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世纪呼唤创造性人才,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造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中,教师应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创设情境做了初步探索:
1 创设愉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上我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设法把枯燥的数字、符号、抽象的概念公式变成具体形象性、愉悦性的教材。尤其是一堂课的开始,为学生创设最佳教学情境,对于激发其兴趣,启发其思维显得非常重要。为此我利用听音乐、猜谜语、做游戏等方式,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圆的周长计算”时,课始设计这样一个游戏导入新课。先让学生量出预先用硬纸片制成的各种大小不同的圆直径和周长,记录在本子上。教师说:“同学们,我们现在来做一个猜谜游戏。只要告诉老师你的那个圆的直径,老师不用量,就马上猜出你的那个圆的周长。请同学们检查,老师猜的对不对?”游戏开始,生甲:“直径2cm”。师:“周长6.28cm。”生游戏做完后,教师说:“同学们从刚才游戏中有没有发现什么?”(圆周长和直径有着本质的联系),接着揭示课题:同学们想揭开这个秘密吗?那么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圆的周长计算”。这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和愉悦情调,为学生渴望解开奥秘的心理状态,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愿望,为顺利进入新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创设激疑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思维自疑问和好奇开始,思维始于疑问,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教师善于激疑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由于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充满问题的情境,因此,教师要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认知矛盾”,产生问题,使学生进入“心欲言而不能”的“问题”境界,这样学生的探究意识就会孕育而生。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创设了分桃子的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把6、7、8、9、10、11个桃平均分给两只小猴,可以怎么分?学生在操作后产生了疑问:有时正好分完,有时还有多余?这时,教师适时地加以总结:“像平均分后有多余的情况,我们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有余数除
法的性质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得到了充分的揭示,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3 创设探究情境,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时,我努力挖掘教材本身潜在的智力因素,充分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发现、探索的学习情境,使他们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创新能力。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学生通过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拼到一起刚好成一个平角的方法,得出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课后教师布置学生动手剪一个任意四边形,并通过操作得出它的内角和。学生通过思考,结合今天的学习内容——设计把任意四边形沿一条对角线剪开,得到两个三角形,而且剪成的两个三角形的六个内角正好是这个任意四边形的四个内角,因而得出“任意三边形的内角和为180×2=360°”。这样,学生在很好地掌握旧知识的基础上创造性的解决了新问题,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只要教师善于创设探究情境,让学生手、脑、口等并用,那么学生获取知知识的过程将真正成为再创造的过程,在这种再创造的活动中,他们的创新能力会不断提高。
4 创设讨论情境,促进学生认知深化
一个好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能使学生主动地融入问题中,积极地投入到自由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也能够化解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小学生乐于交往。而讨论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对教学中的知识障碍点和思维障碍点,在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创设讨论情境,更有利于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5 创设成功情境,引发学生成就意识
伴随课堂教学活动进一步开展,学生由于长时间集中注意,在下课前的十几分钟左右,注意力便开始逐渐减退,学习情趣明显变弱。教学时,我注意设计针对性强、形式多样、难易适中的练习,创造让全体学生经过一番努力后,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分数的意义”时,我设计了一道开放性的习题:6个苹果、5个梨、4个桔子、3个桃、1个草莓,让学生说出谁的个数是谁的几分之几。学生经过一番动脑后,争先恐后抢答,中下生也能说出三四种答案,优等生得出的答案则更多,把整节课推向了高潮。这样,我给全体学生都创造一个表现的机会,让他们都尝到成功的喜悦。
6 创设课外情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数学源于生活。课后,我注意创设数学课外情境,鼓励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及时地、经常地用于实际,能使学生有效地巩固、深化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对数学学习的必趣。如在“年、月、日”的教学中,学生已掌握了求经过时间的方法,让学生每天做家庭作业时记录做数学作业的开始时刻、结束时刻、并计算做作业经过时间。这样学生及时运用所学的知识,使知识在运用中得到巩固,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并保持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间接持久兴趣。从中教师也了解了作业量的多少,了解各个学生做家庭作业的速度,便于教师合理调整作业量和有针对形地训练学生的作业速度。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学会的知识不仅得到巩固和运用,而且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得到了升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这些广泛而实用的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乐此不疲,更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本身的魅力。
实践证明,学生在丰富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教学活动更加符合认知规律,课堂教学更加轻松、活跃、高效,这就是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之浅见。
1 创设愉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上我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设法把枯燥的数字、符号、抽象的概念公式变成具体形象性、愉悦性的教材。尤其是一堂课的开始,为学生创设最佳教学情境,对于激发其兴趣,启发其思维显得非常重要。为此我利用听音乐、猜谜语、做游戏等方式,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圆的周长计算”时,课始设计这样一个游戏导入新课。先让学生量出预先用硬纸片制成的各种大小不同的圆直径和周长,记录在本子上。教师说:“同学们,我们现在来做一个猜谜游戏。只要告诉老师你的那个圆的直径,老师不用量,就马上猜出你的那个圆的周长。请同学们检查,老师猜的对不对?”游戏开始,生甲:“直径2cm”。师:“周长6.28cm。”生游戏做完后,教师说:“同学们从刚才游戏中有没有发现什么?”(圆周长和直径有着本质的联系),接着揭示课题:同学们想揭开这个秘密吗?那么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圆的周长计算”。这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和愉悦情调,为学生渴望解开奥秘的心理状态,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愿望,为顺利进入新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创设激疑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思维自疑问和好奇开始,思维始于疑问,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教师善于激疑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由于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充满问题的情境,因此,教师要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认知矛盾”,产生问题,使学生进入“心欲言而不能”的“问题”境界,这样学生的探究意识就会孕育而生。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创设了分桃子的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把6、7、8、9、10、11个桃平均分给两只小猴,可以怎么分?学生在操作后产生了疑问:有时正好分完,有时还有多余?这时,教师适时地加以总结:“像平均分后有多余的情况,我们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有余数除
法的性质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得到了充分的揭示,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3 创设探究情境,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时,我努力挖掘教材本身潜在的智力因素,充分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发现、探索的学习情境,使他们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创新能力。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学生通过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拼到一起刚好成一个平角的方法,得出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课后教师布置学生动手剪一个任意四边形,并通过操作得出它的内角和。学生通过思考,结合今天的学习内容——设计把任意四边形沿一条对角线剪开,得到两个三角形,而且剪成的两个三角形的六个内角正好是这个任意四边形的四个内角,因而得出“任意三边形的内角和为180×2=360°”。这样,学生在很好地掌握旧知识的基础上创造性的解决了新问题,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只要教师善于创设探究情境,让学生手、脑、口等并用,那么学生获取知知识的过程将真正成为再创造的过程,在这种再创造的活动中,他们的创新能力会不断提高。
4 创设讨论情境,促进学生认知深化
一个好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能使学生主动地融入问题中,积极地投入到自由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也能够化解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小学生乐于交往。而讨论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对教学中的知识障碍点和思维障碍点,在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创设讨论情境,更有利于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5 创设成功情境,引发学生成就意识
伴随课堂教学活动进一步开展,学生由于长时间集中注意,在下课前的十几分钟左右,注意力便开始逐渐减退,学习情趣明显变弱。教学时,我注意设计针对性强、形式多样、难易适中的练习,创造让全体学生经过一番努力后,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分数的意义”时,我设计了一道开放性的习题:6个苹果、5个梨、4个桔子、3个桃、1个草莓,让学生说出谁的个数是谁的几分之几。学生经过一番动脑后,争先恐后抢答,中下生也能说出三四种答案,优等生得出的答案则更多,把整节课推向了高潮。这样,我给全体学生都创造一个表现的机会,让他们都尝到成功的喜悦。
6 创设课外情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数学源于生活。课后,我注意创设数学课外情境,鼓励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及时地、经常地用于实际,能使学生有效地巩固、深化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对数学学习的必趣。如在“年、月、日”的教学中,学生已掌握了求经过时间的方法,让学生每天做家庭作业时记录做数学作业的开始时刻、结束时刻、并计算做作业经过时间。这样学生及时运用所学的知识,使知识在运用中得到巩固,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并保持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间接持久兴趣。从中教师也了解了作业量的多少,了解各个学生做家庭作业的速度,便于教师合理调整作业量和有针对形地训练学生的作业速度。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学会的知识不仅得到巩固和运用,而且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得到了升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这些广泛而实用的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乐此不疲,更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本身的魅力。
实践证明,学生在丰富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教学活动更加符合认知规律,课堂教学更加轻松、活跃、高效,这就是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之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