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的红路

来源 :绿色中国·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19900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滑草项目,漂流景区,传承千年的木榨油技艺,省级非遗钢叉舞……7月18日,常山县新昌乡黄塘村办起旅游节,5000多名游客涌入这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也给当地村民带来了可观收入,因为村里成立旅游公司,每个村民都能分红。
  村里办公司,村民当股东,激活生态资源,发展休闲旅游,这是黄塘村在绿水青山跨向金山银山的探索中走出的新路子。村支书廖红俊相告,黄塘“九山半水半分田”,生态虽好,却一度是有名的低收入农户集中村。青山跨向金山,路要怎么走、钱从哪里来、由谁来建设?几大难题绊住了脚步。
  面对瓶颈,改革来破题。去年开始,黄塘村进行了一系列大胆尝试:村里成立浙江常山黄塘旅游景区开发有限公司,创新“资金入股、全民分红”模式,村集体和8名乡贤率先出资,并以3000元一股吸引32户村民入股;分红时,每张门票切出5元作为“环境红利”,平摊到每个村民,真正实现全民共建共享。
  “黄塘模式”中,让村民受益的理念贯穿始终。“我都快80岁了,每月还能拿1800元工资。”村民廖火土在漂流景区看门,工作清闲,收入却不低。与之相似,到景区打工,在农家乐、民宿店里当服务员等等,仅907人的黄塘村,有近100名村民在家门口找到了稳定工作。
  山沟沟里的创富传奇
  黄塘村位于常山县东北角,距县城50分钟车程,深邃的山沟沟,有着独特的世外桃源意境:入村口,300余米的花卉瓜果长廊浪漫温馨;梯田里,形态各异的稻草人惹人怜爱。
  从偏僻落后的穷山村到如今的致富样板村,黄塘人知道,村党支部书记廖红俊功不可没。自2002年担任村支书以来,这位厚道实干的山里汉子,带领全村人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打造美丽乡村,孕育生态经济,探索出“山水股份化”经营村庄的黄塘模式。
  盛夏时节,黄塘溪的漂流项目特别火爆,80元一张的门票,平均每天卖出300余张,远近的城里人纷至沓来。黄塘溪的蜕变,彻底激活了这个小山村。
  就在两年多前,由于长期缺乏保护,村里约3公里长的黄塘溪还是又脏又臭的“垃圾河”。“小时候那清澈的河水咋不见了?”耳畔回响着村里老人的感慨,廖红俊带领全村人开展“五水共治”,集中力量清理河道,并制定村规民约加以保护,终于让黄塘溪重现清丽。
  面对一湾清水,廖红俊有了灵感:当下很多地方流行搞漂流,咱村这么好的资源可不能浪费。谁想,质疑接踵而来。“就我们这山旮旯,城里人会愿意来?”“建设漂流项目至少投入300万元,万一亏了怎么办?”……一些村民觉得廖红俊有点“出格”。
  “要是安于现状,就永远没有出路。”在村两委会议和村民代表大会上,廖红俊把想法和发展前景娓娓道来。最终,村里决定成立常山黄塘旅游景区开发有限公司,项目开发资金由村民自愿入股筹集。面对许多观望的村民,廖红俊发动村干部、种植大户、在外能人等带头,又和村干部逐户上门动员,总算凑起260余万元。
  “村里一水一木都是大家的,将来漂流赚钱了,没入股的村民也应该拿钱。”廖红俊还提出,漂流项目门票提成分给全体村民。
  去年8月,常山首个漂流项目——黄塘村漂流正式迎客,1个月不到就销出4100余张门票,收入20余万元。入股的村民喜不自禁,没入股的人则深深后悔。此时,廖红俊又提出增资扩股,让更多村民得益。为确保农户“零风险”,他还承诺1年内投资10万元以下的散户可随时撤资。
  眼下,正值黑木耳菌棒生产期,村民朱水木忙碌在村食用菌栽培基地。“多亏红俊书记帮我建起这个基地,如今在家门口干活,年收入就有两万余元。”他说。
  不仅是建食用菌栽培基地,这些年来,廖红俊时常带头推广新种植品种和新技术。无论是毛竹、油茶、茶叶、紫番薯,还是金针菇、秀珍菇、香菇、黑木耳,都成为村民致富的“金钥匙”。
  “我也曾创过业,深知村民创业致富的艰辛。”上世纪90年代,廖红俊承包了村里连年亏本的170亩茶地,通过改造茶园、购进设备、学习技术,创业有了起色。当时,有些油茶种植户的山茶油销路不通,产品积压。他明知存在风险,仍向村民收购了1万公斤山茶油。谁知没多久,山茶油价格下跌,他一下子损失约两万元。而当他收购的5000公斤山茶油涨价时,他却把差价全补还给农户。
  廖红俊还采用“合作社+村集体+农户”方式,发动农户参股,与入股农户签订茶叶和茶油销售保护价和价随市涨的协议,实行统一加工、包装,统一价格,统一销售。在他带动下,村里不仅油茶产量年年涨,茶油售价也节节高,每斤平均售价超过35元。“红俊书记的心总是向着大家。”油茶种植户黄土林说。
  共同富裕的乡村神话
  路越来越宽,心越来越齐。原先,山坳上的村民坚决不肯下山居住。如今道路修通,上山下山便利,大家都高高兴兴搬家,黄塘村民真切享受到绿水青山带来的美好生活。
  村委会公示栏里,村集体和村民收入的统计数字直线飙升。去年,黄塘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00多万元,村民的人均收入达到了9400元。
  有回乡的游子见此惊叹,就像忽地一夜春风,黑灯瞎火、四野无声的黄塘,千树万树骤然迸发,连那杂草都成了蓬蓬勃勃的春芽,家乡变得我都不敢相认了。这位打拼在珠江畔的乡贤陈新国,心如海潮奔涌,立马拿出80万元无息借给村里扩大投资,在他眼里,家乡的故事,丝毫不逊于任何一段伟大的商海创富传奇。
  陈新国看好家乡,源于廖红俊贴在村委会办公楼里作为一名党员的公开承诺——带领全村村民共同致富!
  “这么拼的村支书,真是不多见。”新昌乡干部付颖驻村黄塘虽时间不长,但已被廖红俊的勤恳细致和任劳任怨深深折服。
  黄塘村开建漂流和滑草场时,廖红俊总会抢着试漂和试车。“为试漂,红俊自己被撞得遍体鳞伤,好几次都翻了船。”村民主任陈荣祥回忆,每次廖红俊体验下来,都不提伤痛,而是督促村干部们赶快整改河道,更换质量更好的船。
  “大事必做于细,我们发展旅游、振兴黄塘,拼的就是细节,你一个地方搞砸了,游客不会再来,老百姓也会对你失望。”廖红俊的话,深深地烙印在每位村干部的心里。
  “说廖红俊是埋头苦干的‘老黄牛’,不如说他是干大事创大业的‘改革牛’。”新昌乡党委书记朱开明,亲历了黄塘发展最快的两年。
  在朱开明的眼中,廖红俊一直在扮演着披荆斩棘的改革先锋角色,既有远大目标,又能务实工作,“最关键的是,他说出去的话,一定能做到。”
  当村民日子渐渐红火时,廖红俊自家的效益却大不如前,一心扑在村里事业上的他分身乏术,山上承包的茶叶和油茶全托给了亲戚照看管理,开在县城的茶叶门店和新昌集镇的超市几近关门。
  “黄塘村开了一个好头,摸索出一条全民动员、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的好路子。”朱开明欣喜地说,如今黄塘村民纷纷主动扮靓自己的家园,敞开家门欢迎远方的来客,“他们已经意识到,自己正走在一条共富的红火路上。”
其他文献
Green Oath Engraved on the Xing'an Mountains  兴安低首,根河呜咽,云雾含悲,林海泣诉。  56岁,一个正值壮年的生命,轰然倒下了。倒在他为之倾洒智慧与汗水的兴安大地上,倒在他为之奋斗不息的森林事业上。  2019年6月19日晚23时30分,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根河林业局副局长于海俊,在扑救森林雷电火灾过程中,不幸因公牺牲。他的生命历程永远定格
期刊
展览  4月24日,中国当代摄影家逄小威摄影展《萨克森:德国精湛工艺的家乡》在中国美术馆开展。本次展览是逄小威与来自德国萨克森州的朗格制表公司合作完成的文化项目,旨在将品牌家乡萨克森丰厚的人文历史和工艺传统、这片土壤所孕育出的追求完美与精益求精的精神信仰介绍给中国人民。  2015年,逄小威积极投入朗格发起的拍摄项目。他将镜头对准德国精湛工艺的家乡——萨克森自由州,希望通过自己的镜头,让更多人了解
期刊
3月2日,森林资源管理與生态文明建设暨《森林·环境与管理》丛书研讨会在京召开。本次会议主题为“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办,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和中国林学会支持,中国人才科学研究院协办。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会长陈宗兴出席了研讨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彭有冬、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崔书红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上,《森林·
期刊
2016年12月12日,山东省淄博市原山大区域防火签约仪式正式启动。同日,從全国旅游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原山国家森林公园荣获“全国旅游系统先进集体”,场长高玉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此项殊荣在山东全省只有3家,而原山的一举斩获,意味着在5A级景区挂牌的路上又前进了一步。在当前各地A级景区纷纷摘牌的大背景下,原山人敢于旗帜鲜明的为淄博创5A,再一次彰显了始
期刊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数字乡村,历史的车轮将中国农村推到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上。  开发利用农村光伏发电,是近几年科技扶贫、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战略方向。  位于浙东革命老区、四明山脚下的龙观乡,牢记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近五年来,把实施农村新能源行动,规划建设“光伏村之乡”,整体推进BIPV“寓建光伏”,列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使全乡呈现出一派“新农村 新能源
期刊
我国消费人每天都在不自觉中暴露于这些化学物质,而且在有生之年,由于长期接触而可能导致影响身体的后果———容易患上肥胖症,糖尿病和癌症。如今,消费人经常吃包装食品,也不经意的将自己推入糖尿病和癌症的危机里面。  科学家最近的警告是,食品包装含有可以迁移到食物的毒素,造成长期的健康危害。化学物的来源:食品接触材料是食物加工、储藏以及在各种食物包装过程中,与食物接触的材料和物体。  在食物的生产,加工流
期刊
冬季冰雪美,北方有佳人。  在中国北方的北方,中俄蒙三國边境的小城满洲里,在冬至日零下30度极寒的长夜漫漫里,一场激情四射的国际大赛点燃了北国的寒冬。  2016年12月21日晚,第13届中俄蒙美丽使者国际大赛火爆开幕,来自中国、俄罗斯、蒙古三个国家的共60名佳丽绚丽登台,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中国·满洲里中俄蒙国际冰雪节”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内蒙古自治区冬季节庆活动,“中俄蒙美丽使者国际大赛”是“
期刊
至上世纪末,全世界平均每人占有的耕地面积已由0.4公顷减少到0.2公顷。这就是说,人类要养活自己,必须大大提高农作物产量。但是,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必须科学地利用光。就拿一块小麦田来说吧,播种前用激光处理种子,麦苗出得一定比别的麦田齐得多,受春寒和杂草的危害也会小得多。小麦生长期再用激光照射,就不会得病,成熟时间会提前,而且产量也能提高。  从火到化学杀虫除莠剂  人类耕种
期刊
草长莺飞春已至,又到一年植树时。在植树节到来之际,记者专访了全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建龙。  记者:2019年是新中国设立植树节40周年。40年来,植树节在推动国土绿化、培养全社会生态建设和保护意识,弘扬生态文明理念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张建龙:1979年,在邓小平同志的提议下,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将3月12日定为中国的植树节,宣传护绿植绿意识,动员全国各族人民
期刊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文明的日新月异,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黑河”、“臭河”几乎遍布世界各地。  1998年,长江告急!长江这条我国最大的“母亲河”,受到严重的环境污染。两岸数以万计的工厂把每天近亿吨的污水排放到江水中,一江碧水顷废变成浊流。  2000年,太湖告急!太湖,这个曾经美丽的湖泊,每天吸纳着沿岸几千万吨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引起藻类、浮游生物的猖獗,碧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