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献忠:研究共青团改革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来源 :中国共青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huimin12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78年以来,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开始了由国家主导(实际上是政党主导)的、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发端的全方位改革。经过近40年的实践,广泛而深刻的各领域改革共同推动着社会转型,而社会转型中积淀、发酵而升腾出来的社会能量,反过来又推动政党转型和政府转型。实际上,改革与转型是一体两面,相互促进。
  当改革进行到一定阶段,就会生成相应的社会结构、利益结构。这些结构的要素,有的已经相对稳定,有的仍在持续变化之中。就目前而言,中国经济领域的转型,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相应的预期目标。而社会领域、政治领域的转型,离预期目标还比较远。总的来说,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所以,当前共青团改革的背景是群团改革,群团改革的背景是全面深化改革,包括党政军群、文化、司法、医疗等。目前方兴未艾的共青团改革,其力度和广度是前所未有。所以,研究共青团的改革史,从中梳理共青团改革的逻辑和经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里有两个重要维度:一个是国家社会关系维度。作为国家权力的执政集团,它对不同政治势力或利益集团的吸纳能力,对基层社会的渗透能力,决定这个国家社会运动的发生及其走势。如果国家权力直接面对基层百姓,许多原本属于地方性的经济问题,就有可能演变为全国性的政治问题。这就是说,具有服务、表达、协调等功能的社会中间层不可或缺。对于当代中国来说,社会中间层主要由两类社团组织扮演。一类改革开放后发育出来的普通社会组织,由政府民政口治理;一类是在革命年代就开始登场的群团组织,由共产党领导,这就是中国特色。一方面,党的群团组织拥有庞大的基层网络,覆盖人口的80%以上;另一方面,目前普通社会组织各地发育不平衡,发展亟待引导。因此,开发群团组织的应有功能,充分发挥其枢纽性作用,参与多元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二个维度是全面从严治党。因为共青团毕竟不同于工会、妇联,它与执政党有着特殊的政治关系。《中国共产党章程》对党团关系的规定是一个体现。如果有时间,大家可以看看1949年元旦中共中央发出的建团决议,就明白当初为什么要重新建团。青年团具有很强的先进性、政治性,这是工会、妇联等群团组织所不具备的。所以,党中央提出“从严治党”,团中央就提出“从严治团”。党对共青团要求高于一般群团。在改革中怎样体现这种特殊的政治关系?说你是助手,但不代表你有多大权力;说你是后备军,但不等于进入仕途“快车道”。共青团改革的目标,是解决政治性强的组织脱离群众的问题,对党亦有借鉴价值。那么,如何从干部管理、组织设置、运行机制改革等方面进行改革?这些改革能否使团的价值认同、组织形态、服务效果达到预期目标呢?需要借助历史来研究。
  事实上,1978年以来,随着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的改革进程,群团改革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1988年工会、共青团、妇联响应中共十三大提出的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分别提出各自的体制改革设想。二是1993年3月,为了与中共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要求相适应,遵照中共十四届二中全会要求,工青妇分别出台各自改革方案。三是2000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21个群众团体机关机构改革意见>的通知》,推进群团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讲,在探索破除行政化路径的同时,群团的领导体制、业务流程、工作方法、干部管理、经费使用等却在“参公管理”中悄然与党政机关趋同。形势会教育人,危机倒逼改革。
  当然,我们的研究并不只局限于三次相比明显的体制改革、机构改革,因为共青团的改革创新是常态的。在某种意义上讲,改革与创新是相互促进的,坚持改革就是创新,持续的创新就能推动改革。改革开放近40年来,从中央层面到地方层面,推出不少有价值的创新之举,值得认真梳理和总结。比如,历届团中央书记处都着力打造吸引团员、青年聚集的新的组织形态,意在破解基层组织建设薄弱的困境;深圳、广州等地在志愿服务领域的最先实践,开辟了共青团服务青年、服务社会的新空间;上海共青团多年来持续探索协管政府青年事务的方法和路径,形成党的青年工作的又一有力支撑;北京、上海、广东、重庆等地分别探索出发挥共青团枢纽型作用的不同形态,拓展了共青团对青年自组织、对社会大众的联结渠道。
  共青团研究为什么要强调历史视角呢?因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更何况改革史本身就是当代史。大家知道,马克思是一个思辨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大理论家。但是,他仍然力求将他的宏大理论,建筑在历史的资料之上。所以,我们考察共青团的改革史,首先要“立足共青看共青”,然后要“跳出共青看共青”。我们希望能从历史中吸收更多的政治智慧,包括一些教训,来共同促进时下正在进行的事业。我们希望,作为一个学者、作为一个研究人员,能够担负起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尽可能地做得好一点,为共青团改革提供一些借鉴性思路、建设性意见。
其他文献
为隆重纪念2016年“五四”青年节,团青阳县委组织各领域青年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为青年朋友奉上一道“色香味意形”俱全的青春大餐。  “色”,即引导青少年关注特色和秀色青阳。开展“我眼中的美丽青阳”青少年图片征集活动,展示文明创建工作取得的实际成效。  “香”,即引导青少年感受家乡发展的馨香。举办“芙蓉湖青年论坛”,在思想的碰撞中感受家乡的发展和变化。  “味”,即引导青少年体味收获
期刊
前不久,“青年之声·威海”互动社交平台陆续收到来自山东大学(威海)等驻威高校学生的在线提问和问题反映,希望参加有关法律方面的专题讲座,为在校学习和考研就业提供合理建议与指导。团威海市委立即启动了工作反馈机制。5月22日,“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全国优秀律师进高校”暨“青年之声·威海”专家学者进校园活动在山东大学(威海)举行,为现场200余名师生带来了一场关于法律知识和法务工作的专题讲座。  自“青年之
期刊
看点: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鼓集团”)是国有一类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现有职工7000名,其中35周岁以下青年3700名,约占职工总数的52%。沈鼓集团团委设有直属分团委(团总支、团支部)33个、共有专、兼职团干部120名,28周岁以下青年1319名,团员1031名。2015年,在上级团组织和集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沈鼓集团团委紧扣企业生产经营形势,践行“活力、拼搏、学习、创新”青年文
期刊
5月24日,由团瑞丽市委主办的瑞丽市首届跨境青年电商缅语培训班在瑞丽市文化馆举行开班仪式,该培训班计划用一年的时间,每周一、三、四晚上开展跨境青年电商人才培训。整个培训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础性培训,进行缅语沟通技能培训,第二阶段是能力扩展培训,进行跨境电商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划发展能力培训,第三阶段是实践实训能力,到瑞丽市跨境电商创业园区青年孵化区开展创业实践实训。
期刊
今天谈共青团改革创新发展,在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离时代、离党政、离青年近一点,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这里所讲的“时代脉搏”就是历史发展阶段趋势问题,“党政需要”就是党政在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青年利益”在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需要,这是共青团改革创新发展的依据。  共青团是党的助手、青年利益的代表,无论如何改革创新都必须以时代、党政、青年的发展需要为起点。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以前30多年改革创新的经验
期刊
1988年5月4日至8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出席会议代表2027名。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了开幕式。胡启立代表党中央向大会致贺词,大会通过了宋德福作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继往开来艰苦奋斗》的工作报告。大会对团章的部分条文作了修改,通过了《关于实行团员证制度的决议》,审议了《关于共青团体制改革的基本设想》,并第一次审改确定了代团歌。大会选出新的中央委员会
期刊
201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共青团提出了“提高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扩大团的工作有效覆盖面”两大战略性课题。同年,广东共青团承担并启动团中央“智慧团建”试点工作,并确定广州市为首期试点区域。“智慧团建”作为青少年领域的一项重要改革探索,被列入《广东省推进改革先行试点的实施方案》,着力探索运用互联网思维及技术,革新共青团工作载体和方式,构建青少年服务供给新机制,建立O2O(Online To Off
期刊
2015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发表,上海、重庆等地的群团改革随之大力跟进,群团改革要破除“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倾向。我认为,最根本的是加强群团的专业化与社会化建设。下面以共青团为例,谈谈自己的想法。  第一,共青团制度设计目标的多重性,决定了群团改革要从专业化、社会化角度入手。共青团在中国制度设计中有三个目的:第一是干部储备,第二是青年群体的整合,第三是为青年
期刊
作为党的助手与后备军,共青团和中国共产党关系密切,并且在意识形态、组织结构、运行方式等有着高度同构性。在中国政治中,中国共产党处于核心领导地位,使中国政治发展逻辑也在共青团发展中得以演绎。因此,不论是从历史的维度还是从现实的维度,也不论是从政治的维度还是社会的维度来看,共青团改革都包含了中国政治发展的许多命题,其中包括政党、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发展问题。  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因素逐渐开始增加,随着
期刊
当前,共青团改革势在必行,而且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但无论形势如何迫切,作为改革创新的策动者首先应对改革有一个清晰的定位,有明确的目标预设,这是改革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对于共青团改革的定位依据大致有两个向度:一是共青团的基本属性;一是共青团的基本职能,或者说是共青团的存在价值。但这两个向度并不背离,而是相辅相成的,其目标指向是一致的,即为党凝聚青年,说到底,也就是青年群体的建构问题,这应该是共青团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