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约翰·弥尔顿是17世纪伟大的诗人,被称为英国文学传统中的巨匠。本文通过对失乐园中两大堕落主人公形象---人类和撒旦的分析,来探究弥尔顿在长诗中表达的人类充分享有自由意志的主题思想以及作者身上所具有普世价值的人文关怀。
主题词:《失乐园》 弥尔顿 亚当 夏娃 撒旦
《失乐园》主要取材于《旧约·创世纪》,此外某些构思还依据了《新约·启示录》。刚开始阅读此书,笔者的关注点是上帝创造了亚当和夏娃,接着他们在蛇的引诱之下犯禁,被逐出伊甸园的故事。通过天使拉斐尔的讲述,读者可以得知上帝用七天时间造人的故事。以前常听说,"上帝说要有光,世界便有了光",也知道7这个数字在西方文化里面有很重要的含义,因此对这本书关于《圣经》的内容很好奇。
"7"在宗教上是个神秘的数字,上帝用七天造亚当,取出亚当的第七根肋骨造了夏娃。撒旦的原身是有七个头的火龙,同时共有七名堕落天使被称为撒旦,所以基督教用撒旦的七个恶魔的形象来代表七种罪恶: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贪食、色欲。傲慢之罪为路西华,贪欲为玛蒙,好色为阿斯蒙蒂斯,愤怒为撒旦,暴食为贝鲁赛巴布,懒惰为贝利亚,而利卫旦为嫉妒之罪。
看过此书后,笔者不仅对"7"加深了理解,而且还明白了上帝造万物的先后顺序以及含义。
传说是上帝创造了天地及万物。第一天带来光明。第二天把天地分出界限。第三天,海陆分明,并且陆地上有花草树木。 第四天,分昼夜。第五天,鱼类和飞禽诞生了,让海中、地上、天空充满生机。
到了第六天,上帝造出牲畜,昆虫和野兽后,认为要造一个人不同于其他动物,并且他来管理所有的动物。上帝要以他的形象造人,于是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进人的鼻孔后,就成为活生生的男人,取名亚当。不久便取下亚当的一条肋骨,造成一个女人,亚当说:"这是笔者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他为女人。"这样上帝不但创造了人,还把大地赐给了他。上帝看见这一切所造之物,非常喜悦。这是第六天。第七天,休养生息。
在伊甸园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的亚当是英勇、智慧和刚毅的化身。这些品质和他生气勃勃的魄力结合在一起,使他的谈吐和行为举止都体现了崇高的精神。而夏娃则具有美丽姣好的外貌和善良温柔的性格。他们的家庭生活和日常劳作都充满了诗意,他们互相关怀,感情真挚纯洁,亲密无间,同甘共苦。可是人是具有多面性的,夏娃正因为生了亚当的气,远离了他的保护,才让撒旦变成的蛇有机可乘。夏娃想要和亚当一样的智慧以及平等的地位,便在蛇的诱惑之下偷吃了知识树上的果子。而亚当,出于他对夏娃的宠爱,要和她同呼吸共命运,明知道吃禁果是大逆不道的事情,但还是毫不犹豫地吃了禁果。伴随着他的堕落,整个人类也堕落了。尽管如此,但这样的结局才能体现出人性,因为人类的复杂性和现实性丰富了史诗的内涵,是人类的出现使得原本辽远的故事变得活跃起来。
"原罪"也随之出现了。基督教认为,亚当、夏娃偷吃"禁果",违背上帝的意志,是"亏欠了上帝的荣耀",这罪遗传给后世子孙,成为人类一切罪恶、灾难、痛苦和死亡的根源。人一生下来,在上帝面前就是一个"罪人"。即便是刚出世即死去的婴儿,虽未犯何罪,但因其有与生俱来的原罪,仍是罪人。这"罪"与生俱来,故称为"原罪"。
其实上帝赋予了人智慧,可亚当和夏娃都没有正确运用"自由"这个权利,被一时的欲望蒙蔽了眼睛,失去了理性,才会犯下罪恶,被逐出伊甸园。另一方面,弥尔顿是借上帝之口说出了对人类自由权利的充分肯定,他们充分享有自由,甚至连受到诱惑获罪后仍能有赎罪的机会。
看到这里,书就结束了。笔者原以为失乐园只是指亚当和夏娃失去了伊甸园这个净土乐园的故事,在看过作者弥尔顿的生平介绍和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之后,我才明白了更深一层含义。
弥尔顿有以下三个身份,首先是一位革命者,他把一生中最宝贵的年华都投入了十七世纪的英国革命斗争当中;同时他也是一位清教徒诗人,还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继承者。在他晚年失明后,依据他的口述创作出来三部史诗《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而笔者读的这本《失乐园》,是和《荷马史诗》、《神曲》并称为西方三大诗歌。
了解了作者生平介绍后,感触很深。现在的诗人都有年限性,在青春萌动时,几乎每个人都是诗人,都能对世界的美发出由衷的赞叹。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那种捕捉美的情愫就慢慢消失。而弥尔顿在59岁并经着失明的巨大痛苦时,还创作出了伟大的史诗。不得不思索,什么才是真正的诗人?又是什么坚定着他一生伟大的信仰?这应该是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精神、清教徒的身份以及崇尚理性自由的人文主义,使诗人弥尔顿坚定了其一生的伟大信仰。
这部史诗的价值在于赞美了撒旦的反抗,这也是诗人所在的资产阶级对斯图亚特封建王朝的反抗的象征。
撒但从一开始作为高大而不失威严的天使长,不想当被造物却渴望当造物主,于是起来反叛上帝导致失败,到被上帝打入地狱。战争虽然失败了,但他却毫不气馁,决心复仇。作为反叛者的撒旦,跟缩手缩脚的上帝相比,更像是一位勇气可嘉的英雄,一位能激励部下、善于领导的领袖人物,一位敢说敢做、反抗暴政的英雄。在史诗的前半部分,他成了中心人物。诗中描写到,"打败了又有什么?并不是一切都完了!不屈的意志,复仇的决心,永恒的仇恨,绝不低头认输的骨气,都没有被压倒,此外还有什么?他发货也好,用武也好,却永难从我身上夺得胜利的光荣。前不久笔者在这里壮臂高举,震撼了他的帝座。既然天神的力量和神仙的体质命定不灭,又经过这场大变的教训,武器依旧,见识却大为增加,胜利的希望更大了,只要我们下定决心,用武力或计谋同大敌进行永不调和的战争。"这一节诗写得慷慨激昂,充满了反抗权威、血战到底的决心。还体现出诗人这位革命家在写诗时,针对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的政治局势,表面他永不妥协的精神。
但笔者并不赞同,英国诗人布莱克所说的,"弥尔顿与魔鬼同党而不自知"。其后在长诗中,撒旦是荣光尽失、神情丑恶,身材越来越变矮。最后变为地狱中的蛇。通过史诗中后半部分对撒旦的描写,撒旦化身为蛇诱惑夏娃,"像小偷一样想要接近她"、"谄媚地舔着她所踏过的泥土"等诗句都表明其本质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撒旦的形象从英雄开始向魔鬼转变。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想要说明自由并不是随心所欲、任意妄为的,如果不加检点,没有理性的限制后就会出现堕落和毁灭。并且以撒旦的结局告诉世人,不屈反抗、追寻自由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而对自己的自由不正确的理解和运用则是可怕的。撒旦所追求的自由是自私的、渺小的,因此撒旦从一个令人敬仰、身材高大的天使变成了地狱中肮脏不堪的蛇。这样分析下来,便可以看出诗人弥尔顿不是和魔鬼撒旦站在一边了。
正是诗人弥尔顿写亚当和夏娃这两个"人"物有血有肉,既有理性也有欲望;而撒旦的形象变化也是从反抗英雄到堕落之蛇的一个过程。这便能得出弥尔顿性格的矛盾性和多重性。作为虔诚的清教徒,他要"向人类确证条条天道的正确性",他的革命性却让他塑造出一个英勇的反叛者撒旦的形象,可他骨子里的人文主义精神又让他最后把关爱人类作为他具有普世价值的精神乐园。
参考文献:
[1]约翰·弥尔顿 (作者),古斯塔夫·多雷 (插图作者),朱维之 (译者).失乐园[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
[2] 施密特,汪晓丹、赵巍译.《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 殷宝书. 弥尔顿评论[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作者简介:李颖欣(1992-),女,广东广州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
主题词:《失乐园》 弥尔顿 亚当 夏娃 撒旦
《失乐园》主要取材于《旧约·创世纪》,此外某些构思还依据了《新约·启示录》。刚开始阅读此书,笔者的关注点是上帝创造了亚当和夏娃,接着他们在蛇的引诱之下犯禁,被逐出伊甸园的故事。通过天使拉斐尔的讲述,读者可以得知上帝用七天时间造人的故事。以前常听说,"上帝说要有光,世界便有了光",也知道7这个数字在西方文化里面有很重要的含义,因此对这本书关于《圣经》的内容很好奇。
"7"在宗教上是个神秘的数字,上帝用七天造亚当,取出亚当的第七根肋骨造了夏娃。撒旦的原身是有七个头的火龙,同时共有七名堕落天使被称为撒旦,所以基督教用撒旦的七个恶魔的形象来代表七种罪恶: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贪食、色欲。傲慢之罪为路西华,贪欲为玛蒙,好色为阿斯蒙蒂斯,愤怒为撒旦,暴食为贝鲁赛巴布,懒惰为贝利亚,而利卫旦为嫉妒之罪。
看过此书后,笔者不仅对"7"加深了理解,而且还明白了上帝造万物的先后顺序以及含义。
传说是上帝创造了天地及万物。第一天带来光明。第二天把天地分出界限。第三天,海陆分明,并且陆地上有花草树木。 第四天,分昼夜。第五天,鱼类和飞禽诞生了,让海中、地上、天空充满生机。
到了第六天,上帝造出牲畜,昆虫和野兽后,认为要造一个人不同于其他动物,并且他来管理所有的动物。上帝要以他的形象造人,于是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进人的鼻孔后,就成为活生生的男人,取名亚当。不久便取下亚当的一条肋骨,造成一个女人,亚当说:"这是笔者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他为女人。"这样上帝不但创造了人,还把大地赐给了他。上帝看见这一切所造之物,非常喜悦。这是第六天。第七天,休养生息。
在伊甸园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的亚当是英勇、智慧和刚毅的化身。这些品质和他生气勃勃的魄力结合在一起,使他的谈吐和行为举止都体现了崇高的精神。而夏娃则具有美丽姣好的外貌和善良温柔的性格。他们的家庭生活和日常劳作都充满了诗意,他们互相关怀,感情真挚纯洁,亲密无间,同甘共苦。可是人是具有多面性的,夏娃正因为生了亚当的气,远离了他的保护,才让撒旦变成的蛇有机可乘。夏娃想要和亚当一样的智慧以及平等的地位,便在蛇的诱惑之下偷吃了知识树上的果子。而亚当,出于他对夏娃的宠爱,要和她同呼吸共命运,明知道吃禁果是大逆不道的事情,但还是毫不犹豫地吃了禁果。伴随着他的堕落,整个人类也堕落了。尽管如此,但这样的结局才能体现出人性,因为人类的复杂性和现实性丰富了史诗的内涵,是人类的出现使得原本辽远的故事变得活跃起来。
"原罪"也随之出现了。基督教认为,亚当、夏娃偷吃"禁果",违背上帝的意志,是"亏欠了上帝的荣耀",这罪遗传给后世子孙,成为人类一切罪恶、灾难、痛苦和死亡的根源。人一生下来,在上帝面前就是一个"罪人"。即便是刚出世即死去的婴儿,虽未犯何罪,但因其有与生俱来的原罪,仍是罪人。这"罪"与生俱来,故称为"原罪"。
其实上帝赋予了人智慧,可亚当和夏娃都没有正确运用"自由"这个权利,被一时的欲望蒙蔽了眼睛,失去了理性,才会犯下罪恶,被逐出伊甸园。另一方面,弥尔顿是借上帝之口说出了对人类自由权利的充分肯定,他们充分享有自由,甚至连受到诱惑获罪后仍能有赎罪的机会。
看到这里,书就结束了。笔者原以为失乐园只是指亚当和夏娃失去了伊甸园这个净土乐园的故事,在看过作者弥尔顿的生平介绍和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之后,我才明白了更深一层含义。
弥尔顿有以下三个身份,首先是一位革命者,他把一生中最宝贵的年华都投入了十七世纪的英国革命斗争当中;同时他也是一位清教徒诗人,还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继承者。在他晚年失明后,依据他的口述创作出来三部史诗《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而笔者读的这本《失乐园》,是和《荷马史诗》、《神曲》并称为西方三大诗歌。
了解了作者生平介绍后,感触很深。现在的诗人都有年限性,在青春萌动时,几乎每个人都是诗人,都能对世界的美发出由衷的赞叹。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那种捕捉美的情愫就慢慢消失。而弥尔顿在59岁并经着失明的巨大痛苦时,还创作出了伟大的史诗。不得不思索,什么才是真正的诗人?又是什么坚定着他一生伟大的信仰?这应该是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精神、清教徒的身份以及崇尚理性自由的人文主义,使诗人弥尔顿坚定了其一生的伟大信仰。
这部史诗的价值在于赞美了撒旦的反抗,这也是诗人所在的资产阶级对斯图亚特封建王朝的反抗的象征。
撒但从一开始作为高大而不失威严的天使长,不想当被造物却渴望当造物主,于是起来反叛上帝导致失败,到被上帝打入地狱。战争虽然失败了,但他却毫不气馁,决心复仇。作为反叛者的撒旦,跟缩手缩脚的上帝相比,更像是一位勇气可嘉的英雄,一位能激励部下、善于领导的领袖人物,一位敢说敢做、反抗暴政的英雄。在史诗的前半部分,他成了中心人物。诗中描写到,"打败了又有什么?并不是一切都完了!不屈的意志,复仇的决心,永恒的仇恨,绝不低头认输的骨气,都没有被压倒,此外还有什么?他发货也好,用武也好,却永难从我身上夺得胜利的光荣。前不久笔者在这里壮臂高举,震撼了他的帝座。既然天神的力量和神仙的体质命定不灭,又经过这场大变的教训,武器依旧,见识却大为增加,胜利的希望更大了,只要我们下定决心,用武力或计谋同大敌进行永不调和的战争。"这一节诗写得慷慨激昂,充满了反抗权威、血战到底的决心。还体现出诗人这位革命家在写诗时,针对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的政治局势,表面他永不妥协的精神。
但笔者并不赞同,英国诗人布莱克所说的,"弥尔顿与魔鬼同党而不自知"。其后在长诗中,撒旦是荣光尽失、神情丑恶,身材越来越变矮。最后变为地狱中的蛇。通过史诗中后半部分对撒旦的描写,撒旦化身为蛇诱惑夏娃,"像小偷一样想要接近她"、"谄媚地舔着她所踏过的泥土"等诗句都表明其本质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撒旦的形象从英雄开始向魔鬼转变。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想要说明自由并不是随心所欲、任意妄为的,如果不加检点,没有理性的限制后就会出现堕落和毁灭。并且以撒旦的结局告诉世人,不屈反抗、追寻自由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而对自己的自由不正确的理解和运用则是可怕的。撒旦所追求的自由是自私的、渺小的,因此撒旦从一个令人敬仰、身材高大的天使变成了地狱中肮脏不堪的蛇。这样分析下来,便可以看出诗人弥尔顿不是和魔鬼撒旦站在一边了。
正是诗人弥尔顿写亚当和夏娃这两个"人"物有血有肉,既有理性也有欲望;而撒旦的形象变化也是从反抗英雄到堕落之蛇的一个过程。这便能得出弥尔顿性格的矛盾性和多重性。作为虔诚的清教徒,他要"向人类确证条条天道的正确性",他的革命性却让他塑造出一个英勇的反叛者撒旦的形象,可他骨子里的人文主义精神又让他最后把关爱人类作为他具有普世价值的精神乐园。
参考文献:
[1]约翰·弥尔顿 (作者),古斯塔夫·多雷 (插图作者),朱维之 (译者).失乐园[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
[2] 施密特,汪晓丹、赵巍译.《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 殷宝书. 弥尔顿评论[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作者简介:李颖欣(1992-),女,广东广州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