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重庆 401331 )
摘要:大家都知道“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眉州眉山的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却不知道在当时名气更大的是“铜山三苏”。而号“沧浪翁”苏舜钦就是“铜山三苏”的代表人物。有人认为,要是没有后来苏轼的光芒万丈,那么苏舜钦的灿烂将会倍加耀眼。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词人,字子美,祖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曾祖时迁至开封(今属河南)。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位。与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合称“苏梅”。而他的“诗意”与他短暂的人生相融在一起。因欣赏他的豪情和怜惜他的身世,就决定浅谈一下我眼中的沧浪翁,但又因学识浅薄,自有许多缺陷,望指正。
关键词:蘇舜钦;诗;身世
苏舜钦性格豪迈,诗风总体上豪放奇壮。以“进奏院事件”为分水岭,苏舜钦的诗歌风格有所变焉。
前期,苏舜钦的文学活动与政治活动紧密相连,心怀“奋舌说利害”的理想,诗歌风格大致合乎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时期的诗歌,又可以细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从蒙荫入仕到长安制前,诗作多反映时政,抒发个人志向较为突出。[2]“将门出虎子”,苏舜钦更印证了此种观点的理所当然。苏舜钦出身于一个仕宦之家。其祖父苏易简是北宋时期四川地区的第一位状元,如今《状元打马还乡图》还真实地记录着苏易简身穿状元袍打马还乡的热闹场景,官至参知政事。其父苏耆,虽考几次进士都没有中,但是在当开封县县长的时候,不畏豪强、秉公执法之举受到百姓的赞誉,最后官至转运使。其兄苏舜元,任员外郎并著有《才翁集》流世,且其书法被苏东坡评为“才翁草书真迹,当历世之宝。”更何况他还有个“总理”外公王旦。就其本身来说,也是极有趣的。苏舜钦是难得的“封禅宝宝”也是最后的“封禅宝宝”。从秦汉以来,直到宋真宗为止,就只有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唐玄宗李隆基等个皇帝举行过封禅之礼。而宋真宗只后,封禅之礼再也没有举行过。经过漫长的成长,21岁的苏舜钦终于蒙父荫出道了。虽是蒙父荫入仕,但是在他20岁所作的《和解生中秋月》中,可得知他也一定经历了寒窗苦读的艰辛,“银塘通夜白,金饼隔林明”。[3]《和解生中秋》是当下能够查到他的最早的诗作。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苏舜钦在仁宗天圣七年闰六月,献《火疏》反对重建玉清昭应宫,以灼见一鸣惊人。《火疏》火了,让苏舜钦名扬天下。在上谏《火疏》不久,苏舜钦被任命为荥阳县尉。在荥阳,工作之余,他寻找了前代贤达留下的足迹,自由的读书和思索,他的思想得到新的洗礼。在此期间,他特别喜爱吟诵的是白诗。苏舜钦非常认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并无意识的体现在自己的诗作中。例如在苏舜钦与其兄苏舜元所作《地动联句》中规谏皇帝[4]“愿进小臣语,兼为丹扆规。伟哉聪明主,勿遗地动诗。”此作作于苏舜欽到达荥阳不久,汴梁地区发生地震之时。苏舜钦所作此诗二三句,所体现的思想认识,与“白诗”的主要目的一致,都是期望以诗歌为手段,政治弊端、人民疾苦反映给统治者,以求得政治的革新。在荥阳期间,可能是苏舜钦最愉快最真正闲适的时期喃,在这期间它不仅汲取前贤的精华,更寻觅到了一生知己。在荥阳当值期间,苏舜钦经过尹洙介绍认识了欧阳修。两人互相欣赏成为一生知己。此时的苏舜钦可谓一帆风顺。[5]在天圣八年,苏舜钦决定“锁其厅去”展开自己仕途大业的第一步。同时他在情场上也踏出自己的第一步,娶本地人郑氏。他挂印锁厅,长啸“吾闻壮士怀,于岁时没”(《吾闻》,直奔京师而去。他一边带着妻子度蜜月,一边挑灯夜读,终于考中进士。能抗拒新婚燕尔的诱惑,考取功名,也印证了苏舜钦实在是一个有才之人,并非泛泛之辈。但他再优秀也终究是一个人,也有七情六欲。在得知自己考中之后,他写了《及第后于同年宴李丞相》此首诗。此诗中“拔身泥滓底,飘迹云霞上”、“狂歌互喧传,醉舞阆伉”无不体现他的畅快喜悦之情。人生总是由许多巧合凑成的,在苏舜钦应试那年,元昊反了。节义峰之败,更是刺激了心系天下的苏舜钦。此时,在长安等待赴任的苏舜钦写下了《庆州败》。“屠杀熟户烧障堡,十万驰骋山岳倾”、“连颠自欲坠深谷,虏骑笑指声嘻嘻”、“我军面胄乞死所,承制面缚交涕一”等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作战情况,诗中对宋王朝忽视边防和宋军将士的怯懦无能进行了尖锐的毫不留情的抨击。“国家防塞今有谁?官为承制乳臭儿”、“马肥甲重士饱喘,虽有弓剑何所施”、“守者沮气险者苦,尽由主将之所为”等是苏舜钦的伏案感叹。但再精到的见解和浓郁的哀叹也无法扭转时局,最终也只有长叹“地机不见欲侥胜,羞辱中国堪悲伤”。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憩后,苏舜钦终于拿到了赴蒙城上任的通知书。他迫不及待的带着怀孕的妻子赴任去了。在赴任途中,他带着郑氏走走停停,一路上赏景访友,十分惬意自在。在经过洛阳时写下《游洛阳内》,在路过新安县时,写下《寄王几道同年》赠与好友。“早晚金舆此游幸,凤楼前后看山河”、“眼看好景赖下马,心随流水先还家”,言谈之间是多么自在爽朗,多么潇洒任性,又多么迫不及待。一番爬山涉水之后,终于到达他上任的目的地——蒙城。一般新官上任总会放三把火,苏舜钦也不例外。他刚上岗就查办贪官,处理豪绅。正当他准备放开手脚,实现自己的济世理想的时候,一道惊雷劈下。
苏舜钦的仕途是坎坷的,父亲的离世,将还没开始大展宏图的苏舜钦召回长安守制。
[6]第二阶段,从长安守制到再娶杜氏,诗作多怀古概叹,记述历史感悟较为集中。苏舜钦是个孝子且与父亲关系亲密,自然是马不停蹄的赶回长安。只是苦了身怀六甲旳郑氏,风餐露宿,遍体鳞伤。好不容易赶回长安,郑氏就生产了。本是一件值得高兴地事,岂料天有不测风云,在孩子出生七天,还未来得及看妈妈,郑氏就撑不住自己羸弱的身子,离开了人世。这一变故无疑是对苏舜钦本就悲痛的心境,雪上加霜。[7]从景祐二年起,苏舜钦和其兄弟开始了漫长的守制岁月。在此期间,苏舜钦不仅仅要照顾伤心的母亲,还有料理亲人的后事和家里的事务。可能唯一让他可以调节自己心情的方式,就只有探访旧国遗迹,挥洒诗文吧。“岸北有高台,离魂荡无限”、“世变今无复,人愁杳莫终”、“疏罄悲吟来竹阁,青灯寂寞照吟躯”,句句带着带着对沧海桑田的感叹,更隐隐透出他心底的哀伤。在游历之余,三兄弟还租田耕作。在着人们看来或许是小事,但是这对与世家公子实属不易。在种庄稼的过程中。苏舜钦更接近底层百姓的生活,也更切身的体会到了百姓的疾苦。一天,他坐在房里饮酒,望着远处的农舍,诗兴大发,写下“田家虽澹薄,犹得离尘喧”,露出点点惬意。此首《夏意》传世度极高。五月正午的暑热中,诗人藏身幽深别院,在“八尺含风漪”、“疑有清飆吹”(韩愈《镇群赠簟》)的竹凉席和“满地树荫”的庭院组合的清凉世界里,感受着醉人的凉爽和舒畅。诗人心无所思地凝望着帘外“照眼明”的满园榴花(韩愈《榴花》:“五月榴花照眼明”),渐渐意识朦胧,终于无牵无挂地一觉睡去。待到午梦醒来,室外依然静悄悄,只有不时传来的一两声黄莺的宛转啼鸣,打破这销魂的宁静。[8]全诗四句,围绕午睡写。前三句是午睡前,末句是午睡后,不直接写午睡,而午睡已包含在其中。田园的趣味,是驱散悲痛的良药,清闲的生活,总是可以放肆的追寻自己喜爱之物。苏舜钦除了对白居易充满仰慕,对杜甫也是一往情深。景祐三年,苏舜钦编成《老杜别集》,并且还得出杜诗“豪迈言其势,哀顿述其质”的特点。虽然所编诗集失传,但其所编之集引发了汇编杜诗的热潮,无疑对杜诗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苏舜钦是一个“大我”之人,即使处在守制期,也心怀天下,同样上书言政。“蛮夷杀郡将,蝗蝻食民田”、“何人同国耻,余愤落樽前”,体现了苏舜钦对大宋牵肠挂肚,忧天下之忧。苏舜钦也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在范仲淹、欧阳修因为吕相的有意迫害被贬职时期,还冒死谏言,上书《乞纳谏书》,并写“伊人秉直节,许国有深谋”、“吾君思正士,莫赋畔牢愁”安慰好友欧阳修。转瞬间,时间来到了景祐四年,丁忧期结束了。所谓“风雨过后终有彩虹”,苏舜钦也迎来了他的彩虹。龙图阁学士、并州父母官杜衍将自己爱女嫁给了苏舜钦。人逢喜事精神爽,苏舜钦难得有了好心情,苏母也有了久违的笑容。人们当时十分疑惑为什么杜衍要将自己的爱女嫁给落魄的苏舜钦。苏舜钦用“汉书下酒”回答了世人的疑惑。原来杜衍十分欣赏苏舜钦的耿直和才华,两人所谓是“忘年交”。杜衍十分欣赏苏舜钦的大气凛然,[9]从苏舜钦写《答杜公书》劝讽丈人,而杜衍不恶反而赞赏其行为,就可见杜衍对他欣赏颇深。
摘要:大家都知道“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眉州眉山的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却不知道在当时名气更大的是“铜山三苏”。而号“沧浪翁”苏舜钦就是“铜山三苏”的代表人物。有人认为,要是没有后来苏轼的光芒万丈,那么苏舜钦的灿烂将会倍加耀眼。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词人,字子美,祖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曾祖时迁至开封(今属河南)。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位。与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合称“苏梅”。而他的“诗意”与他短暂的人生相融在一起。因欣赏他的豪情和怜惜他的身世,就决定浅谈一下我眼中的沧浪翁,但又因学识浅薄,自有许多缺陷,望指正。
关键词:蘇舜钦;诗;身世
苏舜钦性格豪迈,诗风总体上豪放奇壮。以“进奏院事件”为分水岭,苏舜钦的诗歌风格有所变焉。
前期,苏舜钦的文学活动与政治活动紧密相连,心怀“奋舌说利害”的理想,诗歌风格大致合乎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时期的诗歌,又可以细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从蒙荫入仕到长安制前,诗作多反映时政,抒发个人志向较为突出。[2]“将门出虎子”,苏舜钦更印证了此种观点的理所当然。苏舜钦出身于一个仕宦之家。其祖父苏易简是北宋时期四川地区的第一位状元,如今《状元打马还乡图》还真实地记录着苏易简身穿状元袍打马还乡的热闹场景,官至参知政事。其父苏耆,虽考几次进士都没有中,但是在当开封县县长的时候,不畏豪强、秉公执法之举受到百姓的赞誉,最后官至转运使。其兄苏舜元,任员外郎并著有《才翁集》流世,且其书法被苏东坡评为“才翁草书真迹,当历世之宝。”更何况他还有个“总理”外公王旦。就其本身来说,也是极有趣的。苏舜钦是难得的“封禅宝宝”也是最后的“封禅宝宝”。从秦汉以来,直到宋真宗为止,就只有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唐玄宗李隆基等个皇帝举行过封禅之礼。而宋真宗只后,封禅之礼再也没有举行过。经过漫长的成长,21岁的苏舜钦终于蒙父荫出道了。虽是蒙父荫入仕,但是在他20岁所作的《和解生中秋月》中,可得知他也一定经历了寒窗苦读的艰辛,“银塘通夜白,金饼隔林明”。[3]《和解生中秋》是当下能够查到他的最早的诗作。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苏舜钦在仁宗天圣七年闰六月,献《火疏》反对重建玉清昭应宫,以灼见一鸣惊人。《火疏》火了,让苏舜钦名扬天下。在上谏《火疏》不久,苏舜钦被任命为荥阳县尉。在荥阳,工作之余,他寻找了前代贤达留下的足迹,自由的读书和思索,他的思想得到新的洗礼。在此期间,他特别喜爱吟诵的是白诗。苏舜钦非常认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并无意识的体现在自己的诗作中。例如在苏舜钦与其兄苏舜元所作《地动联句》中规谏皇帝[4]“愿进小臣语,兼为丹扆规。伟哉聪明主,勿遗地动诗。”此作作于苏舜欽到达荥阳不久,汴梁地区发生地震之时。苏舜钦所作此诗二三句,所体现的思想认识,与“白诗”的主要目的一致,都是期望以诗歌为手段,政治弊端、人民疾苦反映给统治者,以求得政治的革新。在荥阳期间,可能是苏舜钦最愉快最真正闲适的时期喃,在这期间它不仅汲取前贤的精华,更寻觅到了一生知己。在荥阳当值期间,苏舜钦经过尹洙介绍认识了欧阳修。两人互相欣赏成为一生知己。此时的苏舜钦可谓一帆风顺。[5]在天圣八年,苏舜钦决定“锁其厅去”展开自己仕途大业的第一步。同时他在情场上也踏出自己的第一步,娶本地人郑氏。他挂印锁厅,长啸“吾闻壮士怀,于岁时没”(《吾闻》,直奔京师而去。他一边带着妻子度蜜月,一边挑灯夜读,终于考中进士。能抗拒新婚燕尔的诱惑,考取功名,也印证了苏舜钦实在是一个有才之人,并非泛泛之辈。但他再优秀也终究是一个人,也有七情六欲。在得知自己考中之后,他写了《及第后于同年宴李丞相》此首诗。此诗中“拔身泥滓底,飘迹云霞上”、“狂歌互喧传,醉舞阆伉”无不体现他的畅快喜悦之情。人生总是由许多巧合凑成的,在苏舜钦应试那年,元昊反了。节义峰之败,更是刺激了心系天下的苏舜钦。此时,在长安等待赴任的苏舜钦写下了《庆州败》。“屠杀熟户烧障堡,十万驰骋山岳倾”、“连颠自欲坠深谷,虏骑笑指声嘻嘻”、“我军面胄乞死所,承制面缚交涕一”等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作战情况,诗中对宋王朝忽视边防和宋军将士的怯懦无能进行了尖锐的毫不留情的抨击。“国家防塞今有谁?官为承制乳臭儿”、“马肥甲重士饱喘,虽有弓剑何所施”、“守者沮气险者苦,尽由主将之所为”等是苏舜钦的伏案感叹。但再精到的见解和浓郁的哀叹也无法扭转时局,最终也只有长叹“地机不见欲侥胜,羞辱中国堪悲伤”。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憩后,苏舜钦终于拿到了赴蒙城上任的通知书。他迫不及待的带着怀孕的妻子赴任去了。在赴任途中,他带着郑氏走走停停,一路上赏景访友,十分惬意自在。在经过洛阳时写下《游洛阳内》,在路过新安县时,写下《寄王几道同年》赠与好友。“早晚金舆此游幸,凤楼前后看山河”、“眼看好景赖下马,心随流水先还家”,言谈之间是多么自在爽朗,多么潇洒任性,又多么迫不及待。一番爬山涉水之后,终于到达他上任的目的地——蒙城。一般新官上任总会放三把火,苏舜钦也不例外。他刚上岗就查办贪官,处理豪绅。正当他准备放开手脚,实现自己的济世理想的时候,一道惊雷劈下。
苏舜钦的仕途是坎坷的,父亲的离世,将还没开始大展宏图的苏舜钦召回长安守制。
[6]第二阶段,从长安守制到再娶杜氏,诗作多怀古概叹,记述历史感悟较为集中。苏舜钦是个孝子且与父亲关系亲密,自然是马不停蹄的赶回长安。只是苦了身怀六甲旳郑氏,风餐露宿,遍体鳞伤。好不容易赶回长安,郑氏就生产了。本是一件值得高兴地事,岂料天有不测风云,在孩子出生七天,还未来得及看妈妈,郑氏就撑不住自己羸弱的身子,离开了人世。这一变故无疑是对苏舜钦本就悲痛的心境,雪上加霜。[7]从景祐二年起,苏舜钦和其兄弟开始了漫长的守制岁月。在此期间,苏舜钦不仅仅要照顾伤心的母亲,还有料理亲人的后事和家里的事务。可能唯一让他可以调节自己心情的方式,就只有探访旧国遗迹,挥洒诗文吧。“岸北有高台,离魂荡无限”、“世变今无复,人愁杳莫终”、“疏罄悲吟来竹阁,青灯寂寞照吟躯”,句句带着带着对沧海桑田的感叹,更隐隐透出他心底的哀伤。在游历之余,三兄弟还租田耕作。在着人们看来或许是小事,但是这对与世家公子实属不易。在种庄稼的过程中。苏舜钦更接近底层百姓的生活,也更切身的体会到了百姓的疾苦。一天,他坐在房里饮酒,望着远处的农舍,诗兴大发,写下“田家虽澹薄,犹得离尘喧”,露出点点惬意。此首《夏意》传世度极高。五月正午的暑热中,诗人藏身幽深别院,在“八尺含风漪”、“疑有清飆吹”(韩愈《镇群赠簟》)的竹凉席和“满地树荫”的庭院组合的清凉世界里,感受着醉人的凉爽和舒畅。诗人心无所思地凝望着帘外“照眼明”的满园榴花(韩愈《榴花》:“五月榴花照眼明”),渐渐意识朦胧,终于无牵无挂地一觉睡去。待到午梦醒来,室外依然静悄悄,只有不时传来的一两声黄莺的宛转啼鸣,打破这销魂的宁静。[8]全诗四句,围绕午睡写。前三句是午睡前,末句是午睡后,不直接写午睡,而午睡已包含在其中。田园的趣味,是驱散悲痛的良药,清闲的生活,总是可以放肆的追寻自己喜爱之物。苏舜钦除了对白居易充满仰慕,对杜甫也是一往情深。景祐三年,苏舜钦编成《老杜别集》,并且还得出杜诗“豪迈言其势,哀顿述其质”的特点。虽然所编诗集失传,但其所编之集引发了汇编杜诗的热潮,无疑对杜诗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苏舜钦是一个“大我”之人,即使处在守制期,也心怀天下,同样上书言政。“蛮夷杀郡将,蝗蝻食民田”、“何人同国耻,余愤落樽前”,体现了苏舜钦对大宋牵肠挂肚,忧天下之忧。苏舜钦也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在范仲淹、欧阳修因为吕相的有意迫害被贬职时期,还冒死谏言,上书《乞纳谏书》,并写“伊人秉直节,许国有深谋”、“吾君思正士,莫赋畔牢愁”安慰好友欧阳修。转瞬间,时间来到了景祐四年,丁忧期结束了。所谓“风雨过后终有彩虹”,苏舜钦也迎来了他的彩虹。龙图阁学士、并州父母官杜衍将自己爱女嫁给了苏舜钦。人逢喜事精神爽,苏舜钦难得有了好心情,苏母也有了久违的笑容。人们当时十分疑惑为什么杜衍要将自己的爱女嫁给落魄的苏舜钦。苏舜钦用“汉书下酒”回答了世人的疑惑。原来杜衍十分欣赏苏舜钦的耿直和才华,两人所谓是“忘年交”。杜衍十分欣赏苏舜钦的大气凛然,[9]从苏舜钦写《答杜公书》劝讽丈人,而杜衍不恶反而赞赏其行为,就可见杜衍对他欣赏颇深。