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书法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心灵

来源 :书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0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书法教育;中小学;教学
  《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指出:“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书法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书写基本技能的培养和书法艺术欣赏,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1]书法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和哲学思想,书法艺术已经成了中国文化的象征。中小学生接受书法教育,学习、继承和弘扬书法艺术文化,对于自身素养的提高大有裨益。
  一、当前书法教育现状的分析
  20世纪80年代,“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成为当时流行的口头禅,学校教育教学的重点基本都放在应试的科目上,加班加点,补缺补差,应试学科的热度一度高升。作为表现汉字的工具—书法逐渐被淡化。久而久之,书法被中考和高考的热风吹到了教育的边缘。时至今日,书法教育似乎已被遗忘。其原因有四。第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书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因为没有被列入应试科目,所以书法便成了可有可无的教育附属品。在基础教育领域没有开设书法课程,书法人才的产生,也多源自书法爱好者的自学积累,他们自愿参加学习培训、参加书展等,但都是个人自发行为。第二,书法实用功能被弱化。“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电脑、手机的普及,人们的交流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逐渐削弱。”[1]第三,学校书法教师奇缺。2011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对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2013年,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从2013年春季开始执行。尽管如此,多数中小学开设的书法课,也仅局限于益智课,书法课程并没有获得正规课程同样的重视,也无法保证有一定的教学时间,书法课程仍然被视为可有可无的副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各中小学校书法专业教师严重缺失,多年来对书法教育的漠视造成了多数学校根本没有书法教师,因而即便开设,书法课也成了摆设,无法实行。第四,学生家长不支持。尽管素质教育倡导多年,但在唯分数论的今天,家长对书法教育不关心,认为学书法可能会影响学生应试科目的学习。
  由此可见,作为国学之一的书法教育已经走到了教育的边缘,形势堪忧!重视书法教育,迫在眉睫,书法应当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心灵已然是势之所趋。
  二、改变书法教育现状的路径
  书法教育的现状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教育部印发了相关文件,要求主管部门要重视书法教育,学校应立即开设书法课,并逐步将书法教育纳入中高考内容之中。教育主管部门的举措,给书法教育带来了巨大影响。社会开始普遍关注,学校开始行动,家长也开始转变观念,最终能改变现状的还是学校教育。让书法教育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这是改变书法教育现状的唯一路径。
  (一)书法教育走进课堂
  书法进课堂,必须有教师。解决这个实际问题,举措有多种:一是教育主管部门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培养书法专业教师;二是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聘请学校周边的国家级、省市级书法会员进课堂,他们在给学生上课的同时,培训一批爱好书法的教师;三是学校鼓励教师参与书法学习,为书法学习者提供便利。书法教师是学校承载书法教育的关键。
  书法进课堂,其意义深远,不仅能使学生感知到汉字艺术魅力,还能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1)书法教学能使学生通晓汉字本根,感知汉字艺术魅力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在汉字的诸体演变中,书法一直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书法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懂得欣赏。以教学“人”字为例(表1),看其字体演变,体会书写的真义。
  甲骨文、金文的“人”字是象形字,字形是人垂臂直立的形象。篆文的“人”字可以看出人在弯腰垂臂、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劳作。隶书的“人”字改变了人劳动的形象,从根本上就脱离了象形古意,更加字符化。楷书的“人”字则把字符进一步进行规范。行书和草书的“人”字体现了书家的个体情感和艺术风格。学生在欣赏字体形变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汉字的演变就是人类的进化和历史的进步。纵观“人”字的书体变迁,我们似乎看到了前人蜿蜒而行的稳健步履。
  书法的艺术魅力还存于历代书家的艺术风格中。我们学习书法,就是要学习历代书法家的书体,临碑临帖,在点画书写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历代书法家的艺术风格与魅力。历代书法家的书法艺术或法度严谨,或表达了丰富的内涵,或展示出了意境之美。今天,我们在品读历代书法家的传世之作时,就如同行走在历史的艺术画廊中,并与画廊中接踵而至的历代书法家对话,对话之间崇敬之情便会悄然升腾。书法的学习实践,将引领学生进入书法的世界,开启一段充满视觉美感和精神愉悦的旅程,感受书法艺术魅力。
  (2)书法教育能够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一部书法史就是中华民族的厚重历史及灿烂的民族文化史。每一位名垂青史的书法家在其成功的背后,都有着許多脍炙人口的书法故事,其中很多都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学生在学习书法的同时,通过学习这些故事,可以了解到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并促进书法素养的提高。如在书法教学中,可以在书法技法教学的间隙穿插讲述一些古今书法名家刻苦学书的故事,诸如“墨池”“笔冢”等故事,既有知识性,也有趣味性,可以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坚持不懈的精神;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一些经典碑帖让学生观看,让他们更感性地认识到优秀书法作品的笔法、章法及气韵,通过对书法作品的欣赏,来增强学生学习书法的信心和热情。这些潜移默化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的思想情感得到陶冶,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
  (二)书法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
  学好书法,关键是教师。如果没有教师的正确引领,那“学好书法”便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承载书法教育使命的书法教师应当认真组织好书法教学,培养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让书法走进学生的生活;在临写中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让书法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1)培养兴趣,书法走进学生的生活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书法学习是比较枯燥的。单一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当前的书法教学。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会有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学习书法必须有极高的兴趣。首先,我们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自媒体平台组织教学。如在进行基本笔画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自媒体编辑动态的教学视频,让学生根据视频中笔画书写动作的分解视频进行临写;在进行作品欣赏时,教师可以将优秀作品通过“班班通”教学平台播放,让学生在视听中欣赏,身心得到愉悦;教师还可以建立“书法微信群”,及时把学生的优秀作品上传到微信平台,让学生相互欣赏,还可以将制作的书法临写视频上传到微信群,学生课后能够继续对临;同时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观看好的电视节目,如安徽电视台的《我爱诗书画》节目,让学生能够了解到当代书法的发展现状,欣赏书法艺术的魅力,开阔艺术眼界,提升书法艺术审美修养。其次,开展好各项活动。开展书法活动,能够使学生从中得到学习,受到启发。如成立书法兴趣小组,既便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进步,也便于重点培养和辅导;聘请当地书法家来学校举办书法艺术讲座,向学生传授书法史和书法家们个人的学书体会,还可以现场作书,让学生观摩学习;利用研学旅行走出校门,到西安碑林、曲阜汉魏刻碑陈列馆、龙门石窟、杭州碑林、绍兴兰亭等地参观和学习;定期举办书法比赛和展览,鼓励学生参加各级书法展,互相观摩、促进学习。通过开展这些活动,来激发学生对书法的热情,以期让书法走进学生的生活。
  (2)锻炼能力,让书法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毛笔字的书写必须遵循法度。初学书法,以临写唐楷颜体居多,欧体法度严谨,入门较难。教师教学时,必须注重学生掌握正确的握笔方法。正确的握笔姿势直接关乎是否能中锋运笔和手腕手指书写的灵活方便。笔法的教学是教师教学的重头戏。笔法贯穿写字的始终,从学书的第一笔开始,就必须遵循法度,严谨到位。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写,学生达到一定的书法水平后,其综合能力也必然会得到锻炼和提升,书法也会真正走進学生的心灵。
  其一,观察能力。下笔临写前,必须认真读帖。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说的正是读帖的重要性。字的笔画形态、行笔方法、章法布局等,学生都要学会观察,并将观察所得运用于临写。观察得愈细,临写得愈似。通过读帖,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会提高学生对汉字的识别力和感悟力。
  其二,动手能力。汉字的书写需要动手,没有动手的书写不是书法学习。掌握技能、实时创作是书法学习的最终目的,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锻炼了思维,体会了字的形与意,加深了对汉字的认知。打印的文字是没有温度的,只有手写的文字才会被赋予生命与活力。通过动手书写,对学生的手眼协调和专注力进行训练,让学生在书写中,获得身心的愉悦。
  其三,记忆力。初学书法,对基本笔画的书写必须记牢,尤其是笔法。读帖的过程就是观察、记忆的过程,因此,书写的过程就是记忆与回放的过程。长时间的书法练习,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记忆力。在学书过程中,很多当代的优秀书法家不仅对所临古代碑帖达到了“形神兼备”的书写水平,还对碑帖全文达到了倒背如流的熟记程度。
  其四,毅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书法没有捷径,学生从步入学习书法大门开始,教师就要注重培养学生与书法之间的感情,让书法成为学生的终身益友,有了感情,才能投入激情,才能将激情升华。“字无百日功”,唐代大书法家怀素和尚学书十分刻苦,长期勤练书法,写秃了的笔堆积如山,成为“笔冢”。还有晋代王献之“一点似羲之”的典故,这些书法故事,无不浸透着书法家“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的长期坚持。沉心练字,不仅可以增强毅力,更可让学生终身受益。
  其五,做人之道。傅山曰“作字先做人”,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书法之道在于心无旁骛,潜心修炼,强调的是无私心杂念。长期在浩瀚的书海里畅游,使学书者既能感受到波涛汹涌的激情,又可回味出岸芷汀兰的芬芳。“字如其人,人如其字”,书法的教学要引导学生感悟书法之美,用心写好每个字的同时,获得心灵的充实。
  三、结语
  新的时代,赋予书法教师新的使命,要传承书法历史文化、传承书法经典,就必须让书法教育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乃至走进学生的心灵。只有这样,我们才无愧于这个新时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才会发扬光大。
其他文献
十年前认识本家吴云斌时,其人潇洒俊爽,十年后还是潇洒俊爽。有的人天生显老,有的人愈活愈年轻,吴云斌就属于后者。十年之间人没有怎么变化,他的字却更精神自然了。书法能养人,同时也磨人,云斌从书法中养出了自己的精神境界。重庆山高水深,云斌的书法也是山高水深,甚至还有了某种超脱与自逸。我在云斌幽雅的工作室中向外眺望,一脉江水蜿蜒而过,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此时仿佛置身于一种怀古的情境之中,禁不住就想挥毫。书
期刊
1990年生于河南鹤壁,别署乾堂,民盟盟员。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鹤壁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河南印社理事、青少年书法杂志社编辑等。书法、篆刻作品曾获首届王安石奖全国书法展最高奖,西泠印社诗书画印大展篆刻单项最高奖,“爱国和谐”朵云轩首届篆刻展一等奖,河南省五四文艺奖银奖,第二届陈介祺奖万印楼篆刻艺术展优秀奖,首届“四堂杯”全国书法篆刻
期刊
关键词:感物;没骨;恽南田;花卉画;国画  一、“感物”的历史概念及其发展流变  (一)“感物”释义  感物,是中国画学传统的观察方法,是古代画家进行艺术创作前,对自然进行观照的感受活动。进行创作前,画家与世界进行感性接触,带着自己丰富的审美经验把握对象的内在状态,从而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这种感受活动建立在观察和感知的基础上,是一种超常的体验活动。它可能是瞬间的,面对直接观察的事物,不经过逻辑和常
期刊
关键词:赵孟頫;山水画;皴法;探究  一、赵孟頫山水画中的“皴法”分析  赵孟頫是中国绘画史上一個重要的人物,他对元朝以后的绘画与书法影响深远。他的绘画题材广泛,如人物、山水、花鸟、鞍马等,风格也多样,有追晋唐古风的青绿,还有从其中演变过来的浅绛,以及继承北宋山水风格的水墨。其代表作品《水村图》《秀石疏林图》《鹊华秋色图》《人骑图》虽然风格不同,笔法迥异,但都体现了赵孟的继承与创新。按照古代评画标
期刊
内容提要:赵朴初的书法博观而约取,从自唐宋人之间取法,到融汇碑帖,最后表现为一派文人闲适、畅达之韵致,可谓将个人意气完美表达。“赵体”的成功,一方面源自他对宋人尤其是苏轼的学习,取其“尚意”之精神;另一方面又将自己的佛思玄悟融汇于笔端,加上“禅意”之风度。赵朴初书法的“尚意”精神已不是宋人的直抒己意,也不是禅意的简单外化,而是将二意“交臻”,成为他人书合一的化合点。探究赵朴初“尚意”精神,可以对其
期刊
《尺素清芬:百年画苑书札丛考》出版  本刊讯 本书是关于晚清以来书画鉴藏与学术交流的随笔集。作者通过对居廉、陈师曾、梁鼎芬、于省吾、方人定、谢稚柳、赵少昂、徐邦达、黄独峰、刘九庵、杨仁恺、苏庚春、赖少其、魏隐儒、曾敏之、程十发、亚明、谢辰生等三十位书画鉴定家、艺术家或学者的四十余通手札的释读、钩稽,提供了一份艺术家与学者、鉴藏家交游、学艺及与行迹有关的朋友圈清单。寸缣短札饱含了尺牍书写者的生命意志
期刊
今年1月,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大部分人不得不“宅”在家里。人们一边为新冠肺炎患者揪心,一边又要在家里找事情做。被迫的安静总比一直生活在喧嚣和忙碌中好。在这段安静的日子里,我们捧起书,享受思想的愉快和文字的优美。中国艺术研究院任平教授2019年出版的《书法的故事》正是一本让我感到久违的书。  多年来,我一直觉得自己与艺术无缘。艺术殿堂的“高大上”与自己的习性相比似乎有天壤之别,足以让我望而却步。
期刊
《鲁迅装帧系年》(杨永德编著,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1月版)一直是我喜欢的一本书,放在案边,会经常翻看。身为中国新文化运动一面旗帜的鲁迅先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巨匠,其深厚的艺术修养也体现在书籍装帧设计方面。鲁迅一生中设计了60多个书刊封面,有着丰富的书籍装帧设计的实践经验。同时,在鲁迅的题跋、书信中也不时可见他对于书籍装帧设计一些或具体或概括性的言论与见解,将之与鲁迅的书装实践相印证,可以看
期刊
关键词:山水画;气韵;笔墨;六法  纵观中国美术史纲, “ 气韵” 始终贯穿在中国画画论笔法中。谢赫将“气韵生动”列于六法之首,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更是对形似之外的“气韵”倍加推崇,顾恺之以“气韵”为神,荆浩“六要”提出“气为一,韵为二”的理论,黄钺《二十四画品》以“气韵”居首。诸如元四家、明四家、清六家者,无不认为画之优劣取之于气韵。黄宾虹在《古画微》中言:“画者法既备矣,必求气至。气不足而
期刊
齐白石作为现代中国画坛的代表人物,长久以来被视为20世纪中国最著名的艺术大师。其自1919年定居北京,通过“衰年变法”将文人画风与民间情趣相融合,取得了雅俗共赏之风貌,成为传统文人画走向现代的重要人物之一。如果说,在齐白石艺术风格演进道路上有陈师曾等人的引导和支持,在其事业稳固的过程中有徐悲鸿等人的肯定和扶持;那么,在其艺术风格及社会地位的确立过程中,超越传统范畴的大众传播对齐白石艺术的传播和弘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