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简单介绍了语文思维能力,分析了当前高中教学实践在该方面普遍具有的意识不强、方法不对等不足之处,并重点围绕“润物细无声”原则、兴趣和主动性、形象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情感性思维、概括性思维等方面,对有效发展语文思维能力之策略展開探讨。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思维能力;思维导图
长期以来,高中语文教学都存在重知识传授而轻语文思维培养的现象,导致教学水平的上限始终难以得到有效提升,难以满足新课程改革要求。为了切实改善这一现象,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与探索中逐渐发展良好语文思维,教师一定要对教学进行全面创新和优化,于实践中逐渐探索出凸显语文思维发展作用高水平课堂运行模式。
一、高中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一)语文思维能力概述
所谓语文思维能力,简单来说就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应当形成的具有比较稳固心理、意识倾向的思维能力,是高中生探究新事物、认识事物内部联系、研究事物规律、提升学习水平、应用所学解决具体问题的基础能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缺乏语文思维能力的学生很难学好语文,更难以成长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对语文教学而言,传授知识固然要紧,但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必要性无疑要更为突出。总体来看,高中语文思维广泛体现于形象性、发散性、情感性以及概括性等层面,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重点围绕这四点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尽量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和收获知识的同时,不断发展语文思维能力。
(二)不足和缺陷
虽然发展学生语文思维是当前语文课程教育的重中之重,但是落实到实践中却存在不少问题,导致不少学生的语文思维较差,并不能满足现代教育要求以及社会发展要求。首先,教师相关意识有所欠缺。长期以来,语文教师都习惯了以传授知识为教学根本目标,以提高学生语文成绩为主要任务,将教学重心过多地放在了更为具体的知识基础、现代文阅读、古文阅读以及写作等方面,致力于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语文答题水平,从而忽视了语文思维培养。在这一教学观念下,学生往往只能过于被动地接受知识、提升语文答题水平,却很难真正理解语文内涵并全面形成良好语文思维。其次,语文思维培养发展手段过于刻板、刻意。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逐步推进,不少教师都意识到教学不能仅局限于知识传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实现思维、能力等的全面发展,并于实践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思维引导与培养。不过和具体的知识相比,语文思维无疑显得更为抽象,很难直接进行有效培养。但是部分教师并没有掌握语文思维培养诀窍,而是将语文思维总结为具体的知识点,并且通过死记硬背等刻板方式加强教育教学。这不仅难以取得良好成效,还可能加剧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厌烦情绪、抵触情绪,严重影响教学活动的顺利、高效开展。
二、基于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高中语文教学策略
(一)坚持践行“润物细无声”培养原则
对语文思维发展而言,一定要避免操作方式过于刻意。这是因为思维本身就是属于抽象类,很难直接通过教学进行传授。这意味着教师如果在教学中将语文思维具化为知识点并进行传授,虽然能够令学生快速理解,但却很难让学生在学习与探索中有效养成相应的思维能力,甚至还可能让教学过程变得过于枯燥、刻板,反而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活动本身形成强烈厌烦感,不利于教学工作顺利落实。故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一定要坚持践行“润物细无声”的培养原则,将语文思维融入到教学的方方面面,通过长期、间接的形式加以熏陶与培养,让学生在持续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在形象性、发散性、情感性以及概括性等方面产生深度认知和感受,发展思维,进而达到优秀教学效果。这意味着教师在实际教学时需要优化教学设计,不能过于死板地按照教材设计教学方案,而是要尝试将语文思维培养任务融入到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整个过程,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日积月累地收获成长和发展,顺利完成由量变到质变的过渡,对学生语文思维进行有效培养。例如在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相关内容时,教师并没有在教学过程中直接点明各种语文思维,更没有采取灌输式的方式要求学生熟记语文思维的定义与内涵,而是围绕课文本身进行合理设计,挖掘课文中能够凸显思维的形象性、发散性、情感性、概括性等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如此一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理解课文,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更能在不知不觉间强化对各种语文思维的模糊认知。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渐对语文思维有正确认知和理解,并在长期积累中形成全面、良好的语文思维。
(二)全面强化学生语文学习与探索的兴趣和主动性
若要保障语文思维培养发展效果,必然应当先确保学生具有强烈语文兴趣以及主动探索知识之动力。思维本身不像知识,不可能通过教师的简单传授便能让学生发展起良好的语文思维,只有依靠学生自身长期、持续、科学的思考,方能逐步形成相应的语文思维。换言之,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语文学习探索兴趣以及主动性,只是在教师的要求下被动地、机械性地获取知识,那么由于缺乏足够思考,学生不可能形成良好语文思维。针对这一客观现实,教师应当坚持贯彻以生为本观念,把学生置于首要地位,着重于激发语文兴趣,引导他们以科学的方式主动进行学习与探索,鼓励他们多多思考,从而让他们在学习与实践中逐渐养成优秀语文思维。例如在教学《雷雨》相关内容时,教师并没有直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而是在课堂伊始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话剧《雷雨》的视频。精彩而直观的话剧表演立马吸引住了学生兴趣,教师以此作为课堂教学导入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在兴趣趋势下对课文进行主动学习与探索,不仅起到了良好教学效果,也令学生在自主思考的过程中有效强化和发展了语文思维。
(三)在联想和想象中培养学生形象性思维能力
形象性思维能力简单来说就是学生的想象能力,是学生基于天性进行自由想象并将脑海中的事物具象化的能力。语文教学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以文字作为载体,而文字本身是一种抽象的事物,和学生喜欢直观、形象事物的天性相悖,进而导致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很容易面临缺乏足够兴趣、感到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知识等问题。而发展学生形象性思维能力,则能全面强化学生基于文字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而解决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促进教学效果改善之同时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积极创造机会,鼓励学生进行联想与想象,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养成良好形象性思维。例如《荷塘月色》课堂教学中,不少学生很难充分理解和感受文章所表达的美,尤其是文字描述的内容无法在学生脑海中具化出相应的情境,导致实际教学效果较差。对此,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应的图片、视频等,将文字与图像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并发展形象性思维。 (四)利用思维导图发展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思维导图作为现代教育中的重要工具,其对学生发散性思考具有不小助力功效。这是因为思维导图本身就具有表现发散性思考之功能,不管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其进行教学,还是引导学生掌握使用其的方法和技巧,都能在降低教学难度的同时发展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教师应当于日常教学时大量运用思维导图,同时传授学生绘画导图的方法技巧,从而鼓励学生主动使用导图梳理知识,最大程度发挥其工具作用和价值,并在语文教学中得以广泛应用。例如在教学《六国论》这篇课文时,教师布置了课前预习任务,并要求学生根据预习内容绘制相应的思维导图。在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绘制的思维导图,进行评价,并组织学生围绕论点、论证、结论等重新构思和绘制,确保学生能够清晰理解课文结构和内涵,同时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
(五)基于读写结合强化学生情感性思维能力
情感性思维能力即学生感受以及表达情感之品质以及本领。对现代社会的人而言,具有共情能力十分重要,同时也需要具备良好的情感表达能力,方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而文字作为情感的物质外壳,其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语文教学之中培养情感思维的基础性工具,教师则可以围绕阅读和写作展开合理教学,尤其要基于读写结合对学生情感性思维能力进行有效培养。在读与写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全面、持续地理解和感受文字,进而感受文字中的情感,领略文字中蕴含的思想,逐渐强化情感性思维能力。教师要做的就是在读写结合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让学生在理解文字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强化学生感知和表达情感的能力,培养学生共情能力,让学生成长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具有良好情感性思维的人才。例如在教学《离骚》时,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并以此为基础指导他们分析和感受屈原通过文字所表达的深切情感。通过朗读这一方式,学生更容易感受到《离骚》文字中所蕴含的充沛、丰富情感,理解屈原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坚持崇高理想的意志,准确把握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情人民的情感以及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采取仿写这一方式进行写作练习,鼓励他们自由抒发自身情感,让学生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融入到写作的文字之中,充分利用文字这一媒介工具对学生情感体会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作用,从而实现基于读写结合推动学生情感性思维有效发展。
(六)结合生活实践锻炼学生概括性思维能力
概括性思维是学生语文知识掌握运行的表现,而且也是学生解决问题本领的呈现。发展学生概括性思维,能够有效强化学生在阅读文章过程中的信息搜集能力,从而促使学生有效提升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方位发展。而在实际培养学生概括性思维时,则需要以发展思维能力敏捷特性为重点,让学生将眼前问题与已知内容进行对比、类比、发展、变化等关系加以联系,同时进一步加快这一过程的速度,确保学生能够迅速敏捷地对语言材料做出判断、分析乃至推理。例如《李杜诗五首》相关内容的课堂教授中,教师一边带领学生阅读和学习古诗,一边引导学生对古诗中常见的特定意象進行联想和概括,指导学生对不同古典诗文的风格流派加以总结,让学生围绕李白和杜甫的语言特色、作品特点等进行对比。这样不仅可以高质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还能有效培养学生概括性思维能力。
结束语
综上可知,高中语文教学一定要强化发展语文思维,让学生于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实现思维能力有效发展,从而为学生的持续成长、全面进步加以有效辅助。教师应当对语文思维加以全面剖析和把握,并在教学实践中坚持贯彻“润物细无声”的教学培养原则,以激发兴趣和引导主动学习为重要前提,从各方面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发展学生语文思维。
参考文献
[1]姜旭日.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策略[J].才智,2015,000(028):192-192.
[2]张旭.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策略[J].教育(文摘版),2016(12):00240-00240.
[3]周皎.探究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J].课外语文,2020,000(010):P.60-61.
[4]张超.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8.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思维能力;思维导图
长期以来,高中语文教学都存在重知识传授而轻语文思维培养的现象,导致教学水平的上限始终难以得到有效提升,难以满足新课程改革要求。为了切实改善这一现象,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与探索中逐渐发展良好语文思维,教师一定要对教学进行全面创新和优化,于实践中逐渐探索出凸显语文思维发展作用高水平课堂运行模式。
一、高中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一)语文思维能力概述
所谓语文思维能力,简单来说就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应当形成的具有比较稳固心理、意识倾向的思维能力,是高中生探究新事物、认识事物内部联系、研究事物规律、提升学习水平、应用所学解决具体问题的基础能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缺乏语文思维能力的学生很难学好语文,更难以成长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对语文教学而言,传授知识固然要紧,但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必要性无疑要更为突出。总体来看,高中语文思维广泛体现于形象性、发散性、情感性以及概括性等层面,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重点围绕这四点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尽量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和收获知识的同时,不断发展语文思维能力。
(二)不足和缺陷
虽然发展学生语文思维是当前语文课程教育的重中之重,但是落实到实践中却存在不少问题,导致不少学生的语文思维较差,并不能满足现代教育要求以及社会发展要求。首先,教师相关意识有所欠缺。长期以来,语文教师都习惯了以传授知识为教学根本目标,以提高学生语文成绩为主要任务,将教学重心过多地放在了更为具体的知识基础、现代文阅读、古文阅读以及写作等方面,致力于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语文答题水平,从而忽视了语文思维培养。在这一教学观念下,学生往往只能过于被动地接受知识、提升语文答题水平,却很难真正理解语文内涵并全面形成良好语文思维。其次,语文思维培养发展手段过于刻板、刻意。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逐步推进,不少教师都意识到教学不能仅局限于知识传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实现思维、能力等的全面发展,并于实践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思维引导与培养。不过和具体的知识相比,语文思维无疑显得更为抽象,很难直接进行有效培养。但是部分教师并没有掌握语文思维培养诀窍,而是将语文思维总结为具体的知识点,并且通过死记硬背等刻板方式加强教育教学。这不仅难以取得良好成效,还可能加剧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厌烦情绪、抵触情绪,严重影响教学活动的顺利、高效开展。
二、基于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高中语文教学策略
(一)坚持践行“润物细无声”培养原则
对语文思维发展而言,一定要避免操作方式过于刻意。这是因为思维本身就是属于抽象类,很难直接通过教学进行传授。这意味着教师如果在教学中将语文思维具化为知识点并进行传授,虽然能够令学生快速理解,但却很难让学生在学习与探索中有效养成相应的思维能力,甚至还可能让教学过程变得过于枯燥、刻板,反而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活动本身形成强烈厌烦感,不利于教学工作顺利落实。故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一定要坚持践行“润物细无声”的培养原则,将语文思维融入到教学的方方面面,通过长期、间接的形式加以熏陶与培养,让学生在持续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在形象性、发散性、情感性以及概括性等方面产生深度认知和感受,发展思维,进而达到优秀教学效果。这意味着教师在实际教学时需要优化教学设计,不能过于死板地按照教材设计教学方案,而是要尝试将语文思维培养任务融入到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整个过程,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日积月累地收获成长和发展,顺利完成由量变到质变的过渡,对学生语文思维进行有效培养。例如在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相关内容时,教师并没有在教学过程中直接点明各种语文思维,更没有采取灌输式的方式要求学生熟记语文思维的定义与内涵,而是围绕课文本身进行合理设计,挖掘课文中能够凸显思维的形象性、发散性、情感性、概括性等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如此一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理解课文,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更能在不知不觉间强化对各种语文思维的模糊认知。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渐对语文思维有正确认知和理解,并在长期积累中形成全面、良好的语文思维。
(二)全面强化学生语文学习与探索的兴趣和主动性
若要保障语文思维培养发展效果,必然应当先确保学生具有强烈语文兴趣以及主动探索知识之动力。思维本身不像知识,不可能通过教师的简单传授便能让学生发展起良好的语文思维,只有依靠学生自身长期、持续、科学的思考,方能逐步形成相应的语文思维。换言之,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语文学习探索兴趣以及主动性,只是在教师的要求下被动地、机械性地获取知识,那么由于缺乏足够思考,学生不可能形成良好语文思维。针对这一客观现实,教师应当坚持贯彻以生为本观念,把学生置于首要地位,着重于激发语文兴趣,引导他们以科学的方式主动进行学习与探索,鼓励他们多多思考,从而让他们在学习与实践中逐渐养成优秀语文思维。例如在教学《雷雨》相关内容时,教师并没有直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而是在课堂伊始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话剧《雷雨》的视频。精彩而直观的话剧表演立马吸引住了学生兴趣,教师以此作为课堂教学导入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在兴趣趋势下对课文进行主动学习与探索,不仅起到了良好教学效果,也令学生在自主思考的过程中有效强化和发展了语文思维。
(三)在联想和想象中培养学生形象性思维能力
形象性思维能力简单来说就是学生的想象能力,是学生基于天性进行自由想象并将脑海中的事物具象化的能力。语文教学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以文字作为载体,而文字本身是一种抽象的事物,和学生喜欢直观、形象事物的天性相悖,进而导致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很容易面临缺乏足够兴趣、感到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知识等问题。而发展学生形象性思维能力,则能全面强化学生基于文字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而解决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促进教学效果改善之同时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积极创造机会,鼓励学生进行联想与想象,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养成良好形象性思维。例如《荷塘月色》课堂教学中,不少学生很难充分理解和感受文章所表达的美,尤其是文字描述的内容无法在学生脑海中具化出相应的情境,导致实际教学效果较差。对此,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应的图片、视频等,将文字与图像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并发展形象性思维。 (四)利用思维导图发展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思维导图作为现代教育中的重要工具,其对学生发散性思考具有不小助力功效。这是因为思维导图本身就具有表现发散性思考之功能,不管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其进行教学,还是引导学生掌握使用其的方法和技巧,都能在降低教学难度的同时发展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教师应当于日常教学时大量运用思维导图,同时传授学生绘画导图的方法技巧,从而鼓励学生主动使用导图梳理知识,最大程度发挥其工具作用和价值,并在语文教学中得以广泛应用。例如在教学《六国论》这篇课文时,教师布置了课前预习任务,并要求学生根据预习内容绘制相应的思维导图。在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绘制的思维导图,进行评价,并组织学生围绕论点、论证、结论等重新构思和绘制,确保学生能够清晰理解课文结构和内涵,同时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
(五)基于读写结合强化学生情感性思维能力
情感性思维能力即学生感受以及表达情感之品质以及本领。对现代社会的人而言,具有共情能力十分重要,同时也需要具备良好的情感表达能力,方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而文字作为情感的物质外壳,其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语文教学之中培养情感思维的基础性工具,教师则可以围绕阅读和写作展开合理教学,尤其要基于读写结合对学生情感性思维能力进行有效培养。在读与写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全面、持续地理解和感受文字,进而感受文字中的情感,领略文字中蕴含的思想,逐渐强化情感性思维能力。教师要做的就是在读写结合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让学生在理解文字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强化学生感知和表达情感的能力,培养学生共情能力,让学生成长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具有良好情感性思维的人才。例如在教学《离骚》时,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并以此为基础指导他们分析和感受屈原通过文字所表达的深切情感。通过朗读这一方式,学生更容易感受到《离骚》文字中所蕴含的充沛、丰富情感,理解屈原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坚持崇高理想的意志,准确把握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情人民的情感以及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采取仿写这一方式进行写作练习,鼓励他们自由抒发自身情感,让学生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融入到写作的文字之中,充分利用文字这一媒介工具对学生情感体会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作用,从而实现基于读写结合推动学生情感性思维有效发展。
(六)结合生活实践锻炼学生概括性思维能力
概括性思维是学生语文知识掌握运行的表现,而且也是学生解决问题本领的呈现。发展学生概括性思维,能够有效强化学生在阅读文章过程中的信息搜集能力,从而促使学生有效提升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方位发展。而在实际培养学生概括性思维时,则需要以发展思维能力敏捷特性为重点,让学生将眼前问题与已知内容进行对比、类比、发展、变化等关系加以联系,同时进一步加快这一过程的速度,确保学生能够迅速敏捷地对语言材料做出判断、分析乃至推理。例如《李杜诗五首》相关内容的课堂教授中,教师一边带领学生阅读和学习古诗,一边引导学生对古诗中常见的特定意象進行联想和概括,指导学生对不同古典诗文的风格流派加以总结,让学生围绕李白和杜甫的语言特色、作品特点等进行对比。这样不仅可以高质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还能有效培养学生概括性思维能力。
结束语
综上可知,高中语文教学一定要强化发展语文思维,让学生于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实现思维能力有效发展,从而为学生的持续成长、全面进步加以有效辅助。教师应当对语文思维加以全面剖析和把握,并在教学实践中坚持贯彻“润物细无声”的教学培养原则,以激发兴趣和引导主动学习为重要前提,从各方面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发展学生语文思维。
参考文献
[1]姜旭日.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策略[J].才智,2015,000(028):192-192.
[2]张旭.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策略[J].教育(文摘版),2016(12):00240-00240.
[3]周皎.探究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J].课外语文,2020,000(010):P.60-61.
[4]张超.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