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朗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在日常的朗读中,普遍存在念读、唱读、念经读及表演读等不正确的朗读样式,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熟悉作品内容,注意停顿与连读,注意重音,注意语调及节奏等解决策略。
【关键词】语文学习;朗读;重音;连读
朗读是学习读文的重要方式。它对于学生体味课文情感,理解思想内容,摄取文章的信息,强化理解记忆,对于学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协作能力,进而培养敏锐的语感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都有着直接和积极的帮助。
朗读又是一种特殊的口语方式。它既不同于日常说话,也不同于朗诵。日常说话的口头语是朗读的基础,与之相比,朗读不仅要做到日常说话的明白通俗,流畅自然,还要对口头语进行加工,要能比较有效地再现原文的思想和艺术形象。简而言之,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这种再创作活动,既体现出朗读者对朗读文本的认识和表达能力的作用,又包含了一定的语音意识技巧。一次成功的朗读活动,即文本形象的再现和逻辑的体现,以及思想情感的表达,都需要在语音规范的基础上,通过恰当的朗读方式来实现。反之,缺乏朗读技巧的错误的朗读方法,也阻碍了文本的正确传播,以至影响朗读目的的实现。
一、朗读时常见的问题
鉴于种种历史原因,目前,我们许多中小学生朗读素质并不高,朗读课文仍然停留在唱读、念读等状态,形成了多种错误的朗读方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念字式的“朗读”。学生在朗读中胸无全句或全文,只是照章念字,照字读音。朗读活动变成单纯的念字,一字一顿,只简单地将音节读出来。这种方式,或有字无词,或有词无句,缺乏语言的流畅感。这种方式的所谓的“朗读”,语调平直,没有轻声,没有重音,顿连呆板,更无从谈起语言的感情色彩。这种朗读方式在初学朗读的小学低中年级更为多见。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语言的内在感受,缺乏词语和句子的完整概念和基本的训练所致。
(二)念经式的“朗读”。学生在朗读时声音小而速度偏快,仿佛寺庙中的和尚诵经的声音。在朗读中学生的嘴唇翕动,发声含糊,频率细碎缺乏顿连、重音和语调的起伏,声音缺乏变化,感情由于频速过快而无法很好地得到表达。这种朗读方式在高年级学生中较为常见。究其原因,一 方面是有些老师对“朗读”这个概念认识有偏差,未能放开声音“朗”声而读;另一方面是教师要求不严格,指导不得法,只求“形式”,不求实效,学生缺乏学习自律性,只求速度,不求表达。
(三)八股式“朗读”。学生在朗读中不从具体的文本内容出发,一味只从声音上刻意追求,而且腔调固定,节奏僵化,顿连千篇一律,呆板单调,声音前高后低或前低后高,节奏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这种朗读方法的显著的特点是只刻意追求声音的形式,而忽略不同的文本内容,表现为朗读缺乏变化,缺乏生气。究其原因,是对朗读文本疏于研究,固守简单的朗读经验和朗读模式。
(四)表演式“朗读”。学生在记叙文或剧本朗读中,对文本中人物语言的朗读产生了角色化的错误,理解,无形中将自己独立的朗读者身份混同于文本中的角色,进而形成朗读人物语言时过度夸张,单纯追求任务语言的情感、响度的所谓的真实性,将人物语言朗读表演化,这种朗读方法混淆了朗读与表演的区别,忽略了朗读者在朗读中的独特的身份。因为朗读者的任务是把文字作品的精神实质通过自己的有声语言创造性地传播给听众,而不是充当演员去扮演作品中的人物。尽管我们可以在作品表演活动中去扮演人物,但它毕竟不同于朗读这一语文学习形式。
二、应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策略
(一)熟悉作品内容,把握朗读基调
做到这一点,要求我们初读的时候要了解作品内容是什么,而且正音并弄懂词、名的含义,做到理清作品结构。队此之外,还要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音规范。
(二)注意停顿和连读
在朗读过程中,那些为表情达意所需要的声音的中断和休止就是停顿,那些声音不中断、不休止,特别是作品中有标点符号而在朗读中却不需要中断、休止的地方就是连接。停顿和连读一方面是生理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表情达意的需要,通过停顿和连读可以更清晰、更有效地表达作品内容,更鲜明、更强烈地体现作品情感。同时,它们也是表达上的需要。因为得体的停顿和连读可以显示语言的节奏,并增强表达效果。
(三)注意重音
重音是指在朗读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体现语句目的,在表达时着意强调的词或词组。重音常和停顿与连读连在一起,使语意表达更加清楚准确,使感悟色彩更加鲜明。
(四)注意语调
语调即语句声音的抑扬或升降。这种抑扬或升降是准确传达句子思想感悟的需要,它是语气的外在表现形式。对于语调,人们通常有一种误解,即把语调仅仅理解成句末一个音节的字调,其实这是不对,语调是情感的产物,具有明显的感悟色彩,它是整个语句甚至是语段的感情色彩的起伏变化。
(五)注意朗读的节奏
朗读是讲究速度的,朗读速度受作品内容和形式影响,也受朗读者心境的影响,也就是说,朗读节奏是由作品生发出来的,由朗读者思想感情的起伏所形成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声音形式的回环。
节奏不能和语调混淆。语调是以语句为单位,节奏是以全篇为单位;节奏一定要有某种声音形式的回环往復,而不是毫无规律可循的各种声音形式的拼命。
正如叶圣陶先生指出的:“看很多地区,小学里读语文课本还是一字一顿的,这根本不成语言了。中学里也往往不注意读,随口念一遍,就算是读了。发音不讲究,语调不揣摩,更不要说表达逻辑关系了,传出神情意态了……”叶老此语正是一针见血,揭示了当前中小学朗读现状的要害。所以,要提高朗读水平,一方面要认知到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注意和加强朗读的技巧。
【关键词】语文学习;朗读;重音;连读
朗读是学习读文的重要方式。它对于学生体味课文情感,理解思想内容,摄取文章的信息,强化理解记忆,对于学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协作能力,进而培养敏锐的语感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都有着直接和积极的帮助。
朗读又是一种特殊的口语方式。它既不同于日常说话,也不同于朗诵。日常说话的口头语是朗读的基础,与之相比,朗读不仅要做到日常说话的明白通俗,流畅自然,还要对口头语进行加工,要能比较有效地再现原文的思想和艺术形象。简而言之,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这种再创作活动,既体现出朗读者对朗读文本的认识和表达能力的作用,又包含了一定的语音意识技巧。一次成功的朗读活动,即文本形象的再现和逻辑的体现,以及思想情感的表达,都需要在语音规范的基础上,通过恰当的朗读方式来实现。反之,缺乏朗读技巧的错误的朗读方法,也阻碍了文本的正确传播,以至影响朗读目的的实现。
一、朗读时常见的问题
鉴于种种历史原因,目前,我们许多中小学生朗读素质并不高,朗读课文仍然停留在唱读、念读等状态,形成了多种错误的朗读方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念字式的“朗读”。学生在朗读中胸无全句或全文,只是照章念字,照字读音。朗读活动变成单纯的念字,一字一顿,只简单地将音节读出来。这种方式,或有字无词,或有词无句,缺乏语言的流畅感。这种方式的所谓的“朗读”,语调平直,没有轻声,没有重音,顿连呆板,更无从谈起语言的感情色彩。这种朗读方式在初学朗读的小学低中年级更为多见。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语言的内在感受,缺乏词语和句子的完整概念和基本的训练所致。
(二)念经式的“朗读”。学生在朗读时声音小而速度偏快,仿佛寺庙中的和尚诵经的声音。在朗读中学生的嘴唇翕动,发声含糊,频率细碎缺乏顿连、重音和语调的起伏,声音缺乏变化,感情由于频速过快而无法很好地得到表达。这种朗读方式在高年级学生中较为常见。究其原因,一 方面是有些老师对“朗读”这个概念认识有偏差,未能放开声音“朗”声而读;另一方面是教师要求不严格,指导不得法,只求“形式”,不求实效,学生缺乏学习自律性,只求速度,不求表达。
(三)八股式“朗读”。学生在朗读中不从具体的文本内容出发,一味只从声音上刻意追求,而且腔调固定,节奏僵化,顿连千篇一律,呆板单调,声音前高后低或前低后高,节奏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这种朗读方法的显著的特点是只刻意追求声音的形式,而忽略不同的文本内容,表现为朗读缺乏变化,缺乏生气。究其原因,是对朗读文本疏于研究,固守简单的朗读经验和朗读模式。
(四)表演式“朗读”。学生在记叙文或剧本朗读中,对文本中人物语言的朗读产生了角色化的错误,理解,无形中将自己独立的朗读者身份混同于文本中的角色,进而形成朗读人物语言时过度夸张,单纯追求任务语言的情感、响度的所谓的真实性,将人物语言朗读表演化,这种朗读方法混淆了朗读与表演的区别,忽略了朗读者在朗读中的独特的身份。因为朗读者的任务是把文字作品的精神实质通过自己的有声语言创造性地传播给听众,而不是充当演员去扮演作品中的人物。尽管我们可以在作品表演活动中去扮演人物,但它毕竟不同于朗读这一语文学习形式。
二、应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策略
(一)熟悉作品内容,把握朗读基调
做到这一点,要求我们初读的时候要了解作品内容是什么,而且正音并弄懂词、名的含义,做到理清作品结构。队此之外,还要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音规范。
(二)注意停顿和连读
在朗读过程中,那些为表情达意所需要的声音的中断和休止就是停顿,那些声音不中断、不休止,特别是作品中有标点符号而在朗读中却不需要中断、休止的地方就是连接。停顿和连读一方面是生理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表情达意的需要,通过停顿和连读可以更清晰、更有效地表达作品内容,更鲜明、更强烈地体现作品情感。同时,它们也是表达上的需要。因为得体的停顿和连读可以显示语言的节奏,并增强表达效果。
(三)注意重音
重音是指在朗读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体现语句目的,在表达时着意强调的词或词组。重音常和停顿与连读连在一起,使语意表达更加清楚准确,使感悟色彩更加鲜明。
(四)注意语调
语调即语句声音的抑扬或升降。这种抑扬或升降是准确传达句子思想感悟的需要,它是语气的外在表现形式。对于语调,人们通常有一种误解,即把语调仅仅理解成句末一个音节的字调,其实这是不对,语调是情感的产物,具有明显的感悟色彩,它是整个语句甚至是语段的感情色彩的起伏变化。
(五)注意朗读的节奏
朗读是讲究速度的,朗读速度受作品内容和形式影响,也受朗读者心境的影响,也就是说,朗读节奏是由作品生发出来的,由朗读者思想感情的起伏所形成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声音形式的回环。
节奏不能和语调混淆。语调是以语句为单位,节奏是以全篇为单位;节奏一定要有某种声音形式的回环往復,而不是毫无规律可循的各种声音形式的拼命。
正如叶圣陶先生指出的:“看很多地区,小学里读语文课本还是一字一顿的,这根本不成语言了。中学里也往往不注意读,随口念一遍,就算是读了。发音不讲究,语调不揣摩,更不要说表达逻辑关系了,传出神情意态了……”叶老此语正是一针见血,揭示了当前中小学朗读现状的要害。所以,要提高朗读水平,一方面要认知到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注意和加强朗读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