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结束小学阶段的基础课程的学习,步入中学时代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语文写作能力,所以,教师在对中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时候应当以“新课标”为指导,注重对学生自我创新能力以及活化的语言技巧的训练。但是,当前中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普遍偏低,受到“摘抄文段”“引入作文”等思想的误导,很多中学生走进了“寻章摘句”的桎梏,束缚了其自我语言文字体系的构建。因此,探究出提升中学生语言文字的策略,从而为其行文注入“活水源头”,对于整个中学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学写作 语言水平 活水源头
素质教育阶段,语文学科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构成语文学科的一个重要板块就是写作,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不仅仅是提高语文成绩的一个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今后在与人交际的时候灵活运用语言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着文采之色,润行文之园
1.捕捉审美视觉,构建文字体系。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增加阅读量、积累文段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捕捉这种审美视觉上的冲击才能够为下一步在行文中构建隶属于自己的文字体系奠定良好的基础。无论是古人的诗词歌赋,还是现代作家的优美文段,我们在引导学生捕捉这种审美视觉之美的同时,要锻炼学生将这些文段变成自己的语言体系,从而为文章不断增色。
2.尝试另辟蹊径,引发视觉冲击。有了一定的文字积累,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日记或者日常作文等方式打破单纯摘抄的束缚,在行文中有感而发、另辟蹊径,将其变为自己笔端娓娓道出的文字。有了自己的语言文字体系,学生可以将诗文引入文段的开篇或者行文之中,再辅之以排比等多种修辞,将这些积累的文段变为自己的行文文字,这样自然能够水到渠成地引发阅读者的一种审美视觉上的冲击。
3.装点文段文字,提升文章分值。在中学作文的审阅中,审阅教师是非常注重文章文采的独特魅力的。俗语有云:佛,靠的是金装。那么一篇好的文章也应当有一定的优美文字的点缀,这样才能够给审阅教师带来一种文字上的吸引力,从而提升文章的分值。但是,这种优美的文字所忌讳的是简单的摘抄,学生一定要懂得将日常积累的文段靈活地转化为自己的文字,言他人之未言之语,这样才能真正地提升作文的分值。
二、打破“寻章摘句”症结,注入“活水源头”
1.注重日常积累,善于自我思索。素质教育模式之下,中学生要完成课业任务,因此,所剩的阅读时间并不是太充裕,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进行授课的时候注重引导学生从课本中汲取有益文段。例如在讲解朱自清的《春》的时候,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学生自然会捕捉到对于“花儿”“雨”形态描写的语句,同时,通过课外阅读课的开设给予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学生通过摘抄本将积极向上的文段进行摘抄,再在作文课上通过思索从脑海截取所需的信息,进行创新型的写作训练。
2.援引创新之源,汇入文章创作。中学阶段,训练较多的文学体裁是记叙文,因此在写作训练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给予生写作范围,为了灵活运用优美文段可以要求学生文章中要有一些相应的文字援引,并结合自我感受在文章创作中生发真情实感。例如,在进行命题训练《夏日的一天》的时候,学生的文章当中对于景物的描写有的引入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有的写到了“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有的能够想到现在的流行歌曲《荷塘月色》的歌词,并且融合了自己的感受加以灵活运用,实现了行文文字的一种创新。
3.深味文化底蕴,紧跟时代潮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语文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应当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为己任,从唐诗宋词中寻找为文章增色的亮点。但是,也应当引导学生积极地打破单纯的“寻章摘句”的桎梏,在古典的基础上紧跟时代潮流,融入时代气息,可以灵活地将古典诗句转换成抒情性语句,描述现代的四季风光。
4.妙用修辞技巧,润泽行文语言。无论是中学生重点训练的记叙文,还是议论文等其他的文体,为文章注入“活水源头”的一个有力武器就是修辞。常见的八种修辞巧妙地运用到文字之中,就能够引导学生在模仿名家作品中语句的时候,讲将所借鉴的东西灵活地转化为自己的文字。例如,学生描述“春雨”,教师引导学生回忆韩愈的名句“天街小雨润如酥”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体会比喻修辞形象生动的特点,再加入排比修辞,在感悟韩愈诗句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形象的描写,从而通过修辞的巧妙运用使行文语言大放异彩。
中学时代是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文写作习惯的一个重要阶段,每一个从事语文教育的工作者都应该懂得“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通过不断的实践训练,引导学生在借鉴优美文字的基础上不断地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实施文字创新,为以后的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莫崇芬.论作文教学的优化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湖南师范大学.2003.
[2]杨洪梅.作文教学中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和培养[D].东北师范大学.2010.
[3]潘莉莉.初中学生作文心理探究及应用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10.
【关键词】中学写作 语言水平 活水源头
素质教育阶段,语文学科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构成语文学科的一个重要板块就是写作,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不仅仅是提高语文成绩的一个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今后在与人交际的时候灵活运用语言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着文采之色,润行文之园
1.捕捉审美视觉,构建文字体系。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增加阅读量、积累文段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捕捉这种审美视觉上的冲击才能够为下一步在行文中构建隶属于自己的文字体系奠定良好的基础。无论是古人的诗词歌赋,还是现代作家的优美文段,我们在引导学生捕捉这种审美视觉之美的同时,要锻炼学生将这些文段变成自己的语言体系,从而为文章不断增色。
2.尝试另辟蹊径,引发视觉冲击。有了一定的文字积累,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日记或者日常作文等方式打破单纯摘抄的束缚,在行文中有感而发、另辟蹊径,将其变为自己笔端娓娓道出的文字。有了自己的语言文字体系,学生可以将诗文引入文段的开篇或者行文之中,再辅之以排比等多种修辞,将这些积累的文段变为自己的行文文字,这样自然能够水到渠成地引发阅读者的一种审美视觉上的冲击。
3.装点文段文字,提升文章分值。在中学作文的审阅中,审阅教师是非常注重文章文采的独特魅力的。俗语有云:佛,靠的是金装。那么一篇好的文章也应当有一定的优美文字的点缀,这样才能够给审阅教师带来一种文字上的吸引力,从而提升文章的分值。但是,这种优美的文字所忌讳的是简单的摘抄,学生一定要懂得将日常积累的文段靈活地转化为自己的文字,言他人之未言之语,这样才能真正地提升作文的分值。
二、打破“寻章摘句”症结,注入“活水源头”
1.注重日常积累,善于自我思索。素质教育模式之下,中学生要完成课业任务,因此,所剩的阅读时间并不是太充裕,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进行授课的时候注重引导学生从课本中汲取有益文段。例如在讲解朱自清的《春》的时候,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学生自然会捕捉到对于“花儿”“雨”形态描写的语句,同时,通过课外阅读课的开设给予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学生通过摘抄本将积极向上的文段进行摘抄,再在作文课上通过思索从脑海截取所需的信息,进行创新型的写作训练。
2.援引创新之源,汇入文章创作。中学阶段,训练较多的文学体裁是记叙文,因此在写作训练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给予生写作范围,为了灵活运用优美文段可以要求学生文章中要有一些相应的文字援引,并结合自我感受在文章创作中生发真情实感。例如,在进行命题训练《夏日的一天》的时候,学生的文章当中对于景物的描写有的引入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有的写到了“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有的能够想到现在的流行歌曲《荷塘月色》的歌词,并且融合了自己的感受加以灵活运用,实现了行文文字的一种创新。
3.深味文化底蕴,紧跟时代潮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语文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应当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为己任,从唐诗宋词中寻找为文章增色的亮点。但是,也应当引导学生积极地打破单纯的“寻章摘句”的桎梏,在古典的基础上紧跟时代潮流,融入时代气息,可以灵活地将古典诗句转换成抒情性语句,描述现代的四季风光。
4.妙用修辞技巧,润泽行文语言。无论是中学生重点训练的记叙文,还是议论文等其他的文体,为文章注入“活水源头”的一个有力武器就是修辞。常见的八种修辞巧妙地运用到文字之中,就能够引导学生在模仿名家作品中语句的时候,讲将所借鉴的东西灵活地转化为自己的文字。例如,学生描述“春雨”,教师引导学生回忆韩愈的名句“天街小雨润如酥”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体会比喻修辞形象生动的特点,再加入排比修辞,在感悟韩愈诗句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形象的描写,从而通过修辞的巧妙运用使行文语言大放异彩。
中学时代是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文写作习惯的一个重要阶段,每一个从事语文教育的工作者都应该懂得“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通过不断的实践训练,引导学生在借鉴优美文字的基础上不断地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实施文字创新,为以后的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莫崇芬.论作文教学的优化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湖南师范大学.2003.
[2]杨洪梅.作文教学中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和培养[D].东北师范大学.2010.
[3]潘莉莉.初中学生作文心理探究及应用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