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部落是一个极为古老的概念,它的形成极为自然。每天面对相同的环境、相对固定的同事,人们就会形成一个群落。当这个群落产生了某些固定的话题或者语言风格(可能是外人不能理解的隐喻,也可能是极易被辨认的表述方式),部落就产生了。任何一个部落,其本质都是一套语言系统。语言形成了某种边界,我们可以迅速根据语言判断某人是否属于某部落。其他人想融入某部落,必须能听懂其他人在说什么,不然就可能有被排斥感。洛根他们认为一个部落的规模在20~150人之间,这就是我们平时能够用语言接触到的人。快速地判断部落的方法,就是查看手机联系人以及邮件联系方式。
就个人而言,语言反映着每个人的心理,所有人的真实想法和感受,都会透过语言表露出来(我们活在语言之中,这个是我们很难控制的)。另外,周遭的语言环境又总在影响着我们,当然我们自己的语言也影响着别人。从部落角度而言,语言是构筑交流的工具,也是凝聚人心的框架。
部落与团队
如今的时代,很多事情显然必须依靠团队才能完成。团队的规模以及占有的资源取决于目标,不管这个目标是业绩增长百分比,或者是攻关某一个技术难题。目标的设定取决于决策层,而管理层的职责就是分解目标,并以任务的形式具体化到每一个人头上。任何人都不是计算机,并不是点击图标他就会自动完成。管理层需要不断督促成员,激发他们更大的活力去把这些任务付诸执行。从这个角度而言,好的团队就是能超额完成目标的团队,好的员工就是有执行力的员工,而好的管理就是有本事管住员工的管理——不管他采取什么方法,不断聚餐、绩效奖励、末位淘汰、训斥辱骂……
没完没了的加班、冗长乏味的培训、可望而不可即的绩效奖励、右耳进左耳出的训斥辱骂……尽管许多管理层为了提高员工执行力绞尽脑汁,但很多时候效果并不明显。业绩的起伏还是与市场景气度高度相关,而团队本身的变化极为有限。
当然也有许多绝对优秀的团队,他们或者总是超额完成目标,或者不断开发出各种新技术。甚至在不景气的时候会主动降薪,以帮助企业化解危机。显然,他们不是怕,而是服管理者。“服”的不仅是措施,更是推行措施的人。
是什么造就了二者的不同——部落!团队的构建是着眼于任务的,部落是自然形成的。但是,一个有执行力的团队,它一定是以一个高层次的部落为基础的。
部落文化的5个阶段
洛根等人耗时10余年,致力于搞清楚为什么有的企业极为高效,即使它的目标非常抽象(比如我们要成为行业第一),有的企业却始终陷在拖沓的淤泥中,就算他们把目标分解得足够细(甚至具体到每个人每天应该做什么)。通过对全球24个组织的深入剖析,他们发现了部落。部落由人构成,根据人的不同(不同的心理状态、语言特征),洛根等人把部落分为了5个阶段。显然,任何一个部落,其所处的阶段越高,越有利于任务的达成。
第一阶段部落的人,其口头禅是“生活糟透了”,他们就如《无间道》中的刘德华,几乎生来就没有选择的机会。
第二阶段部落的人,其口头禅是“我的生活糟透了”,这些人内心充满了无力感,他们认为自己的力量无法改变自己的生活,但别人能。他们倾向于抱怨、推诿。
第三阶段部落的人,其口头禅是“我很牛,但你不行”,他们凭借自己的能力,让自己过上了非常不错的生活,但他们很难改变社会。
第四阶段部落的人,其口头禅是“我们很牛,但你们不行”。他们不断地寻求对手,然后打败它,从这种不断选择中,展现自己改变社会的能力。
第五阶段部落的人,其口头禅是“生活是美好的”,这些人充满了自信和能力,始终都在探索改变世界的可能性。
阅读这本书的人处于不同阶段,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问题的关键是学习每个阶段的语言和习惯,用来激励其他人,让他们和你一起到达使用“我们很牛”的第四阶段,以期冲击第五阶段。你的旅行不会孤单——你的部落总会在过程中给你提供帮助或不断扯你后腿。事实上,如果你想前进的话,你只能带上别人。部落是远远比个人更有影响力的,无论个人有多聪明或者多有才华。一旦你想往前走,你要么成为部落领袖——带领部落与你一起进步,要么就会停滞不前。
在没有外部指导的情况下,人们跨越阶段的过程是非常慢的。刚进幼儿园的时候,他们处于第二阶段——与熟悉的环境断开联系,各种犯困,想要回家。简单来说,他们会觉得自己的生活糟透了。一旦有了朋友,开始用刷子乱涂乱画,学习认字,他们会感到有成就感,这时候他们就升级到了第三阶段,他们开始觉得自己很“牛”。大多数正统教育会让人们一直到研究生院都维持在第三阶段:每堂课都会展示一些闻所未闻的事情(他们经常会被打击回第二阶段),刺激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通过一场场的考试和论文来证明自己已经学会了。最终他们毕业时,会处于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区间内,具体哪个阶段取决于他们成绩的等级和他们对之的关心程度。
在人们参与第一份工作时,会常提及自己曾经的成就,同时也会想念老朋友,这时候他们处于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上升通道中。任何停滞不前或者遭受丁点挫折,就会让他们骂老板是个蠢蛋 (还有就是抱怨自己的生活糟糕至极)。假如没能顺利步入新阶段,人就会退回到第二阶段的无效率状态,这时候周末除了闲扯电视剧外,基本就无所事事。随着经验的积累,人总会取得一些成功,从而再度上升到第三阶段早期或者中期。“我很牛”之类的语言,会再次挂在他的嘴边。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第三阶段,有时候他们还会给第二阶段的人提建议。这些指导听起来很像唐纳德·特朗普(“如果是我的话我会这样做”),只是也许听起来没那么刺耳。
专业人士通常会停留在第三阶段。律师、会计师、医生、经纪人、销售人员、教授,甚至一些神职人员,这些人的业绩通常是根据他们所说的和所做的来评估的,而这些点都是第三阶段的典型标志。“团队”在这里通常被理解成一个“明星”的配角——比如外科医生和护士们,资深律师和他的同事们,教授和助教们。
通常会有两种动力,推动人们前往第四阶段。第一种是他们顿悟到第三阶段的状态,不能保证取得真正渴望的成功,然后他们开始寻求更强大的社区。第二种,经常出现在高科技和科学领域,他们加入到一个项目中,而这个项目往往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这时候,所形成的团队往往更像一支真正的团队——这种团队与第三阶段的“明星和配角”的组合截然不同。人们一旦意识到合作的效果,就会自动适应,全力奉献。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这样的团队是没有的。随着任务和技术要求的复杂性大幅飙升,人们被推到了第四阶段。如今,商学院坚信自己的使命就是培养出团队成员——尽管有证据表明,学院培养出来的基本都是处于第三阶段的学员——这些学员却始终都在强调第四阶段的巨大优势。
我们在第7章中,会更深层次地揭秘促使人们跃升到第四阶段应该具备的东西。这些东西体现在很多层面上:智力、心理,甚至精神状态。在那一章,我们会告诉读者,是什么让大多数美国人在他们表现最好的时候,那么痴迷“我很牛”。我们还将会提供一些治疗方法,就像泰诺可以缓解你的头痛一样。
就个人而言,语言反映着每个人的心理,所有人的真实想法和感受,都会透过语言表露出来(我们活在语言之中,这个是我们很难控制的)。另外,周遭的语言环境又总在影响着我们,当然我们自己的语言也影响着别人。从部落角度而言,语言是构筑交流的工具,也是凝聚人心的框架。
部落与团队
如今的时代,很多事情显然必须依靠团队才能完成。团队的规模以及占有的资源取决于目标,不管这个目标是业绩增长百分比,或者是攻关某一个技术难题。目标的设定取决于决策层,而管理层的职责就是分解目标,并以任务的形式具体化到每一个人头上。任何人都不是计算机,并不是点击图标他就会自动完成。管理层需要不断督促成员,激发他们更大的活力去把这些任务付诸执行。从这个角度而言,好的团队就是能超额完成目标的团队,好的员工就是有执行力的员工,而好的管理就是有本事管住员工的管理——不管他采取什么方法,不断聚餐、绩效奖励、末位淘汰、训斥辱骂……
没完没了的加班、冗长乏味的培训、可望而不可即的绩效奖励、右耳进左耳出的训斥辱骂……尽管许多管理层为了提高员工执行力绞尽脑汁,但很多时候效果并不明显。业绩的起伏还是与市场景气度高度相关,而团队本身的变化极为有限。
当然也有许多绝对优秀的团队,他们或者总是超额完成目标,或者不断开发出各种新技术。甚至在不景气的时候会主动降薪,以帮助企业化解危机。显然,他们不是怕,而是服管理者。“服”的不仅是措施,更是推行措施的人。
是什么造就了二者的不同——部落!团队的构建是着眼于任务的,部落是自然形成的。但是,一个有执行力的团队,它一定是以一个高层次的部落为基础的。
部落文化的5个阶段
洛根等人耗时10余年,致力于搞清楚为什么有的企业极为高效,即使它的目标非常抽象(比如我们要成为行业第一),有的企业却始终陷在拖沓的淤泥中,就算他们把目标分解得足够细(甚至具体到每个人每天应该做什么)。通过对全球24个组织的深入剖析,他们发现了部落。部落由人构成,根据人的不同(不同的心理状态、语言特征),洛根等人把部落分为了5个阶段。显然,任何一个部落,其所处的阶段越高,越有利于任务的达成。
第一阶段部落的人,其口头禅是“生活糟透了”,他们就如《无间道》中的刘德华,几乎生来就没有选择的机会。
第二阶段部落的人,其口头禅是“我的生活糟透了”,这些人内心充满了无力感,他们认为自己的力量无法改变自己的生活,但别人能。他们倾向于抱怨、推诿。
第三阶段部落的人,其口头禅是“我很牛,但你不行”,他们凭借自己的能力,让自己过上了非常不错的生活,但他们很难改变社会。
第四阶段部落的人,其口头禅是“我们很牛,但你们不行”。他们不断地寻求对手,然后打败它,从这种不断选择中,展现自己改变社会的能力。
第五阶段部落的人,其口头禅是“生活是美好的”,这些人充满了自信和能力,始终都在探索改变世界的可能性。
阅读这本书的人处于不同阶段,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问题的关键是学习每个阶段的语言和习惯,用来激励其他人,让他们和你一起到达使用“我们很牛”的第四阶段,以期冲击第五阶段。你的旅行不会孤单——你的部落总会在过程中给你提供帮助或不断扯你后腿。事实上,如果你想前进的话,你只能带上别人。部落是远远比个人更有影响力的,无论个人有多聪明或者多有才华。一旦你想往前走,你要么成为部落领袖——带领部落与你一起进步,要么就会停滞不前。
在没有外部指导的情况下,人们跨越阶段的过程是非常慢的。刚进幼儿园的时候,他们处于第二阶段——与熟悉的环境断开联系,各种犯困,想要回家。简单来说,他们会觉得自己的生活糟透了。一旦有了朋友,开始用刷子乱涂乱画,学习认字,他们会感到有成就感,这时候他们就升级到了第三阶段,他们开始觉得自己很“牛”。大多数正统教育会让人们一直到研究生院都维持在第三阶段:每堂课都会展示一些闻所未闻的事情(他们经常会被打击回第二阶段),刺激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通过一场场的考试和论文来证明自己已经学会了。最终他们毕业时,会处于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区间内,具体哪个阶段取决于他们成绩的等级和他们对之的关心程度。
在人们参与第一份工作时,会常提及自己曾经的成就,同时也会想念老朋友,这时候他们处于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上升通道中。任何停滞不前或者遭受丁点挫折,就会让他们骂老板是个蠢蛋 (还有就是抱怨自己的生活糟糕至极)。假如没能顺利步入新阶段,人就会退回到第二阶段的无效率状态,这时候周末除了闲扯电视剧外,基本就无所事事。随着经验的积累,人总会取得一些成功,从而再度上升到第三阶段早期或者中期。“我很牛”之类的语言,会再次挂在他的嘴边。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第三阶段,有时候他们还会给第二阶段的人提建议。这些指导听起来很像唐纳德·特朗普(“如果是我的话我会这样做”),只是也许听起来没那么刺耳。
专业人士通常会停留在第三阶段。律师、会计师、医生、经纪人、销售人员、教授,甚至一些神职人员,这些人的业绩通常是根据他们所说的和所做的来评估的,而这些点都是第三阶段的典型标志。“团队”在这里通常被理解成一个“明星”的配角——比如外科医生和护士们,资深律师和他的同事们,教授和助教们。
通常会有两种动力,推动人们前往第四阶段。第一种是他们顿悟到第三阶段的状态,不能保证取得真正渴望的成功,然后他们开始寻求更强大的社区。第二种,经常出现在高科技和科学领域,他们加入到一个项目中,而这个项目往往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这时候,所形成的团队往往更像一支真正的团队——这种团队与第三阶段的“明星和配角”的组合截然不同。人们一旦意识到合作的效果,就会自动适应,全力奉献。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这样的团队是没有的。随着任务和技术要求的复杂性大幅飙升,人们被推到了第四阶段。如今,商学院坚信自己的使命就是培养出团队成员——尽管有证据表明,学院培养出来的基本都是处于第三阶段的学员——这些学员却始终都在强调第四阶段的巨大优势。
我们在第7章中,会更深层次地揭秘促使人们跃升到第四阶段应该具备的东西。这些东西体现在很多层面上:智力、心理,甚至精神状态。在那一章,我们会告诉读者,是什么让大多数美国人在他们表现最好的时候,那么痴迷“我很牛”。我们还将会提供一些治疗方法,就像泰诺可以缓解你的头痛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