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到共青团的改革,首先离不开重大的时代变化,也就是历史方位在哪里。关于时代背景的变化,传统上讲两个,一是从封闭到开放,二是从计划到市场。但是对共青团来讲,还有另外三个非常重要。
第一个是党认识到自己是执政党,要按执政规律办事。这对我们共青团来说是个重大变化。执政党就讲执政合法性,就有争取民心、顺从民意、获得社会认同的问题。如果共青团衙门化了、机关化了,那怎么获得青年的民心呢?所以这是一个重大变化,会带来一系列的行为选择的调整。特别我们党执政从“管治”进入到“治理”新阶段,需要更多的社会合作、社群谅解、社会整合,这就带来了共青团职能的新内容、新变化。
第二个是社会的快速发育,特别是青年自组织的蓬勃兴起。以前我们是没有社会的,有的只是单位,按行政逻辑运行。改革开放后出现了市场。市场逻辑一旦确立,就不会自动停止的,一定扩展到社会的各个方方面面。所以平等、自由、交换、流动、分化、契约、法制这些都来了,社会开始分化、社会开始重组。当人群拥有了足够的资源,就要自己作主,就会自我管理,就一定要形成自发性的社会组织。这些社会组织,很多也没有经过法制的程序,是非法的,但是它已经自发成立,是客观存在,这个是我们重大的背景。以前我们是最大的青年组织,是一统天下的,但现在我们面临着众多的竞争和被选择,而且在竞争当中,有可能处于下风的。我们说一个组织衰败,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外部失去需求,年轻人对你没有需求了,这个组织还有什么价值?第二个内部涣散,组织没有纪律性,干部没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进取心,肯定也不行。第三个在竞争中落败,别的社会组织后来居上,超越我们了。要防止出现这种颠覆性失误,就必须及早按社会逻辑、社会机理进行调整和改变。
第三个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特别是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人的交流、集聚、娱乐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互联网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更改变了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以前讲究社会化大生产、规模、集中、流水线,但互联网讲分散、个性化、扁平化、精益生产。思维相应转变为“用户至上、体验为王、大数据说话、云平台整合、专注、极致、快”等。所以我们共青团原有的自上而下、大一统、一致行动、讲规模声势的这种工作方式就不适应了,原有的层级明显的组织设置也就不适应了。
这三个变化,是共青团需要变革的重大时代背景,也是推动我们改革的时代依据,就是因为这些重大时代变化,我们才要进一步改革创新。
共青团的改革其实一直在路上。回顾1988年以来的共青团工作,我觉得,还是有很多经验值得总结。
一是1988年共青团提出了改革纲要。当时提出来三项社会职能,即使到今天来看,依然有生命力。一是团结教育引领青年;二是当时叫承担政府管理青少年事务,现在我们把它改了,叫协助政府管理青少年事务,最新的说法是承接政府青少年事务;三是代表维护青年具体利益。我觉得这三项社会职能的提出和探索,是具有前瞻性和创造性的。
二是90年代开始,社区青年工作的兴起。原来共青团工作都是在学校和企业,但是因为市场体制改革,出现了“社会人”。当时上海共青团讲“三个集中”,条线上的队伍要到社区报到,条线上的工作要到社区展示,条线上资源要向社区配置。反正就是把青年工作力量,督促推动进入社区去。社区青年工作大概持续了10年左右,后来发觉,随着社会的发育,社团的出现,社区并不能完全覆盖青年。今天我们讲社区,已经不仅仅是地理概念上的社区,而是讲功能社区,就是各种形式的青年共同体。但不管怎么样,通过社区青年工作的探索,至少在社区把一套青年组织体系给建起来了,建了社区的团工委,还有志愿者协会等,现在开始建“青年中心”。
三是协助政府管理青少年事务。我觉得这条在共青团改革创新当中有重大的意义。上海共青团是从1993开始,先在浦东新区成立了事业单位性质的青少年事务署,来承接一些跟青少年具体的利益有关的事情,比如学习、就业、交友等等。后来发觉,这样做影响不了决策。所以从2000年开始,我们就争取在上海市的层面上,建立了一个青年工作联席会议。这个联席会议的作用,就是代表市委市政府来协调青年事务。办公室设在团市委,共青团有议程设置的建议权。到2005年,在两个区建立了青年局。建立青年局达到的效果是,一个资金纳入了预算,工作是有预算保障的。二是机构进入序列。共青团不是政府的机构,跟政府没有关系,所以政府的会议,也不都请我们去,所以很多政策我们也不知道。但是有了青年局,是每次政府的会议,我们都得去参加的,至少你是知道政府要出台什么政策的。三是工作纳入了职能。明确管好青少年事务就是政府的责任,不只是共青团的事,共青团也干不了所有青年工作,青年工作是全社会要干的,党委和政府有更大的责任。这个探索的过程,我觉得应该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是联系、覆盖青年自发成立的组织。这一块我觉得应该说是共青团改革一个重要领域。2003年,青年自发成立的很多组织在网上出现,我们开始慢慢地关注它们。到2007年的时候,我们开始举办青年的风尚节,成立青年家园民间组织服务中心,然后在团市委地区部内设了一个二级部门,叫青少年社会组织工作部,专门来联系服务这些社团。到2010年,正式成立了社会组织工作部。其中,每年都有青年风尚节,每年都进行青年影响社会的项目评选,每年都举办青年社团领袖的沙龙。现在我们通过这样一套机制,能够联系的青年社会组织接近1200个,在这个基础上开始形成一个同心多层青年组织体系的概念。讲到青年组织,现在不仅是共青团组织了,是以团为核心,以青联、学联等传统组织为紧密层,以团培育的青年社团和青年自组织为外围的这样一个青年组织体系。同时上海团校还专门成立一个青年公益人才学院,来对这些社团领袖进行培养,形成了一套工作模式。
五是探索互联网条件下的青年工作。先后建立了共青团的工作主页,邮箱、短信、微信系统,网络电台、电视台,网上青年公共服务平台等,千方百计适应青年交流、动员方式的改变。第一步是做到了运用这些技术手段,第二步是要运用这种交互、扁平、人人兼为组织者和参与者的思维来改造我们的组织和工作,这方面探索还刚刚起步。在互联网这个界面,用户是上帝,流量是王道,我们如何才能让青年对组织产生粘性,是靠思想、还是靠服务、抑或是靠干部?这还是个大课题。
六是团的自身建设。上世纪80年代我们狠抓了团的支部建设,几经努力,短期取得了效果,但长期收效不乐观。后来针对团员流动性增大的实际,创造性推出了《团员证》的改革,一段时间里取得了良好效果。后来在新经济领域和新社会组织建团方面作了艰苦探索。当前在团的自身建设领域的最大创新就是区域化大团建了。我自己的体会是,团建的改革,要与职能探索、资源配置同步,还要有系统设计,否则就不能巩固地朝前推进。
近40年来共青团的这些创新,总体上是两条脉络:一是职能的丰富和拓展,二是组织的覆盖和活跃。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值得深入总结,都构成了我们今天改革的宝贵基石。
第一个是党认识到自己是执政党,要按执政规律办事。这对我们共青团来说是个重大变化。执政党就讲执政合法性,就有争取民心、顺从民意、获得社会认同的问题。如果共青团衙门化了、机关化了,那怎么获得青年的民心呢?所以这是一个重大变化,会带来一系列的行为选择的调整。特别我们党执政从“管治”进入到“治理”新阶段,需要更多的社会合作、社群谅解、社会整合,这就带来了共青团职能的新内容、新变化。
第二个是社会的快速发育,特别是青年自组织的蓬勃兴起。以前我们是没有社会的,有的只是单位,按行政逻辑运行。改革开放后出现了市场。市场逻辑一旦确立,就不会自动停止的,一定扩展到社会的各个方方面面。所以平等、自由、交换、流动、分化、契约、法制这些都来了,社会开始分化、社会开始重组。当人群拥有了足够的资源,就要自己作主,就会自我管理,就一定要形成自发性的社会组织。这些社会组织,很多也没有经过法制的程序,是非法的,但是它已经自发成立,是客观存在,这个是我们重大的背景。以前我们是最大的青年组织,是一统天下的,但现在我们面临着众多的竞争和被选择,而且在竞争当中,有可能处于下风的。我们说一个组织衰败,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外部失去需求,年轻人对你没有需求了,这个组织还有什么价值?第二个内部涣散,组织没有纪律性,干部没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进取心,肯定也不行。第三个在竞争中落败,别的社会组织后来居上,超越我们了。要防止出现这种颠覆性失误,就必须及早按社会逻辑、社会机理进行调整和改变。
第三个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特别是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人的交流、集聚、娱乐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互联网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更改变了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以前讲究社会化大生产、规模、集中、流水线,但互联网讲分散、个性化、扁平化、精益生产。思维相应转变为“用户至上、体验为王、大数据说话、云平台整合、专注、极致、快”等。所以我们共青团原有的自上而下、大一统、一致行动、讲规模声势的这种工作方式就不适应了,原有的层级明显的组织设置也就不适应了。
这三个变化,是共青团需要变革的重大时代背景,也是推动我们改革的时代依据,就是因为这些重大时代变化,我们才要进一步改革创新。
共青团的改革其实一直在路上。回顾1988年以来的共青团工作,我觉得,还是有很多经验值得总结。
一是1988年共青团提出了改革纲要。当时提出来三项社会职能,即使到今天来看,依然有生命力。一是团结教育引领青年;二是当时叫承担政府管理青少年事务,现在我们把它改了,叫协助政府管理青少年事务,最新的说法是承接政府青少年事务;三是代表维护青年具体利益。我觉得这三项社会职能的提出和探索,是具有前瞻性和创造性的。
二是90年代开始,社区青年工作的兴起。原来共青团工作都是在学校和企业,但是因为市场体制改革,出现了“社会人”。当时上海共青团讲“三个集中”,条线上的队伍要到社区报到,条线上的工作要到社区展示,条线上资源要向社区配置。反正就是把青年工作力量,督促推动进入社区去。社区青年工作大概持续了10年左右,后来发觉,随着社会的发育,社团的出现,社区并不能完全覆盖青年。今天我们讲社区,已经不仅仅是地理概念上的社区,而是讲功能社区,就是各种形式的青年共同体。但不管怎么样,通过社区青年工作的探索,至少在社区把一套青年组织体系给建起来了,建了社区的团工委,还有志愿者协会等,现在开始建“青年中心”。
三是协助政府管理青少年事务。我觉得这条在共青团改革创新当中有重大的意义。上海共青团是从1993开始,先在浦东新区成立了事业单位性质的青少年事务署,来承接一些跟青少年具体的利益有关的事情,比如学习、就业、交友等等。后来发觉,这样做影响不了决策。所以从2000年开始,我们就争取在上海市的层面上,建立了一个青年工作联席会议。这个联席会议的作用,就是代表市委市政府来协调青年事务。办公室设在团市委,共青团有议程设置的建议权。到2005年,在两个区建立了青年局。建立青年局达到的效果是,一个资金纳入了预算,工作是有预算保障的。二是机构进入序列。共青团不是政府的机构,跟政府没有关系,所以政府的会议,也不都请我们去,所以很多政策我们也不知道。但是有了青年局,是每次政府的会议,我们都得去参加的,至少你是知道政府要出台什么政策的。三是工作纳入了职能。明确管好青少年事务就是政府的责任,不只是共青团的事,共青团也干不了所有青年工作,青年工作是全社会要干的,党委和政府有更大的责任。这个探索的过程,我觉得应该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是联系、覆盖青年自发成立的组织。这一块我觉得应该说是共青团改革一个重要领域。2003年,青年自发成立的很多组织在网上出现,我们开始慢慢地关注它们。到2007年的时候,我们开始举办青年的风尚节,成立青年家园民间组织服务中心,然后在团市委地区部内设了一个二级部门,叫青少年社会组织工作部,专门来联系服务这些社团。到2010年,正式成立了社会组织工作部。其中,每年都有青年风尚节,每年都进行青年影响社会的项目评选,每年都举办青年社团领袖的沙龙。现在我们通过这样一套机制,能够联系的青年社会组织接近1200个,在这个基础上开始形成一个同心多层青年组织体系的概念。讲到青年组织,现在不仅是共青团组织了,是以团为核心,以青联、学联等传统组织为紧密层,以团培育的青年社团和青年自组织为外围的这样一个青年组织体系。同时上海团校还专门成立一个青年公益人才学院,来对这些社团领袖进行培养,形成了一套工作模式。
五是探索互联网条件下的青年工作。先后建立了共青团的工作主页,邮箱、短信、微信系统,网络电台、电视台,网上青年公共服务平台等,千方百计适应青年交流、动员方式的改变。第一步是做到了运用这些技术手段,第二步是要运用这种交互、扁平、人人兼为组织者和参与者的思维来改造我们的组织和工作,这方面探索还刚刚起步。在互联网这个界面,用户是上帝,流量是王道,我们如何才能让青年对组织产生粘性,是靠思想、还是靠服务、抑或是靠干部?这还是个大课题。
六是团的自身建设。上世纪80年代我们狠抓了团的支部建设,几经努力,短期取得了效果,但长期收效不乐观。后来针对团员流动性增大的实际,创造性推出了《团员证》的改革,一段时间里取得了良好效果。后来在新经济领域和新社会组织建团方面作了艰苦探索。当前在团的自身建设领域的最大创新就是区域化大团建了。我自己的体会是,团建的改革,要与职能探索、资源配置同步,还要有系统设计,否则就不能巩固地朝前推进。
近40年来共青团的这些创新,总体上是两条脉络:一是职能的丰富和拓展,二是组织的覆盖和活跃。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值得深入总结,都构成了我们今天改革的宝贵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