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政治学习兴趣浅议

来源 :博览群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bgame12093272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家做过这样的研究。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学习活动也是如此。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把整个学习过程概括为“注意、等待、探究、行动”,并指出“都是和兴趣有直接关系”。因此“教学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当中……兴趣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目的”。为了激发和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他着重指出:“教学的艺术,最初应把一个主题分析为若干组成部分,教师在那个时候在心理上却不要不知道整个锁链中间联结的地方。”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中学政治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兴趣的定义
  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它是在过去知识经验尤其在愉快体验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使人乐于积极而持久地接触认识某一类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兴趣和需要有密切的联系,兴趣的发生以一定的需要为基础。当一个人有某种需要时,他必然会对与此相关的事情优先地给予注意,并且对它有向往的心情。兴趣又分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对事物本身的兴趣,它容易使学生满足,却难以持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获得系统的知识,但它情感性强,吸引力大,短期效果好。间接兴趣是因需要而产生的兴趣,它理念性强,靠意志的力量可以维持较长的时间,有利于培养学生同困难做斗争的精神和获得系统知识,但吸引力差,容易疲劳。
  这两种兴趣是可以转移的,当一个人觉得他现在或将来需要某种知识或技能时,他就会把兴趣转移到这方面来,这是间接兴趣;随着学习的深入,他对这种知识的了解日益深透,对这种技能日趋熟练,这时,他的兴趣不仅仅是因为需要,而且是因为这种知识或技能的本身,这又是直接兴趣。从质变、宏观的角度看,这种转化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孕育和积累,而从量变、微观的角度看,这种转化又时时刻刻在发生,每一次直接兴趣的效果都为间接兴趣的产生增添了有益成分,而间接兴趣的任何收获都是促成直接兴趣的有利因素。
  二、兴趣在课堂教学的作用
  一堂课45分钟,每一分钟教师都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般说来,上课之初,学生的注意力往往还停留在上一节课或课问活动的有趣对象或其他操心的问题上,这时需要教师激发学习的直接兴趣,讲个故事,设个悬念,或提个问题。总之,应象于漪老师说的那样:“课的起始阶段不能疲疲沓沓,要如爆竹鸣响,如京剧中的‘亮相’,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然而,由于直接兴趣难以持久,只是短期效果好,所以,当教学进入重点难点问题时,教师应让学生明白这些内容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让他们产生间接兴趣,要靠他们的意志努力去掌握这些内容。但间接兴趣吸引力差,容易疲劳,尤其对中学生来说,间接兴趣只能保持很短的时间。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课堂听课的有意注意力每隔5-7分钟就会有所松驰。所以,学生的间接兴趣消失后,教师可适当运用直观材料或趣味性的谈话使之转入直接兴趣。这样,学生的大脑便可松驰下来……下课之前,学生的注意最易涣散,所以,也要激发间接兴趣,复习一下课上的内容或布置一下课后的作业。
  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对知识兴趣的第一个源泉和头一颗火星包含在教师对课堂上所讲解的材料,对材料加以分析的事实的处理方法中。’可见,激发兴趣的方法有两个,一是要深入挖掘教材,二是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选取适宜的教学方法。
  深入挖掘教材,意味着教师要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结合知识、情感、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仔细研究教参,对课文的内容和形式、材料背景要全面把握,精细地揣摩。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掘教材的智育、德育和美育因素,争取使教学设计别出心裁,教学过程妙趣横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兴趣的第二个方法是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选取适宜的教学方法。根据观察和调查,中学生政治学习兴趣有两个特点。
  一是政治学习兴趣呈现塔型模式,从初中到高中,学生政治学习兴趣与其学习年级成反相关。
  二是在各类书籍中,学生最喜欢文艺作品,不太喜欢自然科技和社会科学书籍;教师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低年级的学生喜欢形象思维,高年级的学生相对来说则更倾向于抽象思维。教师要抓住学生的思维特征,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各种文学体裁以及各学科间的联系,努力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兼容并蓄,全面发展。
  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透彻、迅捷、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我想,一个政治教师如果能够根据学科的特点,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的兴趣,并能正确地运用它,那么透彻、迅捷、愉快就不是什么难事了,“向45分钟要效率”也不再是一句空话了。但是,有点需要说明,“有趣”不是离开教材灵机一动式的随心所欲,不是插科打浑式的逗趣,它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激励手段、一种教学艺术。运用它的动机,不单只是使人兴奋,使人快乐,更主要的是启发思维,活跃思考,从而提高政治学习效率。
其他文献
虽然已经当了17年的老师,可以说是个老教师了,但寒假里拜读了叶圣陶先生的随笔《如果我当老师》,内心还是非常震撼。叶圣陶先生的一句话:“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清楚地阐述了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可以说,习惯是体现一个人素质的重要方面 。  叶老
期刊
摘 要:中职英语教学一直处于学生学习状态低迷,教师授课状态迷茫的现象。学生对于英语课的存在甚至提出质疑,这让我们一直在寻找着一种更好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英语课,喜欢英语课。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以从教学设计,课堂教法,人文关怀几个方面去改善。本文就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法;兴趣;德育教育  众所周知,中职英语教学存在学时少,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状况。如何在这种情
期刊
摘 要:幼儿园“双语”教学是一种第二语言的启蒙教育,这种活动既不同于小学,也不同于成人的“双语”教学,无论是教育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都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认知水平、学习特点和他们的实际需要。本文对如何在民族地区幼儿园开展双语教学以及教学中必须把握的原则做了分析和践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民族地区;幼儿园;双语教学  为了推进学前(幼儿园)双
期刊
摘 要:教师的专业成长如何直接关系到我校教育教学的质量,采取我校《校本研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课题组设置的调查问卷,对我校全体教师开展调查校本研训的基本情况和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总结学校开展校本研训的已有经验,深化开展我校校本研训,探索适合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研训形式。  关键词:校本研训;教师专业化;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我校共有80名教师,共有小学生2100人,教师的
期刊
新课程倡导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把每个孩子的一生变成一个成功而精彩的故事。全人教育,目中有人,在民主和自由的环境中成长心灵。素质教育的重心应该并且只有落脚在课堂上才是持久的素质教育、真正的素质教育。遵循心理学和社会学规律,高效课堂是教育本质的回归。实质让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堂中真正“动起来” 
期刊
教学工作之余,我抽时间精心研读了卢志文校长的《今天我们怎样做教育》一书。书中卢校长用睿智风趣的语言叙述了他二十几年的教学经验与实践思考,诸如怎样做教师、怎样和学生说话、怎样让人生充满意趣、今天我们怎样做教师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精辟的观点,他非凡的智慧,执着的追求,独到的见解,震撼着我的心灵。特别是《今天我们怎样做教师》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一、要正确认识教师职业  教师职业是使人类和自己都变得更加美好
期刊
作为教育工作者,十几年的教育教学生活,我们除了加强文化知识传授,还更加注意学生优秀品质的培养。始终如一把培养学生优秀品质放在首位,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毕业生。我们的付出,我们的工作业绩受到了学生的好评,也得到了生活的回报。它使我们深深感到了助人的快乐,真是“歌人生者,人生如歌。”  一、爱心——让小苗在爱的阳光中茁壮成长  学生(受教育者)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是需要人性光照的成长者。缺乏了富有人情
期刊
摘 要:当前社会竞争激烈,教育行业也不例外,近几年各地涌现的各类大中专院校,特别是职业教育院校,为谋求自身发展,抓好教育质量,采取了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的为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它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合作,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教育行业发展带来了一片春天。  关键词:教
期刊
新课程改革绝不仅是教材内容的增删,也不是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修修补补,而是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程体系,是从课程观念、课程结构到课程实践的深刻变革。新课程改革既是教育专业化成长的难得机遇,也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它要求教师彻底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旧的思想观念,代之以新思想、新理念、新策略。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最具活力的要素。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
期刊
随着数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我发现在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班级学生的学习差异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学困生日益增多,两极分化严重。  仔细分析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班级人数过多,教学时间和精力有限;  ②教师的传统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自由的发展;  ③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  ④厌学情绪严重;  ⑤老师对学生的统一要求使部分学生难以完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