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天花雨寻春讯

来源 :书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冯健
  又名冯卯子,号竹壶、竹壶主人、南溪村夫,别署雀呜轩、赏竹别院、醉春亭、大树将军后裔,为科学和艺术双栖型学者。北京大学副教授、社会与文化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燕园印社社长,华中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江苏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书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书画协会副秘书长,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会员,荣宝斋画院徐培晨教授写意花鸟画研究工作室访问学者。在书画篆刻方面,先后师从刘林玉、徐培晨、踪岩夫和韩天衡。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130余篇,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及各种省市级规划设计和研究课题40余项。作品入选全国第二届高等书法教育论坛、第十一届全国书学讨论会、首届怀素草书学术论坛、百年西泠·湖山流韵——西泠印社诗书画印大展、当代百名楹联书法家作品展等展览和学术活动。
  冯健的画气韵灵动而不失雅致,清新明快又逸趣盎然。造型在似与不似之间,刚好让读者知道这是什么就戛然而止,通过意写赋予了山水、植物、动物等描写对象更宽广的意义。他的国画作品虽属大写意,却不局限于传统文人“聊写胸中逸气”的模式,而具备了现代人追求时尚、丰富和强化视觉冲击力的特点,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冯健的“笔墨”形式语言很传统。由于深谙书法篆刻之道,他注重线条质量,疾徐、轻重、涩畅,在速度把握上做足了文章,提按、点厾、皴擦,用笔力度恰到好处,使画面表现出环肥燕瘦的艺术效果。中国丰富的书法理论和实践几乎包含了中国画用笔的全部美学价值和形式美的内容,冯健由书法而篆刻,再以之入画,画作的线条有浓重的书法意蕴,清新隽永的书卷气扑面而来。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指出:“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如果说笔墨皴法是中国画重要的形式语言,那么构图章法则是画作奇正平转的需要。冯健的画作特别是山水画意境开阔,冲和虚灵,气定神闲。冯健是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的人文地理学教授,有着深厚的理工科背景,对画面总体的开合、线条的疏密,既有感性的认知,又有理眭的分析和把握,这让他的画无论是对角取势、上下呼应还是左右联动,都给人—种通透自然的感受。同时他的构图与章法,烘托出整幅画的气势,特别容易激发起读者的怀古幽情。倾斜对角取势时,笔墨苍老,转折古拙,而采用“S”造型时,以勾法、点法为基本的笔墨单元,长短轻重又服从于整幅画的平衡要求。印章与题款的位置经营也独具匠心。“知其黑,守其白”,黑白虚实远近开合,尽显虚实相生之趣。整个画面以理取胜,法备而气足,其理在于哲理,在于老庄,在于理学,其旨趣在于通达浑元,在于道法自然。和光同尘、静穆怀远、格物致知,是其画作的灵魂。
  冯健作画笔墨饱和淋漓,苍老劲道,妙趣横生。用墨充实丰满、层次分明、清晰自然,干裂如秋风,玉润如春雨。书法篆刻功底淬炼而成的笔墨,细腻俊秀,守正拙朴。特别是积墨、破墨的运用,以多变而缜密的笔触,尽显阴阳开阔、细致缠绵的水墨意趣,让山水、花乌在水、色、墨的复杂关系中重构、重生。淡墨敷陈,笔迹轻柔简练,水汽氤氲蒸腾,传达出光影与空间的关系;浓墨铿锵,元气饱和,运用放笔直取的功力,直抒胸臆。墨韵与形体合二为一,解读形象与空间,又巧妙地营造了重“机趣”的画面效果。这些绘画特点与冯健不受羁绊的自由自在的精神气质很契合。观他的画,水法、墨法超凡出尖,韵致通透尽显清逸。水墨浑然现出形体,枯笔线条表达纹理,大气凝重而富有律动,使整个画面充满节奏感。在描绘白河杨树林的写生作品中,前景是一粗一细两棵白杨树,远景是淡青染墨的杨树林。线条粗犷,一气呵成,草木葱茏,枝繁叶茂。前景中的一棵硕大无朋,几种皴法轮番上阵把树枝表皮的岁月痕迹——展现;另一棵秀丽挺拔,稚气可爱。远景中密密麻麻的树木洋溢着春天的气息。中间留白处是—条小溪,从树林中蜿蜒而去,水中的岩石被溪水轻轻地拥吻,没有一丁点儿水花。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出月夜下的树林,淡泊幽深,“于无声处”表现静水流深。整幅画淡青染墨,由花青的分量多寡、水分的多少,营造出位置的远近,又晕染出月光下的树林的光影,增加了质感。画作似乎表达了对所有默默无间的奉献者的赞美。
  冯健善于借助形体和墨晕来表达光线的婉约曼妙,色彩被赋予了独立的审美,展示着空间的存在。他有一整套_旧对完整的赋色体系,每一种色相,有象征注的内涵和喻指。对色彩成熟而稳定的表达,强化了冯建画作的时代语言和社会意义。画作整体色彩淡雅明快,讲究过渡色的利用,能表现瞬息多变的光感,使其画作更具逼真的表现力和天然的韵致。例如冯健画的紫藤,从洋红到青紫,在这一系列变化当中,他充分利用水、墨、色三者之间的比例和顺序,呈现出从早春到暮春紫藤的颜色变化。他的紫藤作品很多,这些紫藤颜色干变万化而无一雷同。有时,用多种矿物颜料来增加厚度和光亮,讲究墨与色之间的过渡、色与色之间的渗透以及形与色之间的搭配,做到了碎而不乱、秀而不媚。
  冯健的画题材广泛,形式丰富。他擅长花鸟画,题材多是紫藤、荷花、牡丹、梅花、兰花、竹子、菊花、芭蕉、桃子、南瓜、丝瓜、麻雀、鸭子、雄鸡、八哥、小鸡等,对象从花卉到禽鸟,种类繁多。他不仅描绘自然界中的花和鸟,还描写市场上的花果或笼中的禽鸟。不仅如此,他的画里还有很多建筑元素,燕园的门、墙,家里的窗,办公室里的桌面,室内的楼梯及扶手、窗帘、书籍、笔筒。题材的广泛,给他的造型和构图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他的山水作品,叙事更为丰富。不仅有传统山水画的远山近村、小桥流水,还有荒芜的树林,当然还有燕园小景。冯健画作形式多样,既可以鸿篇巨幅地渲染,也喜欢用扇面、团扇等形式的小品抒写。他不愿意重复古人,而是不断地在突破自己,每幅画都是一次心灵的释放,更是他对事物认识的升华,从而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形式语言。
  冯健注重写生,讲究观察视角的变化对所描写对象结构和特征的影响,注重表现事物本质。他的视角十分生活化、时代化,而笔墨又十分传统,时尚和传统相互守望,个性和形式逐渐融合。例如他在京郊的山水写生画作《仰望苍穹》,描绘的是京郊密云白河一带的杨树林,椭圆的造型,感觉画家是仰面躺在杨树林中,仰望天空。墨色轻染淡青,把树木的苍劲、茂密体现得淋漓尽致,又把—个独立的视角空间给衬托出来,仿佛—个人完整私密的内心世界。天空代表着希望,环形的树林喻示每—个平等的灵魂需要独立和自由,“一花—世界,一葉一菩提”。又如在《紫色的梦》《自在落花轻似梦》中,红色到紫色的渐进,代表着春天时序的变化。在《紫色的梦》中,他把花、门、门外的世界三者空间关系交代清晰,梦永远在门外,作者向往门外的远方,那是梦想所在,但又留恋庭院内的姹紫嫣红,矛盾的心理表现得委婉清丽。《自在落花轻似梦》应该是《紫色的梦》的延续,抒写的是同—个庭院的两个小景,意境一脉相承地向往院外的远方,追逐梦想。灰色庭院、规则整齐的院墙、重重的藩篱喻示追梦途中的艰难险阻,无奈矛盾的心理显露无遗,也让读者明白梦想的实现一定要经受各种约定俗成的规则的考验,而坚实丰满的藤蔓用的是浓墨,表达作者追梦的决心和毅力。
  冯健喜欢吟诗作赋,他的画也流淌着诗情。在《花雨春讯>中款题“漫天花雨寻春讯,春到人间草木知,离披老干草书字,字字清奇见绮思”。漫天的花雨,呢喃的春燕,燕雀争闹嬉飞,把春天装点得活泼动人,—种安静祥和之气,充溢其间,也让人不禁想起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他的扇面作品很多,虽是粗意率笔,诗意却浓烈。例如扇面水墨作品《寒香》,纯水墨,老枝新梅,行笔运墨之间,单纯中追求变化,静中求动,饶有生趣。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意境不言而喻。
  冯健的画,让人欢喜,让人思考。北大有—个书画仂会,冯健有很多同道中人,他们业有所专,倾心书画,造诣颇深。燕园给了他们传统文化的涵养、民族精神的滋养,他们把艺术与传统、艺术与科学巧妙结合,形成—种新的文化态势。文理兼修、德艺双馨的他们在教育全中国最优秀的人才,让年轻的精英们耳濡目染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这是艺术盛事,更是科学的幸事!师生们也将在这种文化的传承中辨认自我、理解时代、担当责任、绽放光芒。这种文化现象既是一种文脉传承,更是—种生命感悟。陈师曾这样描绘文入画,“个性优美,感想高尚者也,其平日之所修养品格,迥出于庸众之上,故其于艺术也,所发表抒写者,自能引入入胜,悠然起淡远幽微之思,而脱离一切尘垢之念”。我想如果陈师曾看到北大冯健等人的画,可能要生出更多的感慨了。
  二0一九年七月二十日
  本文作者杨柳湾,本名蒋蒲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评论家协会会员。现任湖南省永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
  约稿、责编:金前文
其他文献
今年1月,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大部分人不得不“宅”在家里。人们一边为新冠肺炎患者揪心,一边又要在家里找事情做。被迫的安静总比一直生活在喧嚣和忙碌中好。在这段安静的日子里,我们捧起书,享受思想的愉快和文字的优美。中国艺术研究院任平教授2019年出版的《书法的故事》正是一本让我感到久违的书。  多年来,我一直觉得自己与艺术无缘。艺术殿堂的“高大上”与自己的习性相比似乎有天壤之别,足以让我望而却步。
期刊
《鲁迅装帧系年》(杨永德编著,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1月版)一直是我喜欢的一本书,放在案边,会经常翻看。身为中国新文化运动一面旗帜的鲁迅先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巨匠,其深厚的艺术修养也体现在书籍装帧设计方面。鲁迅一生中设计了60多个书刊封面,有着丰富的书籍装帧设计的实践经验。同时,在鲁迅的题跋、书信中也不时可见他对于书籍装帧设计一些或具体或概括性的言论与见解,将之与鲁迅的书装实践相印证,可以看
期刊
关键词:山水画;气韵;笔墨;六法  纵观中国美术史纲, “ 气韵” 始终贯穿在中国画画论笔法中。谢赫将“气韵生动”列于六法之首,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更是对形似之外的“气韵”倍加推崇,顾恺之以“气韵”为神,荆浩“六要”提出“气为一,韵为二”的理论,黄钺《二十四画品》以“气韵”居首。诸如元四家、明四家、清六家者,无不认为画之优劣取之于气韵。黄宾虹在《古画微》中言:“画者法既备矣,必求气至。气不足而
期刊
齐白石作为现代中国画坛的代表人物,长久以来被视为20世纪中国最著名的艺术大师。其自1919年定居北京,通过“衰年变法”将文人画风与民间情趣相融合,取得了雅俗共赏之风貌,成为传统文人画走向现代的重要人物之一。如果说,在齐白石艺术风格演进道路上有陈师曾等人的引导和支持,在其事业稳固的过程中有徐悲鸿等人的肯定和扶持;那么,在其艺术风格及社会地位的确立过程中,超越传统范畴的大众传播对齐白石艺术的传播和弘扬
期刊
关键词:书法教育;中小学;教学  《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指出:“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书法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书写基本技能的培养和书法艺术欣赏,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1]书法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和哲学思想,书法艺术
期刊
明末清初是中国画史上的兴盛时期,出现了诸如“四王”(王时敏、王原祁、王鉴、王翚)、“四僧”(石涛、八大、弘仁、髡残)等杰出画家,在画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僻处岭海之广东,随着南明王朝的永历政权于1661年最终灭亡,也相继出现一批披着袈裟的画家。他们出家的时间、动因或略有不同,但都是于佛学、诗文之余,娴习绘事,并卓有建树,成就了在岭南画坛上的特殊地位。有意思的是,在这些画僧中,以深度、大汕、成鹫
期刊
关键词:篆隶用笔;雄强;点画;线条  一、王铎、傅山对“篆隶意”的探索  晚明立轴行草由手卷式横向展开之形式变为大立轴直观呈现之形式,收入视域的对象范围由方寸之内转变为数丈之间。纸张尺寸的扩大,表面上看只须按比例放大单字,但在书写层面上,用笔、结构、字组、章法、书写节奏乃至墨法都要做出相应变化。王铎、傅山取用“篆隶意”,将“二王”一路的手札类行草书之“侧锋取媚”“触笔即发”等一系列精致的或瞬间发力
期刊
内容提要:芙蓉与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含义,在古代文人的生活中占有一定位置,二者同时又是传统花鸟画中的固定组合之一。文献记载,唐末五代蜀地画家滕昌祐善画芙蓉与鹅,其对芙蓉与鹅等花禽组合的图像表现,成为唐末宋初花鸟画“小景图式”的基本样式,并因此反映出唐末宋初小景花鸟画承前启后的作用。  关键词:滕昌祐;芙蓉;鹅;小景花鸟画  唐代,蜀地地处西南,它在地理位置上靠近都城长安,一直是唐代宫廷的“后
期刊
黄君璧家族祖上经商。父亲黄仰荀在广州城经营一家百货店,喜好收藏古董字画,闲暇时常展卷观画,这对年幼的黄君璧来说具有一定的启蒙作用。6岁时,黄君璧入胡子晋私塾读书;10岁时入读“意养轩”,由二伯父黄问涯亲自授课;12岁时,又请易老师授课;14岁时入陈贯之书塾,同时在家另请冯子煜老师教授英文和数学;16岁考上了广东公学。求学期间,黄君璧认识了该校著名画家李瑶屏老师,李瑶屏见其特别喜欢绘画,便教他素描和
期刊
关键词:挚绍碑;北周碑刻;书法;异体字  《挚绍碑》(图1)近年出土于陕西西安,通高195cm,其中碑额高40cm,碑身高155cm。碑身略呈梯形,上部宽71cm,下部寬83cm。碑额有阳文篆书3行9字,曰:“魏故仓州刺史挚君碑。”(图2)北朝时期没有“仓州”这个地名,“仓”应该是“沧”的假借字,可知“仓州”就是“沧州”。正文有界格,每格约3.7cm见方。全碑共19行,满行41字,全文735字,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