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任何一首歌都寄托着词曲作者的创作情感,它通过音乐特有的表现方式,或活泼庄严,或婉转凄凉。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以丰富的情感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必要的音乐审美能力,体验音乐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如何让学生准确地体验歌曲的情感,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关键词:情感;语言;积极性;激发
【中图分类号】G633.9
1、 深刻挖掘作品蕴含的思想情感
每一首歌曲都蕴含着作者创作的"情",而这种情不是用语言之间表达的,它必须依赖于我们对它的领悟、体验。这种"情",体现于歌词、乐曲,也体现于创作背景、艺术特色,甚至是作者本人的性格特点。因此,在接触每一首歌(乐)曲之前,必须先从以上几点去考虑,深入领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感情特点。只有在思想上深刻体会了,学习起来,才能受到感情的熏陶。譬如,在欣赏《黄河大合唱》这一课。在上课前,我先让学生欣赏了一遍,然后让学生提听后的感想,有些同学竟然给我提了一个建议,可能在日常教学中,有些老师也会遇到这个问题,他说:"老师,我们别欣赏课本上的歌了,听点流行歌曲吧!"这句话的提出,说明学生根本没有在思想上深刻体会作品,如何解决呢?我的作法是这样的:先让学生了解作者冼星海的生平,在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当时词作者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由陕西东渡黄河,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与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聆听了水手们高亢激越、深沉有力的船工号子......,激起了他创作的激情和灵感。之后,冼星仅用六天便完成了描绘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历史,反映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展现抗战必胜前景的《黄河大合唱》,乐曲洗去了地方民歌的特点,运用劳动号子、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表现形式,再现了人民苦难深重的历史,迸发出民族奋斗精神的火花,激励着后人为民族的解放而奋斗、抗争。当我给学生欣赏这首乐曲时,对以上内容以富有感情的、言语、体态向学生讲述,使学生理解乐曲所表现的内容,让学生情感受到感染。同时,提出建议的同学也深受感染,真正体会了作品的内涵。
1、 以语悟情,以语激情
语言在音乐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音乐艺术的造型基础与创作核心,如果在音乐教学中失去了优美、生动的语言,就会使其变得枯燥无味,失去艺术魅力。俗话说:"言为心声,音为心语",两者虽然都运用符号,但比较起来音乐需要借助想像,也正因为想象的存在,音乐的表现才会变化无穷。而语言是健康人具有的本能,在诸多因素上与音乐相通。为了更好地优化教学过程,两者必然有机地结合来完成教学。如授《渴望春天》时,教师边放映"兴春美景"的视频(配有"渴望春天"歌曲的伴奏音乐)边动情的朗诵:"春天,冰雪消融,万物苏醒,到处充满了生机,孕育着新生命。春风,给人民带来温暖和希望,唤醒了沉睡中的小马。听!鸟儿们已经不甘寂寞的唱起来了。"通过教师优美的阐释语,学生个个翘首凝望,赞美之情不约而同地油然而生。教师优美的语言加之音乐视频的渲染,营造的课堂教学情境,把学生们带到一个美好春光的情境,同时也产生了学习歌曲的欲望,并从中体会到歌曲的演唱情绪,受到没得熏陶。
2、 以动激情,为学生创设美的意境。
奥尔夫说过:"原始的音乐不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的、在一起的。"音乐课上,不但要有动听的音乐,亲切温和的语言,还应有优美的舞姿来为学生创设美的意境。因此,教唱歌曲时,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下,我为学生表演了舞蹈《青春舞曲》,学生欣赏完老师的表演后,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通过老师的这一舞蹈,既帮助学生感受了音乐的节奏和情绪,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歌唱的情感。
设计音乐情境进行教学时激发学生情感,使课堂取得良好效果的捷径。
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根据教材内容特点,运用声、画、语言、动作游戏及各类教具,创造出与题材内容相关的意境、气氛,进一步启发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及深刻的感官体验,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最终学会歌曲,体验歌曲的情感。如《让世界充满爱》这一课,一开始教师先让学生欣赏了一段抗非典时期医护人员抢救非典病人的画面,通过解说,让学生了解到了一些为抢救非典病人而光荣牺牲的医护人员的事迹,学生一下子就产生了一种崇高而神圣的感情,此时教师再把《让世界充满爱》这首歌曲进行教唱,学生学得很快,并且知道这首歌曲的情感所在,以情带声,取得完美的教学效果,使教学事半功倍。
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动情地投入到教学中来,使学生爱学、乐学,愿意带着美好情感来演唱歌曲、欣赏音乐,也受到了美的熏陶,从而也养成了良好的审美观念,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如何让学生准确地体验歌曲的情感,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关键词:情感;语言;积极性;激发
【中图分类号】G633.9
1、 深刻挖掘作品蕴含的思想情感
每一首歌曲都蕴含着作者创作的"情",而这种情不是用语言之间表达的,它必须依赖于我们对它的领悟、体验。这种"情",体现于歌词、乐曲,也体现于创作背景、艺术特色,甚至是作者本人的性格特点。因此,在接触每一首歌(乐)曲之前,必须先从以上几点去考虑,深入领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感情特点。只有在思想上深刻体会了,学习起来,才能受到感情的熏陶。譬如,在欣赏《黄河大合唱》这一课。在上课前,我先让学生欣赏了一遍,然后让学生提听后的感想,有些同学竟然给我提了一个建议,可能在日常教学中,有些老师也会遇到这个问题,他说:"老师,我们别欣赏课本上的歌了,听点流行歌曲吧!"这句话的提出,说明学生根本没有在思想上深刻体会作品,如何解决呢?我的作法是这样的:先让学生了解作者冼星海的生平,在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当时词作者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由陕西东渡黄河,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与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聆听了水手们高亢激越、深沉有力的船工号子......,激起了他创作的激情和灵感。之后,冼星仅用六天便完成了描绘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历史,反映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展现抗战必胜前景的《黄河大合唱》,乐曲洗去了地方民歌的特点,运用劳动号子、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表现形式,再现了人民苦难深重的历史,迸发出民族奋斗精神的火花,激励着后人为民族的解放而奋斗、抗争。当我给学生欣赏这首乐曲时,对以上内容以富有感情的、言语、体态向学生讲述,使学生理解乐曲所表现的内容,让学生情感受到感染。同时,提出建议的同学也深受感染,真正体会了作品的内涵。
1、 以语悟情,以语激情
语言在音乐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音乐艺术的造型基础与创作核心,如果在音乐教学中失去了优美、生动的语言,就会使其变得枯燥无味,失去艺术魅力。俗话说:"言为心声,音为心语",两者虽然都运用符号,但比较起来音乐需要借助想像,也正因为想象的存在,音乐的表现才会变化无穷。而语言是健康人具有的本能,在诸多因素上与音乐相通。为了更好地优化教学过程,两者必然有机地结合来完成教学。如授《渴望春天》时,教师边放映"兴春美景"的视频(配有"渴望春天"歌曲的伴奏音乐)边动情的朗诵:"春天,冰雪消融,万物苏醒,到处充满了生机,孕育着新生命。春风,给人民带来温暖和希望,唤醒了沉睡中的小马。听!鸟儿们已经不甘寂寞的唱起来了。"通过教师优美的阐释语,学生个个翘首凝望,赞美之情不约而同地油然而生。教师优美的语言加之音乐视频的渲染,营造的课堂教学情境,把学生们带到一个美好春光的情境,同时也产生了学习歌曲的欲望,并从中体会到歌曲的演唱情绪,受到没得熏陶。
2、 以动激情,为学生创设美的意境。
奥尔夫说过:"原始的音乐不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的、在一起的。"音乐课上,不但要有动听的音乐,亲切温和的语言,还应有优美的舞姿来为学生创设美的意境。因此,教唱歌曲时,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下,我为学生表演了舞蹈《青春舞曲》,学生欣赏完老师的表演后,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通过老师的这一舞蹈,既帮助学生感受了音乐的节奏和情绪,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歌唱的情感。
设计音乐情境进行教学时激发学生情感,使课堂取得良好效果的捷径。
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根据教材内容特点,运用声、画、语言、动作游戏及各类教具,创造出与题材内容相关的意境、气氛,进一步启发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及深刻的感官体验,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最终学会歌曲,体验歌曲的情感。如《让世界充满爱》这一课,一开始教师先让学生欣赏了一段抗非典时期医护人员抢救非典病人的画面,通过解说,让学生了解到了一些为抢救非典病人而光荣牺牲的医护人员的事迹,学生一下子就产生了一种崇高而神圣的感情,此时教师再把《让世界充满爱》这首歌曲进行教唱,学生学得很快,并且知道这首歌曲的情感所在,以情带声,取得完美的教学效果,使教学事半功倍。
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动情地投入到教学中来,使学生爱学、乐学,愿意带着美好情感来演唱歌曲、欣赏音乐,也受到了美的熏陶,从而也养成了良好的审美观念,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