途经中国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从天山以北进入中亚、西亚、阿拉伯半岛,直至地中海东岸,最后到达意大利半岛,或者渡达达尼尔海峡到达东欧。  在古代丝绸之路新疆(古称西域)路段上,曾经分布过许多大小不等的城郭之国。《汉书·西域传》说:“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余,皆在匈奴之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