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说明文教学洋溢出“语文味”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wang9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味”是衡量一堂语文课合格与否的重要标准,但时下语文课的“语文味”却变少了。文章以说明文教学为例,从三个方面正反列举课例,论述别把语文课教成了“科学知识课”“语文知识课”甚至“思想政治课”,娓娓道出怎么上课才能使课堂真正回归本源,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自由体验中得到提高,在一种自然境界和诗意的语言中得到升华,在思想教育的讨论交流中得到滋养,使说明文教学的浓浓“语文味”飘香四溢。
  【关键词】说明文;阅读教学;语文味;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课堂上,老师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上: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听、说、读、写等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但是,在课改和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因为种种原因,使得语文课的“语文味”少了,出现了“串味”的现象。语文教学存在着大量非语文因素,语文教学迷失了本真和自我。一个本应是最富有情趣的教学领域,有可能变成了枯燥乏味的代名词。特别是说明文教学,存在着过分关注课文中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文体知识,把语文课教成了科学知识课、语文知识课,甚至思想政治课。这种过分重视语言所承载的内容等因素,而忽视表达这些内容的形式的做法,让说明文阅读教学滑向“非语文”的泥沼。
   那么,为了让说明文教学洋溢着“语文味”,应如何做呢?下面结合有关课例谈谈几点看法:
   一、首先,别把说明文阅读课上成科学知识课
   曾经听过一位老师执教贾祖璋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时,老师制定的教学目标:
  1.了解“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
  2.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
  “了解‘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这不是语文课的主活。学习《看云识天气》,难道就要学生学会看云识天气吗?目标1偏离了“语文”,依此目标实施教学,语文课岂不演变成了科学知识课?再说目标2,学习另外一篇说明文,关于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和文体知识还要不要学?如果还要学的话,那么关于“这一篇”的学习目标又如何体现?学习目标应该是针对“这一篇”的“这一个”,用在其它篇目上不恰當,这才适宜。
  语文姓“语”,改名换姓之后的语文课就会失去“语文味”。关于说明文的阅读教学,《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这样表述的:“阅读科学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在八年级上册的“单元导读”中写道:“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要讲究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阅读这些科普课文,可以培养注意认真观察的习惯、讲究实践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还可以学习正确的科学方法。”从以上两种“课标”的精神中,不难读懂,语文教学的宗旨不是让学生了解教材中选文的内容,而是要让学生学习选文表达内容所采用的语言手段和方式。把握了这个原则,我们就会让说明文的课堂真正溢出“语文味”。
   下面是一位老师执教《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教学目标及教学操作过程:
  教学目标:
  1.以本文为例,了解事理说明文的基本特点。
  2.学习如何运用逻辑顺序安排事理说明文的结构。
  3.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这位老师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阅读时要求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说明所涉及的六个方面进行勾画圈点,找出关键词作概括,列成提纲,理出课文的结构,接着针对作者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提出六个方面的原因顺序提出质疑,让学生讨论、分析文章先后次序能不能调换,并进一步探究文章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顺序写。从上述教学过程学生就很清楚明白事理说明文的基本特点:事理说明文内容是阐明一个事理,揭示的是事物本质特征。这要求我们对事物内部规律有清晰的理解,这就必须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这样才能探索和揭示自然的奥秘。同时要将事理说明清楚,就需要理清事理内在的逻辑关系、安排合理的说明顺序。
  这位老师的教学全程都立足于引导学生理解如何运用语言手段服务选文表达的内容。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智慧在自由体验中得到提高,真正做到了让说明文教学的课堂“语文味”自然散发。
   二、其次,别把说明文阅读课上成文体知识课
   只要是学习一篇说明文,就一定要让学生弄清楚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结构、说明语言……这样的一节课下来,整节课却是文体知识的内容,还有语文的味道吗?那么文体知识到底还要不要教?应该怎么教?叶老先生说:“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说明文是一种说明白的艺术。因此,说明文的阅读教学应当坚决地站在语言文字的立场上,才能真正读懂说明文。
   下面就两个实例说说如何既体现说明文的文体特征,又能上出有“语文味”的说明文教学课堂。
   例1:了解《故宫博物院》的说明顺序。
   教学设计:让学生默读课文,按文章的说明顺序填写课后故宫博物院的简易示意图,看看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然后口头介绍故宫博物院。
   上述设计并没有回避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只是把它们“化”在了教学之中。因为通过直观再现课文所介绍的建筑物的主体布局,能够帮助学生去繁就简地把握课文内容,锻炼学生按一定顺序介绍建筑物的能力,并初步认识到课文里采用的说明顺序。
   例2: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结合“研讨与练习”第3小题,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根据作者的描述,请同学们画出赵州桥的示意图。画好后同桌之间交流一下,再请同学到黑板上来画,并给同学们解说你为什么这样画。(之后的环节是欣赏赵州桥的图片,对照自己画的简图,看看画对了没有。)实际上这个问题却把学生给难住了,能画正确的寥寥无几。但也不能因为学生画不上来,就否定了这个设计。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遭遇错误,目的是让学生去体会、去品味文本语言的运用之妙,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以上两例不管是了解說明顺序或者品味说明语言,都不是老师刻意的指出来的,而是在知识梳理的过程中和品位推敲中很自然地渗透,使知识获得与方法渗透合二为一,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一种自然境界和诗意的语言中得到升华,真正做到了让说明文教学的课堂浓浓的“语文味”自然飘香。
  三、最后,别把说明文阅读课上成思想政治课
  “文以载道”,文章是用来表达思想的,科学素养也是语文所载之“道”。应当注意的是:思想教育只是语文教育的副产品,思想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是潜移默化的,应该是润物无声的,万不可做实,万不可着迹。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特别是说明文教学中,不要有意识地去进行思想教育。否则,就把说明文阅读课又上成了思想政治课。语文版《善待家园》一课课后设计这样的一个练习:地质灾害已经给我国造成极大的损失,“防治地质灾害是每位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小公民的你,该如何善待自己的家园?谈谈你的想法并和同学交流。有的老师就以这一题练习题作为本课的拓展,在这里大做文章,花费了一节课的时间,组织全班同学针对这个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和深刻的交流。没错,经过这样一番折腾,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是加强了,但这一节课因为没有把握住语文课的真正内涵,而只是停留在外延上,那“语文味”就这样失去了。这节课成了地地道道的思想政治课。
  毫无疑义,我们知道编者编制题目编得很好,我们借此作课堂适当的拓展是可以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它,借它训练学生的“读”和“说”的语文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思想教育又自然渗透其中。二者的自然融合,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思想教育的讨论交流中得到滋养,让说明文教学的课堂浓浓的“语文味”在“道”的滋养下更醇更香。
  综上所述,要让说明文教学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就必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提高,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人文精神和情感,激发语文学习的持久兴趣。除此以外,教师的言语、书写、板书设计、多媒体运用等手段也能给课堂多一缕“语文味”。所以,要使说明文教学乃至其他形式的语文教学有浓郁的“语文味”,那就要看你这个“厨师”调制的功夫了。
  【参考文献】
  [1]李成龙,吴栋梁.关于说明文教学的四种方法及作用[J].语文教学通讯,1997(12)
  [2]闵华.对说明文教学的审视和突破[J].教育科研论坛,2008(09)
  [3]万曙红.“以‘学’为基点”理念指导下的说明文教学策略例谈[J].文存阅刊,2018(14)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发挥其重要作用。在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迎来全新挑战,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落实目标,就要在传统基础上尝试突破,创新观念和教法,借助微课启发引导,以此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在良好环境中积极探知,以此促进高效课堂的创建。本文将结合实际具体阐述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此探索优化教学策略。  【关键词】
中密度纤维板是板式家具生产中主要原材料,其厚度偏差对家具的质量有影响,同样对设计生产工艺流程也有重要影响。通过测定板材厚度,分析砂光前后厚度偏差的变化情况发现,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