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韩非与霍布斯这两位中西方思想家的人性恶观点,学术界早就有定义。虽然他们诞生地与生活年代相差迥异,但两人不约而同的在创立自己的学说时以"人性恶"说作为他们理论创作的人性基础和出发点。本文就分别以韩非与霍布斯其生涯代表作中对人性恶的探讨和研究做一个简略的评述。
关键字:韩非 霍布斯 人性 善恶
两位思想家都立足于国家社会管理层面各自提出了不同的理念和方法。在韩非和霍布斯的经典著作叙述中,人性恶时是他们理论思维假设的前提基础,本文从他们理论前提着眼,通过他们对人的本性剖析思考,探究其有利于社会治理的建议及其价值。
一、生活时代背景比较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今河南新郑市)人。生在韩国贵族家庭,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后与李斯一起拜荀子为师。《史记》记载着他才思敏捷,精于"邢、名、法、术之学"因有口吃而弱于言辞,但写作能力异强,文采斐然。韩非生活在春秋战国学术空前兴盛的时期,百家争鸣,儒、道、法影响最大。法家,又称之刑名之学,其核心以法制治理国家。法家由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创立,历经多人发展,到韩非发扬光大,韩非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主要作品收集于《韩非子》一书,韩非吸收了儒、墨、道等学派思想精华,发展了法家思想。韩非身处战乱年代,为了争斗土地、人口等资源,国与国之间杀戮不止,民不聊生。夏商周之后礼仪崩溃,人心不古,自身又备受冷落,使他感到世事艰难,人生不易,加上文提到的师从于荀子,故韩非所有思想以人性自利为基础,主张国家制定严酷刑法,统驭臣民。
托马斯o霍布斯(1588-1679),出生在英国维尔特省。据他自己所说,他出生时恰值西班牙舰队入侵英国的消息,而受惊吓而分娩,故怀疑和恐惧犹如他的天性一般伴随着他的一生。他从小受过系统的教育,毕业于牛津大学。由于早年做过威廉的家庭教师(即后来的德文郡公爵,英格兰贵族)的缘故,后随他周游欧洲大陆,增长了见识,接触到与英国不同的学术观点影响。在他的学术生涯中还结识了弗兰西斯o培根(英国思想家)、笛卡尔(法国思想家)等一些著名思想家,对他的理论创作影响很大。他的生活环境与韩非相似,当时英国社会秩序极不稳定,狼烟四起,其中还经历了内战(1642-1651)。这一切使得霍布斯强调人以自我为本的人类本性假设,"在自然状况下,人类社会发生的战争是人类自然激情的必然结果。"但人类渴望和平的心愿也是自我生存所必需的,"建立国家的目的,是要使自己摆脱战争的威胁",主张订立契约,实行君主专制的统治。
二、韩非与霍布斯"人性恶"说概述
战国时期,"昔秦、韩戮力一意,以不相侵,天下莫敢犯,如此者数世矣。"而"韩则居中国,展转不可知",国与国之间关系阴晴不定,联或攻皆因利益,二战时期英国首相丘吉尔说过的一样,"世界上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韩非在《难言》一文中,表达了做一个诤臣的难处,"不幸而遇悖乱暗惑之主而死",忠言逆耳,更甚于受到奸佞小人进谗诋毁。在《爱臣》中,并不是如何地宠爱臣下,而是要君主如何运用"术"统驭群臣,防止僭越,说明主与臣之间从内心深处就是不信任的状态,彼此存戒心,自私保利,之后的《主道》、《有度》、《二柄》、《扬权》、《八奸》等文里系统的讲述了人主防臣、控臣,臣下又如何保全自身,说明韩非对人心险恶的忧虑。韩非在《难二》讲到君主在惩治赏罚时要善于利用"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的常情。"夫民之胜,喜其乱而不亲其法","故治民者禁奸于未萌",就说明百姓人心奸,好利,懒做,不好法教,故不能纵容百姓的欲望。"同时在价值取向上,法家同样奉行功利主义理念,视"利"为道德教育的基础。"
霍布斯在《利维坦》一书中试图努力构造一个有机体的国家。他为这个庞然大物添置"灵魂"、"关节"、"神经"、"实力"、"任务"等肢体构造。围绕人的本性探讨,以人为中心的政治哲学说,思考"为什么人类会彼此争斗,为什么又能和平共处。"在书中的第一部分论人类中,从人的心理层面挖掘人的本性,生性多疑的霍布斯以为,"感觉都只是原处之物的幻想"。他强调理性的思维活动,"有些欲望与嫌恶是与生俱来的" ,根据人的自然天性,如对实物的需求,对财富的贪婪,追求安逸与肉欲的狂欢等推导出人的性本恶,但仅凭此犹显得不足,还得根据我们的实践经验。人会通常依据人的品质来判断别人的善恶,这样就更容易满足自己的欲望,"即使是国王们也需要或通过新的证明来赢得声望……,以此种种来博得人们的赞扬或逢迎。"要实现人的欲望满足,又不至于发生战争,人们必须都要让渡权利,按契约法组建国家,建立君主专制政府,臣民要对君主无条件的服从,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人分享,当然君王也不得违反契约。
三、韩非与霍布斯的"人性恶"说的现实意义
(一)人是无休止的争斗下去,还是能够和平共处。
翻开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知,人类历史其实是一步斗争史。战争时期远长于和平时期,即使到了现代文明社会,虽然现今和平是主题,但局部战争冲突不断,充斥着我们的耳朵,"和平的好处似乎显而易见,人们也期望得到它,而且任何人都能看到,协作对每个人都有益……,争斗仍在继续着。"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斗争,现在、将来的社会争斗将持续下去。霍布斯以为,"倘若人们希望长久地保持有安全的屏障,就必须有一种共同的权力是大家信服。"显然能在某些地方能找到缩影,如萨达姆时期的伊拉克,此人属地区强权人物,比较残暴,但统治时期地方国家还是保持着安定,之后被推翻后,宗教、民族再加上被别国武装占领,十余年来暴力冲突不断,据世界著名的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报道,截止2006年十月已超过六十万的伊拉克人因战争死亡,孰轻孰重立见分晓。社会是一个利益编织的人的整体,但我们又不能离开物质利益。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二)人性之本为善还是为恶
人性善还是人性恶一直存在争议。《三字经》开篇就讲:"人之初,性本性。性相近,习相远。"许多人也接受和认同此观点。在《韩非子》书中,韩非则认为百姓贪生、好利、避害、性恶,君王应兼施"法、势、术"来制服民众,使他们难以作恶。霍布斯也以为,人天生对荣誉、自尊、声名、权势等喜爱有加,而且永不满足,即使有悖于道德伦理。欺骗会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是我们不够理解别人还是难道没有人值得我们信任吗?人在自己的生活中处处表现的小心翼翼,无时无刻在盯放着别人,柜子上锁,银行卡设密,随处可见的监视器等,一切都有力佐证着人与人之间的猜、不信任,"我们不知他人是否可信懒,我们的行为无时无刻不是对此的反映。"
参考文献:
[1]丁辛百著.民家讲解韩非子[M]. 长春:长春出版社,2008.1.
[2]黄书光著.价值观念变迁中的中国德育教育改革[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0.
[3](美)马席尔·米斯纳著. 于涛译.霍布斯[M].北京:中华书局,2002.7.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英)托马斯·霍布斯著. 吴克峰编译.利维坦.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9.
作者简介:曹启明,男,湖南沅江人,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生。
关键字:韩非 霍布斯 人性 善恶
两位思想家都立足于国家社会管理层面各自提出了不同的理念和方法。在韩非和霍布斯的经典著作叙述中,人性恶时是他们理论思维假设的前提基础,本文从他们理论前提着眼,通过他们对人的本性剖析思考,探究其有利于社会治理的建议及其价值。
一、生活时代背景比较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今河南新郑市)人。生在韩国贵族家庭,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后与李斯一起拜荀子为师。《史记》记载着他才思敏捷,精于"邢、名、法、术之学"因有口吃而弱于言辞,但写作能力异强,文采斐然。韩非生活在春秋战国学术空前兴盛的时期,百家争鸣,儒、道、法影响最大。法家,又称之刑名之学,其核心以法制治理国家。法家由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创立,历经多人发展,到韩非发扬光大,韩非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主要作品收集于《韩非子》一书,韩非吸收了儒、墨、道等学派思想精华,发展了法家思想。韩非身处战乱年代,为了争斗土地、人口等资源,国与国之间杀戮不止,民不聊生。夏商周之后礼仪崩溃,人心不古,自身又备受冷落,使他感到世事艰难,人生不易,加上文提到的师从于荀子,故韩非所有思想以人性自利为基础,主张国家制定严酷刑法,统驭臣民。
托马斯o霍布斯(1588-1679),出生在英国维尔特省。据他自己所说,他出生时恰值西班牙舰队入侵英国的消息,而受惊吓而分娩,故怀疑和恐惧犹如他的天性一般伴随着他的一生。他从小受过系统的教育,毕业于牛津大学。由于早年做过威廉的家庭教师(即后来的德文郡公爵,英格兰贵族)的缘故,后随他周游欧洲大陆,增长了见识,接触到与英国不同的学术观点影响。在他的学术生涯中还结识了弗兰西斯o培根(英国思想家)、笛卡尔(法国思想家)等一些著名思想家,对他的理论创作影响很大。他的生活环境与韩非相似,当时英国社会秩序极不稳定,狼烟四起,其中还经历了内战(1642-1651)。这一切使得霍布斯强调人以自我为本的人类本性假设,"在自然状况下,人类社会发生的战争是人类自然激情的必然结果。"但人类渴望和平的心愿也是自我生存所必需的,"建立国家的目的,是要使自己摆脱战争的威胁",主张订立契约,实行君主专制的统治。
二、韩非与霍布斯"人性恶"说概述
战国时期,"昔秦、韩戮力一意,以不相侵,天下莫敢犯,如此者数世矣。"而"韩则居中国,展转不可知",国与国之间关系阴晴不定,联或攻皆因利益,二战时期英国首相丘吉尔说过的一样,"世界上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韩非在《难言》一文中,表达了做一个诤臣的难处,"不幸而遇悖乱暗惑之主而死",忠言逆耳,更甚于受到奸佞小人进谗诋毁。在《爱臣》中,并不是如何地宠爱臣下,而是要君主如何运用"术"统驭群臣,防止僭越,说明主与臣之间从内心深处就是不信任的状态,彼此存戒心,自私保利,之后的《主道》、《有度》、《二柄》、《扬权》、《八奸》等文里系统的讲述了人主防臣、控臣,臣下又如何保全自身,说明韩非对人心险恶的忧虑。韩非在《难二》讲到君主在惩治赏罚时要善于利用"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的常情。"夫民之胜,喜其乱而不亲其法","故治民者禁奸于未萌",就说明百姓人心奸,好利,懒做,不好法教,故不能纵容百姓的欲望。"同时在价值取向上,法家同样奉行功利主义理念,视"利"为道德教育的基础。"
霍布斯在《利维坦》一书中试图努力构造一个有机体的国家。他为这个庞然大物添置"灵魂"、"关节"、"神经"、"实力"、"任务"等肢体构造。围绕人的本性探讨,以人为中心的政治哲学说,思考"为什么人类会彼此争斗,为什么又能和平共处。"在书中的第一部分论人类中,从人的心理层面挖掘人的本性,生性多疑的霍布斯以为,"感觉都只是原处之物的幻想"。他强调理性的思维活动,"有些欲望与嫌恶是与生俱来的" ,根据人的自然天性,如对实物的需求,对财富的贪婪,追求安逸与肉欲的狂欢等推导出人的性本恶,但仅凭此犹显得不足,还得根据我们的实践经验。人会通常依据人的品质来判断别人的善恶,这样就更容易满足自己的欲望,"即使是国王们也需要或通过新的证明来赢得声望……,以此种种来博得人们的赞扬或逢迎。"要实现人的欲望满足,又不至于发生战争,人们必须都要让渡权利,按契约法组建国家,建立君主专制政府,臣民要对君主无条件的服从,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人分享,当然君王也不得违反契约。
三、韩非与霍布斯的"人性恶"说的现实意义
(一)人是无休止的争斗下去,还是能够和平共处。
翻开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知,人类历史其实是一步斗争史。战争时期远长于和平时期,即使到了现代文明社会,虽然现今和平是主题,但局部战争冲突不断,充斥着我们的耳朵,"和平的好处似乎显而易见,人们也期望得到它,而且任何人都能看到,协作对每个人都有益……,争斗仍在继续着。"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斗争,现在、将来的社会争斗将持续下去。霍布斯以为,"倘若人们希望长久地保持有安全的屏障,就必须有一种共同的权力是大家信服。"显然能在某些地方能找到缩影,如萨达姆时期的伊拉克,此人属地区强权人物,比较残暴,但统治时期地方国家还是保持着安定,之后被推翻后,宗教、民族再加上被别国武装占领,十余年来暴力冲突不断,据世界著名的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报道,截止2006年十月已超过六十万的伊拉克人因战争死亡,孰轻孰重立见分晓。社会是一个利益编织的人的整体,但我们又不能离开物质利益。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二)人性之本为善还是为恶
人性善还是人性恶一直存在争议。《三字经》开篇就讲:"人之初,性本性。性相近,习相远。"许多人也接受和认同此观点。在《韩非子》书中,韩非则认为百姓贪生、好利、避害、性恶,君王应兼施"法、势、术"来制服民众,使他们难以作恶。霍布斯也以为,人天生对荣誉、自尊、声名、权势等喜爱有加,而且永不满足,即使有悖于道德伦理。欺骗会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是我们不够理解别人还是难道没有人值得我们信任吗?人在自己的生活中处处表现的小心翼翼,无时无刻在盯放着别人,柜子上锁,银行卡设密,随处可见的监视器等,一切都有力佐证着人与人之间的猜、不信任,"我们不知他人是否可信懒,我们的行为无时无刻不是对此的反映。"
参考文献:
[1]丁辛百著.民家讲解韩非子[M]. 长春:长春出版社,2008.1.
[2]黄书光著.价值观念变迁中的中国德育教育改革[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0.
[3](美)马席尔·米斯纳著. 于涛译.霍布斯[M].北京:中华书局,2002.7.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英)托马斯·霍布斯著. 吴克峰编译.利维坦.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9.
作者简介:曹启明,男,湖南沅江人,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