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其生理发育与心理成长仍然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阶段,他们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充满着好奇与探索精神,根据这些特点,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设置种种与他们特点相适应的情境,使他们能够在充满好奇心的驱动下,快乐而轻松地学习,即可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效率,也能很好地保护他们天真无邪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情境;数学;现实生活;教学
一般来说,学习情境是指学习者所处的各种有利于学习的环境,这些情境能促使学生面对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对问题或者书本理论上所提及的问题进行思考。课堂学习时,教师处理两个相对应的位置,难以达到客观实际的情境,教师认为用语言表达就到很好地体现出来的具体问题,而学生们却只能感觉到问题的抽象性,远离生活或客观实际的抽象问题,对于大脑尚处于发育阶段的少年,或者说大脑的发育还处于“幼稚”阶段的少年,抽象问题的解决,是他们最难以理解更难于解决的问题。因此,在课堂上建立解决抽象问题的情境,就大脑处理发育阶段的青少年来说,无疑具有相当的意义。课堂情境的构建,也完全符合新《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情境是现实生活的再现,是青少年思考的客体或者说是他们思考的对象,是他们感悟的对象,面对客体,面对客观现实问题,必定会引起他们的好奇——这也是人类进行创造发明的基点。我深刻体会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好的情境,才能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提高课堂效益。下面,我介绍几种自己在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中采用的方法。
一、生活情境——经验与理论的融合
新课程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生活本身就是课堂,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人们获取了过多的食品而存储,为了便于知道有多少食物或者如何分配食物,比如狩猎而来的动物或采摘而来的果实,人们就必须要想出一些恰当的办法来处理,这样就慢慢地形成的数的概念。远古已经成为过去,现实生活中学生们不知不觉或者说潜移默化地就知道了什么是数量,他们天生就知道了多与少的关系,本能就决定了他们获得食物或其他有趣的玩具时就会自然而然地选择多或大的东西。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充分地利用生活实例,摆出生活中常见的与学生们利益相关联的问题,这也是他们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他们骨子里或者天生就乐于解决的问题,毫无疑问,这些问题与他们的利益相连,不能利益最大化地解决,他们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失,因此,课堂的生活情境或生活再现,必定会引起他们的兴趣,也一定会想方设法地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
二、问题情境——好奇是创造的原动力
好奇也是人类的天性,是與生俱来的,是进化过程中人类为了生存而获得的。探索未知世界是人类得以不断进步的原动力,如果没有好奇,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会停滞不前。有鉴于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设置问题情境,模拟人类在向自然界获得生活生存资源的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可能出现的与数字或数学相关的问题,当然,现在也不必再现原始社会的情境,现代社会中,针对不同年龄层的青少年学生,仍然有许许多多的数学情境问题。面对教室里整整齐齐的课桌与学生,如何快速地计算出学生人数或课桌数量,就会引导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并且可以将这些恰当的方法引申到全校学生在操场的情境,快速地获得他们感兴趣的信息,是他们好奇心理的表现。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情境问题是,尽管学生们天生就有对客观事物的好奇心,但是,如果好奇心仅仅停留在好奇上,而不是进一步发展,换言之,没有教师正确地引导,学生们的好奇就难以转化为探索,缺乏正确的探索过程,即便有再大的好奇心,也难以通过探索将好奇的问题一一解决,因此,循循善诱就能充分地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意义之所在,一步步引诱学生从好奇走向好胜走向探索。
三、实践情境——理论与现实结合
实践,亲自对某些事情进行客观的劳动,验证书本理论与客观现实相符与否,是获得知识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人的生理学研究结果表明,记忆与重复,记忆与亲历亲为密切相关,显然,面对客观现实并进行恰当的实践,反复刺激大脑明显地表明,对大脑来说这是“重要事件”,是“有用或有益事件”,应当将完整的过程或重要的过程存储于大脑中,并形成回路,以便今后再遇到同样情境同样问题时,能够快速计算快速处理,以获得更高的效率,熟能生巧正是基于大脑在生活中形成的高效处理“模块”的生活描写。“测量旗杆的高度”便是一个活生生的实例,让学生走出课堂,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通过测量学校的旗杆,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并掌握课本中提出的三种不同的方法,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去体会不同方法的优劣、误差产生的原因等问题。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的数学学习活动,经过自己动手操作,把操作中获得的数学信息转化为数学模型,逐步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这也正是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方法所要达到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不脱离教材与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教师们即可掌握一些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也需要更多地思考儿童们的天性与学习关系,在课堂上根据这些特点,充分得加以利用,设置种种与他们特点一致的情境,包括学生们面对的现实社会,适合于他们年龄特点的兴趣,掌握他们好奇的特点,引导他们主动走进知识的海洋。
参考文献:
[1]冯加任.初中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意义和策略[J].数学学习,2009,(3-4):2-3.
[2]高如星.创设教学情境优化数学课堂[J].新课程学习,2010,(12):116.
[3]陈怀凤.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新课程,2010,(10):131-132.
[4]高艳花.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情景创设[J].新课程学习,2010,(10):145.
[5]张美娟.浅谈初中数学新教材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J].中国校外教育,2008,(8):240.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新星学校)
关键词:情境;数学;现实生活;教学
一般来说,学习情境是指学习者所处的各种有利于学习的环境,这些情境能促使学生面对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对问题或者书本理论上所提及的问题进行思考。课堂学习时,教师处理两个相对应的位置,难以达到客观实际的情境,教师认为用语言表达就到很好地体现出来的具体问题,而学生们却只能感觉到问题的抽象性,远离生活或客观实际的抽象问题,对于大脑尚处于发育阶段的少年,或者说大脑的发育还处于“幼稚”阶段的少年,抽象问题的解决,是他们最难以理解更难于解决的问题。因此,在课堂上建立解决抽象问题的情境,就大脑处理发育阶段的青少年来说,无疑具有相当的意义。课堂情境的构建,也完全符合新《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情境是现实生活的再现,是青少年思考的客体或者说是他们思考的对象,是他们感悟的对象,面对客体,面对客观现实问题,必定会引起他们的好奇——这也是人类进行创造发明的基点。我深刻体会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好的情境,才能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提高课堂效益。下面,我介绍几种自己在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中采用的方法。
一、生活情境——经验与理论的融合
新课程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生活本身就是课堂,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人们获取了过多的食品而存储,为了便于知道有多少食物或者如何分配食物,比如狩猎而来的动物或采摘而来的果实,人们就必须要想出一些恰当的办法来处理,这样就慢慢地形成的数的概念。远古已经成为过去,现实生活中学生们不知不觉或者说潜移默化地就知道了什么是数量,他们天生就知道了多与少的关系,本能就决定了他们获得食物或其他有趣的玩具时就会自然而然地选择多或大的东西。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充分地利用生活实例,摆出生活中常见的与学生们利益相关联的问题,这也是他们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他们骨子里或者天生就乐于解决的问题,毫无疑问,这些问题与他们的利益相连,不能利益最大化地解决,他们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失,因此,课堂的生活情境或生活再现,必定会引起他们的兴趣,也一定会想方设法地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
二、问题情境——好奇是创造的原动力
好奇也是人类的天性,是與生俱来的,是进化过程中人类为了生存而获得的。探索未知世界是人类得以不断进步的原动力,如果没有好奇,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会停滞不前。有鉴于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设置问题情境,模拟人类在向自然界获得生活生存资源的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可能出现的与数字或数学相关的问题,当然,现在也不必再现原始社会的情境,现代社会中,针对不同年龄层的青少年学生,仍然有许许多多的数学情境问题。面对教室里整整齐齐的课桌与学生,如何快速地计算出学生人数或课桌数量,就会引导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并且可以将这些恰当的方法引申到全校学生在操场的情境,快速地获得他们感兴趣的信息,是他们好奇心理的表现。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情境问题是,尽管学生们天生就有对客观事物的好奇心,但是,如果好奇心仅仅停留在好奇上,而不是进一步发展,换言之,没有教师正确地引导,学生们的好奇就难以转化为探索,缺乏正确的探索过程,即便有再大的好奇心,也难以通过探索将好奇的问题一一解决,因此,循循善诱就能充分地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意义之所在,一步步引诱学生从好奇走向好胜走向探索。
三、实践情境——理论与现实结合
实践,亲自对某些事情进行客观的劳动,验证书本理论与客观现实相符与否,是获得知识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人的生理学研究结果表明,记忆与重复,记忆与亲历亲为密切相关,显然,面对客观现实并进行恰当的实践,反复刺激大脑明显地表明,对大脑来说这是“重要事件”,是“有用或有益事件”,应当将完整的过程或重要的过程存储于大脑中,并形成回路,以便今后再遇到同样情境同样问题时,能够快速计算快速处理,以获得更高的效率,熟能生巧正是基于大脑在生活中形成的高效处理“模块”的生活描写。“测量旗杆的高度”便是一个活生生的实例,让学生走出课堂,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通过测量学校的旗杆,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并掌握课本中提出的三种不同的方法,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去体会不同方法的优劣、误差产生的原因等问题。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的数学学习活动,经过自己动手操作,把操作中获得的数学信息转化为数学模型,逐步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这也正是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方法所要达到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不脱离教材与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教师们即可掌握一些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也需要更多地思考儿童们的天性与学习关系,在课堂上根据这些特点,充分得加以利用,设置种种与他们特点一致的情境,包括学生们面对的现实社会,适合于他们年龄特点的兴趣,掌握他们好奇的特点,引导他们主动走进知识的海洋。
参考文献:
[1]冯加任.初中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意义和策略[J].数学学习,2009,(3-4):2-3.
[2]高如星.创设教学情境优化数学课堂[J].新课程学习,2010,(12):116.
[3]陈怀凤.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新课程,2010,(10):131-132.
[4]高艳花.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情景创设[J].新课程学习,2010,(10):145.
[5]张美娟.浅谈初中数学新教材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J].中国校外教育,2008,(8):240.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新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