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入丹青

来源 :书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lin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末清初是中国画史上的兴盛时期,出现了诸如“四王”(王时敏、王原祁、王鉴、王翚)、“四僧”(石涛、八大、弘仁、髡残)等杰出画家,在画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僻处岭海之广东,随着南明王朝的永历政权于1661年最终灭亡,也相继出现一批披着袈裟的画家。他们出家的时间、动因或略有不同,但都是于佛学、诗文之余,娴习绘事,并卓有建树,成就了在岭南画坛上的特殊地位。有意思的是,在这些画僧中,以深度、大汕、成鹫、函乂最为著名,称得上是清初“岭南四画僧”。
  一、山水有知音:深度
  深度是明清之际岭南释氏中长于山水画者,论者将他与另一山水画家高俨相提并论。他向以绘画知名,在佛学方面反而名不甚显。《图绘宝鉴续纂》称其画为“粤中首望”,说明他在广东画坛的地位。他字孟容,原为佛山赖氏子,名镜,尝读书增城白水山,因而自号“白水山人”。进入清朝后,他遭乱逃禅增城万寿寺,法名“深度”。
  深度生平事迹向不为人所知,其艺术活动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中。他能诗、工书、善画,时人称为“三绝”。他的书法近似苏轼、文徵明风格,诗则“清削幽异”,著有《素庵诗钞》,可惜未见流传。
  深度性淡雅,画如其人。其画山水,笔力遒劲,气格苍凝,有明中期“吴门四大家”首领沈周之风致。画名“一时声噪五羊”,以至于吴越之地有赴粤做官者,都纷纷向他求画,而他则一笺一箑不可轻给。
  深度的山水画,赋色用笔,冷隽直逼元人。有人曾谓岭南山水名家,在明末清初之际,士林以新会高俨为首,而方外则推深度。简又文认为明末清初之遗老中有三位出类拔萃且足与中原艺术并驾齐驱的画师,其中一位便是深度(另两位是高俨、张穆),这说明深度的画艺在清初广东画坛的影响。广东省博物馆藏的款署“丙午四月雨意戏墨白水”的纸本设色《山水图》册页,气象苍浑,笔致坚实。画面虬枝参差,怪石嶙峋,给人遒劲、超逸之感,是为传世珍品。(考“丙午四月”,为康熙五年,即1666年。)另一件《松色山光图》轴(图1),其古意直逼宋人,无论从技巧还是意境上讲,即使置于当时全国画坛,也是未遑多让的。香港艺术馆所藏《禅栖冷趣图》卷(图2),其意境与“清初四僧”中的髡残、渐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此外,汪兆镛《岭南画征略》载盛氏濠上草堂藏的山水长卷,用元人浅绛法,“极萧远之致”;另一巨幅则“墨沈淋漓”,清新自然。香港何氏至乐楼也藏有他的山水画卷,款署“丁亥秋七月,罗浮深度画于竹里馆中”,“丁亥”为顺治四年(1647)。其风格明洁简练,大类清初新安画派弘仁(1610-1664)之作。清初岭南诗人陈恭尹曾有《为梁药亭题新得白水山人山水图歌》长诗咏其绘事,其中有“石高气骄苔藓黑,疏林索莫生寒色。心魂密与空谷幽,耳目顿觉群峰逼”句,据此可知,在时人眼里,深度的山水画也是意境深邃、颇得嘉誉的。
  二、人物与山水兼擅:大汕
  人物画在清初画坛处于弱势地位,在岭南地区仍然如此。当时在人物画方面可圈可点且有画迹传世者,主要有释氏画家大汕(图3)。
  大汕字厂翁,号石濂,一作石莲,俗姓徐,广州长寿寺僧。潘耒《遂初堂别集》称其为“吴人”,曾灿《离六堂集序》作浙江嘉兴人,以曾与大汕同行去过越南的挚友曾灿(字青藜,江西人,工诗词古文,“易堂九子”之一)之说最为可信。其生卒年也各说不一:一说生崇祯五年(1632),卒康熙四十四年(1705)(汪宗衍《广东文物丛谈》) ; 一说生明泰昌元年(1620),卒康熙三十七年(1698)(易行广《曹溪禅人物志》);一说生崇祯六年(1633),卒康熙四十一年(1702)(汪宗衍《岭南画人疑年录》);一说生崇祯六年(1633),卒康熙四十四年(1705)(姜伯勤《石濂大汕与澳门禅史—清初岭南禅学史研究初编》)。以后说较为可信。
  大汕中年以后来到广州,自谓乃觉浪和尚(道盛)法嗣,加上自己詩画兼擅之才,很快便与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等名士交往,后任长寿寺住持。一时名流如吴伟业、杜于皇、陈其年、魏和公、高士奇、吴园次、宋荦、万红友、田雯、王士祯、黄九烟等均与其诗文唱酬,声势日盛,与髡残也有诗画往来。康熙三十四年(1695),大汕赴安南(今越南)顺化主持佛事,被尊封为“国师”。次年返粤,他用所得财宝修建长寿寺、白云山弥勒寺、清远峡山寺等,并扩建澳门普济禅院。后因得罪清朝官宦,被押解回籍,死于途中。著有《海外纪事》6卷、《离六堂集》12卷等。
  大汕是位颇有争议的人物,一生毁誉参半。同时人潘耒著《救狂砭语》,竭尽挞伐之能事,称他为一个混迹佛门、追逐名利的投机家,王士祯则骂他为妖僧。但也有人认为潘耒是心慕大汕其画,诈索不遂,才出下策诋之。尽管大汕声誉或抑或扬,但他的才能是从未有过争议的。著名艺术史研究学者姜伯勤近年对大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著有《石濂大汕与澳门禅史—清初岭南禅学史研究初编》,对于我们了解这位传奇画僧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大汕的好友曾灿在《石濂上人诗序》中称他“自天文、地理、兵阵、战斗、象数、书画、诸子百家之拨无不贯通其原委”。他在绘画方面也是多艺兼擅,山水、人物、花鸟等各个科目无不入妙。其山水风格近清初画家龚贤(1618-1689),浓郁苍润,气韵雄浑。所写人物形象逼真,生动活泼。他曾为陈维崧写照,陈作《天女散花图词》谢之,称其绘事“微皴淡抹,黄深绛浅”,一时海内名流题咏殆遍。他也曾写自画像,澳门普济禅院挂有他所作的头陀装的自画像,大类苦瓜和尚石涛。
  大汕的人物画传世不多,目前所见主要有《维摩经变图》卷(苏州灵岩山寺藏)和《白描罗汉图》卷(香港何氏至东楼藏)。
  《维摩经变图》为纵29.6厘米、横239厘米的墨笔纸本长卷,作于康熙十七年(1678)。卷尾有作者于康熙十九年(1680)的长题,简述人物画之嬗变、自己画学经历及作成此画之缘由。由此跋可知,大汕自龆龄便事挥染,究心古人。一次偶然机会,他得见都门冯涿州相公家所藏数百件古画,潜心临摹,顿悟古人用意,因而画艺猛进。在这段长题中,大汕还首次提出了中国人物画的南北宗问题,对于中国画论发展史无疑具有创新意义。该图系根据佛教《维摩诘经》故事绘成。维摩诘是一位和释迦牟尼同时的大乘居士,善于应机化导。画面描绘的便是他坐于病榻上向释迦遣来问讯的金利弗及文殊师利等宣扬大乘深义的情景。图中除金利弗、文殊师利、维摩诘外,尚有22名僧人,个个神态纷呈,栩栩如生。维摩诘的默然、文殊师利的安详均出神入化。大汕在长题中自称是“以笔墨作佛事”,从画中诸人表现可知其个中三昧。   白描画在国画中易学难工,正如楷书之于书法。白描自宋代李公麟以来代有才人,但真正能得其精髓者凤毛麟角,大汕的白描画便是不可多得者。他的白描画虽然目前所见仅《白描罗汉图》卷一件,但见微知著,已可看出其精湛的画学功力。此画写罗汉四十四、童子三、兽三,作者以行书款署“石濂老人写”,有二印,文莫辨,藏印则有“潘飞声兰史印”和“梁鼎芬印”。说明它是流传有绪,尤其是得到粤中名家之青睐。画中人物形象生动,线条秀劲,被认为是其晚年矜意之作。
  此外,康熙年间刻印的《离六堂集》中,在卷首有大汕自画插图33幅,分别为遣魔、负薪、读书、供母、默契、遇巽、演洛、观象、说法、吟哦、遨游、访道、作画、吹箫、推卜、钓鱼、梦游、雅集、看云、秣马、卖雨、浣花、法起、卧病、出岭、论道、邻众、酌古、注书,乐琴、制器、北行、长啸,是大汕自画其生平的图像,具有画传性质,颇类现代盛行之连环画,反映出他在人物画的构思、选材以及笔墨技巧方面的综合能力。每幅画均有当时诸名家的题诗,使其画在艺术价值之外,更添一种文献价值。在画史上,像他这样自传式作画的,尚属少见。
  关于大汕的人物画,时人宋荦曾有诗咏其绘事,可以看作是对这位多才多艺的画僧的高度评价:“开士丹青妙入神,应知顾陆是前生。澄心片纸收藏好,乞写陈思赋里人。”
  大汕传世的画作中,除人物画之外,尚有山水《松风亭子图》、花卉《兰石》扇面(黄君璧白云堂藏)、《墨竹图》轴(广州艺术博物院藏)等。《松风亭子图》(图4)作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原刊于《艺林月刊》,现藏首都博物馆。该图作者自题“壬申秋九月仿巨然兼梅道人作松风亭子图,奉寄翰翁大维摩先生并请鉴定,五岳行脚岭南大汕长寿寺头陀大汕”,为绢本泼墨。全图由近至远分别描绘参天大树、两三茅亭及白云深处之人家,犹如置身荒江野老屋中,意境幽远,颇具野逸之趣,其风格大类龚贤。《兰石》扇面为金笺水墨,纵16.9厘米,横49.5厘米,作者自题“补光维摩寿,五岳行脚大汕”,印章则漫漶不可辨。画面几株兰草随意画出,中间一枝玉柄袅风,并以石头相衬。水墨淋漓,清新淡雅,看似信笔草草,却寓文人意趣。《竹石图》轴(图5)作于康熙十八年(1679),纸本水墨,纵140厘米,横58厘米。画心中部右侧有作者题识:“岁在己未冬十月望后十日,为□念志维华诞,五岳行脚嗣法沙门大汕,□长寿院竹浪斋之菩提树下画祝。”作者用笔潇洒利落,墨色浓厚。劲竹迎风挺立,雄伟而清逸,不染一点尘埃气。
  三、佛学与画学并盛:成鹫
  成鹫(1637-1722)是明广东番禺籍举人方国骅之次子、文人方殿元之弟、画家梁启运之婿,原名颛恺,字麟趾。他在少年时就表现出少有的聪慧,因而有“神童”的称号。年岁稍长,膂力过人,以任侠自许,性情疾恶如仇。明代灭亡后,成鹫誓死不赴试,只闭门读书,贯通群籍。后来他削发为僧,从石洞离幻和尚,受法名曰“光鹫”,字迹删,号东樵。后再从平阳祖派,易名成鹫,住罗浮。他遍历诸方禅林,曾往澳门主普禅院,又尝渡海至琼州,晚栖大通寺。成鹫一生梵行精严,名著佛门,在清初广东佛教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又擅诗文书画(图6)。
  成鹫著作等身,著有《楞严直说》10卷、《金刚直说》1卷、《老子直说》1卷、《鼎湖山志》8卷、《咸陡堂诗文集》20集、《鹿湖草》4卷等。清朝沈德潜对他极为推崇,谓“本朝僧人,鲜出其右者”;新会胡方称“其才以敏捷雄浩推倒一世,艺苑之士,无与抗衡者”,说明他在清初文坛及佛教界的地位非寻常僧人所及。
  成鹫在绘画上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花卉、山水方面,其花卉颇似明中期写意花鸟画家陈淳风格。他极重视写生,师法自然。在《与人论画书》里,他明确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常笑古人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以有限这光阴,事无益之笔墨,王宰今安在哉?而况不如王宰者乎!我辈方寸中现有一幅真山真水,舍却自己家珍,向外驰求,连旬累日,惨淡经营,毫无关于己事,徒供田翁疥壁覆瓿之用,可惜可惜!
  因绘画只是成鹫余事,在当世及后代均未受到足够重视,故传世画迹甚少,现在所能见到的主要有《山水图》扇面(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和《花卉卷》。《山水图》扇面系为友人汪后来所作。按,汪后来(1674-1752),原名湄,字白岸,又曰鹿冈子,号鹿冈,别署白道人、白岸道人、来、汪湄、白鹿山樵等,广东番禺人,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岭南地区著名的山水画家。该图作于康熙三十年(1691)秋九月,钤白文印“光就”及朱文印“迹删”,曾经简又文先生珍藏。此图近处古树丛立,远处浅山淡影低回,颇具文人的笔情墨趣。《花卉卷》刊载于《艺林月刊》,目前收藏情况不明,全图分别画了六种不同的花卉,并附六段相应的题词,既有工笔又有写意,诗画对照,益觉清趣可爱。从画的风格看,比较接近青藤白阳一路(图7)。
  此外,1940年在香港举办的以“研究乡邦文化,发扬民族精神”为宗旨的“广东文物展览会”中,尚有一件成鹫与汪后来合作的画卷(南海阮氏藏),当时是一件备受瞩目的展品,可惜现在未见流传。
  四、画迹罕传:函乂
  函乂,字檗庵,一字安老,别署九疑七十二行者,俗姓邝,名日晋,字无傲,广东南海人。原为明朝总兵,顺治三年(1646)广州被清军攻破后,张家玉起兵东莞,他率部响应,隶属张家玉部,战数有功,晋升都督同知。后来事败,不复仕,遂礼空隐和尚道独,削发为僧,并舍其自家磊园,辟为禅林,招天然和尚为主社。合肥龚鼎孳(1615-1673)至粤,还专门到佛山造访他,并赠之以诗。
  函乂还曾经云游至京城,寓同里程可则(1627-1676)家,及归,程可则赠以诗,有“知君学道晚逾坚”句赞之。晚年逾五岭以北游,为九疑尊宿。著有《楚游稿》《磊园集》等,可惜均未見行世。
  函乂生平事迹史载不详,阿字禅师今无(1633-1681)所写长诗《寿邝檗庵》中提及其人其艺,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诗曰:“建安文气五彩笔,龙眼山庄尤描得。脚底胸中无远迩,明霞举举秋空出。”从诗中可知,函乂既长于诗文,又在绘画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函乂擅绘画,但遗憾的是至今尚未见有画迹传世。他的作品仅有行书《鹭羽来南甸》五言古诗(图8),是他为黄翁老公祖所写,笔力苍劲。至于绘画,康熙年间黎美周之子黎延祖(字方回)辑刻其父遗文为《莲须阁集》,卷首所刊木刻黎美周肖像,即为函乂所绘,这算是现在所能见到的函乂唯一的绘画作品了。该像有函乂小篆题记:“予与先生,自少而壮步趋相随,生死之别几四十载。嗣君方回刻先生遗集,绘像于册端,属予摹仿,以予知先生有素,能尽神智。时风雨幽灯,恍惚相对,池荷滴历,若相告语。象成因志。”末署“九疑七十二行者檗庵乂”,钤“函乂”二字小印。此像系白描勾勒而成,线条稳健沉着。
  此外,张穆也曾有诗赠函乂云:“早岁同依达者游,万般看彻雪盈头。已非甲子谁能管,自向人间不解愁。化佛毫端常示现,乞花书外更何求。怀君倘遇玄都鹤,为问余生有底否?”其中由“化佛毫端常示现”句可知函乂也工绘佛像。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云:“沧桑之际,粤中士人多从彼教游,所谓十家王谢九为僧是也。”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其中一部分已由愤世嫉俗转为平和冲淡。他们寄寺庙以栖身,凭书画以娱情,而且形成一定风格、流派。正如李铸晋教授所言:“明末清初,山林派作品特盛,盖甲申之变,影响画家不少。有思逃禅,有作隐士。故其画多奇气,自成一格。今盌、光鹫二释之作,盖为粤画之一派也。”虽然在中国画史上这些画僧还远未成气候,但作为岭南地区一种特殊的文化群体活跃于画坛,客观上起到了促进广东美术发展的作用,成为岭南文化的一大奇观。
其他文献
1990年生于河南鹤壁,别署乾堂,民盟盟员。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鹤壁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河南印社理事、青少年书法杂志社编辑等。书法、篆刻作品曾获首届王安石奖全国书法展最高奖,西泠印社诗书画印大展篆刻单项最高奖,“爱国和谐”朵云轩首届篆刻展一等奖,河南省五四文艺奖银奖,第二届陈介祺奖万印楼篆刻艺术展优秀奖,首届“四堂杯”全国书法篆刻
期刊
关键词:感物;没骨;恽南田;花卉画;国画  一、“感物”的历史概念及其发展流变  (一)“感物”释义  感物,是中国画学传统的观察方法,是古代画家进行艺术创作前,对自然进行观照的感受活动。进行创作前,画家与世界进行感性接触,带着自己丰富的审美经验把握对象的内在状态,从而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这种感受活动建立在观察和感知的基础上,是一种超常的体验活动。它可能是瞬间的,面对直接观察的事物,不经过逻辑和常
期刊
关键词:赵孟頫;山水画;皴法;探究  一、赵孟頫山水画中的“皴法”分析  赵孟頫是中国绘画史上一個重要的人物,他对元朝以后的绘画与书法影响深远。他的绘画题材广泛,如人物、山水、花鸟、鞍马等,风格也多样,有追晋唐古风的青绿,还有从其中演变过来的浅绛,以及继承北宋山水风格的水墨。其代表作品《水村图》《秀石疏林图》《鹊华秋色图》《人骑图》虽然风格不同,笔法迥异,但都体现了赵孟的继承与创新。按照古代评画标
期刊
内容提要:赵朴初的书法博观而约取,从自唐宋人之间取法,到融汇碑帖,最后表现为一派文人闲适、畅达之韵致,可谓将个人意气完美表达。“赵体”的成功,一方面源自他对宋人尤其是苏轼的学习,取其“尚意”之精神;另一方面又将自己的佛思玄悟融汇于笔端,加上“禅意”之风度。赵朴初书法的“尚意”精神已不是宋人的直抒己意,也不是禅意的简单外化,而是将二意“交臻”,成为他人书合一的化合点。探究赵朴初“尚意”精神,可以对其
期刊
《尺素清芬:百年画苑书札丛考》出版  本刊讯 本书是关于晚清以来书画鉴藏与学术交流的随笔集。作者通过对居廉、陈师曾、梁鼎芬、于省吾、方人定、谢稚柳、赵少昂、徐邦达、黄独峰、刘九庵、杨仁恺、苏庚春、赖少其、魏隐儒、曾敏之、程十发、亚明、谢辰生等三十位书画鉴定家、艺术家或学者的四十余通手札的释读、钩稽,提供了一份艺术家与学者、鉴藏家交游、学艺及与行迹有关的朋友圈清单。寸缣短札饱含了尺牍书写者的生命意志
期刊
今年1月,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大部分人不得不“宅”在家里。人们一边为新冠肺炎患者揪心,一边又要在家里找事情做。被迫的安静总比一直生活在喧嚣和忙碌中好。在这段安静的日子里,我们捧起书,享受思想的愉快和文字的优美。中国艺术研究院任平教授2019年出版的《书法的故事》正是一本让我感到久违的书。  多年来,我一直觉得自己与艺术无缘。艺术殿堂的“高大上”与自己的习性相比似乎有天壤之别,足以让我望而却步。
期刊
《鲁迅装帧系年》(杨永德编著,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1月版)一直是我喜欢的一本书,放在案边,会经常翻看。身为中国新文化运动一面旗帜的鲁迅先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巨匠,其深厚的艺术修养也体现在书籍装帧设计方面。鲁迅一生中设计了60多个书刊封面,有着丰富的书籍装帧设计的实践经验。同时,在鲁迅的题跋、书信中也不时可见他对于书籍装帧设计一些或具体或概括性的言论与见解,将之与鲁迅的书装实践相印证,可以看
期刊
关键词:山水画;气韵;笔墨;六法  纵观中国美术史纲, “ 气韵” 始终贯穿在中国画画论笔法中。谢赫将“气韵生动”列于六法之首,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更是对形似之外的“气韵”倍加推崇,顾恺之以“气韵”为神,荆浩“六要”提出“气为一,韵为二”的理论,黄钺《二十四画品》以“气韵”居首。诸如元四家、明四家、清六家者,无不认为画之优劣取之于气韵。黄宾虹在《古画微》中言:“画者法既备矣,必求气至。气不足而
期刊
齐白石作为现代中国画坛的代表人物,长久以来被视为20世纪中国最著名的艺术大师。其自1919年定居北京,通过“衰年变法”将文人画风与民间情趣相融合,取得了雅俗共赏之风貌,成为传统文人画走向现代的重要人物之一。如果说,在齐白石艺术风格演进道路上有陈师曾等人的引导和支持,在其事业稳固的过程中有徐悲鸿等人的肯定和扶持;那么,在其艺术风格及社会地位的确立过程中,超越传统范畴的大众传播对齐白石艺术的传播和弘扬
期刊
关键词:书法教育;中小学;教学  《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指出:“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书法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书写基本技能的培养和书法艺术欣赏,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1]书法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和哲学思想,书法艺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