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小学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易于接受新习惯和观点,所以,在小学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一年级语文课堂现状
一年级学生(6-7岁左右)身心发展上的年龄特性给优良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带来一定障碍。他们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对新学校的教室、教师、课本、课堂等都充满了无限的期待。但是,他们有意注意还处在发展初期,以无意注意为主,注意力集中时间在20分钟左右,自制力相对较差。因此,会出现“前一小段听听、后一大段动动”的现象。
这一现象在一年级语文课程內容繁多的特性上愈加明显。学生既要训练坐姿、培养倾听习惯,又要在语文课堂上熟记汉语拼音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表,学会各种拼读规则,识记至少950个生字的音形和部分意义,还要学会正确的握笔姿势和写字坐姿,能工整地书写350个会写的汉字,学会正确流利地借助或不借助拼音朗读较长的文章。这些行为习惯和直观、形象的知识比起来,必然造成“无心倾听”。而且,小学语文课堂本身应当是循循善诱、于平缓节奏中娓娓道来。可是,对于活泼好动的一年级学生来说,速度过慢的课堂只会带来注意力分散下的兴趣全无、无刺激下的无心倾听。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运用“快节奏”与“慢镜头”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一年级语文课堂的实效性。
二、“快节奏”为一年级语文课堂保驾护航
“快节奏”就是使学生在课中学习时,养成快听、快看、快做、快说、快写、快思的习惯,即在听到教师的明确指令后,快速地完成看、做、说、写、思等相关的学习任务。如快速打开语文书本,快速扣上书本并放在课桌中央,快速拿出生字本、铅笔和橡皮擦,练写生字,快速收拾文具,课中的作业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等“快节奏”的基本环节。
1.固定的教学常规组织口令勾画“快节奏”。教师可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吸收前人经验,创编一些简短易记的师生互动儿歌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常规训练。如调整坐姿的口令有“1-2,坐好”,引导学生调动视觉和听觉的口令有“小眼睛,看老师”,讨论后快速安静的口令有“时间到,坐坐好”,鼓励个别学生的口令有“表扬他,你真棒”等等。一年级语文课堂上更需要一些属于语文教师的学科口令。如调整坐姿时,“头正肩平脚踩地”,关注握姿时,“一指二指捏着,三指下面顶着。笔尖向前斜着,笔杆向后靠着”。
这些简单易懂却又极有节奏感的口令,相比于教师随意给出的长短不一的教学组织语言,一年级学生更容易理解、记忆和操作。但是,在口令训练中,切不可光讲要求,不抓落实,一定要将时间观念根植在学生心中,刺激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在给出口令后,要关注全班有多少学生做到“口心合一”,有多少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以最快速度完成口令要求,有哪几个学生在听到指令后依然行为拖沓、漫不经心。对于那些反应迅速、“心口合一”的学生,要大力表扬,发挥榜样作用;对于那些态度散漫、我行我素的个别学生,则需要在榜样引导的同时,以相应行为口令加强练习的方式来不断刺激其注意力,使其回过神来,明白口令要求。
2.心领神会的肢体语言润色“快节奏”。教学常规组织口令让课堂开始有了框架,心领神会的肢体语言则能够使这幅“冰冷”的框架多一些鲜活和温暖。这时,无需教师言语提醒,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学生均能读懂其中含义。在课堂中,当教师满脸的笑意,学生立马明白他们的表现非常好。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将双手由胸前向两边打开,学生立马心领神会要齐回答;如果将单手手掌摊开指向某一个学生,其他学生便明白要保持安静,静听那位学生的回答;当教师提出问题,却把一只手以举手的方式立起,则表示请学生自愿举手回答问题。甚至于课堂上一个或赞许或严厉的眼神、一个摸头的动作、一个简单的提醒动作以及对全班给予“竖起大拇指”的鼓励动作,都不再有着口令附带的冰冷感,更多的是教师对学生行为的关注和尊重以及面对个别注意力不集中学生的爱抚般的善意提醒。相信,在不断的引导、熏陶下,学生不但能积极主动,精神抖擞,还能学会认真倾听,对他人给予更多的尊重。
三、“慢镜头”让一年级语文课堂妙趣横生
课堂学习基本规范已定,那么教师的“镜头”就要聚焦在教学上。在教学重点时要慢、在教学难点上也要慢。一年级语文课堂上的基本操作形式可以有:讨论识记生字的方法、认真观察并表达笔画之间的联系、借助直观形象的教具延伸表达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等等。
1.把握学生特点是“慢镜头”的触发点。教师应准确把握整个班级的学习风气,适时加以引导,营造师生配合默契的课堂教学文化,为教学关键点的“慢镜头”搭桥铺路。
例如,在教学汉语拼音“ɑ”时,鉴于学生刚接触汉语拼音,并且识记主要以直观形象为主,可以以观察为“慢镜头”的主要形式。首先,要引导学生观察课本插图中扎辫子的小女孩,明了侧脸配上大辫子组成“ɑ”的形状。然后再让学生观察小女孩的口型,模仿揣摩她发出的“ɑ”音。一年级的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均可从观察入手,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会观察。从观察图画逐步走向观察文字,使语言文字教学在学生的留心观察中不费吹灰之力便可迎刃而解。慢慢地,笔者的课堂上出现了更多善于观察的眼睛和好奇的问题,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小池》时,学生在初读完诗后,就迫不及待地举手问“爱晴柔”“尖尖角”是什么?而这恰好是教学当中的一个教学重点。
2.研磨教学艺术是“慢镜头”的核心点。潜心解读一年级语文教材,用心提炼教学内容呈现的趣味性,用心规划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做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启发学生思维,就会使学生在思考中产生对知识的期待和积极的思考,促其主动探究,体验学习乐趣。
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识字四”的“形声字”教学中,相信大多数教师会让学生观察合体字的两个部分,引出“形声字”的概念。其实,教师可接着以转盘方式呈现本课所有形声字,更为直观地通过形旁、声旁的不同色彩理解“形声字”含义。再接着,教师可出示“蚜”“蚊”“蚣”三个既符合课文“虫”字旁教学内容,又符合形声字造字规律的字。学生欣喜地发现:即使是生字,但如果认识声旁,也能认识此字。为了解决学生碰到字就认半边的问题,教师可以继续出示“蚝”,让学生猜读音后,指出读“háo”。进而小结:形声字,有时候也指韵母和声旁一样。
如此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跳一跳,摘得到”的教学设计,学生怎能不被深深吸引,在层层深入中不断突破思维定势,建立起完备的知识体系呢?教师教得轻松自如,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并在不断挑战中收获知识。
总之,在“快节奏”的教学常规下,学生逐步形成专注力强、反应敏捷、口心手合一的学习习惯,教师再把“慢镜头”推向语文课堂的教学重难点,聚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科学性和逻辑性”。这种一张一弛的教学节奏不仅能长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对语文课堂的热情,更能让语言文字学习妙趣横生,语文课堂逐步走向实效。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五缘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张 妤)
一、一年级语文课堂现状
一年级学生(6-7岁左右)身心发展上的年龄特性给优良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带来一定障碍。他们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对新学校的教室、教师、课本、课堂等都充满了无限的期待。但是,他们有意注意还处在发展初期,以无意注意为主,注意力集中时间在20分钟左右,自制力相对较差。因此,会出现“前一小段听听、后一大段动动”的现象。
这一现象在一年级语文课程內容繁多的特性上愈加明显。学生既要训练坐姿、培养倾听习惯,又要在语文课堂上熟记汉语拼音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表,学会各种拼读规则,识记至少950个生字的音形和部分意义,还要学会正确的握笔姿势和写字坐姿,能工整地书写350个会写的汉字,学会正确流利地借助或不借助拼音朗读较长的文章。这些行为习惯和直观、形象的知识比起来,必然造成“无心倾听”。而且,小学语文课堂本身应当是循循善诱、于平缓节奏中娓娓道来。可是,对于活泼好动的一年级学生来说,速度过慢的课堂只会带来注意力分散下的兴趣全无、无刺激下的无心倾听。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运用“快节奏”与“慢镜头”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一年级语文课堂的实效性。
二、“快节奏”为一年级语文课堂保驾护航
“快节奏”就是使学生在课中学习时,养成快听、快看、快做、快说、快写、快思的习惯,即在听到教师的明确指令后,快速地完成看、做、说、写、思等相关的学习任务。如快速打开语文书本,快速扣上书本并放在课桌中央,快速拿出生字本、铅笔和橡皮擦,练写生字,快速收拾文具,课中的作业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等“快节奏”的基本环节。
1.固定的教学常规组织口令勾画“快节奏”。教师可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吸收前人经验,创编一些简短易记的师生互动儿歌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常规训练。如调整坐姿的口令有“1-2,坐好”,引导学生调动视觉和听觉的口令有“小眼睛,看老师”,讨论后快速安静的口令有“时间到,坐坐好”,鼓励个别学生的口令有“表扬他,你真棒”等等。一年级语文课堂上更需要一些属于语文教师的学科口令。如调整坐姿时,“头正肩平脚踩地”,关注握姿时,“一指二指捏着,三指下面顶着。笔尖向前斜着,笔杆向后靠着”。
这些简单易懂却又极有节奏感的口令,相比于教师随意给出的长短不一的教学组织语言,一年级学生更容易理解、记忆和操作。但是,在口令训练中,切不可光讲要求,不抓落实,一定要将时间观念根植在学生心中,刺激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在给出口令后,要关注全班有多少学生做到“口心合一”,有多少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以最快速度完成口令要求,有哪几个学生在听到指令后依然行为拖沓、漫不经心。对于那些反应迅速、“心口合一”的学生,要大力表扬,发挥榜样作用;对于那些态度散漫、我行我素的个别学生,则需要在榜样引导的同时,以相应行为口令加强练习的方式来不断刺激其注意力,使其回过神来,明白口令要求。
2.心领神会的肢体语言润色“快节奏”。教学常规组织口令让课堂开始有了框架,心领神会的肢体语言则能够使这幅“冰冷”的框架多一些鲜活和温暖。这时,无需教师言语提醒,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学生均能读懂其中含义。在课堂中,当教师满脸的笑意,学生立马明白他们的表现非常好。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将双手由胸前向两边打开,学生立马心领神会要齐回答;如果将单手手掌摊开指向某一个学生,其他学生便明白要保持安静,静听那位学生的回答;当教师提出问题,却把一只手以举手的方式立起,则表示请学生自愿举手回答问题。甚至于课堂上一个或赞许或严厉的眼神、一个摸头的动作、一个简单的提醒动作以及对全班给予“竖起大拇指”的鼓励动作,都不再有着口令附带的冰冷感,更多的是教师对学生行为的关注和尊重以及面对个别注意力不集中学生的爱抚般的善意提醒。相信,在不断的引导、熏陶下,学生不但能积极主动,精神抖擞,还能学会认真倾听,对他人给予更多的尊重。
三、“慢镜头”让一年级语文课堂妙趣横生
课堂学习基本规范已定,那么教师的“镜头”就要聚焦在教学上。在教学重点时要慢、在教学难点上也要慢。一年级语文课堂上的基本操作形式可以有:讨论识记生字的方法、认真观察并表达笔画之间的联系、借助直观形象的教具延伸表达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等等。
1.把握学生特点是“慢镜头”的触发点。教师应准确把握整个班级的学习风气,适时加以引导,营造师生配合默契的课堂教学文化,为教学关键点的“慢镜头”搭桥铺路。
例如,在教学汉语拼音“ɑ”时,鉴于学生刚接触汉语拼音,并且识记主要以直观形象为主,可以以观察为“慢镜头”的主要形式。首先,要引导学生观察课本插图中扎辫子的小女孩,明了侧脸配上大辫子组成“ɑ”的形状。然后再让学生观察小女孩的口型,模仿揣摩她发出的“ɑ”音。一年级的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均可从观察入手,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会观察。从观察图画逐步走向观察文字,使语言文字教学在学生的留心观察中不费吹灰之力便可迎刃而解。慢慢地,笔者的课堂上出现了更多善于观察的眼睛和好奇的问题,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小池》时,学生在初读完诗后,就迫不及待地举手问“爱晴柔”“尖尖角”是什么?而这恰好是教学当中的一个教学重点。
2.研磨教学艺术是“慢镜头”的核心点。潜心解读一年级语文教材,用心提炼教学内容呈现的趣味性,用心规划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做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启发学生思维,就会使学生在思考中产生对知识的期待和积极的思考,促其主动探究,体验学习乐趣。
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识字四”的“形声字”教学中,相信大多数教师会让学生观察合体字的两个部分,引出“形声字”的概念。其实,教师可接着以转盘方式呈现本课所有形声字,更为直观地通过形旁、声旁的不同色彩理解“形声字”含义。再接着,教师可出示“蚜”“蚊”“蚣”三个既符合课文“虫”字旁教学内容,又符合形声字造字规律的字。学生欣喜地发现:即使是生字,但如果认识声旁,也能认识此字。为了解决学生碰到字就认半边的问题,教师可以继续出示“蚝”,让学生猜读音后,指出读“háo”。进而小结:形声字,有时候也指韵母和声旁一样。
如此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跳一跳,摘得到”的教学设计,学生怎能不被深深吸引,在层层深入中不断突破思维定势,建立起完备的知识体系呢?教师教得轻松自如,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并在不断挑战中收获知识。
总之,在“快节奏”的教学常规下,学生逐步形成专注力强、反应敏捷、口心手合一的学习习惯,教师再把“慢镜头”推向语文课堂的教学重难点,聚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科学性和逻辑性”。这种一张一弛的教学节奏不仅能长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对语文课堂的热情,更能让语言文字学习妙趣横生,语文课堂逐步走向实效。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五缘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张 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