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对整个课程的运行过程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教学前的组织、准备,以及教学过程中教学理念的灌输和教学方式的实施,对学生进行全覆盖、全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既包括教育理念也包括教育形式。然而,当前形势下,不管是思政教育的理论研究还是具体实践都存在不少问题,归根结底,主要还是因为对课程思政的教育本质与教育内涵没有进行深入研究与理解。因此,为达到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见到实效的教育目标,文章结合“管理沟通”课程特点以及相关课程理论对该门课的课程思政进行实践探索。
关键词:管理沟通;课程思政;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0-0088-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贯彻全面发展教育这一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并将立德育人作为其教育根本目标,大力增强和改进思政工作,为我国着力培养新时代民族复兴人才[1]。在这一过程中提供教育引导、实践培养和制度保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要渠道,提高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协同发展。开展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实效性的探索过程。
一、课程思政的概念及价值内涵
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具有较为鲜明政治属性的教学活动,其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社会主义意识进行传播,并在其课程教学及其改革创新中将课程思政进行结合,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立德育人的教育目标,它是通过在不同學科的知识内容上对两者之间的关联性进行研究,达到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教学实践过程。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两者之间既相同又有所区别,相同之处在于在传播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时拥有相同的课程目标,不同之处在于其教育教学模式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具体表现在课程思政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将社会主义思想理论融进不同学科的知识理论中,思想政治往往以更加微妙的形式渗透到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接受形式不具有明显化。课程思政的课程教育模式展示的是连续的、系统的课程形式,它不局限于某一学科,而是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融入各学科、各课程的教学,使各门课程都能参与到学校的教育过程之中,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教育体系。因此,课程思政的可持续发展在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思政课程强调的重点则是教学内容,即趋势明显化的社会形态,它是用具体且系统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专业知识讲解,其灌输模式是直接向学生传授各种社会主流价值观和道德观。
课程思政的价值之一在于其丰富的社会主义思想理论能使专业学科内容更加深入和具体。立德育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的出发点在于“育人”这个过程。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但仅靠思想政治课教育是远远达不到教育目标的。因此,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融入各学科专业知识教学中,并且始终贯彻执行把立德育人作为其教育原则,将学科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适当结合,才能既丰富专业学科内容,又使专业学科内容贴合“立德树人”宗旨,最终实现“育人”的真正目的,这也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稳步改革,构建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新体系的应有之路。
课程思政的价值之二在于创新教学方法,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在以往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教师一般关注的点在本学科涉及的专业知识的教学上,因而容易出现教学方法简单化的倾向,对课程本身的教育功能往往不重视。而课程思政教育则要求教师不仅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还要随时谨记课程教育的根本目标与任务,在实际课程教学中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将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内容相互结合,关注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过程中对社会主义主流思想和理论的反应,做到以教师的专业知识与人格魅力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授,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使其教育教学过程具有良好的“德育+专业”学习氛围。
课程思政的价值之三在于提高教学效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背景下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突破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单一教育的困境,努力构建全面教育课程体系而进行的积极探索。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理念与传统课程模式进行融会贯通,通过对其知识内容及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丰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统筹的有效性;通过在课程教学中加强对思想政治内容的讲解,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渠道,使思想政治教育在知识传递与价值引导的统一中不断增强[2]。
二、课程思政在新时代思政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是高校专业使命教育的必然要求
“课程思想政治”是指将学科资源和学术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真正实现“知识教学”与“价值导向”的有机统一,努力按照“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基本要求,坚持“以德治国”“以人为本”的原则,构建立体化的教育模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实践融入教育育人的全过程[3]。专业使命教育是通过将专业教学与育人两者结合,加大师德师风在学校中的建设力度,通过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将党的工作与人才培养中心工作相结合,通过实现师生全员、教育全过程、课堂全方位的教育,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体作用,把价值观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融入专业使命教育中,把德育和专业使命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将第一课堂与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联系起来。
因此,“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使命教育”的目标是相同的。它们都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和期望。当然,“专业使命教育”的范围更为广泛,除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外,还包括发挥课堂的作用、强化高校党建工作、拓宽学生的实践渠道等方面。 (二)是保证高校办学方向的必然之举
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前进步伐中,必须明确“办什么样的大学,坚持什么样的办学方向,高举什么样的社会旗帜”等指导性以及基础性问题[4]。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了相关讲话:“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坚持德治思想方向,高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旗帜”,着重将培育和实践观念融入育人的全过程,为课程思政教育和专业使命教育的有机结合指明其创新改革的方向。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信息来源广泛,知识面广,对话权要求高,对学习和生活的个性化要求也高。思想政治课程体系教育面临着各种思想观念的冲击和多元思想文化交汇的挑战。
此外,长期以来,许多专业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其专业知识与价值导向之间的关系,认为德育工作只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与自身无关。在其教学过程中过度重视专业知识的讲解,忽视了价值导向的作用,导致思想政治课与专业课之间缺乏联系、教书与育人相分离,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困境。因此,必须清晰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是密不可分的,要把“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理念贯穿在教育全程中,把德育的核心内容融入每一位教师的教学理念中,细化到课堂上每一处可能的讲解中,潜移到教学科研的具体环节中。
三、“管理沟通”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深入参与。因此,专业课老师要做好课程思政,不仅要进行知识技能的储备,要具有较强的历史使命感,还要有不断促进课程思想政治建设的理念和行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所授课程在体现知识专业性的同时体现其思想政治性。
(一)做好顶层设计,致力实现专业学科课程思政的统筹规划
任何一门专业课的课程思政体系构建与发展都离不开专业课所在学科教育组织与各级机构的共同整合与规划。“管理沟通”课作为管理学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进行课程思政设计时应从整个管理学学科的角度出发,构思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管理知识中,实现让学生通过“管理沟通”课堂上知识的掌握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具备时代要求的素质。这就要求“管理沟通”任课教师必须全面了解管理学学科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培养思路、学科课程体系,同时还必须明确“管理沟通”这门课在管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否则,就没法实现专业学科角度的课程思政统筹规划。
(二)注重课程开发,挖掘专业课程中显性及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无论是哪个学科,都隐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发这些资源,挖掘专业课程中显性及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课程思政实施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每个学科、每门课程都有其特殊的知识结构,“管理沟通”课程也不例外。因此,该专业课程教师需要在明确管理学学科体系的基础上,了解该学科体系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思政教育内容,达到专业知识教学与教育目标的统一。只有对学科固有的思维进行改革与创新,把育人放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才能实现教育立德育人的根本任务。要充分挖掘能与专业知识很好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就必须加强“管理沟通”专业教师对管理学学科专业及内在价值的认识,加强对自身职责和社会价值的认识,增强专业教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还必须加强专业教师对与管理学相关方针政策和政治理论的全面掌握和正确理解。
(三)坚守思政教学,着力保证课程思政理念不动摇
高校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主导主流价值观的中流砥柱。坚持专业课程教学的课程思政教育,实质上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地位,坚持高等教育始终为党和国家的发展目标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相比,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明显优势在于将思政教育隐于系统化的专业知识中。完善的专业知识思政教学可以更直观地向学生传授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更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管理沟通”课堂上,教师必须把知识传授与价值导向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学贯穿于“管理沟通”教学的全过程,尽力做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非明显化的形式渗透到“管理沟通”课的教学中,从而增强课程思政的影响力。
(四)重视课程运行,着力保证课程思政效果良好
课程思政是教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进行的一项教学活动,这一活动过程中的两大主体——教师和学生决定了课程思政的效果。因此,为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成效,一方面,“管理沟通”专业课教师要主动与思想政治课教师保持互动,例如,可定期开展教师交流会,对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沟通和交流,并提出相应的调整措施,促使思政教师创新思维,改变教学方法,增强业务素质;可搭建多种平台,将思想政治教师和“管理沟通”专业课程教师组织在一起,形成具有多学科背景的、相互支持的、良性互动的课程教学团队,形成合力,彻底解决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两张皮”问题[5]。另一方面,课程思政教育的成效是通过学生的实际价值体验和其人生观念来进行检验的,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学生的正确认识和实践过程是提升课程思政改革有效性的具体表现。因此,在“管理沟通”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一步将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达到立德育人的最终目标。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课程思想政治改革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需要对其进行规划与整合。为实现“管理沟通”课的课程思政教育目标,促进思政内容与专业学科之间的有机结合,既要发挥教师在其中的引领作用,又要尊重学生这一学习主体。通过持续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断创新教育模式,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和学习氛围,才能保证课程思想政治得到卓有成效的落实与实施。
基金项目:校级教改项目“管理沟通‘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 (项目编号:X2020KCSZ030)。
作者简介:董建蓉(1974—),女,土家族,硕士,西南石油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参考文献:
[1] 闻玉辉. 如何提升高职专业课程教师思政教育水平浅析[J]. 人文之友,2020(02):117.
[2] 王影. 课程思政在《管理学原理》教学改革中的实践与研究[A]//劳动保障研究会议论文集(五)[C],2020.
[3] 周欣. 课程思政理念融入“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2020(13):267-268.
[4] 郝淼. 高職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的探索与实践[J]. 内蒙古煤炭经济,2020(13):217-218.
[5] 姜燕兰,罗茜. 增强思政工作实效性路径探索[J]. 管理观察,2019(18):66-67+70.
(责任编辑:莫唯然)
关键词:管理沟通;课程思政;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0-0088-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贯彻全面发展教育这一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并将立德育人作为其教育根本目标,大力增强和改进思政工作,为我国着力培养新时代民族复兴人才[1]。在这一过程中提供教育引导、实践培养和制度保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要渠道,提高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协同发展。开展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实效性的探索过程。
一、课程思政的概念及价值内涵
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具有较为鲜明政治属性的教学活动,其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社会主义意识进行传播,并在其课程教学及其改革创新中将课程思政进行结合,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立德育人的教育目标,它是通过在不同學科的知识内容上对两者之间的关联性进行研究,达到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教学实践过程。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两者之间既相同又有所区别,相同之处在于在传播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时拥有相同的课程目标,不同之处在于其教育教学模式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具体表现在课程思政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将社会主义思想理论融进不同学科的知识理论中,思想政治往往以更加微妙的形式渗透到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接受形式不具有明显化。课程思政的课程教育模式展示的是连续的、系统的课程形式,它不局限于某一学科,而是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融入各学科、各课程的教学,使各门课程都能参与到学校的教育过程之中,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教育体系。因此,课程思政的可持续发展在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思政课程强调的重点则是教学内容,即趋势明显化的社会形态,它是用具体且系统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专业知识讲解,其灌输模式是直接向学生传授各种社会主流价值观和道德观。
课程思政的价值之一在于其丰富的社会主义思想理论能使专业学科内容更加深入和具体。立德育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的出发点在于“育人”这个过程。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但仅靠思想政治课教育是远远达不到教育目标的。因此,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融入各学科专业知识教学中,并且始终贯彻执行把立德育人作为其教育原则,将学科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适当结合,才能既丰富专业学科内容,又使专业学科内容贴合“立德树人”宗旨,最终实现“育人”的真正目的,这也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稳步改革,构建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新体系的应有之路。
课程思政的价值之二在于创新教学方法,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在以往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教师一般关注的点在本学科涉及的专业知识的教学上,因而容易出现教学方法简单化的倾向,对课程本身的教育功能往往不重视。而课程思政教育则要求教师不仅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还要随时谨记课程教育的根本目标与任务,在实际课程教学中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将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内容相互结合,关注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过程中对社会主义主流思想和理论的反应,做到以教师的专业知识与人格魅力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授,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使其教育教学过程具有良好的“德育+专业”学习氛围。
课程思政的价值之三在于提高教学效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背景下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突破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单一教育的困境,努力构建全面教育课程体系而进行的积极探索。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理念与传统课程模式进行融会贯通,通过对其知识内容及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丰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统筹的有效性;通过在课程教学中加强对思想政治内容的讲解,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渠道,使思想政治教育在知识传递与价值引导的统一中不断增强[2]。
二、课程思政在新时代思政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是高校专业使命教育的必然要求
“课程思想政治”是指将学科资源和学术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真正实现“知识教学”与“价值导向”的有机统一,努力按照“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基本要求,坚持“以德治国”“以人为本”的原则,构建立体化的教育模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实践融入教育育人的全过程[3]。专业使命教育是通过将专业教学与育人两者结合,加大师德师风在学校中的建设力度,通过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将党的工作与人才培养中心工作相结合,通过实现师生全员、教育全过程、课堂全方位的教育,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体作用,把价值观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融入专业使命教育中,把德育和专业使命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将第一课堂与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联系起来。
因此,“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使命教育”的目标是相同的。它们都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和期望。当然,“专业使命教育”的范围更为广泛,除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外,还包括发挥课堂的作用、强化高校党建工作、拓宽学生的实践渠道等方面。 (二)是保证高校办学方向的必然之举
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前进步伐中,必须明确“办什么样的大学,坚持什么样的办学方向,高举什么样的社会旗帜”等指导性以及基础性问题[4]。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了相关讲话:“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坚持德治思想方向,高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旗帜”,着重将培育和实践观念融入育人的全过程,为课程思政教育和专业使命教育的有机结合指明其创新改革的方向。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信息来源广泛,知识面广,对话权要求高,对学习和生活的个性化要求也高。思想政治课程体系教育面临着各种思想观念的冲击和多元思想文化交汇的挑战。
此外,长期以来,许多专业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其专业知识与价值导向之间的关系,认为德育工作只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与自身无关。在其教学过程中过度重视专业知识的讲解,忽视了价值导向的作用,导致思想政治课与专业课之间缺乏联系、教书与育人相分离,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困境。因此,必须清晰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是密不可分的,要把“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理念贯穿在教育全程中,把德育的核心内容融入每一位教师的教学理念中,细化到课堂上每一处可能的讲解中,潜移到教学科研的具体环节中。
三、“管理沟通”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深入参与。因此,专业课老师要做好课程思政,不仅要进行知识技能的储备,要具有较强的历史使命感,还要有不断促进课程思想政治建设的理念和行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所授课程在体现知识专业性的同时体现其思想政治性。
(一)做好顶层设计,致力实现专业学科课程思政的统筹规划
任何一门专业课的课程思政体系构建与发展都离不开专业课所在学科教育组织与各级机构的共同整合与规划。“管理沟通”课作为管理学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进行课程思政设计时应从整个管理学学科的角度出发,构思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管理知识中,实现让学生通过“管理沟通”课堂上知识的掌握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具备时代要求的素质。这就要求“管理沟通”任课教师必须全面了解管理学学科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培养思路、学科课程体系,同时还必须明确“管理沟通”这门课在管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否则,就没法实现专业学科角度的课程思政统筹规划。
(二)注重课程开发,挖掘专业课程中显性及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无论是哪个学科,都隐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发这些资源,挖掘专业课程中显性及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课程思政实施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每个学科、每门课程都有其特殊的知识结构,“管理沟通”课程也不例外。因此,该专业课程教师需要在明确管理学学科体系的基础上,了解该学科体系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思政教育内容,达到专业知识教学与教育目标的统一。只有对学科固有的思维进行改革与创新,把育人放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才能实现教育立德育人的根本任务。要充分挖掘能与专业知识很好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就必须加强“管理沟通”专业教师对管理学学科专业及内在价值的认识,加强对自身职责和社会价值的认识,增强专业教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还必须加强专业教师对与管理学相关方针政策和政治理论的全面掌握和正确理解。
(三)坚守思政教学,着力保证课程思政理念不动摇
高校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主导主流价值观的中流砥柱。坚持专业课程教学的课程思政教育,实质上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地位,坚持高等教育始终为党和国家的发展目标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相比,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明显优势在于将思政教育隐于系统化的专业知识中。完善的专业知识思政教学可以更直观地向学生传授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更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管理沟通”课堂上,教师必须把知识传授与价值导向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学贯穿于“管理沟通”教学的全过程,尽力做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非明显化的形式渗透到“管理沟通”课的教学中,从而增强课程思政的影响力。
(四)重视课程运行,着力保证课程思政效果良好
课程思政是教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进行的一项教学活动,这一活动过程中的两大主体——教师和学生决定了课程思政的效果。因此,为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成效,一方面,“管理沟通”专业课教师要主动与思想政治课教师保持互动,例如,可定期开展教师交流会,对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沟通和交流,并提出相应的调整措施,促使思政教师创新思维,改变教学方法,增强业务素质;可搭建多种平台,将思想政治教师和“管理沟通”专业课程教师组织在一起,形成具有多学科背景的、相互支持的、良性互动的课程教学团队,形成合力,彻底解决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两张皮”问题[5]。另一方面,课程思政教育的成效是通过学生的实际价值体验和其人生观念来进行检验的,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学生的正确认识和实践过程是提升课程思政改革有效性的具体表现。因此,在“管理沟通”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一步将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达到立德育人的最终目标。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课程思想政治改革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需要对其进行规划与整合。为实现“管理沟通”课的课程思政教育目标,促进思政内容与专业学科之间的有机结合,既要发挥教师在其中的引领作用,又要尊重学生这一学习主体。通过持续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断创新教育模式,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和学习氛围,才能保证课程思想政治得到卓有成效的落实与实施。
基金项目:校级教改项目“管理沟通‘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 (项目编号:X2020KCSZ030)。
作者简介:董建蓉(1974—),女,土家族,硕士,西南石油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参考文献:
[1] 闻玉辉. 如何提升高职专业课程教师思政教育水平浅析[J]. 人文之友,2020(02):117.
[2] 王影. 课程思政在《管理学原理》教学改革中的实践与研究[A]//劳动保障研究会议论文集(五)[C],2020.
[3] 周欣. 课程思政理念融入“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2020(13):267-268.
[4] 郝淼. 高職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的探索与实践[J]. 内蒙古煤炭经济,2020(13):217-218.
[5] 姜燕兰,罗茜. 增强思政工作实效性路径探索[J]. 管理观察,2019(18):66-67+70.
(责任编辑:莫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