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翻译目的论作为理论框架,论述桂林龙胜瑶族服饰文化及其英文翻译中译名不统一、语法错误、措辞不当、缺少文化负载词英译等问题,提出桂林龙胜瑶族服饰文化翻译应遵循目的论三大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同时采取恰当的翻译方法,并让新媒体为桂林龙胜瑶族文化翻译赋能,从而提高其英文翻译实效,加强其对内传承和对外传播。
【关键词】新媒体 目的论 龙胜瑶族服饰文化 翻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7C-0066-05
一、翻译目的论及服饰文化翻译的相关概念文献综述
(一)翻译目的论。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由汉斯·弗米尔(Hans J.Vermeer)在其著作《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中首次提出,这一理论让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在目的论的框架中,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弗米尔认为,翻译必须遵循三大原则:目的原则(Skopos Rule)、连贯原则(Coherence Rule)、忠实原则(Fidelity Rule),其中居于首位的应该是“目的原则”。根据目的原则,一种翻译行为由行为的目的决定,即“目的决定手段”。因此,翻译的目的不同,翻译时所应该采取的策略和方法也不同。这就很好地解决了翻译界一直存在的归化和异化、直译和意译、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之争。根据目的论,目标语文化接受者,即译文的读者,是决定译文目的的主要因素。由于每个接受者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交际需求以及对译文的期待,同一个翻译文本对不同的接受者具有不同的意义,所以译者所能做的就是创造一个至少对目标语文化接受者可能有意义的文本。就是说,接受者应该能够理解译文,译文在目标语文化中实现其交际功能。
目的论作为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突破了传统功能对等理论的限制,强调翻译的目的,为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相较文学作品的翻译,目的论更适用于非文学作品的翻译,因为非文学作品具有清晰、明确的目的,“应用文体翻译都有现实甚至功利的目的,要求译文达到预期的功能”。因此,笔者认为,从目的论的角度研究服饰文化的翻译更为合适。
(二)服饰文化翻译。中国服饰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着中国文化特有的美。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中国文化热在全球范围内兴起,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开始学习、探讨中国文化。在此背景下,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让中国文化的美成为世界的美,显得至关重要。中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认为,中国文化要“走出去”,关键在于翻译,翻译正确,能够打破文化隔阂,让人看到我们真正好的东西。如何通过翻译传播中国服饰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服饰文化的独特魅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近年来,服饰文化翻译研究呈现明显上升趋势,有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纵观国内服饰文化英译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1.中国著名文学作品服饰文化翻译研究。《红楼梦》《水浒传》等文学著作的服饰文化翻译一直深受学者们的青睐,相关研究文献占国内服饰文化研究总数的80%以上,如《文化传播视角下的〈红楼梦〉服饰翻译》(孙秀芬、魏朝晖、米淑一,2017)、《服饰文化与翻译——〈红楼梦〉楊、霍两译本第三章贾宝玉服饰翻译对比》(常璐、王治江,2016)、《〈水浒传〉中男性服饰的英译研究—— 以登特—杨父子的全译本为例》(刘幼玲,2016)等。
2.不同理论视角下的服饰文化翻译研究。如《传统美学观照下的服饰文化翻译策略探讨》(李金燕、隋丹婷,2016)、《文化传播语境下高职英语外译教学原则分析—— 以服饰文化翻译为例》(沈琳琳,2015)、《基于文本类型理论的服饰翻译实践》(武俊敏,2015)等。
可见,现阶段国内服饰文化翻译研究发展极不平衡,对于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翻译的研究少之又少。笔者检索中国知网,仅找到3篇研究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翻译的文献。其中,王萌(2014)在《藏族服饰文化中名词的翻译策略研究—— 以〈西藏民俗文化〉翻译为例》中,以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为理论指导,研究了《西藏民俗文化》主要服饰文化名词的翻译策略以及翻译中出现的问题。张小荣等人2017年发表了《从少数民族服饰的中译英中探究归化与异化翻译技巧的实际应用》,探究了“归化”与“异化”两个翻译技巧在壮族、苗族、瑶族等几个典型少数民族服饰翻译中的实际应用。孔巧(2017)在《文化翻译观下苗族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以苗族服饰文化为例》中,从苗族文化内涵入手,探讨了苗族服饰文化中物质、宗教、生态三类苗族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并分析了相应英译策略。为了更好地推进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外宣工作,向全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美,应当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翻译研究给予更高的重视。
(三)服饰文化英文翻译目的论原则。服饰文化英文翻译的目的,不仅是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转换,而且是让中国服饰文化走出国门、架起世界了解中国服饰文化的桥梁。服饰文化英文翻译应当遵循汉斯·弗米尔提出的三大原则,即“目的原则”(Skopos Rule)、“连贯原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原则”(Fidelity Rule),其中“目的原则”当居首位,因为在目的论的理论框架中,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目的原则”是:译/释/读/写皆遵循某种方式,此方式可让文本/译本在其使用环境下运作,面向想要使用文本/译本的人,并且完全按照他们所希望的方式运作。服饰文化英文翻译的过程应该始终以“目的原则”为核心,根据翻译目的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连贯原则”指的是译文应在其介入的目的语文化中具有一定意义,并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服饰文化英文翻译应通过直译、音译、音译加注等翻译策略,使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读者文化知识背景等保持连贯。“忠实原则”强调译文应当忠实于原文,“译入语文本与源语文本有某种对应关系”,但其表现形式取决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及翻译的目的。 二、桂林龙胜瑶族服饰文化及其在英文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一)桂林龙胜瑶族服饰文化特征。桂林龙胜瑶族服饰因其精湛的手工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于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龙胜瑶族服饰有极其鲜明的穿着特点,其服饰有男女之分,男人以素色为主,一般着青衣青裤,多为蓝黑色立领对襟衣和长筒裤;女子喜好五色,服饰花色斑斓多彩,因而服饰特色主要体现在女子的衣着上。其服饰特征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已有记载:“桑江寨瑶人,妇人椎髻临额,上衫下裙,斑斓勃窣,为其上衣斑纹极细,俗所尚也。”龙胜瑶族妇女的服饰结构为“上衣下裙”,由头巾、上衣、百褶裙、腰带、围裙、绑腿以及其他配饰共同组成。衣服以玫瑰红、大红两种颜色为主色调,间以其他颜色。瑶族对红色的运用是一种深沉的历史与感情的积淀。上衣有饰衫、花衣、青衣和双衣四种。上衣纹饰繁复,富有想象力,制作工艺别具一格,既不需要描图打稿,也不需要模具,全凭一双慧眼、一双巧手。其中的花衣是衣饰的精华所在,以青粗布为底,用红、绿、黄、白、紫等色丝线在前胸和后背挑绣出繁多而别致的花纹图案。仅仅一件花衣,就有30多种图案,如山川、草木、飞禽走兽等,色彩鲜艳,形象生动,这是瑶族妇女在劳动过程中对大自然的认识,充分体现了瑶族妇女的聪明才智。有些图案寓意丰富,不可或缺。位于背部的老虎爪花纹,象征着玉玺,传说是皇帝赐予的,必不可少,使衣饰平添威严和霸气。
绚丽多彩的瑶族服饰是瑶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符号和传承,是数千年口口相传沿袭下来的风土习俗中别具神韵的个性语言,表达了龙胜瑶族的生活意趣和审美内涵,展现了瑶族同胞特定的文化意念,承载了无文字民族灵魂深处的精神信仰与历史记忆,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二)桂林龙胜瑶族服饰文化的英文翻译综述。如今,英语已成为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语言,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文翻译,可以使之走向世界,更大范围地得到创新和传承。近年来,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许多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日渐消亡,桂林龙胜瑶族服饰也面临着手艺传承人日益减少的险境,其英文翻译应该引起翻译界和政府的重视。但是笔者检索了中国知网、万方、维普、Web Of Science、Springer、Jstor等重点中外文数据库,却没有找到任何一篇关于龙胜瑶族服饰英译研究的文献。此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广西文化厅、桂林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桂林旅游网等文化宣传网站,均没有关于龙胜瑶族服饰的英文资料。笔者分析总结中国文化网(英文版)、China Daily、Global Photography、新华网等网站上的瑶族服饰英文资料,发现这些资料多为简单介绍瑶族服饰,并未深挖其文化内涵,没有充分展现瑶族服饰文化特有的魅力,所以缺乏代表性。另外,这些英文资料还存在语法错误、词汇误用、专有名词表述杂乱等问题,不能达到良好的外宣效果。
可见,作为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桂林龙胜瑶族服饰文化的英文翻译外宣至今还没有取得可喜的成果,应该引起翻译界的重视。
(三)桂林龙胜瑶族服饰文化在英文翻译中的问题。桂林龙胜瑶族服饰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其工艺精妙、纹饰繁复、风格独特。因此,能否准确英译龙胜瑶族服饰,将直接影响其工艺传承和文化传播。近年来,龙胜瑶族服饰的英文宣传逐渐得到重视,但目前龙胜瑶族服饰英译还存在一些问题。
1.译名不统一。桂林龙胜各族自治县主要为红瑶聚居地,而红瑶是瑶族的一个分支,因女子们衣饰都艳如红霞,被称为“红瑶”。通过查询资料发现,“红瑶”一词存在Red Yao、Hong Yao、Hong Yao(red-clothing Yao ethnic group)、Hong Yao,a branch of Yao ethnic group who favor red clothes等多种译名,英文翻译极其不规范。瑶族服饰配饰众多,许多配饰英文翻译也存在译名各异现象,如“腰带”在瑶族服饰中作为束紧腰间衣服之用,被译为belt、waistband、girdle 3种译文;“绑腿”主要是用布缠绕腿部,便于劳作和行走山路,被译为leggings、leg wrappings等。另外,瑶族男子常穿的“对襟衫”也有不同译文,如short robes without collars、front opening short robes、jackets in blue or black,buttons in the middle or left等。“晒衣节”是龙胜瑶族的一项极具农家气息和民族特色的庆祝活动,每年农历六月六举行,有Clothes Hanging Festival、Clothes Drying Festival、Shaiyi (Clothes Drying) Festival等英文译名。译名不统一,阻隔了外国友人对龙胜服饰的理解和欣赏,也直接影响了瑶族服饰文化的对外传播。
2.语法错误,措辞不当。语法是一种语言的规律和内在逻辑,英汉两种语言在构成方式和表达习惯上迥然不同,语法错误直接导致英语读者对译文理解的准确性和深度广度不足,难以把握译文的内涵。桂林龙胜瑶族服饰研究材料英文翻译中不乏语法错误的现象,例如:
例1,原文:女子行走时,吊穗随裙飘动,富有动态美和节奏感。
译文:When women walk the tassels wave which are full of dynamic beautify and rhythm sensation.
上述譯文中beautify为动词,却放在形容词dynamic之后,使从句出现两个动词,结构混乱,难免给译文读者造成理解上的偏差。
例2,原文:这些服饰主题大多是红瑶人民的历史记忆及其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象征,它既反映了红瑶人民特有的审美情趣,也体现了认知、自娱、交际,乃至展示族群标识的种种社会功能。 译文:The dress theme is mostly RedYao people’s historical memory and national spirit an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symbol,it reflects both RedYao unique aesthetic appeal,but also reflects teaching,fun,for his love,communication,the accumulation of display the social function of national character identification.
此译文语法错误频出,措辞不当。其一,“both… and ”和“not only…but also”两个固定搭配混用;其二,译文最后一句结构混乱,“display”的宾语应为“national character identification”。其三,将原文中的“认知”一词译为“teaching”、“族群标识”译为“national character identification”,译文表达的意思大大偏离原文内涵;此外,译文中的“for his love”并没有在原文找到对应的表达。
例3,原文:瑶族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其服饰文化绚烂多彩。
译文:As one of fifty-five ethnic minorities in China,the Yao Ethnic fashion culture is varied and colorful.
原文主语为“瑶族”,译文主语却变成“the Yao Ethnic fashion culture(瑶族流行文化)”,语法严重错误。另外,“fashion culture”一词意为“流行文化”,指时装、时髦、消费文化、休闲文化、流行生活方式等,与“服饰文化”的意思迥然不同,译文措辞不当,没有达到介绍瑶族服饰文化目的。
3.缺少文化负载词英译。桂林龙胜瑶族服饰有自身独特的个性,文化个性反映到词汇里,便形成了文化负载词。文化负载词也称词汇空缺,是指源语词汇所载的文化信息在译入语中没有其“对等语”或“对应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目的主要有两种:一是为了表达概念意义;二是为了承载文化内涵。所以,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应该采取“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
盘瓠是传说中瑶族的祖先,是瑶民们的神圣信仰和图腾崇拜,与瑶族历史发展和文化特色密不可分。“盘瓠”一词可试译为“Panhu,Yaos’ ancestor”,译文采取音译加注的翻译方法,既表达了该词的概念意义,也传达了其文化背景。瑶族服饰花纹图案丰富多彩,其中最具标志性的是单独绣在红瑶妇女服饰背后的“老虎爪印”图案,它其实不是真的老虎爪印,只是模仿老虎爪印而绣成的花纹(见图1)。笔者将“老虎爪印图案”试译为“Tiger paw print-like pattern”,直译再利用构词后缀“-like”表现该图案形似老虎爪印的特点,让英语读者一目了然。
图1 老虎爪印
目前,龙胜瑶族服饰文化的英文翻译资料,缺少文化负载词的英文翻译和介绍,并不能真正突出瑶族服饰的特色,没有达到很好的宣传和传承作用。
三、基于翻译目的论的桂林龙胜瑶族服饰文化英文翻译对策
(一)基于目的论的桂林龙胜瑶族服饰文化英文翻译原则。汉斯·弗米尔提出的目的论强调,翻译目的决定翻译行为,一切翻译行为应遵循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
从目的原则来看,龙胜瑶族服饰文化英文翻译应满足目标语文化接受者,即译文读者的期待和需求,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和认识,希望通过译文了解异国的瑶族服饰特色,突破语言屏障和文化隔阂,品味其文化内涵。这是龙胜瑶族服饰文化英译过程中应始终坚持的目的。
从连贯原则出发,龙胜瑶族服饰文化的英文翻译需确保译文能为目标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对于龙胜瑶族服饰文化中的特色名词,应选用适当的翻译方法,在保持这些名词独特风格的同时,使译文读者能够读懂并产生共鸣。另外,龙胜瑶族服饰文化中有很多包含文化内涵的词汇,为避免文化偏差,译者在翻译前要深入理解龙胜瑶族服饰文化,选择最为恰当得体的译文,尽量缩短源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的距离。
再看忠实原则,在某种意义上,忠实原则类似于对等理论中的“忠实于原文”,不同的是,弗米尔指出,忠实的形式和程度由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及翻译目的决定。因此,译者在翻译龙胜瑶族服饰文化时,必须准确如实传达原文的内容,不能随意歪曲原文的意思,也不能根据自己的偏好任意增减。但忠实原则不是要求译者字字对应地翻译,而是根据自己对原文的理解选用适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弥合中英文的语言差异和文化区别,使两者在某种程度上达到统一或者尽量统一。
(二)基于目的论的桂林龙胜瑶族服饰文化英文翻译新媒体运用。新媒体(New Media)是指当下“万物皆媒”的环境。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数字电视等。
桂林龙胜瑶族服饰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千年以来,瑶族服饰制作工艺的传承都依靠言传身教,传播范围局限于本地区居住的瑶族同胞。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渠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新媒体在龙胜瑶族服饰文化传播中方兴未艾,一系列网络纪录片进入人们视野,如《文化广西—— 龙胜瑶族服饰制作工艺》;各色数字网站及自媒体纷纷传播瑶族服饰文化,如桂林生活网《探寻指尖上的桂林传统工艺:桃花源里的红瑶服饰》等。
虽然新媒体已经在龙胜瑶族服饰文化传播中得到运用,但是龙胜瑶族服饰文化的英文翻譯和新媒体的结合尚未得到发展。笔者认为,为了创新传播手段,利用新媒体融合发展机遇,向全世界宣传龙胜瑶族服饰文化,可以尝试网络直播等方式,将英文介绍带入直播中,这样就可以突破地域限制,让英语观众随时随地都能欣赏到瑶族服饰的独特风采和精湛工艺,让瑶族服饰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火”起来。除此之外,应该依托新媒体,推出专门面向海外公众的瑶族服饰英文客户端、英文手机报和英文版手机网站,满足海外公众的需求,助力龙胜瑶族服饰的对外传播。 (三)基于目的论的桂林龙胜瑶族服饰文化英文翻译话语创新。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为中国打破西方话语垄断提供了新契机,也为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传播开拓了新渠道新平台。应以讲好瑶族服饰文化故事为根本目的,遵循目的论的三大原则,结合具体翻译策略,加强新媒体时代龙胜瑶族服饰文化英文翻译的话语创新,打造兼具中文特色和英语表达的服饰用语,使瑶族服饰文化在英语环境中变得更加鲜活生动。美国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尤金·A.奈达(Eugene A. Nida)指出:“要真正把翻译做好,可以说,掌握两种文化比学会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只有在文化中,语言才有意义。”由此可知,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比语言因素更重要。作为译者,在创新龙胜瑶族服饰文化英文翻译话语同时,必须保持其文化底蕴。针对龙胜瑶族服饰文化英文翻译话语创新,提出以下对策。
1. 采用音译加准确注释的翻译策略。
例1:红瑶
原译文:Red Yao
改译1:Hong Yao (red-clothing Yao ethnic group)
改译2:Hong Yao,a branch of Yao ethnic group who favor red clothes
红瑶是瑶族的支系,以衣服红色而得名。“红瑶”一词过去多直译为“Red Yao”,容易让英语读者认为“Yao”是一个红色物体,没有准确表达其含义。现在更多人偏向音译为“Hong Yao”,再采取加注的方式介绍红瑶的准确含义,如改译1和改译2,这样不仅保持了“红瑶”的文化特色,使译文读者对“红瑶”有更准确的认识,也容易引起英语读者对瑶族服饰的兴趣。
例2:晒衣节
原译文:Shaiyi Festival
改译1:Shaiyi (Clothes Hanging) Festival
改译2:Shaiyi (Clothes Drying) Festival
晒衣节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汉代,每年农历六月六举行,是一项极具农家气息和民族特色的庆祝活动,成为今天桂林龙胜地区旅游新亮点。每到这天,瑶族同胞把自家的漂亮衣裳全部晾晒在廊檐之下,整个寨子色彩斑斓。这样别具民族特色的名词,直接音译成“Shaiyi Festival”,没有中文功底的英语读者是无法理解其内涵的。更改后的译文分别加了注释,含义一目了然,而且能让英语读者产生相应的联想,打响龙胜瑶族晒衣节的名片。
2. 保持专有名词文化底蕴。
例1:盘王节
原译文:Panwang Jie
改译1:the Festival of King Pan
改译2:Panwang (ancestor of Yao ethnic group) Festival
盘王节是龙胜瑶族的传统节日,瑶民们穿戴本民族特色服饰,载歌载舞,纪念他们的祖先盘王。“盘王节”是一个文化负载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是瑶族历史的见证,对于理解龙胜瑶族服饰文化必不可少。原译文将“盘王节”全部音译,想必英语读者看到会觉得一头雾水。改译后的表达,传达了盘王节的文化底蕴,同时考虑了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解决了译文中对应的文化空缺问题。
文化负载词是跨文化交际和翻译的障碍之一。因此,笔者认为,要做好龙胜瑶族服饰文化英文翻译,从而更好地传承中国特色文化,文化负载词的正确翻译十关键。译者应选用恰当的翻译策略,用音译加注的方法,翻译瑶族服饰文化负载词,保持其文化底蕴,同时也要关注英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尽量缩小中英语言差距,真正让瑶族文化“走出去”。
3.传播瑶族服饰色彩美学。对美的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类的共性,也是瑶族同胞的天性。瑶族服饰蕴含着鲜明的美学特征,尤其体现在其色彩运用上。马克思说过:色彩的感觉是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从古代开始,就有盘瓠后人“好五色斑衣”的说法,龙胜瑶族同胞对色彩有很强的驾驭能力,善于用丰富的色彩表达文化意念和精神思想。龙胜瑶族服饰色彩的美学特征如果能够通过英文翻译得到传播,将会为其传承与外宣带来极大帮助。笔者从《红瑶服饰文化研究—— 以广西龙胜大寨村红瑶服饰图案为例》中选取一个段落,并试译成英文,希望能与同行交流学习,共同助力龙胜瑶族服饰文化英文翻译研究。
原文:红瑶的服饰色彩并不单单是红色,红色只是最亮丽的主色调。此外還经常使用的颜色有绿色、白色、紫色、黑色等冷暖色的搭配使用,体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格,给人五彩斑斓的印象。
译文:Red is the brightest and the primary color but not the only one in the clothing of Hong Yao,a branch of Yao ethnic group. Some colors like green,white,purple,and black are also used frequently in Hong Yao’s clothing to match with the red color,so as to express a strong ethnic style and gorgeous visual effect.
红瑶服饰中的“红色”包括大红、紫红等,象征着喜庆、吉祥和兴旺,译为scarlet“大红”或者fuchsia“紫红”都不够全面,所以笔者认为概括性地直译为red“红色”较为妥当。另外,色彩在不同文化背景中表达的含义也大不相同,所以在翻译瑶族服饰色彩时要恰当选词,避免给读者传达错误的文化信息,造成文化意义的损失。另外,笔者采用改译法,将原文最后“印象”一词,译为visual effect“视觉效果”,更凸显出龙胜红瑶服饰的色彩斑斓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 新媒体视角下,桂林龙胜瑶族服饰文化英文翻译是我国对外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相关的英文翻译问题较多,同时,针对目的论框架下龙胜瑶族服饰文化英译的探索和研究也有待推进和发展。为做好龙胜瑶族服饰文化的英文翻译工作,实现良好的对外传播效果,译者应始终遵循翻译目的论的三大原则,在翻译过程中选择恰当的翻译手段,同时注重话语创新,使龙胜瑶族服饰文化的传播更加多元化、国际化。
【参考文献】
[1]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83-84
[2]Nord,C.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 Approaches Explained[M].St.Jerome Publishing,1997:37
[3]黄忠廉,方梦之,等.应用翻译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
[4]Vermeer,H J.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al Action[J].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2000:221-232
[5]许钧,穆雷.翻译学概论[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6]陈川.广西瑶族服饰中的红色浅探[J].艺术探索,2005
[7]杨海标.精美的“非遗”技艺——红瑶服饰[N].桂林晚报,2017-08-28
[8]田宇.红瑶服饰文化研究——以广西龙胜大寨村红瑶服饰图案为例[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2
[9]甘羚.龙胜矮岭瑶寨红瑶妇女服饰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10]包惠南.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11]移动互联时代的对外话语创新[EB/OL].(2017-6-15)[2018-2-25].http://www.xinhuanet.com/zgjx/2017-06/15/c_136359023_2.htm
[12]Nida,E A.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110
[13]Yiqin,D.Skopostheory and Inequality in Cultural Communication[M].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2012:135
【基金項目】2018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媒体融合背景下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翻译研究”(2018KY0914);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6年度校级科研项目“新媒体语境下桂林非物质文化翻译研究”(KYB201603)
【作者简介】李丽雯(1981— ),女,黑龙江双城人,硕士,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与旅游系讲师,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李 坚(1994— )女,广西苍梧人,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教师,研究方向:少数民族文化翻译。
(责编 卢 雯)
【关键词】新媒体 目的论 龙胜瑶族服饰文化 翻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7C-0066-05
一、翻译目的论及服饰文化翻译的相关概念文献综述
(一)翻译目的论。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由汉斯·弗米尔(Hans J.Vermeer)在其著作《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中首次提出,这一理论让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在目的论的框架中,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弗米尔认为,翻译必须遵循三大原则:目的原则(Skopos Rule)、连贯原则(Coherence Rule)、忠实原则(Fidelity Rule),其中居于首位的应该是“目的原则”。根据目的原则,一种翻译行为由行为的目的决定,即“目的决定手段”。因此,翻译的目的不同,翻译时所应该采取的策略和方法也不同。这就很好地解决了翻译界一直存在的归化和异化、直译和意译、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之争。根据目的论,目标语文化接受者,即译文的读者,是决定译文目的的主要因素。由于每个接受者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交际需求以及对译文的期待,同一个翻译文本对不同的接受者具有不同的意义,所以译者所能做的就是创造一个至少对目标语文化接受者可能有意义的文本。就是说,接受者应该能够理解译文,译文在目标语文化中实现其交际功能。
目的论作为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突破了传统功能对等理论的限制,强调翻译的目的,为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相较文学作品的翻译,目的论更适用于非文学作品的翻译,因为非文学作品具有清晰、明确的目的,“应用文体翻译都有现实甚至功利的目的,要求译文达到预期的功能”。因此,笔者认为,从目的论的角度研究服饰文化的翻译更为合适。
(二)服饰文化翻译。中国服饰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着中国文化特有的美。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中国文化热在全球范围内兴起,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开始学习、探讨中国文化。在此背景下,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让中国文化的美成为世界的美,显得至关重要。中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认为,中国文化要“走出去”,关键在于翻译,翻译正确,能够打破文化隔阂,让人看到我们真正好的东西。如何通过翻译传播中国服饰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服饰文化的独特魅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近年来,服饰文化翻译研究呈现明显上升趋势,有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纵观国内服饰文化英译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1.中国著名文学作品服饰文化翻译研究。《红楼梦》《水浒传》等文学著作的服饰文化翻译一直深受学者们的青睐,相关研究文献占国内服饰文化研究总数的80%以上,如《文化传播视角下的〈红楼梦〉服饰翻译》(孙秀芬、魏朝晖、米淑一,2017)、《服饰文化与翻译——〈红楼梦〉楊、霍两译本第三章贾宝玉服饰翻译对比》(常璐、王治江,2016)、《〈水浒传〉中男性服饰的英译研究—— 以登特—杨父子的全译本为例》(刘幼玲,2016)等。
2.不同理论视角下的服饰文化翻译研究。如《传统美学观照下的服饰文化翻译策略探讨》(李金燕、隋丹婷,2016)、《文化传播语境下高职英语外译教学原则分析—— 以服饰文化翻译为例》(沈琳琳,2015)、《基于文本类型理论的服饰翻译实践》(武俊敏,2015)等。
可见,现阶段国内服饰文化翻译研究发展极不平衡,对于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翻译的研究少之又少。笔者检索中国知网,仅找到3篇研究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翻译的文献。其中,王萌(2014)在《藏族服饰文化中名词的翻译策略研究—— 以〈西藏民俗文化〉翻译为例》中,以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为理论指导,研究了《西藏民俗文化》主要服饰文化名词的翻译策略以及翻译中出现的问题。张小荣等人2017年发表了《从少数民族服饰的中译英中探究归化与异化翻译技巧的实际应用》,探究了“归化”与“异化”两个翻译技巧在壮族、苗族、瑶族等几个典型少数民族服饰翻译中的实际应用。孔巧(2017)在《文化翻译观下苗族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以苗族服饰文化为例》中,从苗族文化内涵入手,探讨了苗族服饰文化中物质、宗教、生态三类苗族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并分析了相应英译策略。为了更好地推进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外宣工作,向全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美,应当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翻译研究给予更高的重视。
(三)服饰文化英文翻译目的论原则。服饰文化英文翻译的目的,不仅是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转换,而且是让中国服饰文化走出国门、架起世界了解中国服饰文化的桥梁。服饰文化英文翻译应当遵循汉斯·弗米尔提出的三大原则,即“目的原则”(Skopos Rule)、“连贯原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原则”(Fidelity Rule),其中“目的原则”当居首位,因为在目的论的理论框架中,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目的原则”是:译/释/读/写皆遵循某种方式,此方式可让文本/译本在其使用环境下运作,面向想要使用文本/译本的人,并且完全按照他们所希望的方式运作。服饰文化英文翻译的过程应该始终以“目的原则”为核心,根据翻译目的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连贯原则”指的是译文应在其介入的目的语文化中具有一定意义,并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服饰文化英文翻译应通过直译、音译、音译加注等翻译策略,使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读者文化知识背景等保持连贯。“忠实原则”强调译文应当忠实于原文,“译入语文本与源语文本有某种对应关系”,但其表现形式取决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及翻译的目的。 二、桂林龙胜瑶族服饰文化及其在英文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一)桂林龙胜瑶族服饰文化特征。桂林龙胜瑶族服饰因其精湛的手工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于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龙胜瑶族服饰有极其鲜明的穿着特点,其服饰有男女之分,男人以素色为主,一般着青衣青裤,多为蓝黑色立领对襟衣和长筒裤;女子喜好五色,服饰花色斑斓多彩,因而服饰特色主要体现在女子的衣着上。其服饰特征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已有记载:“桑江寨瑶人,妇人椎髻临额,上衫下裙,斑斓勃窣,为其上衣斑纹极细,俗所尚也。”龙胜瑶族妇女的服饰结构为“上衣下裙”,由头巾、上衣、百褶裙、腰带、围裙、绑腿以及其他配饰共同组成。衣服以玫瑰红、大红两种颜色为主色调,间以其他颜色。瑶族对红色的运用是一种深沉的历史与感情的积淀。上衣有饰衫、花衣、青衣和双衣四种。上衣纹饰繁复,富有想象力,制作工艺别具一格,既不需要描图打稿,也不需要模具,全凭一双慧眼、一双巧手。其中的花衣是衣饰的精华所在,以青粗布为底,用红、绿、黄、白、紫等色丝线在前胸和后背挑绣出繁多而别致的花纹图案。仅仅一件花衣,就有30多种图案,如山川、草木、飞禽走兽等,色彩鲜艳,形象生动,这是瑶族妇女在劳动过程中对大自然的认识,充分体现了瑶族妇女的聪明才智。有些图案寓意丰富,不可或缺。位于背部的老虎爪花纹,象征着玉玺,传说是皇帝赐予的,必不可少,使衣饰平添威严和霸气。
绚丽多彩的瑶族服饰是瑶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符号和传承,是数千年口口相传沿袭下来的风土习俗中别具神韵的个性语言,表达了龙胜瑶族的生活意趣和审美内涵,展现了瑶族同胞特定的文化意念,承载了无文字民族灵魂深处的精神信仰与历史记忆,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二)桂林龙胜瑶族服饰文化的英文翻译综述。如今,英语已成为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语言,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文翻译,可以使之走向世界,更大范围地得到创新和传承。近年来,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许多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日渐消亡,桂林龙胜瑶族服饰也面临着手艺传承人日益减少的险境,其英文翻译应该引起翻译界和政府的重视。但是笔者检索了中国知网、万方、维普、Web Of Science、Springer、Jstor等重点中外文数据库,却没有找到任何一篇关于龙胜瑶族服饰英译研究的文献。此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广西文化厅、桂林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桂林旅游网等文化宣传网站,均没有关于龙胜瑶族服饰的英文资料。笔者分析总结中国文化网(英文版)、China Daily、Global Photography、新华网等网站上的瑶族服饰英文资料,发现这些资料多为简单介绍瑶族服饰,并未深挖其文化内涵,没有充分展现瑶族服饰文化特有的魅力,所以缺乏代表性。另外,这些英文资料还存在语法错误、词汇误用、专有名词表述杂乱等问题,不能达到良好的外宣效果。
可见,作为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桂林龙胜瑶族服饰文化的英文翻译外宣至今还没有取得可喜的成果,应该引起翻译界的重视。
(三)桂林龙胜瑶族服饰文化在英文翻译中的问题。桂林龙胜瑶族服饰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其工艺精妙、纹饰繁复、风格独特。因此,能否准确英译龙胜瑶族服饰,将直接影响其工艺传承和文化传播。近年来,龙胜瑶族服饰的英文宣传逐渐得到重视,但目前龙胜瑶族服饰英译还存在一些问题。
1.译名不统一。桂林龙胜各族自治县主要为红瑶聚居地,而红瑶是瑶族的一个分支,因女子们衣饰都艳如红霞,被称为“红瑶”。通过查询资料发现,“红瑶”一词存在Red Yao、Hong Yao、Hong Yao(red-clothing Yao ethnic group)、Hong Yao,a branch of Yao ethnic group who favor red clothes等多种译名,英文翻译极其不规范。瑶族服饰配饰众多,许多配饰英文翻译也存在译名各异现象,如“腰带”在瑶族服饰中作为束紧腰间衣服之用,被译为belt、waistband、girdle 3种译文;“绑腿”主要是用布缠绕腿部,便于劳作和行走山路,被译为leggings、leg wrappings等。另外,瑶族男子常穿的“对襟衫”也有不同译文,如short robes without collars、front opening short robes、jackets in blue or black,buttons in the middle or left等。“晒衣节”是龙胜瑶族的一项极具农家气息和民族特色的庆祝活动,每年农历六月六举行,有Clothes Hanging Festival、Clothes Drying Festival、Shaiyi (Clothes Drying) Festival等英文译名。译名不统一,阻隔了外国友人对龙胜服饰的理解和欣赏,也直接影响了瑶族服饰文化的对外传播。
2.语法错误,措辞不当。语法是一种语言的规律和内在逻辑,英汉两种语言在构成方式和表达习惯上迥然不同,语法错误直接导致英语读者对译文理解的准确性和深度广度不足,难以把握译文的内涵。桂林龙胜瑶族服饰研究材料英文翻译中不乏语法错误的现象,例如:
例1,原文:女子行走时,吊穗随裙飘动,富有动态美和节奏感。
译文:When women walk the tassels wave which are full of dynamic beautify and rhythm sensation.
上述譯文中beautify为动词,却放在形容词dynamic之后,使从句出现两个动词,结构混乱,难免给译文读者造成理解上的偏差。
例2,原文:这些服饰主题大多是红瑶人民的历史记忆及其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象征,它既反映了红瑶人民特有的审美情趣,也体现了认知、自娱、交际,乃至展示族群标识的种种社会功能。 译文:The dress theme is mostly RedYao people’s historical memory and national spirit an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symbol,it reflects both RedYao unique aesthetic appeal,but also reflects teaching,fun,for his love,communication,the accumulation of display the social function of national character identification.
此译文语法错误频出,措辞不当。其一,“both… and ”和“not only…but also”两个固定搭配混用;其二,译文最后一句结构混乱,“display”的宾语应为“national character identification”。其三,将原文中的“认知”一词译为“teaching”、“族群标识”译为“national character identification”,译文表达的意思大大偏离原文内涵;此外,译文中的“for his love”并没有在原文找到对应的表达。
例3,原文:瑶族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其服饰文化绚烂多彩。
译文:As one of fifty-five ethnic minorities in China,the Yao Ethnic fashion culture is varied and colorful.
原文主语为“瑶族”,译文主语却变成“the Yao Ethnic fashion culture(瑶族流行文化)”,语法严重错误。另外,“fashion culture”一词意为“流行文化”,指时装、时髦、消费文化、休闲文化、流行生活方式等,与“服饰文化”的意思迥然不同,译文措辞不当,没有达到介绍瑶族服饰文化目的。
3.缺少文化负载词英译。桂林龙胜瑶族服饰有自身独特的个性,文化个性反映到词汇里,便形成了文化负载词。文化负载词也称词汇空缺,是指源语词汇所载的文化信息在译入语中没有其“对等语”或“对应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目的主要有两种:一是为了表达概念意义;二是为了承载文化内涵。所以,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应该采取“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
盘瓠是传说中瑶族的祖先,是瑶民们的神圣信仰和图腾崇拜,与瑶族历史发展和文化特色密不可分。“盘瓠”一词可试译为“Panhu,Yaos’ ancestor”,译文采取音译加注的翻译方法,既表达了该词的概念意义,也传达了其文化背景。瑶族服饰花纹图案丰富多彩,其中最具标志性的是单独绣在红瑶妇女服饰背后的“老虎爪印”图案,它其实不是真的老虎爪印,只是模仿老虎爪印而绣成的花纹(见图1)。笔者将“老虎爪印图案”试译为“Tiger paw print-like pattern”,直译再利用构词后缀“-like”表现该图案形似老虎爪印的特点,让英语读者一目了然。
图1 老虎爪印
目前,龙胜瑶族服饰文化的英文翻译资料,缺少文化负载词的英文翻译和介绍,并不能真正突出瑶族服饰的特色,没有达到很好的宣传和传承作用。
三、基于翻译目的论的桂林龙胜瑶族服饰文化英文翻译对策
(一)基于目的论的桂林龙胜瑶族服饰文化英文翻译原则。汉斯·弗米尔提出的目的论强调,翻译目的决定翻译行为,一切翻译行为应遵循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
从目的原则来看,龙胜瑶族服饰文化英文翻译应满足目标语文化接受者,即译文读者的期待和需求,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和认识,希望通过译文了解异国的瑶族服饰特色,突破语言屏障和文化隔阂,品味其文化内涵。这是龙胜瑶族服饰文化英译过程中应始终坚持的目的。
从连贯原则出发,龙胜瑶族服饰文化的英文翻译需确保译文能为目标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对于龙胜瑶族服饰文化中的特色名词,应选用适当的翻译方法,在保持这些名词独特风格的同时,使译文读者能够读懂并产生共鸣。另外,龙胜瑶族服饰文化中有很多包含文化内涵的词汇,为避免文化偏差,译者在翻译前要深入理解龙胜瑶族服饰文化,选择最为恰当得体的译文,尽量缩短源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的距离。
再看忠实原则,在某种意义上,忠实原则类似于对等理论中的“忠实于原文”,不同的是,弗米尔指出,忠实的形式和程度由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及翻译目的决定。因此,译者在翻译龙胜瑶族服饰文化时,必须准确如实传达原文的内容,不能随意歪曲原文的意思,也不能根据自己的偏好任意增减。但忠实原则不是要求译者字字对应地翻译,而是根据自己对原文的理解选用适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弥合中英文的语言差异和文化区别,使两者在某种程度上达到统一或者尽量统一。
(二)基于目的论的桂林龙胜瑶族服饰文化英文翻译新媒体运用。新媒体(New Media)是指当下“万物皆媒”的环境。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数字电视等。
桂林龙胜瑶族服饰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千年以来,瑶族服饰制作工艺的传承都依靠言传身教,传播范围局限于本地区居住的瑶族同胞。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渠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新媒体在龙胜瑶族服饰文化传播中方兴未艾,一系列网络纪录片进入人们视野,如《文化广西—— 龙胜瑶族服饰制作工艺》;各色数字网站及自媒体纷纷传播瑶族服饰文化,如桂林生活网《探寻指尖上的桂林传统工艺:桃花源里的红瑶服饰》等。
虽然新媒体已经在龙胜瑶族服饰文化传播中得到运用,但是龙胜瑶族服饰文化的英文翻譯和新媒体的结合尚未得到发展。笔者认为,为了创新传播手段,利用新媒体融合发展机遇,向全世界宣传龙胜瑶族服饰文化,可以尝试网络直播等方式,将英文介绍带入直播中,这样就可以突破地域限制,让英语观众随时随地都能欣赏到瑶族服饰的独特风采和精湛工艺,让瑶族服饰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火”起来。除此之外,应该依托新媒体,推出专门面向海外公众的瑶族服饰英文客户端、英文手机报和英文版手机网站,满足海外公众的需求,助力龙胜瑶族服饰的对外传播。 (三)基于目的论的桂林龙胜瑶族服饰文化英文翻译话语创新。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为中国打破西方话语垄断提供了新契机,也为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传播开拓了新渠道新平台。应以讲好瑶族服饰文化故事为根本目的,遵循目的论的三大原则,结合具体翻译策略,加强新媒体时代龙胜瑶族服饰文化英文翻译的话语创新,打造兼具中文特色和英语表达的服饰用语,使瑶族服饰文化在英语环境中变得更加鲜活生动。美国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尤金·A.奈达(Eugene A. Nida)指出:“要真正把翻译做好,可以说,掌握两种文化比学会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只有在文化中,语言才有意义。”由此可知,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比语言因素更重要。作为译者,在创新龙胜瑶族服饰文化英文翻译话语同时,必须保持其文化底蕴。针对龙胜瑶族服饰文化英文翻译话语创新,提出以下对策。
1. 采用音译加准确注释的翻译策略。
例1:红瑶
原译文:Red Yao
改译1:Hong Yao (red-clothing Yao ethnic group)
改译2:Hong Yao,a branch of Yao ethnic group who favor red clothes
红瑶是瑶族的支系,以衣服红色而得名。“红瑶”一词过去多直译为“Red Yao”,容易让英语读者认为“Yao”是一个红色物体,没有准确表达其含义。现在更多人偏向音译为“Hong Yao”,再采取加注的方式介绍红瑶的准确含义,如改译1和改译2,这样不仅保持了“红瑶”的文化特色,使译文读者对“红瑶”有更准确的认识,也容易引起英语读者对瑶族服饰的兴趣。
例2:晒衣节
原译文:Shaiyi Festival
改译1:Shaiyi (Clothes Hanging) Festival
改译2:Shaiyi (Clothes Drying) Festival
晒衣节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汉代,每年农历六月六举行,是一项极具农家气息和民族特色的庆祝活动,成为今天桂林龙胜地区旅游新亮点。每到这天,瑶族同胞把自家的漂亮衣裳全部晾晒在廊檐之下,整个寨子色彩斑斓。这样别具民族特色的名词,直接音译成“Shaiyi Festival”,没有中文功底的英语读者是无法理解其内涵的。更改后的译文分别加了注释,含义一目了然,而且能让英语读者产生相应的联想,打响龙胜瑶族晒衣节的名片。
2. 保持专有名词文化底蕴。
例1:盘王节
原译文:Panwang Jie
改译1:the Festival of King Pan
改译2:Panwang (ancestor of Yao ethnic group) Festival
盘王节是龙胜瑶族的传统节日,瑶民们穿戴本民族特色服饰,载歌载舞,纪念他们的祖先盘王。“盘王节”是一个文化负载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是瑶族历史的见证,对于理解龙胜瑶族服饰文化必不可少。原译文将“盘王节”全部音译,想必英语读者看到会觉得一头雾水。改译后的表达,传达了盘王节的文化底蕴,同时考虑了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解决了译文中对应的文化空缺问题。
文化负载词是跨文化交际和翻译的障碍之一。因此,笔者认为,要做好龙胜瑶族服饰文化英文翻译,从而更好地传承中国特色文化,文化负载词的正确翻译十关键。译者应选用恰当的翻译策略,用音译加注的方法,翻译瑶族服饰文化负载词,保持其文化底蕴,同时也要关注英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尽量缩小中英语言差距,真正让瑶族文化“走出去”。
3.传播瑶族服饰色彩美学。对美的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类的共性,也是瑶族同胞的天性。瑶族服饰蕴含着鲜明的美学特征,尤其体现在其色彩运用上。马克思说过:色彩的感觉是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从古代开始,就有盘瓠后人“好五色斑衣”的说法,龙胜瑶族同胞对色彩有很强的驾驭能力,善于用丰富的色彩表达文化意念和精神思想。龙胜瑶族服饰色彩的美学特征如果能够通过英文翻译得到传播,将会为其传承与外宣带来极大帮助。笔者从《红瑶服饰文化研究—— 以广西龙胜大寨村红瑶服饰图案为例》中选取一个段落,并试译成英文,希望能与同行交流学习,共同助力龙胜瑶族服饰文化英文翻译研究。
原文:红瑶的服饰色彩并不单单是红色,红色只是最亮丽的主色调。此外還经常使用的颜色有绿色、白色、紫色、黑色等冷暖色的搭配使用,体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格,给人五彩斑斓的印象。
译文:Red is the brightest and the primary color but not the only one in the clothing of Hong Yao,a branch of Yao ethnic group. Some colors like green,white,purple,and black are also used frequently in Hong Yao’s clothing to match with the red color,so as to express a strong ethnic style and gorgeous visual effect.
红瑶服饰中的“红色”包括大红、紫红等,象征着喜庆、吉祥和兴旺,译为scarlet“大红”或者fuchsia“紫红”都不够全面,所以笔者认为概括性地直译为red“红色”较为妥当。另外,色彩在不同文化背景中表达的含义也大不相同,所以在翻译瑶族服饰色彩时要恰当选词,避免给读者传达错误的文化信息,造成文化意义的损失。另外,笔者采用改译法,将原文最后“印象”一词,译为visual effect“视觉效果”,更凸显出龙胜红瑶服饰的色彩斑斓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 新媒体视角下,桂林龙胜瑶族服饰文化英文翻译是我国对外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相关的英文翻译问题较多,同时,针对目的论框架下龙胜瑶族服饰文化英译的探索和研究也有待推进和发展。为做好龙胜瑶族服饰文化的英文翻译工作,实现良好的对外传播效果,译者应始终遵循翻译目的论的三大原则,在翻译过程中选择恰当的翻译手段,同时注重话语创新,使龙胜瑶族服饰文化的传播更加多元化、国际化。
【参考文献】
[1]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83-84
[2]Nord,C.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 Approaches Explained[M].St.Jerome Publishing,1997:37
[3]黄忠廉,方梦之,等.应用翻译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
[4]Vermeer,H J.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al Action[J].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2000:221-232
[5]许钧,穆雷.翻译学概论[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6]陈川.广西瑶族服饰中的红色浅探[J].艺术探索,2005
[7]杨海标.精美的“非遗”技艺——红瑶服饰[N].桂林晚报,2017-08-28
[8]田宇.红瑶服饰文化研究——以广西龙胜大寨村红瑶服饰图案为例[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2
[9]甘羚.龙胜矮岭瑶寨红瑶妇女服饰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10]包惠南.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11]移动互联时代的对外话语创新[EB/OL].(2017-6-15)[2018-2-25].http://www.xinhuanet.com/zgjx/2017-06/15/c_136359023_2.htm
[12]Nida,E A.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110
[13]Yiqin,D.Skopostheory and Inequality in Cultural Communication[M].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2012:135
【基金項目】2018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媒体融合背景下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翻译研究”(2018KY0914);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6年度校级科研项目“新媒体语境下桂林非物质文化翻译研究”(KYB201603)
【作者简介】李丽雯(1981— ),女,黑龙江双城人,硕士,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与旅游系讲师,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李 坚(1994— )女,广西苍梧人,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教师,研究方向:少数民族文化翻译。
(责编 卢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